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颜真卿前往淮西劝降李希烈,背后什么原因?

颜真卿前往淮西劝降李希烈,背后什么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561 更新时间:2024/1/5 2:04:41

对于即将卷入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中央政府分为两种意见。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种意见认为,李希烈已不可救药,应该武力围剿他。

另一种意见认为,淮西毕竟不同于河朔、淄青,应该可以用政治攻势解决它。

基于中央的角度,如果有机会用政治攻势解决相关问题,肯定不会直接用军事手段的。

现在的问题是,应该让谁到淮西去做这项工作?

不久后,朱泚叛乱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军政大佬已滑入了叛乱的边缘,你现在代表皇帝去劝他回头是岸。这好像有点太危险了!

在《三国演义》中,李恢去劝马超投降时,李恢一进门,马超就对他说,我这几天刚刚磨好一把剑,实在不知道它够不够锋利?你现在劝我吧,如果你的言词能说动我,啥也好说;否则,我就拿你试剑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皇帝希望有人劝朱泚迷途知反时,一时没人敢接这个茬。

因为朱泚已叛乱了,现在局势对皇帝好像也不利,你去劝说朱泚。如果能说动朱泚,自然啥也好说,否则他肯定会拿你试剑的。

但是这种场景,也实在太尴尬了,因为皇帝希望用政治攻势解决朱泚的问题,但是人们竟然都因为怕死,就没有人敢接这个茬,这叫什么事呢?

卢杞及白志贞言于上曰:“臣观朱心迹,必不至为逆,愿择大臣入京城宣慰以察之。”上以诸从臣皆畏惮,莫敢行。

要知道,有资格去劝说朱泚的人选,是非常有限的。因为皇帝必须得派一个位高权重的人去,否则朱泚肯定会认为皇帝没有诚意,更会感觉皇帝身边的人都对他充满了猜忌。否则,怎么没有一个位高权重的人敢前来劝说自己呢?

最后,有一个大哥级的人物自告奋勇去劝说朱泚,结果呢?他没有说动朱泚,于是因此死了。

溆退而告人曰:“食其禄而违其难,何以为臣!吾幸托肺附,非不知往必死,但举朝无蹈难之臣,使圣情慊慊耳!”遂奉诏诣。泚反谋已决,虽阳为受命,馆溆于客省,寻杀之。

在《三国演义》中,最初,诸葛亮计划亲自去劝说马超投降。

问题是,刘备一听诸葛亮去冒险做这种事,那是拼命劝阻。因为诸葛亮去劝说马超不成,让马超砍了头,那刘备的损失可就大了。问题是,诸葛亮说了,派去的人级别不够,马超怎么能相信我们的诚意呢?

历史上,有很多大哥级的人物劝说敌人投降时。对方的条件通常就是,我不相信你的诚意,如果你有诚意,就亲自到我的地盘来!面对这种条件,很多大哥级的人物就选择进入对方的地盘。而对方通常也总会因此投降的。因为这种事实本身就证明,这个大哥级的人物接受他投降时,是有足够诚意的;关键是,这更证明这个大哥级的人物,对他并没有难以去除的猜忌之心,否则,哪敢这样把命交给自己呢?

当然了,例外的时候也会发生。因为对方一看大哥级的人物进入自己地盘。难免会想起鸿门宴的故事。总而言之,把这个大哥级的人物一刀砍翻在地,自己就有机会翻盘了。

拿《三国演义》说事,难免会让许多有识之士感觉不上档次,我们再看看二十四史、甚至是看看《唐书》上的的内容。

唐德宗杀回长安后不久,李泌决定孤身进入叛军控制的陕州军区,唐德宗当时就急了,因为你是我的左膀右臂,怎么可以随便进入那种险地呢?

