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秦国平阳城遗址出土 疑是秦武公墓葬

揭秘:秦国平阳城遗址出土 疑是秦武公墓葬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579 更新时间:2023/12/18 9:42:21

导读:考古人员在距离大墓百米开外的地方,曾经发现了一处乐器祭祀坑,出土了青铜钟5件、青铜镈3件,是祭祀用的礼器。专家根据上面的铭文推断,墓主人很可能就是秦武公。而今又发现了大墓,可能性就更大了。

网络配图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了一个消息,考古人员发现了秦九处都邑中的第五处城址——平阳城,这个地方就在陕西宝鸡陈仓区。

与此同时,考古专家还发现了一座东西长110米的秦公大墓。秦人频繁迁都,曾历经九都八迁,从西犬丘开始,到秦邑、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咸阳。其实,秦人有个传统——陵随都迁,也就是说,都城建在哪里,陵园就会迁到哪里。

平阳城是秦宪公建的,他自己没葬在里头,这里先后葬了4位秦公:武公、德公、宣公和成公。但目前只发现了一座墓,究竟是谁的?西北大学教授徐卫民说,如今专家推测秦武公的可能性最大。什么原因,请听他细细说来。

平阳是秦营建的第五座都城,也是迁入关中后营建的第三座都城,一共使用了36年。这座城什么样,历史记载很少,徐卫民说,在秦迁到后一个都城雍城之前,平阳算是规模比较大的,有城墙。九都八迁,秦人的迁都方向很明确,自西向东,最终回归东方。但为什么这么频繁?

徐卫民说,雍城以前的陇东地区秦都城,还处在探索阶段,秦当时的国力弱小,都城的规模,只有一两个宫殿或宗庙而已,搬家很方便。此外,他们并非出自外族威胁或者其他外部原因的干扰,完全是自愿,而向东走,也是因为东方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都比西方好的缘故。从实际结果看,八百里秦川,都城的地形越来越开阔,土地、交通都发达了起来。

那为什么城址旁的大墓,主人最可能是秦武公?首先,1978年发现的几样东西,在36年后的今天得到了验证。

网络配图

那时,考古人员在距离大墓百米开外的地方,曾经发现了一处乐器祭祀坑,出土了青铜钟5件、青铜镈3件,是祭祀用的礼器。专家根据上面的铭文推断,墓主人很可能就是秦武公。而今又发现了大墓,可能性就更大了。在徐卫民看来,武公、德公、宣公和成公,秦武公的实力最强,也可以作为一个推断原因。

关于武公的历史记载不多,但谥号为“武”,就知道不简单。我们先跟着司马迁补脑一下。秦武公有两个弟弟:秦出子秦德公,三个人都是秦宪公的儿子。作为长子,武公自然是太子首选,但勾心斗角的故事,总是一再上演,三位权臣弗忌、威垒、三父废掉太子,拥立当时只有5岁的秦出子(还是庶出)为王。

出子没有笑到最后,他只做了6年秦君,就被权臣杀了,他们又重新恢复武公的王位。

究竟是什么原因,司马迁没有说。此时的武公,只有十四五岁。但他的头脑,不比秦始皇弱。那六年,他是怎么过来的,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想象,武公即位后,他表面对三位权臣言听计从,实际上心里已有了长远之际。他默默巩固江山三年,才不动声色杀了弗忌一伙人,而且用的是“夷三族”的手段,这是秦国发明的很残忍的刑法,“三族”并不是实数,总之是杀了跟犯罪者有血亲关系的所有人。

而后,这位霸气少年一发不可收拾。他即位当年,打到了渭北,接近晋境,最后直接打到了华山脚下。这次行动的规模相当可观,把秦的势力向东推进了一大步,远远超过了前代所达到的范围。

专家推测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形制,呈“中”字型,和曾经轰动一时的秦公一号大墓形制相同,那座墓的主人是秦景公,地方在陕西凤翔,墓里发现186具殉人,这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所谓殉人,就是殉葬。这在秦,是个蛮值得研究的话题。哪些人有资格陪主子一起死?

网络配图

有的是主人生前指定,比如秦宣太后宠爱魏丑夫,死前下令他陪葬。这位指定款明显是被迫的,居然托人说服宣太后改变了主意。但大部分人没这么幸运,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就命令没生子女的妃嫔都要陪葬。而司马迁在讲到秦武公二十年死时,提到了一句很关键的话: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

也就是说,用活人殉葬的首创者,是秦武公。但是,徐卫民却否定了这一“史实”。因为有物证——甘肃礼县曾经发现秦公陵园,学界多认为是秦襄公秦文公墓,而这两座墓都存在人殉现象,最重要的是,它的时代要比秦武公早。

看得出,司马迁对秦国的“从死”现象很关注。不仅交代了此事的起始,还交代了终止,止于秦献公元年。徐卫民认为,武公之前,从死现象肯定已经存在,但并不突出。当时的从死现象不是很突出,没有形成制度。而到了秦武公时代,人数上升为66人,在他之后,从死之风盛行,秦穆公葬了177人,秦景公186人。

