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为什么没有一统三国?真相是什么

曹操为什么没有一统三国?真相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874 更新时间:2024/3/18 8:37:07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操未能一统三国,关键是存在这个短板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将才和帅才不一样,能领兵、能打胜仗的就可以称将才了,而能统领将才、能运筹帷幄的方能称为帅才。

从管理上说,将才可以负责一件事、一个方面,帅才则需要统筹好方方面面;将才偏重战术思维,帅才则要从战略层面进行思维。

在战场上,一般来说将才负责某一仗的指挥,帅才负责的是整个战役。

将才与帅才都是人才,但区别很大,不能混用,否则要出问题。有人当将领可以,冲锋陷阵、无往不胜,是常胜将军,但一到统帅的岗位上就力不从心了,无法统筹协调,不能运筹帷幄,结果误人误已。

在曹魏,长期以来每有大战役都是由曹操亲自挂帅,其它将领都听他一人指挥,他是曹军唯一的元帅,这种扁平化的指挥体系有好处,那就是效率很高,但也有坏处,那就是离开曹操谁都难玩转。

无论曹洪曹仁、夏侯渊、夏侯惇,还是于禁、张辽、张郃、徐晃,都是曹操帐前一将,从来都是曹操指哪他们打哪,有时候曹操对他们也不放心,就亲自打头阵,比如官渡之战中的乌巢劫粮,曹操作为总指挥、总司令,却干起了前敌先锋的活。

事事都喜欢亲自上手,这是曹操这样的强势领导容易犯的一个错误,这会造成管理上的风险,一旦核心人物遇到不测,整个集团有迅速土崩瓦解的危险,比如董卓集团,手下兵多将广,董卓突然被刺杀,仍十分强大的凉州军立即六神无主,各位将领一合计,居然要散伙。

即使统帅没有遇到不测,但战线拉长、局面不断打开,需要照顾的地方越来越多,统帅也难以分身,顾了东边顾不了西边。

魏吴第二次合肥之战,曹操因为要亲自带队解决更加急迫的汉中问题,而不得不离开合肥,这一仗张辽、乐进李典等人打得倒也不错,孙权所率十倍以上的吴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孙权几乎丧命,但不能因此就说这一仗曹军的指挥没问题。

张辽、乐进、李典三人互相不服,曹操走时也未明确谁是“合肥前敌司令部”的总指挥,只留一个锦囊,虽然最后胜了,但不得不说是侥幸,这种仗就像电视上“挑战极限”里的那些动作,“非专业人士,切勿模仿”,否则后果自负。

事实上,曹魏为此的确一再付出过惨重代价:曹操攻取汉中后留夏侯渊镇守,“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作名将夏侯渊是完全够格的,但他此时应迅速转变角色,由“夏侯渊将军”升级为“夏侯渊元帅”,但多年来的惯性让他还停留在将领的角色上。

敌军放火,破坏鹿角,作为统帅的夏侯渊居然亲自带人去救火、修鹿角,结果被刘备、黄忠抓住机会猛攻,夏侯渊居然战死,好不容易打下的汉中就这么易手了。

还有曹休、曹真,作为“曹二代”他们后来分别指挥西线和南线两大战场,但一个被人使了诈降计而大败,一个仓促出击而无攻,打了败仗其实倒也不要紧,但这二位潜意识里都觉得自己是“一代名将”,败得这么惨,面子下不来、心里气不过,结果活生生给气死了。

将多帅少,这是曹魏军事上的一大瓶颈,在“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绝对优势下曹魏仍多年完成不了统一,与此有很大关系。

是曹魏没有人才吗?不是,当时的人才也数曹魏最多,但正如后人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不少,缺少伯乐,或者说伯乐太能干,把千里马的活都给干了,结果自然没了千里马。

曹魏中后期能称得上帅才的倒也有几个,其中首推司马懿,这并非因为他是“吃三国”的猛人,而是用战绩来说话的,曹魏中后期的几场硬仗中一大半是在司马懿指挥下打赢的。

先说灭孟达之战,孟达占据上庸三郡,位置介于魏蜀间的中间地带,他降魏又叛魏,时间刚好在诸葛亮首次北伐前后,如不迅速解决将十分危险,司马懿得到孟达可能叛乱的消息,来不及请示,出于战略家的敏锐,他私自决定千里平叛,结果打得孟达措手不及,解除了曹魏西南方向的一大隐患。

