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奸臣坏蛋”伯嚭奸邪小人得志的一生故事

“奸臣坏蛋”伯嚭奸邪小人得志的一生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086 更新时间:2023/12/25 7:43:35

伯嚭伍子胥的关系,在一定层面上是典型的“东郭先生和狼”的翻版,为什么这样说?我们来分析一下。

我们都知道,伍子胥是一代忠良,当初也是楚国人,家中都是贤良能人,但是受到陷害,最后逃到吴国,在吴国扎根,并且,效忠于吴国,一直都是忠心耿耿,为吴国出谋划策。伯嚭同样也是,早年间是出国的公贵族,朝中重臣,但是被小人陷害,不得已逃到吴国,所以,最初,当伍子胥看到伯嚭时,便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再加上当时伯嚭还是性格很好,他是肯干的人,所以,伍子胥便积极的向吴王举荐伯嚭,伯嚭也因为伍子胥的举荐而成功的在朝中获得一席之位。就这样,伍子胥和伯嚭一起为吴国出谋划策,为了吴国的安定作了不少贡献。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伯嚭和伍子胥越走越远,因为,伯嚭变得越来越贪婪,也越来越好大喜功,贪财好色。这样就和伍子胥的观念不同,伍子胥是标准的重臣,不会贪污,也不会耍小聪明,人也很善良。后来,越王勾践找到伯嚭,让伯嚭帮助自己,做个“里应外合”,一方面离间吴国朝中君臣,另一方面,也时刻的向越王勾践传递吴国这边的动向。因为有钱财、美女,伯嚭便答应了,但是,这件事遭到了伍子胥的阻挡,于是伯嚭,便不顾伍子胥当时搭救、举荐自己的恩德,设计陷害伍子胥,最后,使得伍子胥无奈自杀。虽然伯嚭成功的帮助越王勾践复国,但是,最后,伯嚭也是被勾践杀死,并且斩草除根。

伯嚭下场

自古以来,“奸臣坏蛋”都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伯嚭也不例外。伯嚭的下场更是应了现代的那句话:“nozuonodie”——“不做死就不会死”。

伯嚭的一生就是典型的小人得志的样子,同时,伯嚭也是因为一个“贪”字,葬送了自己的一生,同时也使得自己的恩人遭到迫害,自己的国家遭到灭亡。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还是来看伯嚭在此之前都干了写什么。

刚开始,伯嚭因为躲避灾害,逃到吴国,获取和自己有相同命运的伍子胥的信任,当时的伍子胥已然是吴国朝中的重臣,之后,伍子胥便向吴王举荐伯嚭,使得伯嚭在吴国朝中能够有一席之地。伯嚭也是干的津津有味的,如果事情这样下去,便也算完美,但是,无奈伯嚭贪婪,利欲熏心,不仅在吴国朝中,各种贪污受贿,享受“美女在身边,金钱在手边”的奢靡生活,还大胆的接受越王勾践的贿赂,在吴国帮助越王离间朝中君臣关系,使得越王勾践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韬光养晦,好实施自己的“复国大业”,最后“成功的”将自己的国家——吴国送给越王,真的可以这样说,。是伯嚭,将吴国灭亡,也是伯嚭杀死了当初自己的好兄弟,好恩人。

最后,伯嚭是“人贱自有天收”,在越王勾践成功复国之后,伯嚭还恬不知耻的去请功,被越王勾践下令杀死,伯嚭全家也因为他而都被杀死。

伯嚭怎么死的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全部都报”这句话特别适用于描述“伯嚭”的一生。

伯嚭虽出身高贵、贤良,但是中间遭受变故,不得不逃亡他国,此间,伯嚭一直都是勤勤恳恳,也获得了不少成就。但是,纵使万般财富,都挡不住伯嚭贪婪的内心,不知从何时开始,伯嚭开始变得自私自利,出卖自己的国家,陷害自己的兄弟,是一个十足十的忘恩负义的小人,奸臣。最后,终究是害人害己,被勾践杀死。可以说,伯嚭是自己作死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伯嚭本是春秋晚期楚国的贵族,最后被人陷害,为躲避灾害逃到吴国,在吴国受到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当朝大夫伍子胥的认可,于是便向吴王举荐伯嚭,希望两人能够一同为吴国共事,伯嚭刚开始也是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吴国出谋划策。事情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也是极好的。但是,在伯嚭得志后,他便开始变得利欲熏心,贪婪无比。就这样被越王勾践看重,要求帮助越王勾践做个里应外合,使得越王能够有更多的复仇准备时间。伯嚭也是被越王勾践许下的“美女”、“金钱”所吸引,便同意了。

之后,伯嚭便一直偏袒越王,在此过程中,贤良伍子胥就势必会挡住他的道路,于是,伯嚭便设计陷害伍子胥,迫使伍子胥自杀身亡。之后,伯嚭便能够尽心的帮助越王,使得越王勾践“复仇”成功。

但是,真心应了那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最后,越王成功之后,便下令将伯嚭杀掉,并且还株连了全家。

标签: 伯嚭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贪以误国的一根“歪梁”:伯嚭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伯嚭,春秋战国,吴国,误国