所以司马迁说的“初”,意味着从死的制度化,具有了统治集团倡导的意义。如今,大墓还在继续发掘中,专家的分析准不准,日后可见分晓。

标签: 墓葬

更多文章

  • 秦宪公:春秋时期秦国君主,他为秦国做出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宪公,秦国

    秦宪公,《史记·秦本纪》作秦宁公,嬴姓,赵氏,秦文公之孙,秦静公(一作秦竫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在位约11年。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秦宪公因其父秦静公早逝,故被其祖父秦文公立为继承人。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秦宪公继位,居于西新邑,后迁居平阳。公元前7

  • 秦宪公有多厉害?东征西伐,吊打上古小国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宪公,战国

    年轻的秦宪公东征西伐,吊打上古小国 。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秦国自非子后,延续至七代之时,正是秦宪公时期。这是个年轻的君主,除了与周天子交好,更是不断拓展疆域。秦国在西垂崛起,可谓是一步一艰难。犬戎的进攻,列国的倾轧,秦国都如同在夹缝中生存。国家的壮大,人口的增加,迫使着

  • 揭秘秦文公是如何让秦国成为一方诸侯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文公

    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之后,即位第二年的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到了洛邑,标志着春秋战国历史的开始。在东周历史开始后,勤王有功的秦人被周平王授予了伯爵的爵位。在古代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伯爵可以

  • 秦人为何爱黑色?秦文公曾经捕获黑龙寓意水德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国,国家,军队,

    看过电视剧《芈月传》的人,或许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剧中除了秦宫里的女人,无论是秦国的大王、大臣还是普通士兵都喜爱穿黑色的衣服。秦国人似乎有着浓厚的黑色情结。秦国人崇尚黑色。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甚至杂役奴仆全都穿着以黑色为主色系的衣服。朝堂之上的大臣们清一色都是黑色衣服。就连朝堂的装修风格也有别

  • 秦仲的父亲是谁?秦仲的父亲秦公伯个人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侯,春秋战国,秦国国君,秦公伯

    秦仲秦仲(?―公元前822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公伯之子[1] ,西周时期诸侯国秦国国君,公元前844年―公元前822年在位。公元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为大夫,令其率军进攻西戎。公元前822年,秦仲在与西戎交战中,战败阵亡。秦仲死后,由其长子秦庄公即位。秦侯简介姓名:秦侯,嬴姓赵氏,其名失

  • 秦侯的儿子是谁?秦侯的儿子秦公伯的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侯,春秋战国,秦国第二位国君,秦公伯

    秦侯简介姓名:秦侯,嬴姓赵氏,其名失传出生年份:不详死亡年份:前848年性别:男籍贯:秦国(秦国是周朝时华夏族(汉族旧称)在中国西北建立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民族:华夏族(汉族的别称)职业:秦国国君在位时间:前857年―前848年关于秦国的第二任国君秦侯,其生平事迹实在是没有记载,

  • 一个刘邦敢爱却不敢接近的女人:魏王豹美妃薄姬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邦,汉朝皇帝

    汉高祖刘邦这个人很成熟,他喜好女人,但是从来没有因为女人而误事,更不会因为女人而误国,在他看来女人就像一件玩具,女人的主要作用就是带给他快乐,使他在百忙之中获得休息,这样娇滴可人的戚夫人就成了他最爱,吕后那样的母老虎只能留在后方,但是有一个女人是例外,刘邦既喜欢又不敢亲近,这个人就是薄姬。薄姬出身—

  • 楚汉时期魏王豹简介 西魏王魏豹是被谁杀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魏豹,楚汉

    魏王豹简介:魏豹,秦朝末代人,楚汉争霸时期魏王,他身世显赫,是魏国的公子。陈胜起义时立其兄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咎被迫自杀。他逃亡至楚,向楚怀王借兵数千人,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项羽大封诸侯,改封西魏王。继投刘邦,又叛归项羽。那魏王豹是怎么死的呢?姓名:魏豹国籍:中国出生:秦末朝代:秦汉之

  • 魏王豹简介 楚汉传奇魏王豹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楚汉传奇,魏王豹

    魏豹,秦末人,他是一个真正的贵族,魏国的公子。陈胜起义时立其兄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咎被迫自杀。他逃亡至楚,向楚怀王借兵数千人,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项羽大封诸侯,改封西魏王。继投刘邦,又叛归项羽。那魏王豹是怎么死的呢?魏王豹简介姓名:魏王豹国籍:中国出生:秦末朝代:秦汉之际所属阵营:效力

  • 历史上魏王假是什么结局?最后去了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魏王假,战国

    魏王假,姬姓,魏氏,名假。他是战国时期魏国的最后一位国君。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的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地重复着分分合合的故事,比如春秋战国便是乱世,而秦朝则是大一统的王国。而每一次的变化,都是建立在了无数人的鲜血的基础上的。公元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