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鞅、张仪、范睢等魏人,都去替秦国卖命,魏国为何留不住人才?

商鞅、张仪、范睢等魏人,都去替秦国卖命,魏国为何留不住人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293 更新时间:2024/1/11 7:22:39

商鞅、张仪、范睢等魏人,都去替秦国卖命,魏国为何留不住人才?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

魏国,曾是战国时代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其强大的时间非常长,在整个战国有250多年的时间里,有140多年魏国都是第一强国。即便是秦国出现了大名鼎鼎的秦孝公,魏国的实力依然碾压秦国。魏国地理位置和外交环境比秦国好,这得益于魏国继承了春秋最大国(晋国)的家业,同时文候最早任用李悝变法,快人一步。加上地处中原,文化交通繁盛,所以魏国人才济济也是情理之中了。

按理,强大的国力加上众多人才,魏国一定可以横扫六国,实现大一统/然而,历史上最后实现大一统的却是人才相对匮乏的秦国。

秦国能实现统一离不开人才的帮助,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商鞅,他的变法使秦国从此走上军事强国。还有外交专家张仪,正是有他们对秦国的辅佐,才有了秦国的强大,才有秦王嬴政在先人的基础上实现扫六合,建立大一统。

但其实秦国的地理位置不具备优势,土生土长的人才很少。倒是从魏国来了不前人才,比如商鞅,比如张仪。可以说,嬴政能成为千古一帝,离不开魏国人才的相助。

可魏国人才济济,为何留不住人才,却给秦国运输了大量人才?在此举几个例子,简要说明一下。

范睢,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人。范睢家境贫寒,但颇有政治才能。他想要游说诸侯王,通过对自己想法的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他的家庭,却又没有能力为他提供坚实的后盾。无力远行,范睢便只好先投靠到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了一个幕僚。

后来,须贾受命代替魏昭王出使齐国,范睢作为须贾的家臣随行。须贾一行人在齐国停留了数月,魏昭王却都没能收到使团传递回来的有用消息。同一时段,能说会道的范睢入了齐襄王的眼,齐襄王给范睢赏赐了金十斤和一些酒肉。

虽然范睢对此拒而不受,但须贾还是大怒。须贾认为,范睢一定是向齐国透露了魏国的消息,背叛了魏国。不然齐襄王不会给范睢一个外国人大量赏赐。

使者团好不容易回到魏国以后,须贾仍记得此事,便向魏国国相、魏宗室子弟魏齐报告了此事。魏齐听从须贾的片面言辞,武断地给范睢定罪,将范睢打得"折胁摺齿",遍体鳞伤。魏齐还想将范睢用竹席裹起来丢进茅厕淹死,不过重伤装死的范睢,在说服守卫之后,趁众人不注意,成功脱逃。

在范睢逃走后,魏齐又后悔自己这么折磨一位人才,想着将范睢带回去。与范睢相识的郑安平得知魏齐的命令以后,迅速带着范睢逃出魏国。而范睢也隐姓埋名,改名为"张禄",怀着对魏国的仇视,开始了在秦国的从政之路。

张仪,魏国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王显乡)人,出身于魏国落魄贵族家族。他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鬼谷子。他的同窗,是战国另一位纵横家苏秦。在学术上,张仪甚至比苏秦更有成就。

学成归来以后,张仪也四处游说,推销自己的谋略。然而魏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并未看上张仪的谋略,甚至让他陷入"频被困辱"的境地。无奈之下,张仪只得应苏秦的邀请,前往赵国。

作为贵族后代,张仪在魏国朝堂如此不吃香,在赵国也不如意,这也后来去了秦国,这位名震战国的纵横家,凭借一张利嘴,成为秦国第一任丞相,又凭借一张利嘴游走于诸国之间,冒着生命危险实现秦国的"连横"战术一一"事一强以攻众弱"。他的利嘴不仅成就了秦国的强大之梦,还深深影响了列国的兼并形势。对他自己来说,他也凭借着这张利嘴在秦国官场混迹自如,排挤了众多竞争对手,成为秦国官场上数一数二的人物。

吴起,卫国左氏(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人。吴起早年的仕途十分坎坷。在一掷千金之后,他没能在卫国谋得一官半职,还被人嘲笑。愤然离家的他后来几经周折,甚至为表忠心而杀妻,却还是被鲁国怀疑,后来不得不辗转到魏国。

魏文侯曾问吴起是个怎样的人,李克回答:"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因而一开始,吴起受到魏国重用,得以为将,与秦、韩对峙。

然而等到公叔任魏国国相时,吴起也走上了被魏国上层怀疑的老路。公叔采纳了门客的建议,准备让公主下嫁给吴起,以试探吴起的忠心。结果吴起果然如他们所料,拒绝了这门婚事。后来吴起得知此事的内幕,害怕因此惹恼魏武侯,便逃去了楚国。

对吴起而言,他作为一个外国人,被怀疑是正常的。然而魏国上层等到吴起已经为魏国立下汗马功劳才来怀疑他,就是没事找事了。

战国中后期,魏国统治阶级对待人才的这种糟糕态度,远远比不上被视为蛮夷的秦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魏国逼走的,更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滔天巨浪。魏国也想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然而却没有采取正确的政策,以至于眼睁睁地看着曾经的魏国贤才将自己打倒。

