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暧昧的叔嫂关系:慈禧与小叔子奕訢

历史上暧昧的叔嫂关系:慈禧与小叔子奕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45 更新时间:2024/1/16 0:17:14

咸丰皇帝在驾崩前,苦思冥想,做了他认为最妥善的安排。他挑选了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年仅6岁的小皇帝;同时赐予慈禧慈安,一人一枚印章,八位大臣草拟旨意,两宫太后同时加盖印章,才能够最终生效。咸丰皇帝希望他们之间相互牵制,任何人都不至于独揽政权。然而,事情真的像他想象的这么简单吗?

网络配图

从咸丰的安排看,政治上最后的生死,似乎把持在两宫太后的手中。然而,母凭子贵的懿贵妃虽然荣升为慈禧皇太后,但是,当时她只有27岁,孤儿寡母,在朝中并无亲信,也没有持者,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专璜跋扈,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咸丰死后,肃顺不顾礼制,常常穿着便服,在热河行宫大殿上肆无忌惮。遇到太后,肃顺一点也不避讳,还常常趾高气扬地许诺,回京后,我会好好奉养两宫皇太后的。

听肃顺的口气,仿佛他己经大权独揽,想怎么对两宫太后,全凭他一句话。慈禧变得胆颤心惊,照这样发展下去,肃顺等人架空小皇帝、独揽朝政只是时间问题。该怎样抗衡八大臣的强权,又该怎样保证她们孤儿寡母的安全,慈禧急切地想找到能帮助自己的人。这时,一个人走进了她的视野,他就是恭亲王奕訢。慈禧派亲信偷偷送出密诏,联系在北京驻守的奕訢,请求他的帮助,铲除肃顺等八大权臣。奕訢与慈禧虽然是叔嫂关系,在此之前,二人只是在家宴上见过几面,并不熟识。慈禧为什么挑选了奕訢,而奕訢又会不会帮助慈禧呢?

奕訢是咸丰的

同父异母的弟弟,有胆识、有气魄,然而在皇位之争上,败给咸丰,成为恭亲王。咸丰在位时并没有重用奕訢,奕訢空有抱负,没有施展的空间,甚至在咸丰挑选的八大顾命大臣中也将奕訢排除在外。郁郁寡欢的奕訢,接到嫂子慈禧的救援密诏,非常惊喜,他感激慈禧这样信任他。于是,果断行动,火速赶到热河,与慈禧秘密商议铲除八大臣计划。

网络配图

1861年11月1日,两宫皇太后跟随咸丰皇帝的灵柩回到北京,刚一到北京,慈禧和慈安利用手中的两方印章,颁布懿旨,除去八位顾命大臣的职位,同时下旨,颁布肃顺等人专横跋扈的罪名,下令奕訢将肃顺等八大臣抓捕归案。很快,八大臣就被赐死或流放。慈禧和奕訢叔嫂二人以最快的速度,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夺权大战。从此开了慈禧“垂帘听政”的时代。

在帮助慈禧铲除肃顺集团后,奕訢从以前不被重用的亲王,一下子成为了朝廷的重臣,成了一言九鼎的议政王兼首席军机大臣。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奕訢平步青云,只要奕訢上的折子,慈禧都会批上“依议”两个字,表示全都同意。而同时,一些流言蜚语也传开了。清同治年间,恭亲王奕訢上了一道折子,请奏设立同文馆,也就是要开办一所外国语学校,聘请外国人作为老师,不仅学习英语、法语、俄语等外国语言文字,还增设天文、算学等西方自然科学。慈禧看了奏章,照样批复“依议、钦此”。一时间舆论哗然,朝中以“天朝大国”自诩的王公大臣们,认为奕訢离经叛道,他们上了一道又一道奏折,弹劾奕訢。面对弹劾,奕訢理直气壮,他和大臣们展开激烈辩论。他说:洋人坚船利炮,先进之处,我们必须了解,知其虚实,才能自强。

