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安禄山手下的一员猛将崔乾佑 叛乱初期横扫大唐北方

安禄山手下的一员猛将崔乾佑 叛乱初期横扫大唐北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213 更新时间:2024/3/8 12:48:04

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安史之乱。安禄山虽然是三镇节度使,但我们都知道他本身是个靠演马戏扮小丑上位的弄臣,之所以能在叛乱初期横扫大唐北方,攻陷长安,全因手下有一员猛将,此人叫做崔乾佑

安禄山手下猛将崔乾佑

崔乾佑的出身一直是个谜,史书中没有记载,但他很有可能是出身自当时“五姓七望”之首的博陵崔家。

在安史之乱的前期,崔乾佑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施展,只通过三战便平定了关中以及整个河东,并消灭了大唐三位曾在西域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

第一战是起兵伊始,攻取东都洛阳。这一战安禄山倾巢而出,而大唐的精锐都在边疆来不及回援,城内兵力并不是很多,所以崔乾佑只是小试身手。此战他率领同罗骑兵第一个冲进城内,赢得首站之功。

洛阳之战

真正展现他战争才华的是潼关之战。潼关是关中和长安的门户,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又经过历朝历代几千年的修建,根本就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防线。安禄山取得洛阳后兵峰直指长安,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潼关,先锋大将正是洛阳之役中表现抢眼的崔乾佑。

一开始防守的潼关的是大将是高仙芝和封常青,对唐朝比较了解的都知道,这两人曾经在西域立下赫赫战功,诸国臣服,本身带兵能力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据《资治通鉴》记载,为了守卫长安,拒敌于国门之外,小小一座潼关居然塞进了十八万兵马。再加上易守难攻的地形,怎么看都该是万无一失。

现存的潼关古城

而崔乾佑一方的兵力并没有明确记载,但《资治通鉴》提过一句:“翰及良丘浮船中流以观进退,谓乾祐兵少,轻之”,可见崔乾佑作为前锋,手上的兵力并不多,加上六千同罗骑兵,总数应该不会超过五万。

虽然占据绝对优势,在消息断绝,叛军主力未明的情况下选择据险而守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崔乾佑没有办法,只得使出了盘外招。他派人到长安传播谣言,说叛军兵力很少,高仙芝、封常青们优势兵力却不出击延误了战机。这话其实也没说错,本来崔乾佑的兵力就不多,安禄山的主力又正在忙着和关外的节度使们大战,暂时也顾不上潼关这边,十八万对五万,可不是相差悬殊吗?平息叛乱的唐玄宗连下圣旨,要求高仙芝们立即出兵。在关外局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下,二人仍然持谨慎态度,拒不出兵,这本来也没什么错。但此时长安城内谣言又起:安禄山能叛变,高仙芝为什么不能?手握18万大军,却按兵不动,肯定有别的想法。于是在皇帝的猜疑中,二人的人头落地。

大唐名将哥舒翰

群龙无首的潼关将士需要一个新的将领,无人可用的唐玄宗想起了另一位名将哥舒翰。哥舒翰此时正在养病,一听说这事并且立马加重,但架不住唐玄宗苦苦相逼,没办法,只好躺在病床上被抬上了前线。

玄宗的旨意很明确:出兵,决战!哥舒翰想想前任的下场,只得出兵。此时的崔乾佑早已选好了战场,将精兵埋伏在群山之中,只留出一条羊肠小道。他首先派出了一只万人的部队,衣着不整,队形散乱,迎战哥舒翰的大军,一触即溃,一路奔逃。哥舒翰虽有疑惑,但在身边皇帝派来的监军注视下,硬着头皮下令全军追击。于是剧本开始按照崔乾佑的设计进行。

哥舒翰大军进入预设埋伏地点后,伏兵四起,巨石、檑木从天而降。已有准备的哥舒翰派出牛车想冲出一条退路,但崔乾佑在峡谷两边堆集大量草料,点火焚烧,挡住了牛车和唐军的退路,山谷中顿时浓烟四起,崔乾佑又命令所有士兵高声呐喊,营造发起总攻的假象。混乱中,被浓烟遮住视线的唐军只能各自为战,把身边的战友当成了敌军,自相残杀。这一打就是一天,到天黑的时候早已精疲力尽,所剩无几。

大唐将士自相残杀

此时崔乾佑终于打开了出口,派出养精蓄锐的六千同罗骑兵进行突击,一路尾随溃兵杀进了潼关,这道难以逾越的天险就此失守,几乎所有兵力都派到潼关的长安城彻底暴露在叛军的屠刀之下。

唐明皇仓皇出逃,城内人心惶惶,崔乾佑又派出内线联系上了留守的同族兄弟长安京兆尹崔光远,长安不战而降。

此后崔乾佑马不停蹄继续进军,功取了河东全境。本来或许他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但此时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叛军陷入内乱,加上史思明的倒戈,崔乾佑已独木难支,无奈之下只能投靠了安庆绪。

崔乾佑的结局

令人唏嘘的是,在史思明围城的时候,和潼关之战的剧情几乎一模一样,崔乾佑也被史思明用计骗出了城外,陷入重围战死沙场。善恶有报,天道轮回,这句话真的一点都没有说错。

客观的说,在安史之乱前期的三战当中,崔乾佑的勇猛、谋略、格局全部得到了展现,没有他的存在,安禄山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成就这么大的成功。虽然是叛军,仅从军事的角度来说,崔乾佑凭这三战足以跻身唐代名将的行列。

