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谢安是什么人?解救东晋危难的隐居士大夫

谢安是什么人?解救东晋危难的隐居士大夫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107 更新时间:2024/1/24 18:32:47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东晋大夫谢安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四大名著的魅力一直吸引着古今中外的广大读者,这些生活在故事话本中的人物,每一个都鲜活生动,带着自己的光芒。即便历经百年也经久不衰,但是小说毕竟是想说,每个人物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但终究少了一些凡人的烟火气息。我们总是很难将现实生活中的人和小说中的人物一一对应,尤其是那些明明是配角却专注的主角地位的人物。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像是永远不会出现在生活中的圣人一般,如果说孙悟空是神话中才会出现的人物,诸葛亮的存在就是这一代名臣身上加注了太多的光辉,显得格外的不真实。

可偏偏有这样的一个人真实的存在过,而他的人生像极了诸葛亮。这就是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谢安。前半生隐世而居的入仕者潇洒肆意的背后

谢安的前半生算得上是潇洒人世间,和诸葛孔明一样,是个隐居的贤者。长时间的隐居并不意味着他从世人的眼中消失了,与之相反,实际的谢安是个积极的入仕者,只是有多重的原因让他一直处于隐居的状态而已。

一来,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和其他朝代并不一样,似乎所有人都在讲求隐居,空谈玄学,魏晋时期的人追求仙人般的仪态,讲求随心所欲的飘渺,认为只有仙人才是最令人神往的,遇上一个知己,就应当与他谈论玄学,很多阿谀奉承的人也因此附庸风雅,越是对权力朝堂这些东西不在乎的人,越能说出清谈言论的人便越受文人才子的追捧。受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出身于世家,大族的谢安自然也不能够免俗,也跟着讨厌起朝堂来,便朝廷征召了他好几次,也被他谢绝了,隐居山林之中,寻找自己的乐趣。

二来,隐居山林之中,除了是符合文人圈的规则,另一方面也成了他结交好友的一种方式,正是隐居于山林之中和不同的世家大族子弟交往,才让他声名远播。为他后期步入仕途打下一个铺垫。第三,赋闲在家中可以教导家中的子弟,让家族中人更加信服自己,能够凝聚起后辈的力量,稳固家族的权势地位。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当时的谢家大族中已经有不少在朝为官,并且是中流砥柱的家族成员了。早早的进入仕途,并不会给他带来更好的机会,而且对于谢安而言,家族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进入朝堂去谋取一个并不出彩的位置,不如伺机而动,韬光养晦,等到时机合适时再做打算,也正好在这段时期进行进一步的积淀。

谢安选择出山的时机就是朝廷的局势开始变得不平凡的时候,这主要基于两个原因,第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谢家在朝堂上已经退出了核心权利圈,在谢安不惑的年纪时,谢家的主要权力核心来源,不是已经病逝就是战死,剩下的被排挤出中央权力圈。为了谢氏家族的繁荣昌盛和地位的稳固,谢安此时必须要深入到朝堂的核心圈中。而按照谢安前四十年所积攒下的人脉和名望来说,他一旦进入仕途,必定是达官显贵的高位。

第二个原因是整个晋朝的局势已经变成臣权为大,而且这股势力是一家独大,这种情况对天子的统治非常不利,急需要一个能够与之抗衡的权力进行牵制以达到制衡,保证大厦不会倾覆,所以谢安顺理成章的登上政治的舞台,而与之相对的,是桓温日益暴露的篡位野心。平衡桓氏权势的谢安化解危机的独特方式

"伏甲设馔"的桓温大概自己也没想到在重兵之下,谢安仍然能够从容不迫,神色自若的应对。硬生生是将一场鸿门宴吃成了自家的酒席。甚至还让这场宴席的主人反倒显得心虚露怯,站在了道德指责的位置,不敢真动起手来,一场剑拔弩张的内战局势就如此化解于虚无之中,满朝被请去赴宴的文武大臣们都松了一口气。

明的不行,暗中的还未结束,仅仅一次恐吓,怎么能够就此打消桓温的野心,直接反叛继位显然是师出无名的,那么就像曹操学习挟天子以令诸侯,让自己成为位极人臣的至高地位。想要名正言顺地获得位极人臣的位置,就必须请天子给自己赐下九件礼器以示官方认证,其实连桓温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掌握了实权,而他要的只是一个虚礼而已。但这一点却被谢安了解的清清楚楚,也正是利用这官方认证采用拖延的战术硬生生将桓温的要求拖到他病逝。这种缓和的方法也正好避免了明面的权势全盘一边倒,起到了制衡的作用。

