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关于范蠡三致千金三散千金的事是怎么回事?

揭秘:关于范蠡三致千金三散千金的事是怎么回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135 更新时间:2024/1/14 2:49:00

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商圣的只有三个人,而范蠡便是其中一个,本是著名的军事家,学富五车,知晓天地理等,是为才子,为越勾践所用,后功成身退,隐居于市,一边耕作荒田,一边白手经商,几度称为富甲一方的人物,且仗义疏财,深受好评。范蠡在成功帮助勾践灭了吴国重振越国后,便勾践辞官隐退,是一个非常有远见之人,而在那个时代“士”为首,“商”为末,范蠡从官场退出心甘情愿的沦为地位最低的商人。故其一生辉煌政绩,却因为弃官从商的事情使其不能与历史名人同入史册。

范蠡从商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非常的别具一格,懂得占有先机,他认为在商场上要非常有眼力见方能获得商机,也因为如此,范蠡在隐居的近二十载岁月中,曾三次聚财千金乃至万金,成为富甲一方。而范蠡是位仁德之人,他将所得之财均散尽以支助他人,钱财犹如身外物,对范蠡来说可得之也可散尽,甚是自在。范蠡还是我国民间四大财神之一,是为“文财神”,他在商业领域上的作为更是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商业流通,他不仅有深邃的经济思想还发明了秤的度量单位,特别注重消费者的感受,会结合其特点进行售卖。范蠡不仅涉猎农业,鼓励耕种,还对养鱼业有深刻的见解,因此范蠡还有“陶朱公”之称。范蠡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名士,为春秋末期的著名人物,不仅是因为他在勾践身边数十年辅助他雪耻复国,更可贵的是范蠡懂得及时退出时政,离开朝政务农经商,为商业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成为民间的“文财神”,为后人瞻仰。要说范蠡经商的路途中曾几度成为富商,而且为人慷慨大方,钱财乃散尽去支助贫穷的远房亲戚或者困苦的兄弟百姓。他能成为商圣是因为他有着自己一套的商业理论和先进的经济思想。

第一个是范蠡认为要任用贤人且要掌握当下的商品行情,把握好时机,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加上季节的判定,提供市场最需要的东西。千万不可让消费者等待你的货物,这样永远慢市场一步,要准备他人想不到的东西,占领市场的最高点。第二个是要懂得掌握“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规律,可以将当下不需要的东西低价收购,再进行加工,成为消费者需要的物品,可谓是低成本制作,又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第三个便是范蠡十分重视的一点,要讲究诚信买卖,范蠡追求的是薄利多销而非暴利买卖,平价的市场才能一直吸引消费者。而且一定要注重物品的质量问题,不可存在侥幸心理,建立消费者对自己货物的信任度是十分重要的。第四点则是要因地制宜,选择良好的商业地点,正如范蠡最后选择了定陶,这样一个货物流通四通八达之地,很好的发展了各方面的经营。第五点范蠡不怕艰辛,带动家人一起奋斗,还将所得财物分给很多需要帮助的家人和百姓,是为当时的慈善家,有良好的名誉。

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被司马迁载入《史记》,财物对范蠡来说不过和权势一样不足为道,功成身退的范蠡在数十载间,“三致千金三散千金”不仅表现其非凡的智慧,也表现了他乐善好施的美德,被后人称为“商圣”和“文财神”。范蠡和文种等人成功帮助勾践报仇复国,立了大功的他被勾践封为上将军,嘉赏众多财宝,范蠡可谓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地位。但甚有远见的范蠡为了明哲保身,便潇洒辞官,放弃这高官厚禄,将所得财宝分给友人等,自己携带少量钱财而走,不再回来,这是范蠡的一聚一散。这二聚二散说的是范蠡离开越国到了齐国之后,更名改姓为“鸱夷子皮”,后文献中记载范蠡“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遂得到齐国百姓推崇为相,认为其贤能。但范蠡深知朝政艰险,且当初为了远离政治风波逃离越国,现如今怎会再次踏入虎穴呢。

