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靖难第一“功臣”李景隆,他最后结局怎么样?

靖难第一“功臣”李景隆,他最后结局怎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850 更新时间:2024/1/22 2:27:00

在历史长河中,李景隆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

朱棣是历史上,以藩王推翻中央的典型成功事例,但他的成功不是侥幸。其实要真的按双方实力来看,朱棣(藩王)并不是建文帝(中央)的对手,最终之所以能够胜出,除了自身带兵能力强大,手下有一批得力干将之外,还有赖于建文帝这边的“助攻”。

建文帝的“智囊团”黄子澄齐泰等人,与其说是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倒不如说是在想办法如何“坑”建文帝。就是黄子澄建议换掉耿炳文,才为朱棣带来最大“助攻”,李景隆。

李景隆,字九江,是明朝开国功臣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是他的养子,战功显赫,深受朱元璋器重。李文忠病逝后,被追封为岐阳王,配享太庙,肖像悬挂于功臣庙,位次第三。

由此可见,李景隆真的有个很好的出身,他父亲李文忠死后,他便承袭了曹国公爵位。都说虎父无犬子,明朝上至皇帝,下到群臣,都对李景隆寄予厚望,认为他必定能青出于蓝,谁知大家还是看错了。

李景隆自幼喜欢读兵书,这是很好的习惯,但问题就在,他虽然熟读兵书,却没什么作战经验。可是作为李文忠之子,他对自己是迷之自信,认为父亲能做到的事,自己也一定能做到。

建文帝即位后开始削藩,率先拿朱棣的同母弟周王朱橚开刀,是李景隆亲自前往开封将周王押回南京的。之后朱棣起兵靖难,由于长兴侯耿炳文战败,黄子澄便建议换上李景隆。于是李景隆拜大将军,奉命率五十万大军北伐。

都说李景隆,是靖难第一“功臣”,为何大家会这样说呢?这是因为他表面是去讨伐朱棣,实际上却帮了对方不少忙。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在打仗时,都帮了朱棣多少忙。

“帮”其保住北平

按兵力来说,五十万大军,已经足够平定叛乱了,但前提是要有个会带兵的将领才行,显然李景隆不是。当时朱棣亲率精锐部队救援永平,派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李景隆知道后,第一时间就去围困北平。从这点来看,他的兵书还是没白读。

然而书读得多,不会实践也不行,李景隆围困北平,一心想自己立大功。可朱高炽留守北平,他用冰冻住城墙,令李景隆无法攻城。好在都督翟能有能力,几乎就快攻破张掖门,谁知李景隆在这时起了嫉妒之心。他害怕翟能抢了功劳,硬是下令撤兵,就这样失去大好机会,之后朱棣就带精兵赶了回来。

“帮”其消耗中央兵力

朱棣在救援永平的时候,趁机奔袭大宁,得到了宁王朱权的朵颜三卫,实力大增。他赶回北平的时候,在郑村坝与李景隆大军相遇。李景隆过于轻敌,贸然轻进,结果大败。在这种情况下,李景隆作为主帅,竟然抛弃物资,不顾部下,连夜南逃。手下士兵见主帅都跑了,也只有跟着南逃,最后李景隆撤回德州。

这次失利,建文帝不仅没怪罪李景隆,反而为他找借口,认为他是因为权柄太轻所致。于是建文帝授他“专征伐”之权,并赐黄钺弓矢。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重振旗鼓,再次誓师北上,与郭英、吴杰合军六十万。

然而结果同样是,被朱棣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李景隆先是撤回德州,后被逼得退到济南,好在济南有铁铉坚守,才没有被朱棣攻陷。要说前面令翟能退兵,是李景隆“帮”朱棣保住了北平,那么这两次战败,完全就是在“帮”朱棣消耗中央兵力。

“帮”其打开金川门

这次战败后,建文帝仍然没有怪罪李景隆,但朝中大臣都看不下去了,纷纷上疏请求诛杀李景隆。就连当初推荐李景隆的黄子澄,也不得不请求将李景隆正法。谁知建文帝还是听不进去,甚至还派李景隆去议和。

在议和期间,朱棣态度很坚决,李景隆见大势已去,便动了投降的心思。不久,燕军来到金川门,李景隆就和谷王一起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进城,至此南京陷落。

李景隆先是“帮”朱棣保住北平,又“帮”他消耗了大量中央兵力,最后直接“帮”他打开了金川门,他不是靖难第一“功臣”,那么谁是呢?因此朱棣即位后,“授景隆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

不过朱棣也并非真的是器重李景隆,顶多是感谢他当初“开门之恩”。很快,朝中大臣就接连弹劾李景隆,于是朱棣下诏:“诏削勋号,绝朝请,以公归第,奉长公主祀。”

即使这样,仍然有人弹劾李景隆,说他在家:“坐受阍人伏谒如君臣礼,大不道;增枝多立庄田,蓄僮仆无虑千百,意叵测。”朱棣便下令褫夺其爵位,软禁在家,没收家产。李景隆曾试过绝食抗议,但最终也没死,直到永乐末年才去世。

