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届书生带兵上阵,揭秘张巡的传奇经历

一届书生带兵上阵,揭秘张巡的传奇经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48 更新时间:2024/1/20 7:19:35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张巡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自古以来,战争似乎就是武将们的事,文弱的书生们基本没有上战场的可能,最多也只是作为主将的军师、参谋在大后方出点计谋而已。

虽然在历史上也不乏文官带兵出彩的例子,比如西周初年的姜太公、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等,但毕竟是太少了,文官将兵直到宋代才基本成为常例。

实际上,在唐代中期,也有一位书生将兵,他带领着少数的唐军死守一城,“用兵未尝依古法”,智谋百出地运用各种战术,屡破数倍于己的安史叛军,成功地阻止了叛军向江淮地区的挺进,为唐军的大反攻提供了宝贵的时间,他就是大唐“睢阳保卫战”的主角——张巡。

书生将兵

张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旧唐书》),一说为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新唐书》)。

张巡在开元末年(741年)进士及第,并以太子通事舍人之职外任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令,任满后因不愿投靠当权的杨国忠,又被调到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再当县令。

天宝十四年(755年)冬,改变大唐国运的“安史之乱”爆发,数月后,安禄山攻陷东都洛阳,自己称帝建国,国号为“大燕”。

随后,安史叛军西进,由于大唐承平日久,“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叛军兵锋所指,所向披麾,所到之外,州县的太守、县令不是不战而逃,就是望风而降。

谯郡(今安徽亳县)太守杨万石也投降了叛军,而张巡所在真源县正在谯郡的辖境。杨万石降敌后,又命张巡去接应叛军。

张巡得知后极为气愤,他率吏民大哭于真源玄元皇帝祠,然后招募壮士起兵抵抗叛军,响应的有千余人。

此时,雍丘(今河南杞县)县令令狐潮已经率投降叛军。张巡率领部众攻入雍丘,令狐潮弃城而逃。

雍丘保卫战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三月,令狐潮又率叛军四万余人来到雍丘城下。这时雍丘城内仅有两千守军,面对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城内军民大为恐惧。

张巡却对众将士分析到:“敌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今出不意,可惊而溃也,乘之,势必折。”

众将士听后,大为鼓舞。于是,张巡派一千人守城,自己率一千人,分成数个小队,突然从城中杀出。

张巡身先士卒直接杀向叛军,叛军虽然人多,但还没来得及准备迎战,突遇冲出的张巡军队,惊慌失措,顷刻大乱,连忙后退,张巡等人杀伤大量敌军后才撤回雍丘城内。

次日,叛军再度集结攻城,张巡指挥守军顽强抵抗,叛军一直未能登城。张巡趁叛军松懈之际,出城突袭;又或趁夜深人静之际,偷袭敌营。

就这样,张巡身先士卒,带甲而食,裹伤战斗,坚守雍丘达60多天,打退了叛军大小三百多次的进攻。

令狐潮见一时拿不下雍丘,只好撤兵而去。张巡在城上窥知得叛军撤退,又率兵追击,果然大有所获,俘获大量叛军和粮草,甚至差点活捉令狐潮。

令狐潮因撤退而失利,大为震怒,于是又回头再次围攻雍丘。双方又展开拉锯攻城战,互有死伤。

五月,长安失守的消息传来,令狐潮十分高兴,写了一封信劝降张巡。当时在雍丘城内有六名将领看形势如此不利,就劝说张巡投降吧。

张巡不动声色,而是第二天召集全军,在现场把这六人抓起来,先责其不忠不义,扰乱军心,然后当场将其推出斩首,此举表面自己的心态,也稳定了军心。

雍丘被围日久,城中粮食日渐缺乏。这时,恰好有百艘为燕军补给的运粮船停在河边。张巡从城上看到这个情况,便在夜间把军队集中到城的南面,装出要出战的样子。

令狐潮见张巡的军队都集中到城南,也提前把军队调到城南来准备迎战。而张巡得知叛军把主力都调到城南后,又派人急忙赶到河边,把叛军运粮船上的粮食夺走一千多斛,然后一把火把剩下的粮食通通烧光。

草人借箭

张巡智盗敌粮,让令狐潮大怒,下令全力攻城,张巡组织士兵在城上用箭把叛军逼回去。但是,战争的日子一长,城里的箭也几乎用光了,这该怎么办呢?

