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瑁本是太子的热门人员,为何最后是李亨登上了皇位?

李瑁本是太子的热门人员,为何最后是李亨登上了皇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63 更新时间:2023/12/5 23:44:58

你真的了解李亨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李瑁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八子,非嫡非长,他怎么会成为太子的热门?而最后胜出的李亨,同样也是非嫡非长,他又凭什么成为一匹黑马?

李瑁能成为太子热门人选,第一个理由是生得好。他的母亲武惠妃,深得唐玄宗宠爱。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武攸止之女。她自幼长在宫中,因为容貌出众,天性乖巧,善于奉迎,所以很快独宠六宫。

武惠妃伺候唐玄宗二十四年,生四子三女,在所有嫔妃中独占鳌头。开元二十五年,三十八岁的武惠妃病逝,唐玄宗郁郁寡欢,后宫佳丽竟无一人能入他的法眼。

李瑁是武惠妃的第三子,子以母贵,李瑁兄弟当然被唐玄宗高看一眼。李瑁的两个哥哥早夭,这个意外让李瑁在太子之争中凸显出来。

唐玄宗的皇后王氏,一生未育,也就是说所有的皇子都不是嫡子。王皇后去世后,唐玄宗曾经准备立武惠妃为后,无奈遭遇朝中大臣的激烈反对未果。即便如此,武惠妃去世后,唐玄宗下旨追谥其为“贞顺皇后”,只是在服丧礼仪上,依然用嫔妃之礼。

既然所有的皇子都不是嫡子,李瑁在竞争中就不落下风。

李瑁大热的第三个理由,就是宰相李林甫的鼎力支持。

武惠妃在世时,李林甫通过宦官的引荐,投靠在武惠妃门下。从此他与武惠妃互为引援,武惠妃动用自己的力量,将李林甫一步步提拔为宰相,李林甫则一心一意,要把李瑁推上太子之位。

谁料到,外有大臣鼎力支持,内有母亲的恩泽护佑的李瑁,居然败给了李亨,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李亨半个嫡子,及长子身份占了优势

李亨生母杨氏,是弘农杨氏之后,与武则天的母亲杨姥姥同祖。李亨出生后,小心谨慎的杨氏,将他送给皇后王氏为子。所以从法理上讲,李亨是唐玄宗唯一的嫡子。

不过李亨不是长子,他有两个哥哥,大哥李琮,生母刘华妃,二哥李瑛,生母赵丽妃。既然如此,何来李亨“长子”身份之说?

首先老大李琮很倒霉,他从小在一次游猎中,被猴子抓伤,严重毁容。将来龙椅上坐一位,大臣们看都不愿意多看一眼的皇帝,实在有损国格。所以,李琮跟空气一样存在。

老二李瑛九岁被立为太子,却遭遇武惠妃陷害。开元二十五年,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兄弟,中了武惠妃布下的陷阱,以谋反罪被同时处死。就这样,李亨成了事实上的“长子”,比李瑁占有顺位上的优势。

不要小看这点不起眼的优势,它是古代继承法统的规则之一。假如立李瑁为太子,在他身前的哥哥们,一定会群起而攻之。

李亨的支持力量与李瑁的反对势力

李瑁有李林甫的支持,李亨的支持力量也不弱,第一个明确表态支持李亨的,是唐玄宗的大红人高力士。有高力士站在李亨的背后,李林甫也只有缩手感叹的份。

李瑁除了李林甫的支持,其反对势力更强大,理由竟然也是身份所导致。

武惠妃是武氏族人,这个甩不掉的标签,让她被朝外所不容。从武则天秉政开始,围绕武李两大家族的政治斗争,持续了几十年,数次重大的政治事件,都离不开“挺李派”和“挺武派”的明争暗斗。

由于武则天晚年,促进武李联姻,导致武氏势力,在李唐恢复后,一直没有被清洗,甚至在个别阶段依然占据了政治舞台的中央。这种状况当然会遭到“挺李派”大臣的反对,也是大臣们拼命反对立武惠妃为后的原因。

李瑁身上有武氏血统,他必然被外朝所不容,这种情况,很像当年的吴王李恪。唐玄宗想册立武惠妃都做不到,想立李瑁做太子就能做得到吗?估计唐玄宗想想就挠头,算了吧!

唐玄宗杀三子的后遗症,李瑁背不起

武惠妃为了干掉太子李瑛,采取了卑劣的手段,唐玄宗因为不能明辨是非,留下“一日杀三子”的骂名。武惠妃作恶,唐玄宗背锅,这个代价对唐玄宗来说有点大。

不过,碍于唐玄宗的皇帝身份,舆论也不敢太过张扬。可是,假如“一日杀三子”的结果是李瑁摘桃子,毋庸置疑,他将成为政治的靶子!唐玄宗能背得起锅,李瑁行吗?这个巨大的政治隐忧,唐玄宗是无论如何也不敢去触碰。

