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楚庄王围宋之战:一场让人看不懂的城市围困战

楚庄王围宋之战:一场让人看不懂的城市围困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604 更新时间:2023/12/16 2:21:20

楚庄王围宋,是个蹊跷的战事,结束得有些莫名其妙,各种版本都想解释其结束的细节,但其实都很难说得通顺。

而整个战事的过程,就像是一个对信义的全面注解,故事中的几个人物都是在翻来覆去地讨论着关于信义的课题。

东周列国志里面提到了这个战事的开端,根本原因当然还是楚国想争霸,想让那个死不服气的大国宋对楚低头,但苦于找不到原因,就想了个羞辱宋国的招数,让楚使过宋境而不拿通关文书,摆明不把宋国当个国看。宋受不住这气,就把使者砍了。

列国志中说这个使者不是个平常人,就是那个当年逼问楚庄王为什么不务正业,从而引出一鸣惊人典故的申无畏,乃是个有先见之明的人。申无畏一听说让他去宋国惹事,就知道自己没命活了,不免逼问庄王说我要是死了咋办?庄王很深情地说,那我就灭了宋国给你报仇。申无畏无奈,只好盼着大王说话算数。

重点是庄王对申无畏作出的这个承诺,结合后面的未胜宋国,则是一个关于信义的,可以探讨的情节。

当然列国志中把庄王的口气夸大了,左传记录的其实更像一个主子常说的话:“杀汝,我伐之!”可没说要灭了谁云云。勇决,但对于结果,没有承诺。

左传中却有后来楚庄想撤军时,申无畏的儿子申犀质问楚庄违背对申无畏的承诺的情节,所以,楚庄想必还是说出过要灭宋的言语。

楚军很快围住宋都,宋国香火堪忧,不停求晋国来援。晋国作为老霸主,人家宋国是为了跟他混才被楚国盯上的,大哥不救小弟说不过去,但是又实在没这个实力了,晋景公就派解扬去给宋国传个话,传的是:救兵很快就到,宋国的弟兄们顶住!其实继续猫在家里吃果果。

这又是一个与信义有关的情节。

这种说了不算的话,也许是使者经常需要说的,但使者作为一个人,请相信对于这种人情之所难堪之事,公然违背信义,也一样是不愿意接的。但解扬作为使者,自有其生存的道理,且看他对信义的理解:

解扬手脚不利索,被楚庄王抓住了。解扬此人想必在当时也算个活跃的人物,公开场合曝光率较高,认识他的人很多,所以作为发言人才有公信力,才被派作晋国代表的。列国志中竟说楚庄王也认识他。庄王正发愁宋国久攻不下,就和解扬商量,说你到宋国喊两句话,就说晋国救兵来不了了,瓦解一下军心,行不行?这样我就让你活命,还在我战胜之后让你在宋国当大官。

解扬答应,说没问题。庄王暗喜此人竟然这么贪生怕死,于是把他推到睢阳城外,解扬吼了一嗓子:宋国的弟兄们,顶住,国军,啊不,晋军很快就来了,区区小鬼子,那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庄王一听,哭笑不得,但毕竟心量宽宏,拉回解扬来问,你小子想什么呢,怎么这么没信义?

解扬说了番很有见地的话:臣请杀解扬,以明楚国之信,在外不在内!意思是杀了我,就说明你们楚国的臣子都应该对外国人讲信义,反而不应该对自己国君讲信义了。庄王骑虎难下,说算你狠,你信义,我放你走。解扬竟全身而退了。

这里讲的又是信义。解扬一路上撒了两个谎,一个是对楚庄王说我帮你说话,一个是对宋国人,说晋国会来支援的。他因这两个谎而青史留名,留的还是个讲信义的名。这就是解扬关于信义的实践,他的生存方式,他活着的道理。

宋国为了相信晋国的鬼话,继续抗战,楚王为了实现对申无畏的承诺,继续围城,一围就围了九个月。据说这个时长是空前的,宋国饿死的不比战死的少,易子而食,折骨而炊。楚军打,打不下来,撤,又很没面子,宋国的统战工作作得很好,老百姓一直没闹哗变,楚庄王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出不来了。