这一仗,换个没思想、没胆识、没有战略眼光的人去指挥,一定会按条例、按规定办事,一个请示上去,来回一个月,再发兵,人家早就把事办成了。

再说五丈原之战,都抨击说司马懿胆小怯战,就连有些魏军将领也这么认为,但司马懿有更高的战略考虑,他看到蜀军劳师远征、后勤线薄弱的问题,坚守不战其实是代价最高、最稳妥的策略,事实证明他是对的,此战结束后曹魏西线态势彻底改观。

这一仗换成个敢打、能打、迫不及待要去打的人去指挥,比如张郃,还不知道会打成什么样,蜀军最拿手的是防守,“无当飞军”、弓弩兵是其强项,你来攻我正巴不得,一旦打了败仗,被诸葛亮来个“防守反击”,关中可能就丢了。

还有辽东之战,打一这仗的时候连魏明帝都知道非司马懿去指挥不可了,因为他是曹魏唯一的帅才,魏明帝先让毌丘俭去试过,毌丘俭根本不行,一个回合下来就认输了,出于防范的心理魏明帝本不太想用司马懿,但也不得不用。

在辽东这个地方打仗必须格外小心,意外因素太多,隋炀帝、唐太宗都在这里吃过亏。此战数万魏军远涉数千里,遭遇气候恶劣、道路难行、敌情不清等复杂问题,情况千变万化,如果指挥者够不上帅才,那就等于把大军带入了险境。

但司马懿指挥得很好,去之前就料敌于心,多少天去、多少天平叛、多少天回,需要多少人,这些都详细计算好,精确到天,结果完全如他所料,此战彻底解除了曹魏东北方的后顾之忧。

魏文帝、魏明帝父子坐江山期间,数攻扬州不下而望江兴叹,曹真、曹休连打大败仗,要不是司马懿打了上面这几场硬仗,这个江山恐怕早就坐不住了。

但就是这样一位帅才,曹操在世时也只把他当文职官员和参谋使用,先任命他为“文学掾”,类似于丞相府里的文教处处长,后来改任“东曹掾属”,类似于丞相府人事处副处长,后来又提拔他当“主簿”,相当于丞相府办公室主任,不是抓文化建设、干人事工作就是抄抄写写,反正不予重用。

第一次汉中之战后结束后司马懿劝曹操一鼓作气拿下益州,曹操这才有“得陇望蜀”之叹,从战略的角度看,刘备当时入川未稳,魏军这边大胜后士气正高,正是出兵益州的最佳时机,如果这时都不敢出兵那以后就更没有机会了,所以司马懿是对的。

这个机会没抓住,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司马懿的身份仍是曹操的办公室主任,曹操身边有军师、军师祭酒,出谋划策是他们的事,主簿可以主意,但毕竟不是本职。

曹操没有把夏侯渊等人培养成合格的元帅,更不会破格培养司马懿,不仅不重用而且还得防着,“三马同槽”、“狼顾之相”的故事虽然多属附会,但对于世族出身的司马懿,且用且防是曹操的主要心理。

曹操身边名将如云,只是缺少像周瑜、陆逊那样的帅才,说到底是曹操的角色转换还不够彻底。

曹操起兵时手下只有数千人,自己整天带着冲冲杀杀,是个将才都够用了,后来事业不断壮大,曹操由将才转身为帅才,这个过程也是顺利的,无论对兵法的研究、对政治的把握还是对将领的调度,曹操做得都很好。

但曹操后来又不断有了新的身份:司空、丞相、魏公、魏王,这些身份不同于“曹将军”、“曹元帅”,而是事实上的执政者、君临天下的帝王,这时的曹操应该跟“曹元帅”切割,以帝王的身份培养出几个“夏侯元帅”、“张元帅”、“于元帅”、“司马元帅”来,充分放权,让他们真正能独挡一面。

从军事上说刘邦算不上帅才,但他是帝王之才,专门培养、管理元帅的,所以他成功了,只用几年就统一了天下。曹操一生征战30多年,至死国家还在分裂中,究其原因是没有把司马懿这样的人才用好。