张巡想到了三国时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于是,一天夜里,雍丘城头上黑压压一片,隐隐约约有成百上千个穿着黑衣服的士兵,正沿着绳索爬下城墙。

令狐潮得报后,断定是张巡派兵趁夜偷袭,于是命士兵向城头放箭,以射杀唐军。一时间,叛军争相施射,一直放到天色发白时,才发现城墙上所挂的全是稻草人。

张巡这边,士兵们高兴的拉起插满了密箭的草人,粗略一数,大致得到敌箭十几万支,这就暂时缓解了军中缺箭的问题。

连续几天,城墙上都是吊下草人,令狐潮的士兵们见了又好气又好笑,都嘲笑张巡想故伎重演,又来骗他们的箭了,也不去防备了。

哪知,某一夜,张巡却吊下五百名敢死队,这五百名勇士乘叛军不备,向令狐潮的大营发起袭击,仓皇之间,叛军大乱,令狐潮也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几万叛军竟然让这五百名勇士一番冲杀,四下逃窜,一连逃出十几里外,才停下来。

智谋百出

令狐潮一连中计,气得咬牙切齿,整合部队后又猛力攻城。张巡让部将雷万春在城头上指挥守城之事,叛军看到城头上出现一个将领,突地放起箭来,雷万春没防备住,一下子脸上被射中六箭。但雷万春为了安定军心,忍住疼痛,仍旧挺立不动。

令狐潮以为又是一个木头人,就派人近前侦察,才得知是守将雷万春,不禁大吃一惊。他远远地对张巡说:“我看到雷将军的勇敢,才知道你们的军纪确实严明,但是可惜你们不识天命啊!”

张巡冷笑着回答说:“你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还谈论什么天命?“

这时,由于雍丘城被围日久,城内的木材已经用尽。于是,张巡故意装出弃城的样子,对令狐潮放话道:“我想率军撤退,请你的部队向后退出六十里,我好弃城而逃。”

令狐潮久攻不下,不知是计,便答应了。张巡见令狐潮军一退,便率领城中将士一起把城外三十里范围内的叛军营房拆掉,将木材带回城,以作为护城的工具。

令狐潮得知又中计了,大怒,正想攻城,结果还没等军阵排好,城内突然有三十骁骑率兵杀出。燕军一时大乱。

三十铁骑左冲右杀,竟然擒获十四名叛将,斩首百余级,还缴获不少兵械牛马。

令狐潮无奈之下,只得退到陈留(今河南开封),一时不敢再围攻雍丘。

十月初,令狐潮又与叛将王福德一同领兵万余人进攻雍丘。张巡领兵迎击,又大败叛军,杀敌千人,叛军大败而逃。

十二月,由于几个月来令狐潮等叛军对张巡防守的雍丘屡攻不下,叛军遂在雍丘城北面屯兵,以期阻断张巡的粮道。

睢阳保卫战

于是,张巡主动放弃雍丘,率领将士三千余人移师向东,到达宁陵(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并在此地与睢[suī]阳太守许远部将南霁云合兵,大破叛军杨朝宗所部,杀叛将二十员,斩首万余级。因战功显赫,唐肃宗下敕书任命张巡为河南节度副使。

至德二年(

757年)一月,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父自立后,派爱将尹子琦率突厥、奚族等少数民族的精锐兵力与杨朝宗会合,共计十三万人,围攻地处睢阳渠要冲的睢阳城(今河南商丘市)。

睢阳太守许远忙派人向张巡送来告急文书,张巡遂带领三千精兵进入睢阳,与城里的守军6800人会合,共守睢阳。

尹子琦率领的叛军一到,立即展开攻城大战。面对人数十倍于己的叛军,张巡、许远激励将士固守,从早至午,接战二十余次,城池固守无恙。

许远自知才能不及张巡,乃推举张巡为主帅,而自己只管筹集军粮和战略物资。

张巡任主帅后率军出城,主动袭击叛军,屡次将人数众多的叛军打得大败而逃,并缴获了大批车马牛羊。这次大捷之后,朝廷拜张巡为御史中丞,许远为待御史。

本来,以十三万之众,围攻万余人防守的睢阳,尹子琦认为睢阳城易破,结果他没想到张巡竟然足智多谋,多次击破自己的攻城,几仗下来,叛军连续损失将领六十余人,士卒二万余人,却丝毫奈何不了张巡。

尹子琦多次攻城失败后,只得停止攻城,然后围城挖壕,壕外再加筑栅栏,准备长期围困睢阳,以把城内守军活活饿死。

期间,张巡派南霁云率精锐骑兵三十人突围至临淮,找新任临淮节度使贺兰进明借兵增援睢阳。然而,贺兰进明嫉妒张巡声威,不肯答应出兵,他见南霁云骁勇,有心挽留,设酒宴招待,南霁云慷慨语曰:

“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后来,南霁云在宁陵得到城使廉坦的三千军队,乘夜突围回到睢阳城。叛军知晓守军“外援绝,围益急”。

死守一城,以捍天下

当睢阳粮尽时,有的将士提议弃城东奔,补充粮草之后,再与叛军决一死战。

但是,张巡、许远却认为:睢阳是豫东门户,中州锁钥,江淮屏障,河洛襟喉,叛军据而有之,必将继续将战火引向江南,从而使大唐失去江淮的粮饷供应;更何况城中将士早已被饥饿、伤病折磨得无力逃奔,不如坚守孤城,以待朝廷援军的到来。

在这场异常艰苦的睢阳保卫战中,张巡作为一位进士及第的文人,写出一首五言律诗,表达守城将士们坚韧不拔、誓死抗击叛军的坚强决心:

《守睢阳作》 张巡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这首诗是张巡在睢阳危急时以鲜血和生命凝成的杰作,全诗形象鲜明传神,语言简洁生动,风格慷慨壮烈,充满了舍躯卫国的英雄之气。

然而,睢阳城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守城将士不仅战死、病死的越来越多,城中也完全绝粮,就连树皮、茶纸也吃光了,将士们先是杀马而食,当战马杀光了,又张起罗网捕捉鸟雀、老鼠充饥,最后发展连皮制的铠甲都被煮熟吃掉的地步。

当鸟雀、老鼠、铠甲吃完后,张巡首先杀死自己的爱妾,强令将士们吃下充饥;接着许远也杀掉自己的仆奴当军粮;之后又是城中的老弱妇孺。“睢阳保卫战”可谓是悲惨至极!据统计,睢阳城中战前有户口四万,至城破仅剩四百活人!

睢阳城破

十月初九,叛军再度攻城,张巡及守城将士因饥饿与伤病无法作战,睢阳城遂破,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被俘。

尹子琦问张巡:“闻君每战,皆目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

张巡回答说:“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旧唐书·张巡传》)

尹子琦发怒,命人用刀撬开张巡的嘴,发现只剩三、四颗牙齿。

尹子琦逼迫众将投降,“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张中丞传后叙》)

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等36人遂不屈而死。让人无限惋惜的是,睢阳城破三日后,唐朝新任命的河南节度使张镐率军赶到,击败叛军,重新夺回睢阳。

张巡杰出的军事才能

张巡在抗击叛军中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张巡虽然官职不高,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但在叛乱发生后,清醒地认识到坚守雍丘的重要意义。

而当雍丘已不适合防守时,又能做到审时度势,主动放弃雍丘,退守宁陵,变被动为主动,再败叛军。宁陵取胜后,又主动与许远合兵,坚守战略要地睢阳。

而且,张巡并不是消极的防御战,而是守中有攻,以攻代守,以麻痹和欺骗为手段出其不意地进行反攻、偷袭,就连后勤补给也是有一半取之于敌,从而达到了固守城池的目的。

在近两年的艰苦防御中,张巡与叛军前后进行了大小400余次的战争,相继导演出火烧叛军、草人借箭、出城取木、诈降借马、鸣鼓扰敌、城壕设伏、削蒿为箭等一幕幕的防御战、伏击战、夜袭战、反击战、追击战,可谓是计谋百出,已经达到“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的境界。

张巡“用兵未尝依古法”的各种计谋,不仅为己方的将士们所折服,就连叛军也对其智谋敬佩不已,最后只好改用长围久困的战术,不敢再轻易攻城。张巡在战争所表现出的智慧,实为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

明代思想家、史学家丘濬在《大学衍义补》 中评价:“自古名将不用古兵法者三人,汉霍去病、唐张巡、宋岳飞而已,皆能立功当时,垂名后世。”

睢阳保卫战的重要意义

张巡在雍丘、睢阳的防守战中,牵制并歼灭了大量的叛军,阻止了叛军向江淮方向的发展,确保了唐王朝江汉漕运的畅通,保护了唐朝的财赋和交通运输线,使江淮物资能源源不断地运往关中,为唐军组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因此,也可以这样说:睢阳保卫战不仅仅是守卫睢阳一城,而是守卫了唐朝大片重要的军事、财赋之地。