莫不如此,近年尚可苟安,数十年后,大清将无可御敌之力。奕訢侃侃而谈,老臣们虽然说不过他,但是人多势众,又都是朝中重臣,双方争执不下,都请慈禧太后定夺。慈禧呢,最终将主要的反对大臣倭仁的折子,交给总理衙门动议。总理衙门的负责人是奕訢,等于是将此事的处理权交给了奕訢,第二天,奕訢在总理衙门恭候倭仁,寒暄之后,奕訢不提弹劾之事,反倒给倭仁派了一个差事,让倭仁举荐能教天文算学的中国人,以便免聘洋人。奕訢还说,以后朝廷与洋人交涉,尽由你酌办。倭仁一听傻了眼,果真如此,对固执的倭仁而言,简直生不如死。于是,倭仁以年老为名,请求辞官回乡。没想到,慈禧听了倭仁的请求,说了两个字“不准”。

网络配图

倭仁没有办法,去总理衙门上班的头一天,倭仁就故意坠马,摔伤了足踝,以此向总理衙门告了长假,此事才算是最终解决。同治初年,慈禧对奕訢的信任和倚重都在任何人之上,叔嫂配合默契,让大清朝有了同文馆,有了安庆军械所。虽然规模不大,洋枪洋炮数量有限,但清末也出现了短暂兴旺的局面。

大概是因为关系亲密,在野史中,一直流传慈禧和奕訢这对叔嫂关系暧昧。关于这一点,专家认为,在正史中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记载。在等级森严的皇宫中,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有悖伦理的事情。那么,慈禧与奕訢的关系,是不是像传说中说的那么好呢?

清朝同治12年,17岁的同治皇帝终于亲政了,两宫太后暂时告别政坛。很快,同治皇帝发现他的母亲,对权力充满欲望的慈禧,变得空虚落寞,经常管大臣们要奏折看。为了不让母亲再管政事,同治皇帝提出要重修圆明园,希望母亲在圆明园颐养天年,自己就可以摆脱限制了。很快,同治皇帝就向大臣宣布了重修圆明园的旨意,并责令户部尽快拨款开工,奕訢一听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当时清政府正面临内忧外患,处处都需要用钱,那里还有钱去重修圆明园呢?同治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奕訢就请慈禧劝说同治,并劝说慈禧要以国事为重。

慈禧贪图享乐,也一心想重修圆明园,面对奕訢的劝谏,慈禧非常反感,并在心里开始盘算,如何趁机除掉奕訢。慈禧表面上不动声色,表示对奕訢的禀报虚心接受,实际上她并未规劝同治皇帝,反而赞许同治孝顺,大肆批评了奕訢的居心叵测。就这样,重修圆明园的计划被继续推进着。第二年,由于购买修建木材,出现了一起特大贪污腐败案,朝廷损失了二十多万两白银。奕訢知道后,十分着急,再次出面阻止重修圆明园。奕訢带领反对重修圆明园的大臣们联合上书,对皇帝提出:停园工开言路去玩好等八个要求。

网络配图

朝堂之上,奕訢为了打动皇帝,亲自诵读奏书给侄儿听。奕訢还没读完,同治突然大喝一声:我这位子让给你坐怎么样,奕訢一听目瞪口呆。同治皇帝接着斥责奕訢,离间他们母子关系,把持朝政。同治皇帝亲自写下诏书:恭亲王奕訢无人臣之礼,当重处,马上革除一切职务,交宗人府查办。此时的奕訢才明白过来,自己中了慈禧的圈套,她借同治皇帝之手除掉自己。

那么,就是因为反对重修圆明园之事,慈禧就要除掉奕訢吗?原来,同治初年的慈禧,初入政坛,还无法完全真正掌控政局,她必须依赖奕訢的帮助。然而,垂帘听政几年后,慈禧地位稳定了,精明的奕訢就成为慈禧的眼中钉。据记载,在当时的洋人眼中,大清朝有两位当权者,一位是慈禧太后,另一位就是议政王奕訢。对于外界这样的评判,慈禧是无法容忍的。她绝对不能容许,有人与自己平起平坐。慈禧早就将矛头指向了奕訢。她制定阴谋先后三次弹劾奕訢,最终将奕訢赶出了政局,实现了自己的独权专政。

更多文章

  • 改变大清政局的叔嫂会:慈禧跟奕訢说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慈禧跟奕訢说了什么