所以说,虽然李景隆一心效忠建文帝,也有一腔热血,但终究败给实力。当初得知统率五十万兵力北伐的是李景隆,朱棣不知有多高兴,顿时就知道自己必赢。他还指出李景隆五大弱点:

其一,治军无军令军纪,上下不同心;

其二,不知南军将士不适应北地霜寒,粮草军备不足;

其三,贪功求胜,贸然轻进;

其四,缺乏对下属的信任,刚愎自用,没有威信;

其五,所部尽是乌合之众,混乱无序,多是谀佞小人。

朱棣嘲笑着说:“九江何等才而能将五十万?赵括之败可待矣。”

标签: 李景隆明朝

更多文章

  • 李世民杀了李建成一家,下葬当天他为何会哭?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世民,唐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李世民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武德九年六月(公元626年),是唐朝建国的第九个年头,唐朝终于从战乱走向天下初定的和平。然而随也没有留意4天以后,秦王李世民带着手下十名骁将,在玄武门设伏,杀兄、屠弟,夺取了太子之位,这就是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翻阅史料你会

  • 《以家人之名》已播出四分之一,心疼贺子秋,李尖尖一直看错人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以家人之名》

    《以家人之名》剧情播出四分之一,最新的一集中,有泪点,也有愤怒,这个特殊的家庭已经面临更加严苛的考验,眼看就要分开了。从剧集的呈现来看,李尖尖和凌霄是官配cp无疑,至于贺子秋,依旧只是小哥的身份,很有可能以后真的和李尖尖成为兄妹,重组家庭的兄妹。播到现在,观众大致也看出了两个男孩子的性格,说实话,贺

  • 花钱买官到成为雍正宠臣,李卫的一生究竟有多传奇?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卫,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卫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康熙二十六年,李卫出生在江南铜山当地一富裕的大户人家,而且还是家里的独子,从小就备受溺爱导致李卫自小便不爱学习,成年后也是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康熙五十六年,已经已经30岁的李卫,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家里人便出巨资帮李卫

  • 李一桐新片七夕票房预售过亿,《八佰》居第二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八佰》

    8月24日晚间9点,离农历七夕节只有最后三个小时。超出业内预期,这个七夕节的院线电影票房预售,已经超过1.90亿元。七夕节当天,若是没有意外的话,国内院线单日票房很可能直接超过3亿元,并且向4亿元大关进发。最近几天来,内地院线电影票房彻底爆发。报复性观影活动,已经通过票房数据的方式真实存在了。8月2

  •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李一桐饰演的是谁?“初恋女友”今夏预定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我在时间尽头等你》

    由姚婷婷执导,江志强监制,李鸿其、李一桐主演的奇幻爱情电影《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将于明日七夕情人节全国上映。作为2020年电影院复苏后的第一部爱情电影,该电影自定档以来,一直备受观众期待,预售票房截止至首映日前,已突破一亿票房,取得了影院复工后预售成绩第一名的好成绩,成为七夕档电影的一匹黑马。观众们已

  •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李一桐演技怎么样?被赞最甜CP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我在时间尽头等你》

    由姚婷婷执导,江志强监制,李鸿其、李一桐主演的奇幻爱情电影《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已于今日(8月25日)正式公映。影片讲述男主林格(李鸿其 饰)一次次重启时空,只为与恋人邱倩(李一桐 饰)再次相遇的故事。公映当天,影片发布导演特辑。作为曾打造过诸多爱情片口碑佳作的新锐导演,姚婷婷用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及双线

  • 唐中宗李显的一生有悲惨?操纵这一切的是个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显,唐朝

    大家好,说起唐中宗李显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绝对可以算是一个能被成为传奇的朝代。唐朝统治时间并不长,皇帝也不是历史上最多,可是唐朝时代政治的通明,经济的发达在当时的世界绝对是首屈一指,在当今,仍然有很多关于唐朝的文化和传统在世界各地流行。而在唐朝的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位皇帝,他的

  • 李卫身为一个汉人 雍正为什么会对他委以重任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卫,雍正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雍正和李卫,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01前言“嘉许之怀,笔莫能罄。……非深悉朕衷,毫不瞻顾,安肯毅然直陈”这是一生勤政的雍正皇帝对大臣李卫的评价。雍正皇帝执政的一生中,能得到这么高评价的大臣没有几位,李卫算是其中一位。通过资料我们发现,李卫并不是满清八旗的

  • 为什么说李牧是唯一能阻止秦始皇统一的人?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牧,战国

    你们知道为什么说李牧是唯一能阻止秦始皇统一的人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内史腾征讨韩国,拉开了攻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步伐。到公元前221年,经过九年多的战争,秦国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实现了天下的统一,秦王嬴政改称皇帝,即秦始皇。然而在六国之中,有一个人

  • 李显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摊上辣妈娶到狠媳妇,还生育强女儿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显,唐朝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李显的故事。李显,是武则天和高宗李治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是大唐帝国第四位皇帝和第六位皇帝,曾两次继位。也不知道李显的一生是幸运还是不幸,在世的时候遭到了母亲武则天的废黜和让位,继位之后又遭到自己同甘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