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杨广的无奈谁人懂 千古明帝和暴君只在一念之间

杨广的无奈谁人懂 千古明帝和暴君只在一念之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4995 更新时间:2024/2/19 5:17:48

杨广真的是一位暴君么?从种种史料来看,杨广以上为就急功冒进,无论做什么事都很急。他为什么这么急呢?

众所周知,隋朝末年,门阀横行。这些世家明面上是杨广的助力,但他们给杨广的压力更大,他需要证明自己是个好皇帝,所以他选择了开运河征高丽。这样的目的是将全国的力量都集中在这些地方,以有利于大量消耗这些门阀的有生力量,如果当时东征成功,他一定会挟大胜之余威处理掉那些世家门阀。然而事与愿违,历史是留给胜利者书写的。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看看关系到隋朝命脉的杨广东征是如何失败的吧。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

一般而言,皇帝御驾亲征,理应具有攻则必胜、战则必克的战斗力。吊诡的是,应该发生的事情从未发生。隋炀帝三征高丽,不仅损兵折将,而且终因穷兵黩武引发内乱,以至于江山易主。唐太宗以盛世雄兵东征高丽,却坐困于“东瀛小夷”,不得已班师而还。讽刺的是,庸碌无为的唐高宗李治,竟然成功征服高丽,而李治,恰恰没有御驾亲征。英明之君,亲征而败;庸碌之主,放权反胜。这里面藏着什么玄机?

公元611年,隋炀帝以高丽王“藩礼破阙”,决定备兵讨之,化“蛮夷之乡”为“冠带之境”。次年,天下雄兵如期集结,这时,隋炀帝问后来官至太史令的庾质对战局的看法。庾质说战之必胜,但是只有一条,皇帝不能亲征。隋炀帝闻之不悦,悻悻地说,你要是害怕,自可留此。遂决意亲征。

庾质担心的事情,果然马上就发生了。大军进渡辽水,围辽东城。隋炀帝临战下了两道诏书,一曰“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庸专擅”,相当于夺了将军的兵权,违背了“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统兵原则;一曰“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这是摆高姿态,我王者之师,吊民伐罪,非为杀戮。

两道诏书铸就了高丽人的护身符:隋军如攻城甚急,高丽人就宣称投降,诸将便不再进攻,先驰奏炀帝,等诏令传来,城中守御也重新搭建完备,再度抵御隋军进攻。如此循环往复,隋军无论如何攻不下辽东城,隋炀帝始终不悟。结果,最初九军度辽,凡三十万众,班师回朝时只剩下二千七百人,损失惨重。

隋炀帝败在他的过度干预,他把自己的触角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将军们噤若寒蝉、动辄请示,不能随机应变、便宜从事,又怎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隋炀帝把自己的干预视为胜利的关键,实际上却是失败的渊薮。公元644年,唐太宗率大军亲征高丽,眼看就要直抵平壤城下,不料大军在安市这个地方受阻,一时无法前行。这时有高丽俘虏进谏说,安市人顾惜其家,未易猝拔,乌骨城守将垂老,不能坚守,不如移兵进攻乌骨城,朝至夕克,其他小城,必然望风投诚,然后收其钱粮,鼓行而前,直指平壤。这本是曲线救国的一招妙计,诸将也欣然同意。

唐太宗将从之,长孙无忌独曰,“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侥幸。”您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怎么能做出乘人之危这样令人不齿的事情呢?一番道德说教,唐太宗遂放弃曲线救国,并力攻城。结果,安市久攻不下,屯兵日久,粮食将尽,而早寒、草枯水冻,将士多不适应,于是不得已铩羽而归。唐太宗败在他的道德洁癖:既然是天子征伐,就应该有天子气度、皇家风范,然而,“兵者,诡道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也”,哪里有那么多光明正大、器宇轩昂?阴谋诡计是没有道德属性的,所以马基雅维利才比喻说,君王应该兼具狮子的凶残和狐狸的狡诈。

在隋炀帝首次东征56年之后、唐太宗首次东征24年之后,唐高宗李治居于深宫、遥定高丽。当时唐高宗“欲自将大军”,皇后武则天不同意亲征高丽,唐高宗遂罢亲征。

御驾亲征是否一定导致失败?从史料来看,这样的例子的确很多。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苻坚不自将以犯晋,则不大溃以鲜卑之速叛;窦建德不自将以救洛,则不被擒而两败以俱亡;完颜亮不自将以窥江,则不挫于采石,而国内立君以行弑”,基于此,王夫之得到结论,“天子讨而不伐”。

当然,御驾亲征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失败的例子仅仅像显影机制一样,呈现出御驾亲征的某些弊病。对领导者而言,如果给下级干预太多,甚至大包大揽,权力向上面集中,责任向下面分散,下级就会跟隋炀帝手下的将军一样,一切唯上、失去自主,结果反而没有效率。“讨而不伐”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智慧。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谁知有时候,亲为反而无为,无为反而有为?