桓温的死亡并不代表整个桓氏家族权势的崩塌,桓家的权势依旧滔天,虽然没了主心骨,但难保桓氏一族中没有想要继续图谋不轨的,这个时候就有人建议谢安趁着桓温离世一举铲除桓氏的势力,这个举措确实是害怕有新生力量顶替桓温的位置,重新将桓氏变成皇帝的对立面,这样一来就和建立了曹魏政权的曹氏一族有着异曲同工之意了,当时的曹操在世之时就未曾称帝,他的孩子比他的野心还要大,想必这个给建议的人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

但是谢安却没有采纳这样建议,只是将位极人臣的权利,重新归位皇权,将能够辅政的权限交还给太后,这样等于加强了皇权,削弱了臣权,但是确实有效的避免了大权旁落的局面。也正是因为此,让原本十分忌惮并防范着谢安等其他朝堂势力,又牢牢掌握着诸多军事要地大权的桓冲等人放松了对谢安的警惕,并且从内心认同这位德高望重的相国,并且追随着他的步伐,不再为内斗提供火力,是集中心思对付外来的侵略,反而使得各个家族之间实现了利益的平等均衡,互相和谐共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常年隐居于世的积淀和谢安的个人品质

在和桓氏一族的拉锯战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谢安本人的智慧,里面还掺杂着一些社会风气和桓氏一族的性格特征,正是这样的综合性因素造成了谢安凭借着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的局面。在前四十年的世俗生涯观察中,谢安是非常明白整个局势的走向的,所以他不需要很冒进,整个魏晋时期,对于德高望重人士的敬重超乎意料,即便站在敌对的阵营中,也依然能够握手言和,不伤及对方的姓名,这样奇特的社会背景给了声名鹊起的谢安很大的底气,同时,谢氏家族的势力也是他实力的基础。

除了这些,能够在这场权势均衡的拉锯战中胜利也有着双方的性格因素影响着,相对于真正的权谋家,谢安和桓氏一族相对来说并没有那么强势的性格,谢安的性格是长期处在文人之间所熏染上的天然习性,这种积淀也和他长期隐居生活有关。而他能够真正的做到不战而胜也是受到了命运的眷顾,如果他遇上的不是桓温而是曹操,不是桓氏家族而是野心勃勃的曹氏一族,或许他并不能够轻而易举的获胜。而且他和桓温对抗之时也恰好遇上桓温的寿数将近,一切事情都顺理成章的发生,成就了这位受后世好评的一代名相。

但究其缘由,谢安的有条不紊和临危不惧都是他个人的素养,他不盲从他人的建议,只听从自己心中的最优解,可见其自信之处,但也可见他对于整个局势的把控,桓氏一族对其的敌意他不可能没有窥察到,只是他还是懂得"危石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选择平衡双方的利益,一致对外才能解决困境,这种胸襟和气度并非寻常为自己谋权的政客们可以遇见的,从中可知他对局势的通透性和把控力。结束语

谢安和诸葛亮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结局,诸葛亮的结局,有着悲情英雄主义色彩,而这个人像是完美无瑕的过完了辉煌而鼎鼎有名的一生,被当世者所追随,被后生所敬仰,和最有名的文人把酒言欢,和最有权势的政治家斗智斗勇,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候出现,在家族即将走下坡路的时候挽回权势,似乎天下所有的事情都尽在这位前半生悠然看景后半生淡漠治国的神算子手中。但是如果细究起来,其中参杂的各种复杂因素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或许换一个社会背景,换一个对手,谢安也只能束手就擒,或许连出山的机会都没有,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从这些解决方法上折射出来的是谢安个人的人格魅力,和不可复制的辉煌时代。

标签: 谢安晋朝

更多文章

  • 晋怀帝司马炽被擒后,当了个小酒倌,旧臣看见都哭了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司马炽

    在一千七百年前,西晋永嘉年间,京城洛阳有一个不起眼的酿酒作坊,这天午后,作坊进来了一个风尘仆仆的买酒汉子。汉子手拿一条口袋,里面装满了呼啦乱响的铜钱,他说风闻这里酒香,老远的赶过来,就是想要多买一些的。汉子一边絮絮叨叨地说,一边往里硬闯,老板拦了几次都拦不住。蒸酒房里,一个白净的酒工正在细心地拌着酒