睢阳城破后仅十天,东都洛阳即被收复,由此可见睢阳保卫战在“安史之乱”中对唐王朝的重要意义。

正如韩愈在名作《张中丞传后叙》中感慨:“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张巡浩然正气、忠烈千古的精神,引无数后人所敬仰,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在《正气歌》中以张巡、颜杲卿(颜真卿堂兄,在安史之乱中因当面怒骂安禄山而被拔舌而亡)为楷模而欲效仿:“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张巡作为一个县令,在国难当头时,毅然文官将兵,并在孤军抗击叛军的两年时间里,牢固地防守住了孤城,为唐王朝的反攻取得了宝贵的时机,他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文官将兵的典范,也成为名垂千古的爱国英雄。

标签: 张巡唐朝

更多文章

  • 从文弱书生到大唐猛将,张巡谁怎么崛起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张巡,唐朝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述张巡的故事。说到安史之乱,大家一定能联系到很多将才,李光弼,郭子仪,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等,但有个人物名气远没有前面的几位响亮,但却撑起了大唐半壁江山,让安禄山的叛军着实吃了个大亏,这位人物还竟然是一位文弱书生-张巡。灵宝之战后

  • 唐朝第一守将,揭秘张巡的传奇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张巡,唐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张巡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安史之乱爆发后,有这样一位将军,他长期坚守在叛军的腹地,连续不断的打击着叛军势力,他曾以数千人之众坚守孤城长达百日,并袭杀敌人数万人马,正是有了他的坚持,唐政府才有了中兴的希望,也正因为他,叛军才难以彻底占据中原,他就是张巡。张

  • 该怎么看待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是豪装还是悲伤?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王翰

    唐朝,以岑参、高适等人为首开创的边塞诗派名噪一时。特别是在唐玄宗时期,由于边塞战争的逐渐增多,边塞诗也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其中,唐朝诗人王翰曾多次远赴边疆,写下了许多边塞诗,尽管流传下来的极少,但是一首《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就足以奠定他在边塞诗派以及唐朝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一、王翰其人“李邕求

  • 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第二任君主:王延翰的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王延翰,五代十国

    王延翰(?―927年),字子逸,唐淮南道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闽太祖王审知长子 ,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第二任君主,926年-927年在位。王延翰初任节度副使。王审知病重时,命其暂管军府事务。925年,王审知去世,王延翰即位,自称威武留后。926年,后唐任命王延翰为节度使。同年,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但

  • 王延翰之弟王延钧杀兄夺位,称帝后却成乱世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王延钧,闽国,五代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王延钧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闵国的开创者是王审知,他算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君主,治理闵国期间,社会安定,文化繁荣,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等到王审知死后,闵国的故事却更加的精彩,不过都是些不光彩的事情。这次粉墨登场的主角,是王审知的次子王延钧,他也

  • 唐代王翰之凉州词赏析,该诗的诗人在诗中有什么隐喻?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代,凉州词

    凉州词,唐代王翰,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心灵深处最柔弱部分的千古绝唱。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

  • 王延翰是怎么当上皇帝的?他上位之后都做了写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王延翰,五代十国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王延翰的故事。五代十国时期的闵国,在乱世中奠基。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此国虽然国小民贫,却能够偏安一隅,存国达到36年之久。闵国第一位国主王审知,出身贫苦,执政后能够体恤百姓,与民休息,是难得的明君

  • 隋末反王孟海公:因虚构的“黑白夫人”而成名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孟海公,黑白夫人,反王,

    孟海公(?―621年),曹州济阴(治今山东曹县西北)人 ,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大业九年(613年),孟海公在周桥聚众起义,占有曹、戴两州(今山东曹县、成武一带),自称录事,拥有部众三万人。 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遇弑后,孟海公自称宋义王。武德三年(620年),窦建德从河北率军渡过黄河南下,孟

  • 述律平太后手段究竟有多狠辣?为达目的逼他人自断手腕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述律平

    述律平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公元901年,刚成为部落酋长的耶律阿保机开始四处征讨劫掠周围其他的部落以此来壮大自己的实力,而作为妻子的述律平也跟随在阿保机身边出谋划策四处征战。公元907年,阿保机被推举为契丹八部新任可汗。按照契丹氏族规矩,可汗三年一选,而阿保机因为功勋卓著威望甚高二破例连任三届可

  • 述律平是什么样的人?女人也要心狠手辣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述律平,宋朝

    女人也要心狠手辣,断腕皇后述律平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相对于汉史和清史,多数人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是陌生的。我们都熟悉类似于武则天、慈禧等女强人的故事,却不晓得在冷门的辽国历史中,也有一个十分厉害的女子,她就是述律平。与耶律阿保机两人被撮合结婚时,男的才20岁,而述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