    导读:贪以死贿,以身殉贪者的恶报至多一死;但贪以误国的恶果,却是某些身居高位的贪墨者百死而不能抵偿的。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为吴国最终灭亡埋下祸根的,正是伯嚭这样一个巨贪。其所谓巨贪,并不因所贪货贿为巨,而在于其身为吴国太宰的权重一时,以及由此给其贪贿后果带来的可怕的放大效应。以官为称的习惯看来自古就

  • 揭秘:公叔痤用了何种计策竟让吴起逃往楚国?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孙武,孙子兵法,公叔痤,吴起

    战国时期,一位国相为保住自己的权位而不择手段,却不想他这一出手却引发了蝴蝶效应,竟影响到了三个国家的国运。话说在公元前387年,战国时期魏武侯九年,这一年里,魏国人公叔痤可谓是春风得意,他接替了死去的国相田文,出任魏国相国,位极人臣,并且娶魏国公主为妻,成为了王亲国戚。公叔痤对现状十分满意,所以他对

  • 后周名臣王峻:后周太祖郭威最头疼的五代魏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后周,王峻,郭威,

    王峻(902年-953年),字秀峰,相州人。父王丰,官乐营使。 王峻善歌唱,镇州节度使张筠很欣赏他的才能,后归赵岩。赵岩被杀,王峻投靠后唐三司使张延朗。不久,张延朗被杀,王峻归刘知远。刘知远称帝后,拜王峻为客将。官兵马都监。948年,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等反叛,被枢密使郭威与王峻的大军击败,王峻以功升至

  • 后周太祖郭威简介 灭后汉诛隐帝 建立后周政权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后周皇帝,后周太祖,五代十国皇帝

    郭威(904年9月10日-954年2月22日),邢州尧山(今邢台市隆尧县西)人,字文仲,小名“郭雀儿”,五代后周的建立者。郭威出身于贫苦人家,读过些书,知道民间疾苦。即位后,减轻赋税,削减严刑峻法,他生性节俭、虚心纳谏、他又能留心搜罗人才,所任用的魏仁浦、李毂、王溥、范质等人都能忠于职守,遵守法度,

  • 秦始皇帝却最恨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樊於期?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始皇,樊於期,荆轲

    在被燕太子丹派去刺杀秦始皇之前,荆轲开出了自己出行的两个必要条件,督亢地区的地图和樊於期的人头。他是想用这两件东西诱惑秦王,为刺杀提供有利的机会。事后证明,也正是这两样东西的极为诱惑,才使得荆轲得以面见秦始皇,并非常顺利地执行了刺杀计划的“图穷匕现”那部分。荆轲所提出的这两个要求其实是很过分的,这已

  • 揭秘:为何荆轲竟然仅靠一张嘴能说死樊於期?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荆轲,秦朝

    荆轲拜会樊於期的一段文字,非常精彩。荆轲此人,虽然剑术平平,但是辩才无双。荆轲对樊於期说:“秦国对将军您真是太狠了。我知道自从将军您离开秦国之后,秦王竟然杀掉了将军全家。现在还悬赏天下,用千金和万户侯来追捕您。我真是为您感到痛心啊。”樊於期听到荆轲说起往事,内心悲痛。而荆轲的言语之间对自己的深深同情

  • 解密:荆轲刺秦为何要借樊於期的头颅?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荆轲,太子丹,樊於期

    太子姬丹遇上荆轲之后,对荆轲可谓极尽恩宠。姬丹让荆轲担任燕国的上卿,住在燕国最豪华的宫殿中,给荆轲华丽的马车,许多的美女,只要是荆轲想要的,太子姬丹就竭尽所能,满足荆轲的愿望。荆轲看着姬丹忙前忙后,沉默不语。荆轲没有了最初的感动,当看到田光先生为了保守秘密自杀之后,荆轲对太子姬丹就已经有了一份戒心。

  • 羊斟和华元一战成名,却遗臭万年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羊斟和华元,春秋战国

    郑国攻击宋国。宋国统帅华元在兵戈之前,杀羊犒赏三军以鼓励士气。世人吃得满嘴流油,惟独马车夫羊斟没有分到一杯羹。羊斟极其不爽,屡次向上级提请求:你们吃肉,我怎样连汤都喝不到?啃骨头行不可?羊斟的诉求被上级们蔑视地回绝了:你一个马车夫,凭甚么吃肉喝汤?为此,羊斟心中憋了一肚子气。在第二天的两军交战中,他

  • 华元弭兵事件简介,华元弭兵发生在哪里什么时候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元弭兵

    华元弭兵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春秋时期,终年战争不断,长江、黄河流域大小诸侯国几乎全部卷入战争,兵连祸结。受兵火之害最深的是地处各诸侯国中央位置的郑国和宋国。晋、楚两大国被连年征战所累,愿意暂时休战,于是出现了结束大国争霸的弭兵局面。“弭兵”运动是由受大国争霸之祸最深的宋国发起的,前后共两

  • 华元弭兵中国最早的和平协议为什么仅仅维持了五年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元弭兵

    公元前579年,打了半个世纪的晋楚两国终于在宋国大夫华元的协调下被迫签署和平协议。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和平协议。之所以说被迫是他们纯粹是为了喘口气中场休息下。当时的晋国内部关系不稳定,而且外敌又多,和秦齐楚北方的戎狄都连年征战,打的自己实在是累。而楚国也没有实力完全击败晋国,加上后方吴国的兴起,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