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僧取经”的真相!玄奘去印度究竟取回来了什么?

“唐僧取经”的真相!玄奘去印度究竟取回来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11 更新时间:2024/2/11 13:42:57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玄奘去印度究竟取回来了什么?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是唯一的神魔小说,但这故事也是有原型的,就是唐朝玄装法师西行(将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成神魔小说估计也算是中国的特例了,比如把武王伐纣写成《封神榜》,把郑和下西洋写成《三宝太监西洋记》,把宋代王则起义写成《三遂平妖传》),在小说中,唐三藏去西天是封唐太宗之命,当时东土的中国人不识大乘佛法、成天享乐,如来佛祖派遣观音菩萨指示唐三藏前往天竺(现今之印度),将无上真经取回东土。

那历史上,真正的玄奘法师去印度是为了干啥呢?所谓“真经”到底是什么经呢?

首先真实的历史上,玄奘法师不是大唐皇帝的御弟,他其实是名门之后,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监博士官,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修养。

玄奘法师,俗名陈祎于隋朝仁寿二年(602年)出生,这个时候他的家境已经比较困难了,跟长捷法师(就是他的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声闻乘和缘觉乘,而他本人偏好后者。他十一岁(613年)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十三岁时(615年)洛阳度僧,玄奘向被派来考查的大理卿郑善果表示自己出家的意愿是“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因而被郑善果破格入选。

注:度僧制度,中日二国所曾施行的佛教出家制度,中国古代对出家原无限制。其后因僧数渐增,庶民常假藉出家以避输课,朝廷乃设僧籍加以登录,就是说,出家需要批准。

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618年隋朝灭亡。玄奘提议长捷法师一同前往唐朝首都长安参学,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建议同往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论》、惠振讲《八犍度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据传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

按照当时的标准,他已经是高僧了,但是当时整个中国的佛教水平都不太高,武德七年(624年)玄奘私下与商人结伴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毕以后,再次北上寻觅先德参学,到相州访休法师质问疑惑滞碍之法,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论》,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摄论》。贞观元年(627年),玄奘重游长安学习外国语文和佛学。

他看的书越多,反而越糊涂,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后并入法相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之说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武德九年(626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

所以,玄奘希望西行求法,直接看原版梵文的经书,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

但是,当时唐朝是不允许百姓私自西行的,他请求西行未获批准,贞观三年(629年),玄奘毅然由长安私发,冒险前往天竺,所谓“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经过艰苦的旅行,其终于到达天竺,在天竺的十多年间,玄奘跟随、请教过许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过的寺院包括当时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他向该寺的住持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与其余经论;瑜伽行派大师戒贤是护法的徒弟,世亲的再传弟子。在贞观十三年,他曾在那烂陀寺代戒贤大师讲授《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此后,玄奘还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

他学术水平极高,贞观十九年学成以后,他立真唯识量论旨,在曲女城无遮辩论法会上,等待十八天,结果无人敢于出来辩难,他因此不战而胜,名声鹊起,威震全天竺,可是说当时他就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高僧。

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可比小说中厉害多了

643年,玄奘载誉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烈欢迎(这么个牛人当然不可能再追究他偷渡的责任)。

“帝曰。师去何不相报。法师谢曰。玄奘当去之时以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帝曰。师出家与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玄奘初见太宗时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译经,但没有得到批准,被指定住长安弘福寺(这么个高人当然要留在首都)。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

在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对汉传佛教有极大的贡献。

龙朔三年(663年)十月玄奘译完最后一部佛典《大般若经》之后感慨说:“向在京师,诸缘牵乱,岂有了日?”玄奘于麟德元年二月五日深夜、六日子时(664年3月8日0~1时)圆寂,享寿六十二岁。

玄奘不是一般的和尚,甚至不是一般的高僧,他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不空)译经总数的一倍多,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

标签: 唐朝玄奘

更多文章

  • 观音禅院和尚放火,悟空为何只借辟火珠保唐僧却不直接灭火?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西游记,孙悟空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西游记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西天取经路途中,唐僧师徒来到观音禅院。观音禅院,正是敬奉观音菩萨为主的寺庙。观音菩萨作为三界取经工程的总执行负责人,她的道场,按常理讲,本该平安无事。谁料,问题偏出在自己的地盘,自己的人身上。由于观音禅院的方丈,想一探东土远道而来的