问题是,李泌坚持认为,现在陕州军区存在劝降的可能,以我的身份进入他们的地盘,以利害关系劝说他们,他们应该可以接受。换一个级别比较低的人,就不会取得这种效果了。宗说:“话虽这么讲,但朕正要重用你,宁可失去陕州也不能失去你,朕再让其他人前往算了。”李泌回答说:“其他人必定难以进入陕州。现在是事变的初期,众人心意尚未安定,所以我能够出其不意,威慑他们的邪恶阴谋。其他人犹豫不决,拖延不前,达奚抱晖有了成算后,那就不能前去了。”德宗同意让李泌前往。

皇帝派军队和李沁一块进入陕州,李沁也拒绝了。因为我这样进入陕州,陕州军政大佬,肯定不会相信我们的诚意。所以,必须得我亲自去,还得是我孤身一个人进入。

泌出潼关,坊节度使唐朝臣以步骑三千布于关外,曰:“奉密诏送公至陕。”泌曰:“辞日奉进止,以便宜从事。此一人不可相蹑而来,来则吾不得入陕矣。”唐臣以受诏不敢去,泌写宣以却之,因疾驱而前。

最后,李泌就是孤身进入了叛军控制的陕州,用政治手段解决了陕州军区。

事实上,在此前,郭子仪孤身到回纥军前劝说回纥站在大唐一边,也有类似的意思。如果用鸿门宴的思维,回纥人当时把郭子仪砍翻在地,大唐帝国就灭亡了。

看到淮西节度使李希烈造反,宰相卢杞就说,以淮西节度使所处的地缘,他造反完全是一时鬼心窍的结果,所以我们派高级官员去劝说他,肯定能让他迷途知返的。并且推荐颜真卿去做这项工作。

听到皇帝想让自己去劝说李希烈,颜真卿毫不犹豫地接受了!

太多人的都认为这是卢杞是想借机除掉颜真卿。因为李希烈已造反了,颜真卿去劝说他投降,这不是去找死吗?

问题是:如果颜真卿就因为怕死,就拒绝这种任务,颜真卿的一世英明岂不是都毁了?

处于淮西节度使的地缘,李然烈跟着河朔、淄青四大强藩一块造反,多少是一种作死的选择。

对于造反这种事,因为牵涉的利益太大,所以人们难免愿意去冒险,更愿意低估它的风险难度。

从这层意义上,乐观的估计,颜真卿是有机会劝说李希烈投降的。

如果是这样,颜真卿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李希烈的地盘,兵不血刃地让一个重要藩镇继续站在皇帝身后,那颜真卿的江湖地位肯定会更上一层楼的。

可从悲观的角度来看,就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你是颜真卿,你会怎么选择呢?

从理性的角度思考,显然是应该去的。问题是,基于本能、情感的考虑,显然是另一回事。

处于当时的背景下,颜真卿可以拒绝执行这项任务。总而言之,这项任务太危险了,卢杞让我执行这项任务,就是想借机害我。再总而言之,故意拖延时间,就是不进入李希烈的地盘。

如果颜真卿这样做,自然可以保全性命。问题是,这样的颜真卿,写在历史书上,还是我们看到的颜真卿吗?关键是,史书还会给他那样高规格的盖棺定论吗?

中国历史上四大书法名家颜柳欧赵。颜可以排第一名,绝不是因为他比其它三个人出生得早,更不是因为他的书法成就明显高于其它三个人,而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远远高于后面三个人。

从这层意义上,基于的理性分析,处于颜真卿的位置上,最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显然就是接受皇帝交给自己的任务。

因为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一个人已活到八十多岁了,还能活多久?谁知道呢?

说得再刻薄点,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八十多岁的颜真卿就算小心翼翼地躲在最安全的地方,也有可能随时死的,毕竟年龄太大了。

从这层意义上,颜真卿去李希烈那里,自然随时有可能死的;但是颜真卿呆在家里,同样也随时有可能会死啊!

所以从理性的角度看,我们很容易理解那些白首将军,认为应该马革裹尸还的雄心。问题是,基于本能、情感的考虑,显然是另一回事了。

基于理性的思考,一边是你盖棺定论,你将成为完美的英雄人物,但是你可能马上就会死掉;另一边是你盖棺定论会有很多污点,但是可以在人们的指指点点中多活两三年。你觉得,哪种选择是实现了所谓的利益最大化呢?