    奕訢的一场号啕大哭,连肃顺等人也被些许感动。不过,奕訢心里也清楚,热河是人家的地盘,自己在这里还是要小心谨慎,夹起尾巴做人;不然,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奕訢在祭奠完后,他在载垣、肃顺等人面前表现得恭恭敬敬,显得十分卑逊。肃顺等人看奕訢一副服服帖帖的样子,在双方客客气气的气氛中,也不免对奕

  • 清朝最有才华的皇子,皇六子奕訢为何没能继位?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奕訢,清朝

    你们知道奕訢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在清代有一位相当牛B的"王爷",他"串烧"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他的政治生涯极为坎垠,影响了后期清王朝的对外政策,是举足轻重的重量级人物。道光十二年十一月,奕出生于紫禁城内启祥宫,其母静妃是科尔沁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在此之前,道光帝曾有过五个儿

  • 咸丰将最信任的奕訢踢出局,背后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咸丰,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咸丰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咸丰崩逝后,载垣等赞襄政务八大臣颁发咸丰遗诏,并为小皇帝载淳拟定了“祺祥”的新年号。“祺祥”二字出自《宋史.乐志》:“不涸不童,诞降祺祥”,所谓“不涸”,即河流通畅;所谓“不童”,即草木繁盛。“不涸不童,诞降祺祥”,呈现

  • 纳兰容若与康熙是什么关系?纳兰容若为何受康熙喜爱?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康熙,纳兰容若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纳兰容若与康熙的关系关系颇

  • 纳喇氏跟纳兰容若是什么关系?入宫为四妃之首,生康熙长子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纳喇氏,清朝

    每当一提起纳喇氏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慢慢懂得“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现实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就像初恋,天下很多人都有青梅竹马的恋人,可是最后,能与“初恋”结婚的又有几人?就像清朝第一词人纳兰容若所写:“人生若只如初见,

  • 惠妃是什么结局?挚爱纳兰容若,却嫁给康熙,儿子被削爵囚禁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惠妃,清朝

    惠妃是什么结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古往今来,我们中华大地上朝代更迭,人才辈出。在康熙时代,政治最耀眼的毋容置疑肯定是康熙皇帝。但是文坛这个领域,独立鳌头的那就是纳兰性德。一个帝皇,一个文人,他们之间除了君臣关系之外,还有一层关系。这层关系是一位女人,这位

  • 康熙改变历史的战役:康熙三战噶尔丹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康熙

    康熙在三次亲征当中,不计“万乘之尊”,与士兵们同甘苦、共患难的精神,“日惟一餐,恒饮浊水,甘受劳苦”,使清军士兵们非常感动,这也是三次征战清军都能获胜的原因之一。清朝时,蒙古分为漠西、漠南和漠北三部分。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自从噶尔丹统治准噶尔部以后,由于他有想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蒙古国的野心,所以先

  • 噶尔丹控制了西北 康熙帝何三次亲征噶尔丹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噶尔丹,康熙

    噶尔丹作为蒙古族难得一见的温萨活佛,一生成就确实辉煌,也有很多人误以为是噶尔丹建立准噶尔汗国的,但是其实准噶尔汗国并非噶尔丹建立的。那准噶尔汗国究竟是谁建立的呢?建立准噶尔汗国的巴图尔(网络图)事实上准噶尔汗国是由准噶尔部落建立的,最开始出现在明末清初,它的第一代领导人是哈剌忽剌,而不是噶尔丹。准噶

  • 大阿哥与噶尔丹有什么仇恨?为何非要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噶尔丹,清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噶尔丹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康熙王朝》中,噶尔丹是是大阿哥的妹夫,但两人又是对手。康熙亲征噶尔丹时,大阿哥身负国仇家恨,立下赫赫战功,并将噶尔丹置于死地。清准两大势力之间的较量清军入关后,准噶尔蒙古与大清始终纠纷不断。他们盘踞在天山北

  • 噶尔丹和康熙实力相比 噶尔丹有没有战胜康熙的机会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噶尔丹,康熙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噶尔丹和康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1690年,中国的版图上仅剩下噶尔丹主导的准噶尔汗国和康熙统治的清王朝。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既然两虎必有一战,我们不妨对两个集团进行一下比较,看是否能昭示出最终的结果。一、军事力量的对比准噶尔准噶尔是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