  • 金箍棒有一万三千五百斤,为什么六耳猕猴用金箍棒打唐僧唐僧毫发无伤?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西游记,六耳猕猴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六耳猕猴用金箍棒打唐僧唐僧毫发无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六耳猕猴最奇特的地方,就是在于他的一切几乎都和孙悟空一模一样,从外观到修为,从紧箍咒到金箍棒,可以说,六耳猕猴的一切都是照着孙悟空的一切来的,这也是为什么没人能分清楚他们的原因。但是有一点很

  • 原著小说中唐僧居然杀过人,他到底杀的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唐僧

    《西游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它的光怪陆离让人惊奇。在取经之路上师徒四人性格各异,有贪财贪色的猪八戒,有老实巴交的沙僧。师徒四人中论谁是最正直的估计很多人都会认为是唐僧,毕竟他在西游记的电视剧中给我们塑造了非常正面的形象。可是事实是原著中的唐僧和电视剧中所塑造的唐僧形象还是有着一定差距的。

  • 通天河老龟到底是什么身份,为何敢得罪唐僧师徒呢?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唐僧

    通天河老龟把唐僧师徒扔下河,为啥悟空不报仇?你看它后台是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西游记是我国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在西游记中发生了很多令人脍炙人口的故事。而在西游记的整个体系里也出现了很多令人难以忘却的人物。就比如孙悟空就是很多人心中的偶像,猪八戒憨厚的形象也一直停留在很

  • 唐僧师徒曾经被镇元子抓住,镇元子身份到底如何呢?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镇元子

    孙悟空因为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镇于五指山下,只有护送唐三藏完成取经才能洗脱孽障。孙悟空愿意一路上对着啰嗦又“窝囊”的唐三藏一忍再忍,主要是因为他有所请求,但是在取经途中,孙悟空还是有许多选择,比如在万寿山结拜的镇元子,如果孙悟空不去取经,而是和镇元子在一起潜心修炼,他的成就远超取经之后得到的“斗战胜

  • 唐僧身上的锦镧袈裟到底有何来历?为何很多妖怪想要?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唐僧

    妖怪其实都不想吃唐僧肉,而是想要这件宝贝,有它连玉帝都不惧,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在《西游记》中如果说,谁最倒霉,那应该就是唐僧,虽然他是被观世音选中,前往西天取经的最好人选,但是唐僧却是一个只会讲经说道的凡人和尚,没有任何自保能力。而此去取经,路途遥远,而佛家有需要考验

  • 金蝉子到底为何要转世成唐僧呢?竟然是为了一个妖怪?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金蝉子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吴承恩写的《西游记》当中唐僧是西天取经当中的领导级别的人物,唐僧之所以是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的师傅,和唐僧前世的身份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唐僧前世是如来佛祖的二弟子金蝉子,因为一些事情被如来佛祖惩罚去西天取经,在《西游记》中作者提到金蝉子因为在上课的时候打瞌睡,于是被如来佛祖罚去西天

  • 唐僧为何选沙僧去挑行李呢?行李里都有哪些东西?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唐僧

    在取经途中,最枯燥无味的差事莫过于挑行李了。有人说,挑行李是按入行的先后来决定的,沙僧入行最晚,理应由他挑。果真是这样吗?行李中最重要的三件东西是锦蝠袈裟、紫金钵盂和通关文牒。锦蝠袈裟是如来给唐僧取经的信物,这是至宝。紫金钵盂是唐太宗御赐的,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最关键的,这还是行脚僧吃饭的家伙。通关文

  • 西游记里的歇后语:孙悟空七十二变多次上镜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西游记,孙悟空,七十二变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话筒少儿口才与主持人培

  • 孙悟空结拜七兄弟 孙悟空七兄弟是哪几个?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孙悟空,孙悟空七兄弟,牛魔王,西游记

    导读:孙悟空结拜七兄弟,孙悟空的结拜兄弟是哪几个?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神话人物以及小说人物,那么孙悟空结拜七兄弟都有谁?孙悟空结拜七兄弟是哪七个?下面为你一一介绍。孙悟空结拜七兄弟是哪几个?《西游记》里的七大魔王,由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禺狨王、美猴王孙悟空组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