而且当时齐王为傀儡皇帝,政权掌握在宰相田常手中,范蠡为人精明怎会不知道田常送来宰相印只是逢场作戏呢,遂拒之。而后将自己财产分予乡邻,迁至定陶。在定陶没多久,范蠡以定陶的地理优势行商,再次成为家财万贯之人。后家中次子在楚地犯了杀人罪,便让家中儿子带着一车黄金前去探望,本该小儿子去办此事,但无奈大儿子坚持要去,之后只带着次子尸体而归。范蠡早知会有此结果,因大儿子深知钱财不易得,而小儿子胜在家庭富裕时,不知如此,本来范蠡派小儿子去是因其能舍钱财。这便是范蠡的三聚三散。

范蠡的生前从官从商一辈子,起初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学了一身本事,在楚地报国无门,遂投靠越国,在范蠡的辅佐下越国成功复国。深有远见的范蠡便功成身退成为商人,因其先进的经济之道,遂成富翁。关于范蠡是怎么死的并没有详细记载,文献中只用一句话便概括了范蠡的死讯,便是说他在公元前448年死去,为“无疾而终”,享年88岁,接近百岁的范蠡在当时的年代可谓是高龄,故自然死亡,并没有因为疾病而终结生命。范蠡随同友人文种离开楚地另投贤明至越国,这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若没有如此,想必范蠡还是那个楚地装疯卖傻,蓬头垢面为乡里人不耻的无用之人吧。范蠡为人率直,举止放荡不羁,颇有道家的风范,有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范蠡至楚地为越王的得力助手,但是生性狂傲的越王并没有听从范蠡建议,因此遭遇会稽之败,遂听从范蠡建议忍辱负重成为吴国的奴仆,卧薪尝胆,为复国隐忍着。后在范蠡等人的帮助下,越王洗刷了这会稽之辱,灭了吴国,范蠡深知自己虽为功臣为越王不能忍,遂半夜潜逃越国。之后范蠡便过着逍遥的商人生活,有着精明的头脑,能因地制宜的发展生意,赚取钱财,也能大方给予贫困之人支助,故范蠡因商人的头脑加善德为百姓称赞。就这样范蠡健康的活到了近九十岁,最后寿终正寝。

标签: 范蠡西施勾践夫差

更多文章

  • 揭秘:商圣范蠡师承何方?以及一生命运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范蠡,西施,沉鱼,落雁夫差

    范蠡的老师是计然,他是春秋时期著名大家,传其本名为文子,乃是老子的弟子,博学多才,无所不通。计然收下布衣范蠡为徒,授以学识和七策,范蠡用了五计便辅佐越王灭了吴国。计然的名字意味着是善于计算运筹的意思,可见计然的自信程度。计然祖上是晋国流亡的贵族,他为人率直不好权势,学识丰厚不愿教授诸侯,遂收范蠡为

  • 古代谋臣第一人范蠡:从政复国安邦 从商富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范蠡

    大家知道,有一个成语叫做“卧薪尝胆”,说的是春秋时的越国亡国之君勾践,为了能够一雪亡国之耻,天天睡在柴禾上,天天舔苦胆,以提醒自己不要懈怠。果然,最终勾践灭了吴国,大仇得报。于是,有人说“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于是,这变成了一个励志故事。其实,立志固然重要,但越国能灭掉吴国,单

  • 揭秘史记里的中国第一份富豪榜:范蠡最早出现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史记,范蠡,富豪,

    “太史公富豪榜”上最早出现的两位,是了不得的名人。一是范蠡,越王勾践的主要谋臣,灭吴之后,因为还有许多智谋未能用尽,于是乘扁舟浮游江湖,改名换姓,经商聚财,至千金辄散去,世号陶朱公。再有一位是子贡,孔夫子的高足。子贡先生有一特点,谓“亿(臆)则屡中”,就是推测商品的行情变化非常准确,难怪是要发大财的

