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庾文君是谁?晋明帝司马绍的名媛皇后

庾文君是谁?晋明帝司马绍的名媛皇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000 更新时间:2023/12/30 20:09:48

说到庾文君,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司马睿的长子司马绍于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司马睿即位初就被立为皇太子。

司马绍从小聪明过人,深得父亲宠爱。

才四五岁时,有一天他坐在晋元帝膝前,正逢长安有使者来。元帝问儿子:“你说太阳与长安,孰近孰远?”司马绍说:“是长安近,从来没听说过有人从日边来。”第二天,元帝设宴款待使者,臣僚们陪坐一边。元帝又召司马绍进殿问道:“究竟长安近,还是太阳近?”司马绍说:“太阳近”司马睿不高兴地问:“昨日你说长安近,为何今日改口呢?”司马绍从容答道:“抬头能见日,又如何见得到长安?”他巧妙地把父亲比作太阳。司马睿一听,又惊又喜,臣僚们也一致称赞,说他是难得的神童。

过了几年,司马绍年近弱冠,性情仁孝,喜欢文学辞章,也精于武艺,所结交的多为贤达之士。司马睿当时任镇东大将军,想为儿子聘娶一位德容兼备的妻子。刚好会稽有一位名士叫庾亮,司马睿久慕其名,将他召入建康。一见之下,他觉得庾亮的仪表、谈吐及学问都不错,非常喜欢,就起用他为西曹掾(藩王府属官)。后来,司马睿听说庾亮有个妹妹庾文君,由兄推及妹妹,他想此女一定很不错,便作主替司马绍纳聘为妇。庾亮起初再三推辞,司马睿再三要聘,只得答应下来。

庾文君其人

庾文君原籍颍川鄢陵人人,父亲庾琛永嘉初年任建威将军,晋室南逃过江后,任会稽太守,所以文君从小与哥哥庾亮跟着父亲在会稽居住。她长得很美,山青水秀的江南风情以及严格的家教把她熏陶成才情具佳的女子,她特别重视德行,常以前代孝女节妇的标准要求自己。

她同司马绍成婚后互相敬重,煞是恩爱。司马绍同庾亮十分交好,名士温峤是庾亮的好友,司马绍同这二人结成布衣之交,常在东宫相伴。庾亮好老庄之学,反对韩非的重法苛刑,在庾、温的影响下,当了太子的司马绍注意自身的修养,贤明仁厚,为朝内外共知。

王敦起兵谋反,晋元帝病死。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握有重兵的荆州刺史王敦起兵谋反。王敦与其堂弟王导是拥立晋元帝的功臣兄弟俩把持朝中大权,当时有“王与马(司马氏)共天下”的说法。晋元帝为抑制王氏,重用刁协、刘隗等人。这一年,王敦就以“清君侧”为名,起兵直捣建康,很快攻进石头城,进逼宫阙。晋元帝束手无策,坐在殿上发闷。太子司马绍忍耐不住,决心拼一死战。

这天,司马绍穿上战袍,带领数百名禁军登上战车,想出宫去亲自督战。温峤闻声赶来,拦住司马绍劝道:“殿下乃国家储君,怎能轻易冒死出战,自弃杜稷?”司马绍不听,拍马继续要走,温峤抽出宝剑砍断了缰绳,死死拉住不放,太子只得下马。这时,宫中的卫士几乎逃光了,只剩下几名宦官陪着晋元帝。元帝此时已脱去战袍,换上了朝服,自言自语地说:“(王敦)若想据此宝座,何不早说,何必如此害民?”想了一会,派出使者晓谕王敦说如不肯歇兵,我当归回琅哪,让位于卿。”但王敦不听,仍挥兵前进。

王敦占领建康城后,刁协、刘隗等人死的死,逃的逃,王敦还不罢休,又一连杀死好几个大臣。晋元帝变成了傀儡,完全受掣于王敦。王敦要元帝废掉司马绍,另立幼子为太子,目的是幼主登位后,他可专权擅政。但大臣们一致反对,说太子孝仁,并无错处,王敦只得作罢。元帝不堪忍受王敦的专横,不久,便忧愤交加,卧床不起。

这一年的腊月,元帝病危,放心不下太子,见左右大臣无人可托,不得已召入司空王导,托他辅佐太子登位。嘱咐之后,饮恨而死,年四十七岁。司马绍即位,为晋明帝。第二年,册立太子妃庾文君为皇后,立庾氏所生长子司马行为皇太子,又封庾亮为中书监。

司马绍继位,暴病而死。

比起父亲来,明帝较有作为,登位第二年,就乘王敦病危之机,命温峤率兵讨伐,打败了王敦,使晋室从王氏兄弟的控制下解放出来。可惜明帝司马绍太短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得暴病而死,年仅二十七岁。临死前命庾亮为中书令,辅助太子。年仅五岁的小太子司马衍登上皇位,史称晋成帝。

大臣们见皇帝幼小,不能亲政,集体上表请庾皇后以太后的身份临朝。于是,明帝尊母亲为皇太后,垂帘听政,又命王导参录尚书令,与中书令庾亮起辅政。庾后再三辞让不受,只得答应。王导因王敦的缘故,遇事一概退让,推庾亮作主,庾后也倚重自己的哥哥。于是,内外大权都掌于庾亮一人之手,庾后并不参与作主,只在后官平静度日。有大臣提出应追封庾太后的父母,她坚决推辞,下面的奏本几番上呈,几番被她拒绝,不肯批准。

庾亮当政后,一面排斥王导,一面又疑忌盘踞长江上游,握有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以及历阳镇将苏峻等,导致苏峻叛变。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苏峻率部攻进建康,纵兵闯入宫廷烧杀抢掠。庾太后不堪忍受苏峻的逼凌,忧愤而死,死时只有三十二。