  • 不想当皇帝的晋怀帝司马炽,最终下场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司马炽,晋朝

    对司马炽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晋怀帝司马炽是晋武帝司马炎第25个孩子,他和晋惠帝司马衷是异母兄弟,他的是母王媛姬,司马炽乃是西晋第3位皇帝。晋惠帝在位时的八王之乱当中,司马炽不仅未参与,而且做事低调,不仅没有结交权贵,而且一心扑在学习看书上——他特别爱看史书

  • 西晋王朝第四代皇帝晋愍帝司马邺的老婆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司马邺

    先详细注释一下晋愍帝司马邺的读音,“愍”的读音是“min”,声调为三声,“邺”的读音同“业”,所以有时候也称晋愍帝司马邺为司马业,字为彦旗。根据“晋愍帝”这个称呼,我们可以知道司马邺是西晋时期的人物,而且是某一任皇帝。确实如此,他是西晋的第四代皇帝,是武帝的孙子,吴孝王的儿子。他在位的时间为公元31

  • 揭秘晋愍帝司马邺曾被匈奴掳至平阳是怎么回事呢?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司马邺

    晋愍帝司马邺先详细注释一下晋愍帝司马邺的读音,“愍”的读音是“min”,声调为三声,“邺”的读音同“业”,所以有时候也称晋愍帝司马邺为司马业,字为彦旗。根据“晋愍帝”这个称呼,我们可以知道司马邺是西晋时期的人物,而且是某一任皇帝。确实如此,他是西晋的第四代皇帝,是武帝的孙子,吴孝王的儿子。他在位的时

  • 晋愍帝司马邺,揭秘西晋亡国之君的悲惨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司马邺,西晋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晋愍帝司马邺。根据“晋愍帝”这个称呼,我们可以知道司马邺是西晋时期的人物,而且是某一任皇帝。确实如此,他是西晋的第四代皇帝,是武帝的孙子,吴孝王的儿子。他在位的时间为公元313年到公元317年,时间很短,仅仅只当了四年的皇帝,是个在位时间十分短暂的帝君。晋愍

  • 贾南风因何选为太子妃?其父贾充和皇室关系密切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贾南风,贾充,西晋

    贾南风长得又黑又矮又丑,心理还是个变态。晋武帝司马炎的儿子虽然傻,选个温柔美女做儿媳还是不成问题的,司马炎为什么同意选她呢?贾充和皇室关系密切贾南风能成功上位,有内外两股力量的支持,外部力量就是贾南风的父亲贾充。贾充是司马氏一条极度忠实的狗。魏帝曹髦当政时,司马昭大权独揽,一手遮天。20岁的曹髦年轻

  • 晋朝贾充曾唆使士兵弑君:事后担心死后恶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晋朝,贾充,三国,

    鲁公贾充老病,上遣皇太子省视起居。充自忧谥传,从子模曰:“是非久自见,不可掩也。”……博士秦秀曰:“按谥法:‘昏乱纪度曰荒’,请谥荒公。”帝不从,更谥曰武。《资治通鉴》卷八十一说起贾充,读过《三国演义》的人谁都知道,从封建政治伦理而言,他是个十足的大坏蛋。贾充最为人诟病的是他的弑君行为。公元260年

  • 桓温怎么读?历史上的桓温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桓温,东晋

    桓温怎么读?桓温【huán wēn】桓温(312~373),中国东晋大将。字元子。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娶明帝女南康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曾率军3次北伐,志在收复中原,以代晋称帝。偏安江南的东晋朝廷尽力牵制和阻挠主张北伐者。永和二年(346),桓温乘成汉政权腐败,人心涣散之际,率军沿江直

  • 桓温北伐失败原因:不想收复失地只为捞取政治资本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桓温,桓温北伐,东晋

    后赵灭亡,中原大乱,是东晋立国江东以来没有碰到过的复国良机。然而,朝廷与桓温互相猜疑,殷浩、桓温北伐又相继失败,最终未能扭转偏安的局面。这是读史者一直引以为憾的事情。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在石虎死后,北方乱事初起之时(参见第十八篇),后赵寿春守将降晋,大量北方士民南迁,依附晋朝。桓温抓住时机,进

  • 东晋桓温伐蜀:桓温是如何阴差阳错灭了蜀国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东晋,桓温,蜀国

    桓温刚提出西征蜀国时,朝廷中立即“唾沫星子”乱飞,恨不得淹死他。桓温把脸上擦擦干净,把这些无聊的清谈名士全当“鸟人”,说的全当“鸟语”。他没有要中央的任何支援,抛弃了大后方,孤注一掷,千里远征。俗话说:“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桓温能成功吗?在质疑声中下定决心建康对于开疆拓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