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一生最恨的三个人分别是谁?有刘备吗

曹操一生最恨的三个人分别是谁?有刘备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714 更新时间:2024/1/17 13:38:58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曹操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越风光的人仇人越多,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一生都在奋斗,从底层小干部到权倾天下,与曹操结怨的人多不胜数。

要说谁是曹操最大的仇人,首先得排除刘备、孙权。

孙刘二人虽然长期与曹操对抗,但这种对抗是政权层面的对抗,刘备死了有诸葛亮、刘禅,孙策死了有孙权、孙权死了又有孙亮孙休,如果都要恨过来,曹操就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互为对手又惺惺相惜,这种关系在历史上也很多,哪怕后来灭蜀平吴后,刘禅、孙皓也并没有被杀,假使这个功业才曹操手里完成,大概率也不会主动难为刘备孙权。

当然也不是司马懿。

司马氏后来虽然篡了魏,但曹操活着时司马懿可安分得很,丝毫不敢乱来,曹操心里还要大赞他是忠臣,自然不可能当他是仇人。

更不会是击鼓骂曹的祢衡之流。

这种自大狂曹操犯不上跟他真的生气,惹曹老板发火他可不会手软,直接就咔擦了,哪还要借他人之手。

对政治人物来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敌人,如果利益上没有了冲突,曹操该有的气量还是会拿出来,否则如何心怀天下。

要说算得上曹操真正切齿痛恨的,大概有三人。一是陶谦

陶谦与曹操结怨在于曹嵩之死。根据《后汉书》的说法,陶谦怨恨曹操经常来攻打徐州,于是特地派兵赶到泰山郡将曹嵩满门杀死,曹操的弟弟曹德也在其中。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

杀父之仇可称不共戴天,何况是全家,这份痛苦谁也无法承受,所以曹操为父报仇攻打陶谦,并且屠了徐州。本来有仇报仇,曹操攻徐州,陶谦再打回来就是,没事杀人全家,这实在也不是君子所为,可怜的是搭上徐州这么多百姓,陶谦这手确实玩得不地道。

二是张绣。

张绣与曹操结仇源于一个女人——张绣的嫂子、张济的遗孀邹夫人,这算是曹操的恶趣味之一。两人因此闹翻,各怀鬼胎,结果是地头蛇张绣先发制人,在宛城突袭曹操,这一仗也是曹操生平大败仗之一,代价是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皆被杀,最器重的猛将典韦战死。

谁知翻脸快和好也快,两年后张绣就再次降曹,并且和曹操结成了亲家,张绣此后又在官渡立功,更得重用。

曹操是政治家,重用张绣是因为天下未平,留着张绣还有用,小不忍则乱大谋,等到袁谭在建安十年被击破后,张绣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

建安十二年,张绣在跟随曹操征伐乌桓的路上自杀,原因是被曹丕大骂。

曹丕骂得也很直接,理由就是张绣杀了他哥哥。张绣这些年虽然备受曹操礼遇,但他也清楚杀子之仇无论如何无法抹去,接班人曹丕既然敢这么骂,说明曹家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真正原谅他,张绣又羞又怕,干脆一死了之。

张绣死后儿子张泉袭爵,曹丕也没有放过张泉,建安二十四年张泉卷入魏讽谋反一案,身死国除。

还有一个人——孔融

孔融确实是被曹操所杀,不过曹操杀的人可多了去了,也不差孔融一个,那曹操与孔融又有何仇怨呢?

孔融在建安元年被汉献帝召到许昌后,就成为了曹操的眼中钉。

曹操主张改革刑法,孔融建议维持原样。

曹操上表请求禁酒,孔融不同意,写信给曹操争论,并且言语傲慢。

曹操攻邺城,纵兵杀戮,抢夺袁家的妇女,袁熙的妻子甄氏也被曹丕所娶。别人不敢说什么,孔融给曹操写了封信,上面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曹操表示看不懂,问孔融什么意思,孔融说:呵呵。。。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分明就是打脸嘛。

曹操想对付太尉杨彪,清除朝中的反对派,借口杨彪与袁术是亲家,应该下狱处死。孔融不干,联合其他人多方营救,保下了杨彪。

如果能动手,曹操早就想弄死孔融,不过孔融名满天下,随便处死孔融必定遭人议论、名声大损,曹操不能干这亏本的买卖。

曹操远征袁尚及三郡乌丸。孔融又发讥笑,说可以顺便把肃慎、丁零一并讨伐了。

郗虑想拍曹老板马匹,出头以蔑视国法为由奏免孔融。曹操想来个激将法收买孔融,向孔融表示可以帮他报复郗虑,孔融回信:不需要。曹操又碰一鼻子灰。

建安十三年,曹操摆平了袁尚和乌桓,再也无法忍受孔融,他安排手下给孔融罗织了一堆罪名,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将孔融全家处死,可见他对孔融有多恨。

