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安石变法到底是哪一环节出了问题?为何会背负上亡国的骂名?

王安石变法到底是哪一环节出了问题?为何会背负上亡国的骂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054 更新时间:2024/1/16 15:17:40

王安石为何会背负骂名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

《周易·系辞》中说道"一合一辟谓之变。"门的开开合合是变化,月的阴晴圆缺是变化,海的潮起潮落也是变化。穷则变,变则通,从理论上说,懂得变通会让事情出现转机,然而一旦牵涉政治,那就得另当别论了。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或改革,从战国时的吴起变法,至清末的戊戌变法,虽鲜有成功,但没有哪一次变法像王安石变法那样背负上了"亡国"的骂名。

"安石乱天下",果真如此?

王安石变法始于熙宁二年,终于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又称"熙宁变法"。该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算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据史料记载,在变法当年,慈圣、宣仁二位太后泪流满目,对着宋神宗哭诉:"安石乱天下"。于是,这位应该算是整个宋代最有改革干劲的皇帝宋神宗,开始犹豫了,因此王安石变法在神宗期间并未得到较高的赞誉。

王安石得到的最高赞誉,是宋徽宗在位期间,那时候,各地起义接连不断,其中包括最著名的梁山好汉起义。这个时候,王安石变法早已被其继任者、反对者、曾经的朋友——司马光彻底推翻,但宋徽宗还是肯定了王安石变法所做的改变。

可惜好景不长,宋徽宗的儿子宋钦宗继位,在位后不久,便再一次推翻了王安石,于是,此后的第二年,北宋灭亡。"安石乱天下"此时似乎得到了印证。

那么,王安石究竟做了什么?

王安石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是值得肯定的,比如——青苗法。他用现在主流的金融手段——借贷,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后世对青苗法的争论较为激烈,到了南宋甚至有许多人对它做出尖锐批评。

当时北宋的官方利息是每半年20%~30%,一年的利息就是40%~60%,乍一看,利息的确偏高。但是,当时民间借贷的利息是100%~300%,是官方借贷的好几倍。

这样看来,青苗法应当得到支持才对,为何却落得这样一个评价?这是因为有些地方官员会强制农民借贷,而我国古代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农民们不愿意冒险,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再加上后来官方借贷利息的提高,并没有帮助到农民有本金发展农业生产。

表面是"三冗"造成北宋颓败,实际上是农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造成这种结果并非王安石的本意,他的本意是想通过官方借贷来抵制民间借贷,一方面可以充实国库;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只是在那时的社会制度之下,每个人都想从社会运作中分一杯羹,所以官府借贷出现之前,民间借贷才如此"繁荣"。

而王安石通过官方借贷抑制民间借贷,触动了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青苗法受到地主阶级的阻挠,进而压迫农民,百姓哀鸿遍野,王安石只得背上了千夫所指的骂名。

前面我们分析过,王安石是想削减地主的利益,"还富于民、还富于国"。但是他却忘了,皇帝才是当时最大的地主,是王安石变法的最大阻力,他想改变农民的现状,就必须迈过皇帝这座"大山",但是这在古代是不可能的。

日渐腐烂的根无法挖去,无论做什么,都是徒劳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症结就在这里。宋神宗或许也已发现,但是那又能怎样呢?因为他就是腐烂的"其中一环",他无力改变现状,更不能亲手推翻自己。

现如今我们提起北宋,更倾向于用"三冗"描述当时的社会背景,其实此言差矣!"三冗"只是表面的东西,虽说"冗兵"、"冗官"、"冗费"增加了国库的支出,但是若国库充盈,北宋可以负担得起。况且"三冗"在某种程度上也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吃饭和就业问题。

只有农业才是国家之本,所有的问题,最后都会归结为"田",要想解决农民的问题,就要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因此,王安石变法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当中,地主阶级不愿意削减自身利益,农民没钱种地,变法如何谈得上成功?国家如何繁荣安定?

除此之外,王安石变法还牵扯到了严重的党派竞争问题。

党派斗争动摇国家根基

王安石变法开始之后,参加变法的官员被称作"新党",不参加变法的官员是"旧党",这在客观上已经破坏了北宋的政治生态平衡。在此之前,也有党派之间的争斗,但也都围绕着一条共识展开:不管哪一派当权,都不能打击报复,要容忍反对的声音,但是王安石所代表的"新党"破坏了这个规矩。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将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统统赶出京城,这并不是王安石的道德问题,而是出于民族大义的考量。他首先效忠的是这个国家,其次才是这个政权。但并不能保证所有人都像他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新党处处针对旧党是为了保证变法能够落实,但是旧党往往是出于报复心理,在重回高位后,又将新党统统赶出京城。两派斗争乐此不疲,将北宋内部搅得乌烟瘴气。

党争在此后的政权中愈演愈烈,终于成为了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新旧两党,有很显著的差别,新党注重办事效率;而旧党看重道德、爱说空话、假话;新党比较听皇帝的话,而旧党爱批评皇帝,颇有"倚老卖老"之势。

这其实是由新旧两党的背景造成的差异,新党只是依靠王安石,才逐步走入政治舞台,是政治新秀;而旧党却已存在千年,势力根深蒂固,不可撼动,已有大片土地在握,属于既得利益者。

那么新旧两党的分歧为何这么大呢?当然是因为新党的变法政策触动了旧党的利益,所以才会极力反对。但是从皇帝的角度来看,新党作为新秀,势力不大,易于控制,因此有了上文提到的一幕:在宋徽宗年间,他重用新党,肯定王安石变法的功劳,但俨然已无用。

因此,王安石变法,无论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来看,还是思想建设角度来思考,都无益于北宋王朝的发展。前者无法撼动根本,终是无用;后者开了激烈党争的先河,使文官作为行政主力日渐腐朽,最终烂到了骨头里。

