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隋朝教育家、思想家王通简介,王通的六部著作分别是什么?

隋朝教育家、思想家王通简介,王通的六部著作分别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963 更新时间:2023/12/11 11:25:59

王通(584年—617年),字仲淹,道号文中子,隋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一说山西河津)人,隋朝教育家、思想家。王通从小受家学熏陶,精习《五经》,著名的蒙读物《三字经》把他列为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王通的六部著作:《续书》、《续诗》、《元经》、《礼经》、《乐论》、《赞易》,在唐代就全部失传了。只留下他的弟子姚义、薛收编辑的《文中子说》。《中说》系王通和门人的问答笔记;体仿《论语》敷衍成书,由王氏家人定为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朗10篇行世。

此书提出了“三教合一”的思想,为后世所重视。在哲学上此书提出以气、形、识分别作为天、地、人的特点,含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流传版本有《子书百家》本、《明世德堂》本。宋代阮逸作《文中子中说注》,有《四部丛刊》本和《续古逸丛书》本。

人物生平

传说王通15岁时便开始从事教学活动,18岁时有“四方之志,游历访学,刻苦读书“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学问大有长进。隋文帝仁寿三年(603)考中秀才后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上《太平十二策》、主张“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验今,运天下于指掌。”深得文帝赞赏,但下议公卿时却被冷落排挤县通化,遂作《东征之歌》,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心情。

此后,虽被任命为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但不久便因对朝廷失去信心而辞官归乡,只将兴王道之志付诸于续述《六经》和聚徒讲学的文教事业上去。回乡后,王通首先确定了续述《六经》的计划,决心以古代隐逸贤才为榜样,“退而求诸野”,以著述和教学来为弘扬儒学作贡献。就这样,王通用了九年的时间著成《续六经》(亦称《王氏六经》),包括《续诗》、《续书》、《礼论》、《乐经》、《易赞》、《元经》等,共80卷。

人物思想

王通死后,众弟子为了纪念他,弘扬他在儒学发展中所作的贡献,仿孔子门徒作《论语》而编《中说》(又称《文中子中说》、《文中子》等)一书,用讲授记录的形式保存下王通讲课时的主要内容,以及与众弟子、学友、时人的对话,共为10个部分,是后人研究王通思想以及隋唐之际思想发展的主要依据和参考,其中包括王道篇、天地篇、事君篇、周公篇、问易篇、礼乐篇、述史篇、魏相篇、立命篇和关朗篇等。

《中说》虽在形式上仿效《论语》,但在内容上却有所创新,并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首先,王通以昌明王道、振兴儒学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卷首《王道篇》中记有:“文中子曰:吾视迁、固而下,述作何其纷乎!帝王之道其暗而不明乎!”为了扭转这种状况必须注重教育和人才。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要依靠各种人才,而人才的养成必经学校的培养,有了合格的人才王道才能倡明,儒学才能振兴。

其次,王通认为人性都是善的,都具有本然的仁、义、礼、智、信“五德”。这在人身上体现为人的本性,在宇宙及广大的社会中则称作天理。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帮助人们养成完全的人格,达到“乐天知命,穷理尽性”的境界,最终被造就成“君子”、“圣贤”。

第三,王通处于儒佛道三教争衡碰撞的思想动荡时期,传统儒学教育的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威胁,而且儒家思想本身也出现陈旧和僵化的现象。为了振兴和发展儒学,王通认为一味地排斥佛道并非良策,而应探索一条融汇三教的合理途径。

为此,他明确提出了“三教可一”的主张,以积极的态度吸收佛道思想及方法之长,为儒学的改造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养料。在《中说·问易篇》中就记载了王通的这一思想:“(一日王通)读《洪范谠义》,曰:‘三教于是乎可一矣’。

程元、魏征进曰:‘何谓也’,子曰:‘使民不倦’。”他在回顾了儒佛道兴衰和古代学术发展的历史之后,认为这三教可以在相互吸收、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朝着“使民不倦”的目标努力,共为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出力。在此,王通并没有明确提出援佛道入儒的思想,只是在这三者之间寻求可被利用的共同点,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世良方。当然王通的立足点还是在振兴儒学上,认为佛道的某些内容应该适应儒学的传统。

第四,王通十分注重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改造与发展。他一生著述颇丰,在隐居教授之余“续孔氏《六经》近百余类”(王绩《游北山赋》自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经学辅助读物。至于他为什么著《续六经》,在《中说》里他自己说:“吾续《书》以存汉晋之实,续《诗》以辨六代之俗,修《元经》以断南北之疑,赞《易》道以申先师之旨,正《礼》、《乐》以旌后王之失,如此而已矣。”

非常明确地说明地是依据儒学发展的历史线索,主要结合两汉以后社会、习俗、学术、思想以及历代的统治得失等具体情况,对儒家传统思想进行阐发的。

所论虽然在大的框架上不出孔子思想的范围,但在思想内容上确有不少新的见解,特别是注意了历史变迁给社会各方面带来的变化,读后可以开阔思路,从多角度深入地钻研问题。

比如作《续诗》,王通认为是表明“化俗推移之理”,其基本精神是与传统儒学的主旨一致的,他说:“吾欲续《诗》,考诸集记,不足征也,吾得《时变论》焉”。他在吸收前人《时变论》思想的基础上,看到晋、宋、北魏、西魏、北周、隋六朝的文学作品已不象《诗经》那么古朴纯美,已经变成王道不明,风俗不正的“俗品”。