要论在朝堂对抗曹操者,孔融之前之后都有不少人,但并无多大权力,能光以言论怼了曹操十二年的,则只有一个孔融。说孔融掌一时之风向有些言过其实,至少孔融的存在还时不时提醒汉朝还是有几个忠臣的。

如果有可能,曹操早就咔擦了孔融,却不得不忍受了他足足十二年,这么多年里积累的恨意,恐怕也不比杀父杀子之恨来得稍轻了。

曹操一生,结仇的人必定不少,不过要排名次,以上三人可以名列前茅。

标签: 曹操汉朝

更多文章

  • 曹操儿子那么多势力肯定不小 曹氏江山为何没有守住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曹操,儿子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氏江山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曹操有着那么多的后代,可终究没能守住江山!众所周知,曹操在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的奇妙,而他这个人也是非常的厉害,有着杰出的才能,在当时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与此同时,也是一个比较有韬略的军事家,此外,我

  • 在曹操的后代之中 他们的寿命为什么都那么的断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曹操,后代

    还不知道:曹操后代寿命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对于阅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非常熟悉,当时在东汉之后,天下分成了三个部分。曹魏、孙吴以及刘汉,各自分占天下一角之地。当时在公元220年的时候,也就是曹操死后,由他的儿子曹丕去进行即位。可是曹丕这个人非常短命,

  • 同样狡诈多疑,为何曹操比司马懿更受欢迎?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国,曹操

    曹操与司马懿都是三国时代有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 其性格中皆有“多疑”的因素, 是二人大智过人的表现形式之一, 这使他们常常成为政治上、军事上的胜利者, 成为真正的英雄。曹操足智多谋, 对谋士提出的意见经过深思熟虑后, 能够消除疑问, 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表现出果断精明, 可谓“虑无不周”, “得策

  • 曹操杀吕布时为什么要先勒死在砍头?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曹操,汉朝

    曹操杀吕布时为什么要先勒死在砍头,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常言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论武功,吕布是三国当仁不让的第一猛将。但其结局却是悲惨的。这位猛将在下邳被曹操给抓住,之后便是英雄末路。曹操为什么不接受吕布的投降?主要原因是6个字:吕布为人

  • 揭秘:曹操对儿子曹植和曹丕的态度差别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曹植,三国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曹植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古代有着很多十分出名的人物,而我们今天就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在古代历史上也是有着一个十分强大的地位。他也是一个深受众多人们佩服的人,但是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极其有心机的人。其实,我们去仔细的翻一下史书,就能看到他

  • 曹操的孙子曹志,为什么会成了西晋的忠臣?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曹志,三国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曹志。266年,曹魏末代皇帝曹奂被迫禅让皇位,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即位,建立西晋王朝。按理说曹家江山被终结,他们的宗室应该心怀不满才对,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曹操的一个孙子居然成为西晋的忠臣,还受到晋武帝司马炎的宠信,两人的关系非常好。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他有着

  • 曹操为何爱夺他人之妻呢?除了好色还有哪些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国,曹操

    曹操好色,而且在猎艳方面有特殊癖好,他向来对妙龄少女不大感兴趣,而视已婚妇女为妙人尤物,爱不释手,是个百分百的人妻控。原因何在?首先,他少年失怙,缺乏母爱。在《曹操传》中,他曾自叹虽生长于官宦大家,家富于财,但母亲早逝,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关心,没有严父慈母的教育和爱护,没有倾诉心怀的对象,年轻时过着“

  • 曹操一生有三个养子,他们最后结局分别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曹操,三国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曹操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纵观汉末纷争时代,曹操无疑是最为杰出的雄主。然而,自古人无完人,曹操尽管雄才大略,但还是存在着一些缺点的,而其中一点便是风流好色。阅读过正史《三国志》或小说《三国演义》的朋友想必都会知道,曹操此人,风流成性,特

  • 曹操南征刘表结果如何?最大的收获是得到此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曹操,三国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曹操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纵观汉末三国时代,曹操无疑是一代雄主。自陈留起兵以来,曹操集团的势力与日俱增。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随后以席卷之势,用七年左右的时间迅速占据了冀州、青州、并州和幽州,从而奠定

  • 曹操为何要赐死自己的儿媳?仅仅是因为她穿的太过华丽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曹操,曹魏

    大家好,说起曹操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曹操治国理念奉行的是法家思想,要求令行禁止。曹操曾下令“衣不着绣,履不二彩”,以此推行节俭之风。然而发出这个命令后,撞在枪口上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儿媳,曹植的妻子崔氏,她在出席一个重要仪式的场合,穿着绣缎,曹操看到后,就下令赐死了。(典故出自《裴松之注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