杨贵妃让李瑁赔了夫人又折兵

太子李瑛被杀的当年,武惠妃在恐惧中病逝,也让两年的太子之争,出现了转折点。

首先,李瑁失去了母亲的支持,从此势单力孤。其次,自己的妻子不幸被老爸看中,他被迫卷入一场注定很受伤的情感纠葛。

一般情况下,为父亲排忧解难,儿子应该受到奖赏,可是李瑁献妻,这份功劳不光得不到奖赏,还在政治上被判处了死刑。

理由很简单,未来李瑁做了太子或皇帝,他该如何与杨贵妃相处?即便唐玄宗本人,每天看着在自己眼前晃悠的李瑁,能心安理得吗?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让李瑁少出现,当一个混吃等死的逍遥王爷,别掺和政治。因此,李瑁莫名其妙地做了一笔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买卖,也让太子之争,以捂脸的方式画上了句号。

标签: 唐朝李亨

更多文章

  • 李隆基霸占儿媳杨玉环的时候 作为丈夫的李瑁为什么不反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瑁,杨玉环

    很多人都不了解李瑁和杨玉环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李隆基爱上杨玉环时,一个56岁,一个22岁,很多人认为杨玉环选择一个糟老头子,不是被威逼利诱,就是利欲熏心,却没人从李瑁和她的婚姻中寻求答案。爱一个人,可以装一阵子,却不能装一辈子,杨玉环能毫无顾忌的选择李隆基,大概还是遇到了真

  • 被父亲抢走媳妇的李瑁,他的一生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瑁,唐朝

    李瑁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是历史上有名的,白居易曾写的《长恨歌》就是记录了两人的爱情故事。"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由此可见杨贵妃算得上是宠冠六宫了。可是就是这位这么受宠的贵妃,居然曾经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媳妇。不得不说,

  • 李瑁曾有机会当上太子,为什么后来逐渐淡出了朝堂?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瑁,唐朝

    李瑁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杨玉环和李隆基的爱情跨越世俗,受到了无数人的赞美和感叹。但是,在这感人的爱情故事背后,却存在着一个受尽忽视的悲情人物。这个人就是杨贵妃的前夫,同时,他也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李瑁一生可谓十分坎坷,作为皇子的他在幼年时期是在

  • 杨玉环本是李瑁的王妃,为何她要出家呢?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李瑁

    在唐朝289年的历史中,提起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多多少少也算是个名人。不过悲催的是,他的名气并非源于他有过什么赫赫战功,或者在文学方面有什么过人的造诣。事实上,李瑁之所以出名,仅仅是因为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生母,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还有一个是他的爱妻,后来也变成了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前半生子凭母贵

  • 李瑁作为杨贵妃的前夫 寿王李瑁人生又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杨贵妃,李瑁

    对杨贵妃的前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玄宗的儿子、杨贵妃的前夫寿王李瑁,一生分三个阶段:出生高贵、青年凄凉、晚年善终。寿王李瑁,出生高贵,是标准的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主。他不但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八子,更重要的是他的母亲是武惠妃。武惠妃,可不是一般的后宫女人,她

  • 李隆基次子李瑛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李瑛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瑛,唐朝

    李瑛(706-737年),本名李嗣谦,唐朝宗室,唐玄宗李隆基次子,母为赵丽妃。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九月,以皇孙身份封真定郡王;开元元年,唐玄宗即位,进封郢王;三年(715年)正月,册立为皇太子。十三年,改名李鸿,纳妃薛氏。二十五年,改名李瑛,遭到唐玄宗宠妃武惠妃和驸马杨洄的构陷,与鄂王李瑶、光

  • 李瑛是李隆基第几个儿子?李隆基为何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朝,李瑛

    李瑛是李隆基第几个儿子?李隆基为何杀他?李瑛是唐玄宗次子,李瑛母亲赵氏曾十分受到唐玄宗的宠爱,此后李瑛先是被封为郡王,五年后正式立为太子。但李瑛最后却被李隆基坐罪赐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实际上李瑛的死完全是因为遭到了武惠妃的陷害,当时李隆基有了武惠妃这个新欢,就渐渐冷落了赵妃、皇甫德仪等妃子,而武惠

  • 《爱我就别想太多》薛瑛与李洪海打赌,薛瑛注定要输给夏可可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爱我就别想太多》

    由陈建斌、李一桐、潘粤明主演的都市情感轻喜剧《爱我就别想太多》正在各大卫视热播。到目前为止,这部剧中最大的亮点应该就是角色之间的对比了。就以薛瑛和夏可可为例,两人之间那种强烈的反差感着实深入人心。薛瑛嘴上从来不说要嫁入豪门之类的话,还刻意表现出和李洪海在一起是喜欢他这个人而不是他的钱。可实际上,在结

  • 李瑛为什么会被李隆基赐死?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瑛,唐朝

    对李瑛为什么会被李隆基赐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玄宗李隆基的皇后没有生下皇子,后来获罪被废,其后唐玄宗没有再立皇后。根据宗法制,唐玄宗应该立嫡长子为皇太子,但唐玄宗没有嫡子,所以只能从庶子中选出一人立为太子。唐玄宗的长子李琮面部受伤,自然不能当太子,于是次

  • 唐玄宗第四子李琰生平简介 李琰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琰,唐朝

    李琰,唐玄宗李隆基子,母钱妃。开元二年始王鄫,与鄂、鄄二王同封。李琰生平简介 李琰是怎么死的后徙王棣,领太原牧、太原以北诸军节度大使。天宝初,为武威郡都督,经略节度河西、陇右。会妃韦以过置别室,而二孺人争宠不平,求巫者密置符琰履中以求媚。仇人告琰厌魅上,帝伺其朝,使人取履视之,信。帝怒责琰,琰顿首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