  • 夫差与西施的故事传说 西施爱夫差还是原夫君范蠡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夫差,西施,范蠡

    西施,名夷光,越国人,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父亲以在苎萝山上砍柴为生。苎萝山下有东、西两个村子,西施家住西村,因为村子里的人大都姓施,所以有了“西施”的称谓,意思是西村姓施的女孩子。因为家境贫寒,所以西施很小就开始帮着家里干活,平时经常在溪边浣纱。她怎么也不会料到,日后自己会成为“美人计

  • 范蠡助越王勾践:明知其不义 为何助越灭吴?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范蠡,越王勾践

    在群雄逐鹿、人才辈出的春秋争霸时代,范蠡无疑是高手云集、群英荟萃的人才大军中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放下他文武兼备、大德大勇不说,单凭他对勾践认识的透彻程度,以及他退隐保身的先见之明,就足令世人惊叹咋舌。但令人费解的是:既然范蠡明知勾践是个“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的不义之人,为何当初还要受苦受辱,助其

  • 在《卧薪尝胆》中 范蠡为何舍得献妻帮助勾践?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范蠡,卧薪尝胆,勾践

    公元前494年,勾践在夫椒之战中被吴王夫差打败,被迫向吴乞和为奴。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饱受屈辱的勾践睡柴草、尝苦胆,最终吞灭吴国,成为中国历史上刻苦自励、发奋图强的楷模。不过,勾践的成功,只靠“卧薪尝胆”是绝对办不到的,还离不开两位智能之士的忠心辅佐。一位是大夫文种,另一位是将军范蠡。文种的功

  • 越王勾践复国后 范蠡为何不共享荣华富贵?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越王勾践,范蠡

    勾践早年德行不佳白居易诗说“越国政初荒,越天旱不已”,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国语》、《吴越春秋》为佐证,比如《国语.越语》中勾践回忆自己的早年是:“先人就世,不穀即位。吾年既少,未有恒常,出则禽荒,入则酒荒……”;《吴越春秋》中说:“寡人不慎夭教,无德于民”、“孤不能承前君之制,修德自守”——大约范

  • 范蠡与西施的二儿子因为花钱太抠门而害死亲弟弟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范蠡,西施

    范蠡与西施的二儿子,成了著名的社交人士,更因遗传范蠡、西施之基因,帅得回头率居高不下,不免骄横,终于在楚国杀人,捕入死牢。范蠡本来的意思,杀人偿命,天经地义。架不住半老珠黄的西施娇啼婉转,只得改口: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花钱可以买官,当然也可以赎罪。我很穷,穷得只

  • 吴国灭亡之后 西施真的跟随范蠡隐居山林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范蠡,西施

    世人大都认为西施在吴国灭亡之后追随越国大夫范蠡携手归隐,这种观点在后世有很多粉丝,比如宋代著名文豪苏轼。但是,苏轼选择相信西施和范蠡泛舟五湖,其实有他自己的原因。而世人也大都出于善有善报的良好愿望。可是,很遗憾,历史的事实并非如此。前文我们提到,世人大都认为西施在吴国灭亡之后追随越国大夫范蠡携手归隐

  • 揭秘范蠡:历尽千辛万苦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国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范蠡,越王,越王,勾践,吴国

    范蠡,春秋末期楚国人。虽出身贫寒却学识渊博,在权贵横行的楚国有志难舒,遂投身越国,辅佐越王勾践灭吴,成就一番大业。然而,范蠡在权势的巅峰急流勇退,潜心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在民间赢得了陶朱公的美名,堪称工匠百业的始祖。勾践灭吴后,范蠡携家眷门生避越而入齐,开始钻研经商之道。他敏锐地领悟到商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