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建成在死之后 其太子妃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李建成在死之后 其太子妃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986 更新时间:2024/3/6 7:50:37

很多人都不了解李建成老婆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

李建成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嫡长子,他原本是要继承皇位的,但是却在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政变中丢掉了性命。李世民杀掉兄弟之后,又开始处决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他们的同伙,人们都说李世民是踏着血路才坐上皇位的。李建成在死之后,其太子妃去到哪里成为了一个谜底。李世民为了将自己所犯的罪行给掩盖,将贞观前后的历史资料删减了许多,所以人们对太子妃去到了哪里并不知道,甚至连姓谁名谁都不知道。但幸好的是在1300多年后的今天,也就是2013年,人们揭开了太子妃的身世,也同时为我们还原了李世民杀害兄弟的“犯罪现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

1

太子妃的身世能被解开,还要感谢一群盗墓贼。2013年西安警方破获了一起倒卖文物的大案件,在这一案件中,所收取的文物中发现了一块墓志,上面刻着“大唐故隐太子妃郑氏墓志铭并序”。在贞观16年时,李世民将李建成追赠为隐太子,由此就便可以知道隐太子妃郑氏也就是当年的太子妃,关于太子妃当年的一切与当年的惨案,在1000多年后终于被揭晓。

2

根据墓志上面的记载得知,太子妃名叫郑观音,因为在当时唐朝非常崇拜佛教,所以专家推测,郑观音很有可能不是太子妃的原名,专家又联想到太子妃的经历,或许在李建成死了之后,她给自己改了名字。太子妃姓郑是真实的,在当时郑氏家族是一个名门贵族,根据有关历史记载推测,郑观音应该是出自北朝时期的高官。所以郑观音从小家庭环境就比较优越,长相也比较貌美,也有着很高尚的品德,所记载的碑文以东汉马皇后和邓皇后之相比,由此便可以知道,郑观音有着母仪天下的风范。

郑观音在16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李建成,当时李渊还没有发起太原起义。没过多久之后,李渊便开始起兵,李建成跟随着李渊,随即李建成就被封为了太子,郑观音也就成为了大唐的太子妃,一切相对来说都非常的顺利,当时郑观音也将会成为唐朝的下一任女主人。但郑观音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大,她像平常一样,时时刻刻的注意着自己的言行举止,孝敬着自己的公婆,非常的勤俭节约,也不像别的女人一样,非常的喜欢金银珠宝,她反而更加喜欢读书和写字,从来不会争风吃醋。还将东宫打理的井然有序,但这一好景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玄武门政变发生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3

郑观音的墓志是由唐朝皇家所制造的,所以在墓碑上对于血案的记录也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是简单的说了几句,但从一些细节上也能够看出当年李世民究竟有多么的残忍。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得知,李建成在死之后,他的5个儿子也都被全部杀害掉,但他这5个儿子到底有多大我们之前不知道,现在我们才知道最小的只有三岁。根据郑观音墓志上所记载的,李建成的第2个女儿,在4岁的时候就丧失了父亲,由此便可以知道,他其他5个子女年龄也不过如此,李世民为了斩草除根,连三岁的孩子都不放过,真的是让人恨得咬牙切齿。

郑观音就亲眼看着自己的丈夫和幼小的孩子被杀,但是她却没有任何办法,留给她的不只是悲痛,还有4个幼女和腹中的孩子。没错,当时郑观音已经怀有身孕,如果是个男孩的话,也会被杀掉,就算是个女孩在一出生就没有了父亲,也是非常可怜的。但幸好她生下的这个孩子是个女孩,在28岁的时候,郑观音就带着她的5个女儿去到了宫外,过着低调的生活,郑观音又当爹又当妈的家,女儿都抚养成人,与李世民的女儿相比,李建成的女儿们无人问津,甚至也没有记载。郑观音就这样低调的生活到了上元三年,在78岁的时候离开了人世,在当时78岁已经算是高寿了,但是对于郑观音来说,每一天都像是在度日如年,不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伤口有没有被抚平。

4

郑观音是前太子妃,为什么李世民没有将她杀了呢?或许是因为这三个原因:

首先,女人是和男人不同的,在政变中大多数都可以活下来,她们常常会被赏赐给别的男人

其次,李世民对郑氏的家庭背景也是有所顾忌的,不敢对其怠慢

通过上面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郑氏他是一个名门贵族家中的女儿,李世民留着他或许对以后会有帮助,而且郑氏这一家族与李唐皇室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再次,李世民在利用郑观音来缓解皇家内部的矛盾,这算是在为自己的罪行所忏悔,又或者是让外人看起来他是在忏悔。