如果单纯的基于利益考虑,有人认为多活两三年,比啥也强。我只能说,你对利益的考虑,就好像桌上放着一根肉骨头,还有一副绝世的美玉,你认为贪图利益的人,肯定会选择肉骨头一样。

如果抛开短视的本能、卑懦的情感,相信谁也会认为,颜真卿的选择,是最符合利益最大化的。问题是,真的身临其境,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因为没有足够的信念,贪婪、恐惧的本能,卑懦、可怜的情感意志,肯定会让人选择退缩的。

事实上,任何一个能成大事的人,无论所谓的好人、坏人,都会有足够的信念,绝不会简单的任由本能、情感去指引行动。因为任由本能、情感支配自己,肯定会变得非常软弱、可怜。

颜真卿去劝说李希烈,有没有劝说成功的可能呢?显然是有的。

中央政府劝说李希烈的说辞,绝不是纯粹的危言耸听,因为李希烈继续着叛军一边,就是有可能死无葬身之地的。

更主要的是,即使劝说李希烈不成功,李希烈就一定敢杀颜真卿吗?也实在未必。毕竟杀害这样一个重量级人物,杀害这样一个受世人敬重的大佬,所承担的名誉损失实在太大了。

就算颜真卿因此死了,颜真卿真的损失很大吗?从理性的角度,实在不大,甚至是赚大发了。因只有如此走到生命终点的颜真卿,才可以给自己的人生划一个完美的句号。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一个人活到了八十多岁,最后用一种世人景仰,史书传唱的方式死亡,从追求利益的角度看,还有比这更完美的死亡结果吗?

当然了,如果有人非要说,基于利益的考虑,一个人为了多活片刻,哪怕是在屈辱中多活片刻,毁掉一生的名节也是最划算的。那就当我啥也没说过。

颜真卿劝降李希烈的失败,意味着关东五大强藩开始联手行动了。

对于关东五大强藩的问题,并不是让皇帝最头疼的问题。

单从地域的面积来说,这种危机,自然比安史之乱还大。因为淄清、淮西节度使此时占据的地方,安禄山、史思明谁也没有真正占据过。

问题是从实力上,他们显然不能与安史之乱相比,因为安禄山、史思明代表的叛乱力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五大强藩只是五个勾心斗角暂时达成共识的独立体。

他们的这种联合,总会因为各种问题突然破裂的。如果这种乌合之众,也能产生巨大的力量,那秦国早让关东六国打败了。

但是,此时让大唐皇帝最头疼的问题,就是钱!因为长期削藩下去,是需要天文数字的钱支持。

而一说到钱,从来都是复杂。明末征辽饷,弄得天下一片混乱。现在唐德宗征收银子,也很快弄得问题都来了。

其实,这是大唐藩镇问题难以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想削藩成功,就需要天文数字的银子说话;关键是,这只是初期投入,因为削藩成功后,还有长期的、巨大的费用等着你。

但是事情发展到此时,唐德宗只能硬着头皮向前走了,因为不继续削藩,能怎样呢?接受关东四大强藩、甚至五大强藩称王的事实?这似乎已超越了大唐帝国可能接受的底线。如果削藩这样收场,岂不是等于补锅上的窟窿,把小窟窿补成了大窟窿。

既然唐德宗还想继续向前走,就只能想办法搞钱了,因为这种漫漫无期的战争开始后,钱肯定会如同流水一样消耗,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解决,削藩削到后来还是没有结果,地方强藩的气焰就会更嚣张了。

标签: 颜真卿唐朝

更多文章

  • 王维《送高适弟耽归临淮作》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送高适弟耽归临淮作,王维

    古诗《送高适弟耽归临淮作》年代:唐作者王维少年客淮泗。落魂居下邳。遨游向燕赵。结客过临淄。山东诸侯国。迎送纷交驰。自尔厌游侠。闭户方垂帷。深明戴家礼。颇学毛公诗。备知经济道。高卧陶唐诗。圣主诏天下。贤人不得遗。公吏奉[纟熏]组。安车去茅茨。君王苍龙阙。九门十二逵。群公朝谒罢。冠剑下丹墀。野鹤终踉跄。

  • 兴唐传第56回:罗士信棍退新文理,王君可刀砍来护儿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兴唐传》,唐朝

    《兴唐传》小说又名《大隋唐》、《兴唐全传》,相关古典小说有清乾隆年间英雄传奇小说《说唐演义全传》、明代《大唐秦王词话》等,共140回。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第五十六回 罗士信棍退新文理 王君可刀砍来护儿上回书说到瓦岗寨英雄们定计,要罗士信出阵与八马将新文埋较量。到