标签: 唐朝安史之乱

更多文章

  • 哥舒翰的实力如何 他为什么会惨败给崔乾佑呢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安史之乱

    哥舒翰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他大器晚成但是后来在西北军区与吐蕃等国家对战中哥舒翰逐渐崭露头角,并且顺利地成为了西北名将,哥舒翰立下战功无数让吐蕃人非常忌惮他,并且他因此受到唐玄宗的重用,很快就被提拔为军镇节度使,可以说盛唐时代能够称得上名将的没两把刷子是不行的。可是这位哥舒翰将军私德不太好,他

  • 安禄山手下的一员猛将——崔乾佑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安史之乱

    756年1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叛军开始着手攻打潼关,由崔乾佑负责指挥。潼关守军虽然在兵力上占优势,但多是未经训练之兵,战斗力与叛军无法相提并论,且主将哥舒翰又重病在身,于是选择了固守。崔乾佑为了将唐军诱出,制造了种种假象,他把精兵都隐藏起来,只留一些老弱残兵在外招摇,还到处散布所谓陕郡叛军只

  • 参与安史之乱的将领 安禄山手下猛将崔乾佑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安史之乱

    崔乾佑,生卒年不详,在安史之乱前就在安禄山手下效命,安史之乱爆发后,崔乾佑跟随安禄山攻取洛阳,大败唐将封常清。人物经历756年1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叛军开始着手攻打潼关,由崔乾佑负责指挥。潼关守军虽然在兵力上占优势,但多是未经训练之兵,战斗力与叛军无法相提并论,且主将哥舒翰又重病在身,于是选

  • 唐初十八学士之一:褚亮的生平事迹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褚亮,唐朝

    褚亮(555年-647年),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唐初十八学士之一。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陈秘书监,并着名前史。其先自阳翟徙居焉。亮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喜游名贤,尤善谈论。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商榷文章,

  • 画坛四僧——朱耷、石涛、弘仁、髡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画坛四僧

    画坛四僧,是指明末清初时期的四位僧侣画家,即朱耷、石涛、弘仁、髡残四人。在艺术上,画坛四僧主张以生活为基础,重视生活感受,直白的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他们的艺术主张对清朝初年的画坛产生巨大影响。画坛四僧中,朱耷的画,墨点无多泪点多;石涛之画,寓奇思于奇笔;弘仁之画,归黄山而益;髡残之画,借画谈禅,因禅

  • 清代画坛四僧之—弘仁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画坛四僧,弘仁

    清代画坛四僧之—弘仁弘仁,少年孤贫性癖,事母以孝闻。自小就喜欢文学,绘画一生从不间断。他是明末秀才,明亡后,有志抗清,离歙赴闽,入武夷山为僧,师从古航禅师。云游各地后回歙县,住西郊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经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弘仁是“新安画派”的奠基人。 他和查士标、孙逸、汪立瑞等四人被称为清初“

  • 清初的著名画家弘仁是画僧还是神僧?弘仁和尚的一生及画作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末,清初,画家,弘仁

    弘仁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僧。出家后,法名弘仁,字无智,号渐江。他兼工诗书,爱写梅竹。但一生主要以山水名重于时,属“黄山派”,又是“新安画派”的领袖。弘仁的个人思想与政局变迁关系密切,因而在诗画中常有流露。出家为僧后,云游四方,十余年中足迹遍大江南北。其艺术的可贵处在于:既尊传统,又主创新,所谓师法自然

  • 清代画坛四僧之—,弘仁和尚的绘画风格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末,清初,弘仁

    弘 仁(1610-1664),清画家。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明亡后于福建武夷山出家为僧,字渐江,号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为清初四画僧之一。擅画山水,初学宋人,晚法萧云从、倪瓒,笔法清刚简逸,意趣高洁俊雅。尤好绘黄山松石,为“新安画派”创始人,和查士标、孙逸、汪立瑞等四人并称“新安四大

  • 李辅国为何杀张皇后?唐肃宗的死与张皇后何关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辅国,张皇后,唐肃宗,唐朝

    李亨,唐玄宗第三子,玄宗之后的继任皇帝,镇守潼关之大将哥舒瀚受杨国忠逼迫出兵讨叛,结果大败,潼关陷落,长安震动,玄宗携太子、宠妃仓皇逃往成都,行经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并逼迫玄宗缢死杨贵妃。马嵬民众拦阻玄宗请留,玄宗不从。太子李亨,随即前往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武,同年七月,李亨即位于灵武,尊玄宗为

  • 西游记中孙悟空拜师学艺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孙悟空,西游记

    佛家讲究因缘,当一块石头因缘到来,突然炸开,飞出一个石卵,迎风而化,变成了名传千古的美猴王。石猴的命运,改变于“生命中的第一哭”。有一天“石头”突然烦恼,变成有情众生。烦恼的起因,是很天真的愿望,希望生命不受阎王爷管辖,逍遥自在。这个动机,石破天惊。在老同志的指点下,石猴踏上了拜师学艺的征程。他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