最后,不管李世民对郑观音有多么的照顾,也永远比不上李建成在世对她的一句关心和对子女的疼爱,但是结局已定,世人自有公论。这一对分隔了半个世纪的夫妻,终于能够在酒泉之下相见了。

参考文献:《旧唐书》、《魏书》

标签: 李建成老婆

更多文章

  • 李世民对李建成一家都下手了 为什么唯独嫂嫂郑观音没有下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世民,郑观音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世民和嫂嫂郑观音,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唐太宗李世民,是古代历史上的著名的英明之君。他在位期间,唐朝政风清明,国富民强,开创贞观盛世,并且在对外战争中开疆辟土,扬威异域,使得唐朝一步步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第一强国,堪称一位有为之君。但在李世民的辉煌

  • 李建成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李建成最后是怎么输给李世民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建成,李世民

    还不知道: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很多时候,人的成功和失败,不仅和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势力有关系,还与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运气,自己的谋略有着莫大的关系。正是因为如此,有一些原本应当是毫无疑问会取胜的人,最终却因为自己的一时不小心,亦或者是技不如人

  • 李世民射杀李建成之后 李世民为什么还要砍掉他的头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世民,李建成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李世民杀兄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大家对李世民也不陌生了,唐朝的第二个皇帝,虽然他的皇位来的尽管不光彩,但不能否认他为中国做了不少的贡献。在李世民为秦王之时,野心极大,不愿只做个王爷,而是一步登上天子位,成为大唐帝王。李世民麾下一众大员也拥护秦王发动政变,除掉太

  • 李建成夺权为什么会失败?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建成,唐朝

    还不知道占尽优势的李建成为什么会夺权失败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尽管兄弟争权夺利笑到最后的,是后来当了皇帝的李世民,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明显是太子李建成更有胜算。因为从当时的条件来看,他可以说是天、地、人三方面的条件全具备了,但他最后还是惨遭失败,不仅没有在

  • 太子李建成被杀后,太子妃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建成,唐朝

    说到李建成,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建成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嫡长子,他原本是要继承皇位的,但是却在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政变中丢掉了性命。李世民杀掉兄弟之后,又开始处决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他们的同伙,人们都说李世民是踏着血路才坐上皇位的。李建成在死之后,其太子妃去到哪里成为了一个谜底。李世民为了将自己所犯的罪行

  • 李建成能力到底如何?也许并不是史书记载的那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李建成

    李建成作为李世民的亲兄弟,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失败者。李建成真的那么无能吧?众所周知,李建成是李渊的嫡长子,是李世民的大哥,也是大唐的太子,但是根据史书记载,拥有这么多的光彩身份的李建成是个不光彩的失败者。作为长子,受李渊的疼爱,大唐刚建立,他就被封为太子,他竟然在父亲晚年,淫乱后宫。作为兄长,他和李

  • 李世民喝下李建成给的毒酒,酒里真的有毒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世民,唐朝

    你们知道李世民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李世民和李建成这段公案,被有兴趣的人们研究了一千多年,疑点无非这几个:到底是李建成先谋害李世民,还是李世民图谋太子之位?作为李家两兄弟的父亲,李渊究竟看好李建成还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被逼到绝处的被动反击,还是他急不可待想要登上皇位的

  • 薛万彻选择“围魏救赵”帮助李建成解困,他到底成功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薛万彻

    历史上都知道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夺皇位杀害手足,足见他为了利益可以不顾一切的狠。当然李世民之所以能成功全靠帐下的猛将誓死追随。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他非常重视人才,善弄心计。李建成帐下有一员大将薛万彻曾随李建成到李世民家中做客,遭到程咬金的挑衅,各为其主的切磋武艺,然而不到3个回合薛万彻便败下阵来

  • 魏征为什么选择李建成?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魏征,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魏征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贤臣,在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辅佐明君的,甚至有些曾经是明君们的死对头。比如说春秋时期的齐桓公跟他的丞相管仲曾经就是死对头。那个时候的管仲辅佐的是齐桓公的弟弟,为了帮助他弟弟夺取王位,管仲甚至亲自出马射

  •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为什么会失败?李建成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玄武门之变,李建成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失败的原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期的转折点,面对皇族之间的政治斗争,由于李世民更改历史造成了李建成的黑化,使得李世民发动政变看似不得已而为之,但实际究竟如何?首先看看两人的实力对比:军事上,秦王李世民手下战将智囊自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