标签: 杨广

更多文章

  • 隋炀帝杨广难图大业:其原因在于急政而非暴政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隋炀帝,杨广

    “尚秦汉之规摹”——志向远大的隋炀帝。隋文帝杨坚给太子杨广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家业。杨广即位的次年改元大业。登上帝位的他,能否像他父亲杨坚那样大有作为呢?面对着这个古老的中华帝国,杨广开始了他那波澜壮阔而又毁誉不一的帝王生涯。隋炀帝下江南图画千名美女划着龙舟,缓慢前行,她们各自手执雕板镂金的船桨。这就是

  • 杨广弑父真相:隋炀帝杨广“弑父夺位”野史乱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杨广

    可能很多人对于隋炀帝的印象都不是很好,在很多的史书的描述中,隋炀帝也是一个非常残暴的昏君,特别是对于隋炀帝弑父这一段,很多的人们都大肆的批评。都说隋炀帝是历史上不忠不孝,并且非常好色的一个皇帝,其实,对于隋炀帝弑父这一段,我们并没有有力的证据来证明,隋炀帝杀了自己的父亲。隋炀帝剧照有一种说法是,隋炀

  • 隋炀帝杨广死后他的老婆女儿们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杨广

    隋炀帝名叫杨广,外貌出众,一表人才,从小就聪明有才,故乡在陕西省西安市。他是隋朝的第二位黄帝也是隋朝的最后一个黄帝。杨广像他在年少时期便有一番作为,率领军队帮助父亲灭掉了建康,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升上了太尉的职位。之后他负责管理江南地区,在此时期,他深得人民喜爱。之后因为父亲和大哥之间产生了分歧,这

  • 杨广想当一个好皇帝 但操之过急将家底败光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杨广

    杨广登基后,随即将“面具”摘下来,因为他装的太久了,装得太辛苦了。于是,他为了实施自己“伟大”的梦想,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动不动就驱赶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服徭役,弄得大隋朝上下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大业元年(605年),杨广下旨命杨素、杨达、宇文恺修建东都洛阳,仅每个月抓去洛阳服徭役的老百姓就达二百万人

  • 隋炀帝杨广为何被李世民污化 被黑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隋炀帝,杨广

    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每当一个皇朝取代另一个皇朝之时,前任君主总会被黑的体无完肤,甚至可以说一点价值都没有。隋炀帝便是这样的结果。隋炀帝在中国历史上常被拿来与商纣王和周厉王并列,来凸显他的荒淫和残暴。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隋炀帝杨广,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 ,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兴,开皇元

  • 揭秘:杨广为何被称为荒淫昏君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杨广

    隋炀帝杨广,一个是模范皇帝流芳千古,一个是反面教材遗臭万年。因为李世民对于唐朝的特殊功绩,唐朝人留下来的有关记载与评论99%都是赞扬歌颂,而杨广被视同亡国之君,身败名裂,唐朝人留下关于他的记载都是谩骂和攻击,连隋炀帝这个谥号也是唐朝恩赐的,充满贬义。本文比较一下两人的历史功过,并非多余的事,实际上这

  • 隋文帝选杨广做太子 究竟是对是错?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杨广

    自汉朝末年以来三四百年的时间,中华大地始终处于战火纷争之中。终于,在公元581年,北周的幼年皇帝宇文阐稀里糊涂“被禅让”,而受禅的就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杨坚上位后不久,就出兵伐陈,最终统一了中华大地。但是没想到,这个终于重新将中华归于一统的王朝,竟然只传了两任皇帝就灭亡了。而亡国之君,就是通过宫廷斗

  • 杨坚杨广的共同妃子是谁 她就是宣华夫人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杨坚,杨广

    杨坚杨广的共同妃子是谁,杨坚杨广的共同妃子是谁大家是否了解呢?其实她就是宣华夫人。这是一位美貌但是又很可怜的人,在她的一生曾嫁给了杨坚和杨广。下面就让小编来详细介绍下杨坚和杨广的共同妃子。不清楚的可以进来看看。宣华夫人宣华夫人陈氏,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宣帝女、陈后主同父异母之妹,封宁远公主,母施姬。隋开

  • 杨广在父病榻前逼迫欺凌母妃宣华夫人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杨广在父病榻前逼迫母妃

    对隋炀帝在文帝病榻前逼奸宣华夫人的故事,也有不同的看法。因为《隋书》是唐初编纂的,有可能诋毁炀帝,事实上是炀帝早与文帝二妃宣华有过不正当的关系。而且这种交往使俩人感情发展很深。这从宣华夫人死后,炀帝制《神伤赋》的内容便可得到验证。杨坚(540~604年),即隋文帝。公元581~604年在位。弘农华阴

  • 妖魔化的背后:杨广是否真的是弑父的暴君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杨广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无疑是杨广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年份。这一年七月十三日,隋文帝杨坚崩逝于仁寿宫的大宝殿,终年六十四岁。大隋帝国的最高权杖终于如愿以偿地落到了杨广手上。这一年杨广三十六岁。十几年的刻苦修行终于为他换来了人世间最辉煌的报偿。网络配图然而,关于隋文帝之死,其时的长安坊间以及后世的诸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