这之后的故事就变得模糊了,宋国与楚国的上层显然进行了某些沟通,达成了某个协议,最终一场战争无果而终,楚国撤了,宋国与晋国实质上分裂,但并没有什么名义上的楚国战果出现,只有一个盟约,说从今以后,你不骗我,我不骗你,拉勾勾,不反悔。这个盟约从形式上来看,是平等的,没有执牛耳的盟主,没有需要听命的诸侯。

至于这个盟约是如何签订的,没有定说,从史记宋微子世家的记载来看,似乎是华元与楚庄王直接对话的,华元说城中已经易子而食,庄王称自己只有二日战粮,于是两家罢兵。列国志中记载是华元夜里摸到楚将子反帐里,要胁子反定了此盟,子反说自己只有七日粮草。当然左传中记载的就是华元夜摸子反,比史记更有故事性一些,列国志的演义自然源自于此。

很多人编出很多版本,要解释的无非这两个问题:

1.元华为什么会老老实实地汇报自己城中已经易子而食?正常来说,敌人知道他虚成这样,等于自己手中筹码尽无,很可能坚持继续围下去,直到在不久的将来宋国崩溃。

2.子反(或者楚庄)为什么会老老实实地告诉元华自己只有几日粮?这样对方很可能继续坚守下去,等到楚国退兵,或者晋兵的到来。

对元华的实诚,一般的解释是宋国人就是活雷锋,因为楚襄王就这种一根筋脑袋的代表。

而楚方的老实,有如下两个解释版本:

左传说是元华要胁了子反,“子反惧”,因而我招我招我全招,忙不迭地啥都说了,定了盟约。这显然不合道理,元华摸进帐来,你子反说自己有一年的粮,他也没机会去查证。至于密帐中的私约,刀离开了脖子,还惧什么?就是子反惧,楚庄又惧什么,杀掉子反攻城就是了。而且从史实上看,子反虽然有时荒唐,爱喝口小酒,但绝没那么怕死,至少最后自杀时,是挺痛快的。

史记的解释是:“以信故”。我觉得这三个字很有内涵,但后来的人显然都理解浅了。

列国志中对以信故三字的理解就是说两家都讲信义,说了实话,大家觉得这个世界真和谐,大家都是好人,还打嘛啊,没意思,于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区区弱宋,尚有不欺人之臣;岂堂堂大楚,而反无之”)

待后生来分析一下,提点中肯的想法:

分析两国这时的博弈,不能不考虑另一个存在:晋国,抛开了晋国,就无法解释两家的行为。

其实到这时,两家都在崩溃边缘,正常来说,只能有两种结局:两存,或者两亡,已经完全没有了单赢的可能。

对宋国来说,晋国确实一直没来援助宋国,宋国值此之际,已经不敢把赌注再押在晋国身上,城已经危无垒卵,旦夕可破,哪怕晋国此时发兵,只怕到达宋国,国中也已经饿成空城。

对楚国来说,晋国虽然一直没来,但不等于他们就不会来,现在的楚军,已经脆弱不堪,哪怕真有一天攻破宋国,继而来之的怕也只是拱手让给滚滚而来的晋国大军,晋国白白吞并了宋国,还让他楚庄背一个灭人宗祠的恶名,同时楚国又会败给晋国一次,这可是楚王亲自败北,哪是承受得起的?

两方在此时,只有一条路可以选:议和,否则,宋国可灭,但宋国一灭,楚国立即唇亡齿寒。

但议和也不是闹着玩的,打了九个月,眼都红了,宋人已经在吃自己孩子,难道不想把楚庄煮了吃?楚军在不知道宋人虚实的情况下,在军心严重溃散的情况下,一旦撤兵可能会造成全盘崩溃,此时如果宋军有实力追击,后果不堪设想。

宋人也是一样,你楚国答应要议和,答应要退兵,问题是你们到底是不是真的退兵?如果你们钱粮还够,前脚与我们议和,我们刚刚松懈下来,后脚你们又杀回来了,我宋国还不是一个特洛伊?为一个申无畏灭国,还不如人家为海伦浪漫呢。宋国要确定,楚国已经没有能力在打败宋国之后再抵抗晋国。

所以,两方此时为了能达成协议,谈判时不是互陈优势,反而是在拼命证明自己已经是个废物了,已经无害了,已经是可以信赖的弱势群体了。我想他们对于自己的实力还不只是口头上予以客观地表述,还少不了互派使者悄悄地考察一番,以确认双方的真实情况。