但是,王安石这个人是"幸福"的。

庄子》中曾说,列子达到物我两合一的状态才是终极幸福之所在。所以王安石是幸福的,因为他不管得罪了多少人,如苏轼因他葬送了一生的仕途,被贬多次郁郁而终;司马光与他从好友知己到头号反对者。到后来,王安石甚至背负上了"亡国"、"乱天下"的骂名,但不论改革阻力有多大,批评者的声音有多尖锐,王安石依然能不忘初心,在巨大的时代洪流中逆流而上。

王安石是心怀巨大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绝非以个人利益得失作为改革的基点,这在本质上就与后来的改革有很大的不同。

从实现人生理想这一点来说,他比绝大多数"一生襟报未曾开"的仁人志士幸运。王安石有机会,他的改革从后世角度来看是成功的,这大概就是"生命力"。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王安石的变法又显出了巨大的局限性。他性格上的执拗以及无法真正撼动社会本质的政策,从根本上决定了"变法"之路,道阻且长。

标签: 王安石北宋

更多文章

  • 王安石身为一个“邋遢大王” 吴夫人为什么还对他不离不弃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王安石,吴夫人

    你真的了解王安石和吴夫人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他一生中所作诗词大部分千古流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学家;他是忧国忧民,关心黎民百姓疾苦,努力推行新政的大政治家;他是宠辱不惊,关怀百姓为己任,总想着如何破旧立新的大思想家。中学时期喜欢李白的

  • 抗金大英雄辛弃疾的不为人知一面:清官还是贪官?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辛弃疾,古代诗人,文人

    在那样一个时代,贪污等罪名也可能是政敌的诬陷。不过,一再成为把柄,似乎也说明问题比较严重。少年英雄辛弃疾在两宋词人榜上独占鳌头,估计会有人对此表示异议,辛弃疾自己知晓后也可能会摇头叹息,感叹造化真是弄人啊,甚至他心底里不免会生出一丝鄙夷与得意:难道两宋词作界就这样人才凋零么?自己不过偶尔客串了一下,

  • 辛弃疾竟是个好色的英雄!一生中受到过六次弹劾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辛弃疾,宋朝

    说宋代词人辛弃疾是个英雄,恐怕没什么大问题。宋洪迈《文敏公集》卷六《稼轩记》记载,他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说的是当年二十三岁的辛弃疾,率领五十余骑,突袭五万人的金营,活捉了叛徒张

  • 辛弃疾创建“飞虎军”:南宋年间的精锐特种部队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辛弃疾,飞虎军,宋朝,特种部队

    两宋的长沙,群贤汇集,名流毕至,星斗灿烂,蔚为大观。至南宋中期。又有一位著名人物来到长沙,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词人辛弃疾。辛弃疾,字幼安,自号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人。在长期的诗词创作生涯中,辛弃疾继承苏拭豪放的词风,以强烈的爱国激情、豪爽的英雄气慨和多样的艺术风格,把宋词引向更广阔更激荡

  • 辛弃疾的妻子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辛弃疾,辛弃疾妻子,宋朝

    辛弃疾,第一位夫人是江阴赵氏,继室范氏,第三位夫人是林氏,共有九子二女。——济南辛氏宗图对辛弃疾家室和子女的考索,是辛弃疾生平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辛弃疾全部六百多首词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妻子。例如,在邓广铭先生的修订本《稼轩词编年笺注》中,《汉宫春·立春日》居于全部词作之首,邓先生认为这首词

  • 南宋将领辛弃疾是怎么死的?辛弃疾活了多少岁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南宋将领,辛弃疾

    南宋将领辛弃疾是怎么死的?辛弃疾活了多少岁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

  • 辛弃疾的军事天分:三个月平定了作乱的“茶寇”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辛弃疾,宋朝将领

    辛弃疾虽然主张北伐,立志恢复中原,但在具体策略上,他的主张是“无欲速”,也就是他认为应该先做几年准备,再和金国开战。这一主张没有迎合宋孝宗想要立即出兵金国的想法,所以辛弃疾在受到宋孝宗召见后的最初两年里,一直没有受到重用,但他在后来担任滁州知州的任期内,把滁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表现出了自己的政治才能

  • 辛弃疾:文能提笔安天下 武能万军之中捉叛将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辛弃疾

    关于辛弃疾的词,想必很多人都学过,“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名句大家都不会陌生。辛弃疾家乡在北方,那个时候,北方沦陷在金人之手。人民在金人的铁蹄下饱经摧残和蹂躏,先人又与金人不共戴天,所以青年时的辛弃疾就立志要收复中原,一

  • 稻花香里说丰年 朱熹为何羡慕辛弃疾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熹,辛弃疾,羡慕

    1181年,也就是南宋淳熙八年,冬天,辛弃疾在福建上饶的带湖,闲着,做些什么来打发时光呢?带湖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能见度高,满山谷的松树和翠竹,与天上的白云融在了一个画面里,“连云松竹”,辛弃疾老师虽然一时不能施展胸中抱负,但是能在这样的山水胜景中度日,也知足了,于是感叹“万事从今足”。

  • 破阵子是谁写的 破阵子是辛弃疾的一首词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破阵子是谁写的

    破阵子是谁写的,破阵子是辛弃疾的一首词,我们应该多学习过这一首词,这首词气势豪迈,主要描写的是战争中的景象。而且当时比较战乱,对于作者来讲,也是通过这首词来寄托美好的前景。诗中的景象还有一些战争的场面行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破阵子》,唐教坊曲,一名《十拍子》。陈旸《乐书》:“唐《破阵乐》属龟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