因此,他改变了《诗经》风、雅、颂的结构排列方法,而细分为化、政、颂、叹等四大部分,借以体现美、勉、伤、恶、诫五种情感意识,突出强调了诗的政治倾向和说教特点。

标签: 隋朝王通

更多文章

  • 隋王杨政道的简介 杨政道与李靖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杨政道,李靖

    杨政道一生的道路都是曲折多磨难的,虽然做过皇帝但是却始终没有过自己可以做主的时候,这样的皇帝说起来并没有什么必然出现的趋势,但是在那种历史条件下,杨政道可能也是没有别的选择了吧!而在他短暂皇帝生涯中,并没有什么有利于江山社稷的政治举措,更不用说作战或是维护国家利益的事儿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杨政道所统

  • 杨政道为什么愿意降唐?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杨政道,隋朝

    还不知道杨政道为何同意降唐,他不是杨广的亲孙子吗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杨政道的父亲和两个兄长是死在宇文化及的手中,之因为他们是杨广的血脉。但这杨政道最后在隋朝灭亡的时候,他入了突厥,是得到了突厥的支持,正准备反攻重建隋朝大权的时候,棋差了一些,支持他的突厥

  • 杨政道:齐王杨暕遗腹子,他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杨政道,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杨政道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其实,在历史上,隋炀帝还有一个孙子在隋炀帝死后逃到了北方,又做了皇帝,为隋朝延续了十年统绪,此人便是杨政道。一、遗腹子杨政道,又名杨正道、杨愍,是隋炀帝儿子杨暕的遗腹子。杨暕,是隋炀帝萧皇后所生次子,也是嫡子。不过,他上边有

  • 鱼俱罗之死是因为皇帝猜忌而斩首示众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鱼俱罗

    鱼俱罗杀李元霸是小说里的故事情节。这部小说叫兴唐传。大将军鱼俱罗不满隋朝皇帝的荒淫,隐居避世。后来李元霸杀死了鱼俱罗的大徒弟,在小徒弟的挑唆下,年迈的他决定出山。两人在潼关对阵。两人在打架的时候,鱼俱罗经验丰富,知道李元霸力气大就想用灵巧取胜。鱼俱罗率先出手,李元霸急忙用左手的锤去扣他的刀,后者把刀

  • 宇文恺在建筑方面有哪些成就?他参与创作了哪些建筑?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宇文恺,隋朝

    宇文恺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北周是我国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周的皇族姓宇文。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了隋朝。为巩固统治,大肆诛杀宇文氏。其中有一个人叫宇文恺,原也被定入诛杀之列。但由于宇文恺家族与北周宗室有别,二兄宇文忻又拥戴隋文帝有功,

  • 他是隋朝建筑大师,宇文恺有哪些著名作品?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宇文恺,隋朝

    宇文恺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北周是我国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周的皇族姓宇文。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了隋朝。为巩固统治,大肆诛杀宇文氏。其中有一个人叫宇文恺,原也被定入诛杀之列。但由于宇文恺家族与北周宗室有别,二兄宇文忻又拥戴隋文帝有功,

  • 宇文恺为何被称为建筑大师?参与创建两座历史古城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隋朝,宇文恺

    北周是我国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周的皇族姓宇文。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了隋朝。为巩固统治,大肆诛杀宇文氏。其中有一个人叫宇文恺,原也被定入诛杀之列。但由于宇文恺家族与北周宗室有别,二兄宇文忻又拥戴隋文帝有功,加上他本人的才华深得隋文帝的赏识,因而方幸免一死,这也为中国留下了一

  • 开隋九老是哪些人?昌平王邱瑞为何反隋投靠瓦岗寨?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隋朝,邱瑞

    开隋九老是哪些人?昌平王邱瑞为何反隋投靠瓦岗寨?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昌平王邱瑞是开隋九老之一,他是《隋唐演义》所杜撰出来的人物。此人是隋朝的开国功臣,曾为隋朝统一全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邱瑞作为隋朝元老之一,他为什么后来要投靠瓦岗寨?其最后又是怎么死的?在小说中,邱瑞也是一位忠

  • 李轨在唐初扮演什么角色?李轨最后是被谁杀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唐朝,李轨

    李轨在唐初扮演什么角色?李轨最后是被谁杀的?关中一带,除了李渊、薛举之外,还有一个李轨。李轨的称王,也是根据谶语,被人推举上来的——由此可见隋末李氏将兴的传言的确是存在的。李渊攻打薛举之前,联络李轨——《通鉴》上写的是共图秦陇,想来多半也是许了个牙疼咒——约好给他一些好处,而李渊又祭起亲善的法宝,称

  • 安兴贵出使凉州,平定李轨竟未用一兵一卒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安兴贵,唐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安兴贵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自从杀掉刘文静以后,李渊的心情并不轻松,他担心李世民会有什么想法,或者会有什么举措!因为李世民与文静的关系太好,他们同谋共济,并肩作战,谋划未来,如今突然失去同志,他心里能平衡吗,这肯定是有想法的啊!李渊感到杀刘文静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