确认了双方的真实情况之后,“以信故”,两方罢兵了。这场仗谁也没赢,宋国以弱势的地位,争取到了最后的和平,确是一场英勇的抗争,自然楚国也没什么理由要求人家服从他们,所以这个盟约是平等的。

在这样的局面下,楚庄违背了对申无畏的承诺,班师回朝了。霸主还是霸主,宋国还是宋国。申无畏只是被消遣了一回,他在云端看这个结局时,也会报以消遣的一笑吧。

标签: 楚庄王子反宋国

更多文章

  • 楚庄王为何对臣子当面调戏爱妃无动于衷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楚庄王,灭烛绝缨,爱妃

    楚庄王(?—前591年),又称荆庄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自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楚庄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春秋时

  • 揭秘:四十出头仍让楚庄王倾倒的传奇女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楚庄王,春秋战国

    这样一个让无数男人倾倒的女人,如果你试图去感受她,她却是飘忽的,不像赵飞燕、杨玉环、王昭君,似乎会有一个固定的形象,看了某人去扮演,会第一时间觉得像或者不像。陈圆圆,她却是无从捕捉的,所有的扮演者都很温婉,很美丽,但是却总让人觉得不是那一回事。网上常常有人晒古装帅哥美女,朋友给我大力推荐蔡少芬主演的

  • 楚庄王什么时候登基?多少岁当上明君?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楚庄王,明君

    前770年-前476年,在内乱和戎族入侵的交织打击之下,周平王被迫放弃镐京,依靠晋,郑国等诸侯的力量迁都洛邑。周王室日渐衰弱,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大夫专政与夷夏斗争登上历史舞台。何谓春秋,大概指政治作为,战争等国家大事多发生在春季和秋季。楚庄王,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

  • 楚庄王死后哪个儿子继位?楚庄王死亡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楚庄王,楚庄王儿子

    前605年,楚庄王平定了斗越椒的叛乱,回到郢都后大宴群臣,还让她的小老婆许姬给有功劳的将军敬酒。虽然是小老婆,却是大美女,其中有个将军叫唐狡,喝的酩酊大醉,蒙胧中见有此佳丽翩翩向自己走来,一时难以自控。也是合当有事,偏在此时一阵风吹来,吹灭了灯烛。唐狡趁机上下其手,对许姬大施咸猪手,实施性骚扰。一些

  •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是怎么死的?楚庄王的死因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楚庄王,春秋五霸

    前591年,英雄一生的楚庄王突然病重,他已经预感到自己不久人世,招重臣至病榻之前,望着太子审。其弟子重、子反,申公巫臣等在一旁听候庄王遗命,知会其意。这年入秋,楚庄王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与世长辞!令尹子重、司马子反依照庄王意志,拥立年仅十来岁的太子审为楚君,是为楚共王。公子婴齐摄君事,主内外,掌握

  • 楚庄王简介 楚庄王是如何问鼎中原当上春秋霸主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庄王(?—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谥号庄。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楚庄王自

  • 揭秘:楚庄王为何对臣子调戏爱妃无动于衷?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楚庄王,

    春秋时的一天,楚庄王大宴群臣。大家都高高兴兴地参加了,开怀畅饮。如今市场上的影视作品,尤其是某几个大导演拼命砸钱堆砌起来的所谓大成本影片,几乎让所有观众都产生了一个错觉:古代君臣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是寻常小事。人们总以为古代君主和大臣们生活好得很。事实上,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告诉我们,秦始皇的生活品质

  •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揭秘春秋五霸中的楚庄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楚庄王,春秋

    导读: 自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楚庄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伍参,伍氏,名参,楚国大夫,伍子胥的曾祖父。当大夫伍参颤巍

  • 一鸣惊人的典故出自哪里?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一鸣惊人,成语故事,成语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的储君也就是楚庄王在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楚庄王不理政务,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

  • 中国史上七大未解谜案:西施杨贵妃生死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未解之谜,西施,杨贵妃

    中国历史悠久,人物众多。既有英雄壮士的慨慷悲歌,又有帝王将相的传奇经历。而有些故事,就象谜一样牵动史学家和大家的兴趣,至今仍有很多人为此废寝忘食的进行考证和研究。现在本人经过认真筛选,特列出七大谜一样的悬案。也请各位历史爱好者和网友给予补充和指正。1.老子的出关之谜有史实记载,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