从这几个例子,不难分析出,内斗是魏国人才流失的原因,而内斗也是因为人才太多。

有人说魏国国君不识才,其实不然,不能说留在魏国的就不是人才。不论是魏武侯魏惠王,还是公叔痤庞涓乐羊,表现都可圈可点,远谈不上昏聩。但由于人才太多,反而造成人才之间的消耗。所以公叔丞相临死前才上书举荐商鞅,庞涓处心积虑要干死孙膑,秦国因为本土太缺人才,对人才极好,招揽人才也十分有名,反倒是也吸引了人才。

同样吸收魏国人才的还有齐国,但齐国本土人才也多,从吸引人才的角度,还是不如秦国。

不过,魏国的国君不能说昏庸,但识人的水平还是不够,孙膑PK庞涓,吴起PK公叔痤,商鞅PK公叔痤,每次都是更差的人才留下,更厉害的流失,离开的人才倒过来把魏国的人才碾压,确实比秦孝公差了许多。

标签: 春秋战国

更多文章

  • 范睢作为一个魏国人,为何能当上秦国国相?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春秋战国

    范睢作为一个魏国人,为何能当上秦国国相?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范睢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但他成为国相,倒不是因为他恩怨分明,而是他有足够的实力。且他能够在秦国有所作为,还离不开他的贵人。不过范睢本人爱记仇的个性,倒是让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些可供闲谈的轶事。范睢,字叔,魏国人。他向

  • 商鞅、张仪和范睢分别为秦国的崛起做了什么贡献?谁的功劳最大?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战国,商鞅,张仪,范雎

    商鞅、张仪和范睢分别为秦国的崛起做了什么贡献?谁的功劳最大?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大秦帝国》系列的影视剧很受欢迎,为我们讲述了两千多年前,秦国从一个弱小的边陲小国,一步步吞并六国,成为第一个统一王朝的故事,虽然站在秦国的角度,也还是有一些艺术加工的效果,不能完全符合历史,但大体上还是

  • 范睢为什么能当上秦国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范睢,秦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范睢作为一个魏国人,为何能当上秦国国相?范睢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但他成为国相,倒不是因为他恩怨分明,而是他有足够的实力。且他能够在秦国有所作为,还离不开他的贵人。不过范睢本人爱记仇的个性,倒是让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些可供闲谈的轶事。范睢,字叔,魏国人。他向来对自

  • 范睢是魏国人,他是怎么当上秦国国相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范睢,春秋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范睢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范睢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但他成为国相,倒不是因为他恩怨分明,而是他有足够的实力。且他能够在秦国有所作为,还离不开他的贵人。不过范睢本人爱记仇的个性,倒是让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些可供闲谈的轶事。范睢,字叔,魏国人。他向来对自己

  • 白起因拒绝出战被秦昭襄王赐死,那么为什么放过屡次犯错的范睢?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国,白起

    白起因拒绝出战被秦昭襄王赐死,那么为什么放过屡次犯错的范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请求乘胜追击赵国,秦昭襄王却听从范雎的意见,下令秦军回国休整。一年后,秦赵两国和谈失败,秦昭襄王再次发兵征讨赵国,可是白起却拒绝出征。这让秦昭襄王极为不爽,在范雎

  • 蔡泽是怎么压倒范睢取得相位的?蔡泽智取相位!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战国,蔡泽

    蔡泽是怎么压倒范睢取得相位的?蔡泽智取相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前255年,河东郡守王稽与诸侯暗中勾结被治罪,斩于闹市,秦昭襄王上朝时长叹一声,应侯范雎问他为何长叹。秦昭襄王说:“武安君已经死了,郑安平、王稽等人又都背叛秦国,我国内没有良将而国外敌国众多,我因此而忧虑!”范雎听出秦王

  • 白起之死和范睢有多大关系?范睢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范睢

    一说起白起,估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吧。这一位战神,是多少后辈将军们的楷模。不过,对于他的评价,向来都是褒贬不一。从战争的角度来说,他无愧于战神这个称号。而从杀戮这个角度来说,许多人都亲切的称之他是“屠夫”。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他的历史评

  • 一个通敌叛国,一个带着秦国军队投降,范睢是有多坑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范睢

    在阏与之战后,宣太后一力承担了战败罪责,自裁谢国。但是朝政却依然把持在丞相魏冉、公子巿、公子悝和芈戎四贵之手,秦王最后是怎么破开这个局面呢?最大的功臣就是范睢。这一期我们不讲范睢,我们讲的是另外两个人,就是把范睢带到秦国的两个小人物。范睢计逃秦国,小人物一飞冲天范睢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为才

  • 伴君如伴虎:白起自杀 范睢为何能全身而退?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范睢

    起在取得长平之战胜利之后,其实已经有点众矢之的的意味了,虽然他为秦国打了大胜仗,秦国上至国君,下至黎民都以他为傲。但是此役杀的人太多了,在哪个偏向嗜杀的年代都有些让人难以接受,身为秦国君的秦昭王以及诸臣子虽然觉得杀人太多也有不妥,但却说不出什么反驳的话,百姓间虽有议论,但难保赵国打赢了同样的灾难落到

  • 秦帝国外交政策:范睢的远交近攻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范睢

    一个人从齐国逃到秦国,他的到来对秦国的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这个人就是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战略的范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详细聊聊范睢的远交近攻。范睢字叔,原为魏国人,游说诸侯,想臣事魏王,但因家贫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就通过魏中大夫须贾入朝,随从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很欣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