标签: 曹操汉朝

更多文章

  • 关羽看上一个离婚女人,却被曹操抢走了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关羽,三国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国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关羽是华夏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自三国之后,历朝历代对关羽都颇为推崇,发展到后面,甚至开始对关羽神格化,取代了姜子牙,成了新一代的“武圣”;对于关羽的一生,有的人推崇备至,但也有的人嗤之以鼻。或许他没有小说中所描绘的那般

  • 华佗是因为要对曹操的脑袋开瓢而被杀的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曹操

    在汉朝时期,诞生了三位非常杰出的医学家,并被成为建安三神医,一位是董奉,让后代人称赞学习,另一位是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还被称为医圣,还有一位是华佗,华佗在民间走遍了中原大地以及江淮平原,对内科,外科,妇科和儿科的治疗中创造了诸多的奇迹,闻名于世。年少时期的华佗在外游学,他在医术方面学习得非常

  • 曹操杀华佗的原因是什么 真的如同三国演义说的那样吗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曹操,三国

    古今多少事,言谈至今仍是三国最热议,那个年代,不仅仅有最热血的男儿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也还有身有所长者在庙堂之外留下传奇,前者如曹操,后者如华佗,说起来,这两者还颇有渊源,世人皆知,华佗死于曹操之手,可这背后的真实原因,古往今来却没有人能下个定论。在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里,曹操被头疾困扰,请华佗医

  • 曹操为什么看不起孙策?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孙策,三国

    曹操为什么一直都看不起孙策?曹操说的这6个字,道出了真相,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孙策虽然在短短数年间平定了江东,但是曹操依然看不起他。曹操在和刘备青梅煮酒的时候说了这六个字:“孙策藉父之名。”在曹操心中,孙策根本就算不上英雄,他虽然号称江东小霸王,但是为人太过

  • 曹操到底错失了多少次统一天下的机会 他是怎么错过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曹操,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曹操的一些趣事,欢迎阅读评论。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反复无常,奸诈无比,实在是不折不扣的大奸臣。但是也有人说他雄才大略,求贤若渴,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放眼天下,也只有他曹孟德有一统天下的才能和机会,但是曹操终其一生,终究是没有能够做

  • 荀彧一生忠于汉室,为何誓死追随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荀彧,三国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荀彧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若说三国时期,有一位堪比诸葛亮的人物的话,那么荀彧必会是不二的人选!这位出身颍川世家,先娶宦官之女,后投奔袁绍,最终选择了曹操的人物,无论三国风云如何变换,他始终志向不变,至死不渝,这便是对于汉室的拥护和维护。如同诸葛亮

  • 孔融得罪过何进,违背过董卓袁绍,最后怼曹操结果全家被曹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孔融,汉朝

    此人得罪过何进,违背过董卓袁绍,最后怼曹操结果全家被曹所杀,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八月,丞相军谋祭酒路粹上书,称太中大夫孔融“大逆不道,宜极重诛。”路粹举报孔融的罪状主要有三:一是自称“我是圣人的后代(孔融为孔子二十世孙),当皇帝的何必一定要卯金刀(劉)。”

  • 罗贯中为什么不喜欢曹操 而是喜欢刘备呢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罗贯中

    罗贯中为什么喜欢刘备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言为心声,特别是一些文艺作品,无不体现出作者浓郁的主观情感色彩,熟悉《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几乎整部书中,罗贯中都以自己强烈的个人爱好扬刘抑曹。罗贯中14岁时母病故,即辍学随父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元

  • 曹操接回蔡文姬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只因蔡文姬记忆惊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曹操,蔡文姬

    曹操接回蔡文姬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建安十三年(208年)对曹操来说是最忙的一年,年初北征乌桓回师,路上还看了大海、写了诗;之后首席参谋郭嘉死了,曹操还来不及悲伤,他最疼爱的儿子曹冲也死了。大喜大悲,都在这一年。这一年,曹操还杀了“老愤青”孔融和自己的私人

  • 司马防是曹操的恩公还是绊脚石?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司马防,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到底是曹操的恩公还是绊脚石?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东汉末年的颍川名门"司马氏"的代表人物,他和曹操的交集,是从曹操20岁开始的。曹操是太尉曹嵩的儿子,但是由于祖父曹腾是宦官出身,所以在当时属于“寒门”,故而少年的曹操很是奋发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