标签: 庾文君晋朝

更多文章

  • 【宋书·谢方明传】原文翻译,谢方明,陈郡阳夏人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谢方明传

    谢方明,陈郡阳夏人。方明随伯父吴兴太守邈在郡,孙恩寇会稽,东土诸郡皆响应,方明劝邈避之,不从,贼至被害。方明逃窜遂免。顷之,孙恩重没会稽,恩购求方明甚急。方明于上虞载母妹奔东阳,流离险厄,屯苦备经,而贞立之操,在约无改。元兴元年,桓玄克京邑,丹阳尹卞范之势倾朝野,欲以女嫁方明,使尚书吏部郎王腾譬说备

  • 谢方明是什么人?东晋官员谢方明人物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谢方明

    谢方明随同伯父吴兴太守谢邈在家乡会稽郡上,孙恩侵犯会稽,东边各郡都响应,吴兴百姓胡粲、郜骠攻破东迁县,谢方明劝谢邈躲避一下,谢邈不听从。孙恩部队一到,谢邈便被杀了。谢方明逃脱免除祸害。当初谢邈的舅表兄长乐人冯嗣之和北方学士冯翊、仇玄达,都到吴兴投奔谢邈。谢邈把他们安置在本郡学舍,招待很简略。二人都很

  • 王献之被迫休妻迎娶新安公主,两人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新安公主,晋朝

    古代不仅仅是女子想要嫁入皇宫成为皇帝的女人,有许多的男人也是想娶到皇家的公主,从此得以腾达起来。但是世间人那么多,总有一些人不与别人相同。娶了公主这在外人看起来是齐天的福气,但是这个人却不情不愿,娶了公主却一直都挂念着自己发妻,最后还是和自己的发妻先后去世。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王献之。王献之没有他父

  • 新安公主是谁?逼迫王献之休妻变残废,一生不得原谅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新安公主,晋朝

    新安公主何许人也?她名司马道福,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第三女,母亲贵人徐氏。她一生有两次婚姻,第一次嫁给了权臣桓温的次子桓济。后来桓济想要夺取兵权,被流放。新安公主也就顺势和他离婚了。得到自由后的新安公主,有了追求爱的机会。她在未嫁之前,就已经爱慕王献之了。所以恢复自由之身的她,苦苦哀求皇太后下旨赐婚

  • 新安公主的驸马爷是谁?权力买不来爱情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新安公主,南北朝

    还不知道受众人宠爱的新安公主嫁给了一代书法家 为何权力买不来爱情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想必爱好书法、 历史和文学的人都知道书法家王献之与大书法家王羲之是一脉相承的,献之是羲之的小儿子,从小就比其他人聪明,而且从小一直被其他人赞美,而且他在书法方面也很有毅力

  • 揭秘:南康长公主与李夫人,真的没成一对吗?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南康长公主,晋朝

    南康公主与李夫人各是何许人也。南康公主司马兴男,晋明帝嫡女,嫁给东晋权臣桓温为妻,平衡皇室与世家的关系。李夫人,成汉的公主,国破后嫁给恒温为妾。南康公主与李夫人都是桓温的人。为什么会说她俩是不是一对呢?现在我们熟悉的“我见犹怜”这个成语就是南康夫人送给李夫人的。虽然南康公主不爱桓温,但等桓温招呼不打

  • 南康长公主是谁?她都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南康长公主,晋朝

    晋代和春秋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在乱世之中,总有一些奇妙的小故事,在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讲讲那时的典故。我见犹怜晋朝的时候,桓温攻占四川,将李势的女儿掳掠过来为妾。桓温的妻子南康长公主生性好妒忌。因此桓温一直瞒着她,将李姑娘藏在书房的后面,常常悄悄地去看望她,对她很怜爱。李姑娘一直幽居不出,如笼中的小鸟

  • 南康长公主驸马私自纳妾,一怒之下要杀她,为何见到本人却放弃了?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南康长公主,晋朝

    在中国古代,国法是允许男性拥有三妻四妾的,而且这是特别常见的事。毕竟在封建时期,人们的生产水平跟不上,只能依靠男性的劳动力,逐渐就形成了男尊女卑的腐朽观念。作为女性不被重视,地位不高,一生只能有一个丈夫,如果不遵守这个规矩,就会被外人讽刺为不守妇道,即使出生在皇室的女子也不能例外。古时候的公主结婚,

  • 殷仲堪生平简介 殷仲堪生平都做过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桓玄,汉惠帝,吕后,刘裕

    谢玄器重殷仲堪能清谈,擅长写文章,常说三日不读《道德论》,就觉得舌根僵硬。其谈论义理与韩伯齐名,雅士们都喜爱羡慕他。后来补任佐著作郎。太元四年(379年),冠军将军谢玄镇守京口,请殷仲堪担任参军。朝廷任命他为尚书郎,没有就职。谢玄任命他为长史,十分信任器重他。而殷仲堪亦曾写信给谢玄,建议他安抚怀柔北

  • 殷仲堪人物轶事简介 殷仲堪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顾恺之,晋朝

    移棺安葬殷仲堪还是百姓时,有一次在丹徒县,忽然梦到一个人。这个人说自己是上虞人,已经死亡,棺材漂流在江水中,明天就要漂流到这里。您有救助别人的仁爱之心,怎么能眼看着我在江水中漂流呢?如果您把我安葬在高处干燥的地方,那么您的恩情就铭刻在我的枯骨里。殷仲堪第二天就与几个人一起来到江边察看,果然看到一口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