  • 张打油自认才能不够,另辟蹊径创建一新诗流派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

    在中国历史上,诗歌在很多个朝代都成为了文人墨客们追捧的对象,也成就了一批才子,如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人,他们都是因为诗歌写得好而闻名天下。然而,在中国历史也曾出现过一个比较奇怪的文学类型,它便是打油诗。打油诗的创造者名为张打油,这是一个极为有趣的人。此人自知才能不够,天赋不佳,没有办法写出能够和大文

  • 奇葩皇帝:唐德宗开导宰相受贿却讨了没趣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德宗

    煌煌五千年历史,真可谓无奇不有。在唐代,竟然有一位皇帝循循善诱地告诫他的宰相:受点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啊。没想到这位正直的宰相不仅不领情,而且义正词严地给他的顶头上司讲了一番反腐倡廉的大道理,换言之,给其上了一节廉政教育的课。结果,皇帝讨了个老大的没趣。网络配图这位皇帝,便是唐朝第十代皇帝唐德宗李适。

  • 古代弄臣中的奇葩,如何评价裴延龄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裴延龄,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裴延龄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弄臣”这个称谓,起源于汉代,指供皇上逗闷子、取笑的人。我们知道,汉代的东方朔就是一个弄臣。而唐德宗时的裴延龄,则是中国古代弄臣中的一个孤品,价值连城。别的弄臣寓庄于谐,裴延龄则反其道而行之—寓谐于庄。也就是说,他逗皇

  • 陆贽为什么会被排挤?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陆贽,唐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从窦参维护自己相位的角度分析,排挤陆贽也是可能的,为什么呢?今天小编到大家一起了解,在陆贽母亲去世后,服丧回朝的陆贽被德宗任命为权知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据《陆贽传》称,德宗对于陆贽的感情也是非常复杂的:首先,德宗深知陆贽是个人才。陆在德宗即位之前仅是个监察御史

  • 陆贽是什么样的人?历史上出名的敢说敢做,为唐朝铺就续命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陆贽,唐朝

    历史上出名的敢说敢做,一代名相陆贽为唐朝铺就续命之路。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唐朝曾经是历史上延续时间数一数二的朝代,其国力之强盛也曾经站在世界的巅峰,对于唐朝现在的普遍认知是安史之乱是唐朝走向下坡路的标志。但不要忘了,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还挺了很长时间。那么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大

  • 殷开山是怎么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殷开山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殷开山,宰相,唐朝

    殷峤(?—622年),字开山,雍州鄠县(今陕西户县)人,唐朝开国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父殷僧首为隋朝秘书丞,隋末为大谷长。李渊自太原起兵,召补大将军掾,从攻西河为渭北道元帅长史,与刘弘基屯兵故城,破京兆内史卫文升之兵,赐爵陈郡公,迁丞相府掾,从秦王李世民率八总管兵讨薛举战败,士卒死者十五六,

  • 唐朝开国功臣殷开山生平简介 殷开山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殷开山,宰相,唐朝

    殷峤(?—622年),字开山,雍州鄠县(今陕西户县)人,唐朝开国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父殷僧首为隋朝秘书丞,隋末为大谷长。李渊自太原起兵,召补大将军掾,从攻西河为渭北道元帅长史,与刘弘基屯兵故城,破京兆内史卫文升之兵,赐爵陈郡公,迁丞相府掾,从秦王李世民率八总管兵讨薛举战败,士卒死者十五六,

  • 揭秘:殷开山是谁?殷开山与唐玄奘真有关系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殷开山,唐玄奘,唐朝

    殷开山,生年不详,卒于公元622年,名峤,汉族,山东巢州户县涝峪殷家坡人。殷开山与刘弘基一样,颇有眼光地很早就投在李渊府下,跟着李渊父子打江山。武德元年,殷开山为元帅府司马,跟随李世民征讨薛举。但是就是在这场战役中,殷开山吃了败仗,当时李世民得了病,体质虚弱,不宜亲自上战场,就嘱托殷开山、刘文静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