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彼特拉克:人道主义的奠基者

彼特拉克:人道主义的奠基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396 更新时间:2024/2/13 22:46:03

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意大利:Francesco Petrarch,1304年7月20日-1374年7月19日)是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学者,人文主义的奠基者,早期资产阶级的艺术道德观的建立与他是分不开的。

生平

1304年7月20日生于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于阿尔夸。父亲是佛罗伦萨的望族、律师。他自幼随父亲流亡法国,后攻读法学。父亲逝世后专心从事文学活动,并周游欧洲各国。他还当过神甫,有机会出入教会、宫廷,观察生活,追求知识,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彼特拉克的父亲原是佛罗伦萨的一个律师,因与黑党领袖不和,于1302年被逐出城,迁居到阿雷佐。1304年7月20日,彼特拉克就在这里出生。以后又经过几次搬迁,在1312年他们家迁到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当时的教廷就在那里。

因此彼特拉克与教皇等上层分子都有密切联系。这种情况既关系到他的成长,也有助于他以后的人文主义活动。

彼特拉克少年时就喜爱文学、修辞,对古典作品尤其感兴趣,古罗马维吉尔的诗歌、西塞罗的讲演都强烈地吸引着他。但他父亲却要他成为一个法学家。因此,从1316年起,他先后在法国的蒙得玻利和意大利的波伦亚学习法律。

1320年父亲去世,他便放弃了法学,自由地发展自己的爱好。同年他回到阿维农,担任一个次要的教职。1330—1347年,他一直在红衣主教万尼·科伦那手下任职。

在教会里的工作并不忙,这就使他一面参与教廷的一些政治、外交活动,一面不倦地学习文学、创作诗歌。作为诗人,彼特拉克的名声很快传开。1340年,巴黎和罗马争相邀请他去接受桂冠。结果他决定去罗马。1341年4月8日,他在罗马的卡匹托利山上接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

1374年7月19日,彼特拉克在一个叫阿克瓦的小村里去世。当人们发现他的遗体时,他的头还埋在维吉尔的手稿中。

作品

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时期用人文主义观点研究古典文化的最早代表。他广泛搜集希腊、罗马的古籍抄本,并且敢于突破中世纪的神学观念,用新时代的眼光,把人和现实生活放在中心位置,诠释古典著作。他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本人的创作,都发生了影响。

彼特拉克用拉丁语写了许多诗歌、散文。这些作品歌颂人的高贵和智慧,宣传人可以追求尘世幸福,享受荣誉的权利,并中世纪宣扬的神权说和禁欲主义提出挑战。他还认为,人的高贵并不决定于出身,而是决定于人的行为。

著名的叙事诗《阿非利加》(写作始于1338年或1339年,但未完成)描写古罗马统帅西皮奥战胜汉尼拔的英雄事迹,歌颂罗马的伟大,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这部作品使他在1341年4月8日获得桂冠诗人的称号。

《秘密》借圣奥古斯丁同诗人的对话,宣传人文主义,诗人热烈为爱情和荣誉辩护,认为爱情同热爱上帝,追求人间的幸福同追求永恒的幸福,是一致的。

代表作《歌集》相传为诗人于1327年见到美丽少女萝拉后陆续写下300多首十四行诗和1347年萝拉死后为表达哀思的一些抒情诗的结集,用意大利语写成,主要是爱情诗。彼特拉克跳出旧抒情诗的框框,以丰富多彩的色调,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萝拉的形体之美,刻画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

这些诗篇大胆歌颂爱情,表达对幸福的渴望,反映出人文主义者蔑视中世纪道德,热爱生活的世界观。彼特拉克的诗音韵优美,结构周密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歌颂萝拉,传达细微的感情。他使十四行诗这一新诗体艺术上臻于完美。

他的抒情诗,特别是十四行诗,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后人为此把他尊称为诗圣。《歌集》中的长诗《我的意大利》,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谴责意大利的君主们利用外族雇佣军进行内战,让“豺狼与绵羊同居”,善良的人民蒙受灾难。他的其他政治抒情诗还对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彼特拉克的一些诗篇,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反映了文艺复兴初期的人文主义者的矛盾。文艺的复兴是时代的进步。

彼特拉克用拉丁文写过一部历史著作《名人列传》。

彼特拉克的诗很丰富,其中《歌集》、《阿非利加》、《意大利颂》和《名人列传》著称于世。

十四行

彼特拉克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把十四行诗推到一个完美的境地,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即“彼特拉克诗体”。这种诗体被后来的乔叟、莎士比亚等著名文学家和诗人所模仿,为欧洲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因此,彼特拉克又被尊为“诗圣”。

《歌集》中还有少量的爱国主义诗篇和政治讽刺诗,其中《我的意大利》最有代表性。当时的意大利由于受到教皇的干涉、外敌的入侵以及各城邦国相互混战,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目睹这种现实,诗人写道:“看吧,我的祖国,你所喜爱的我的故乡,正在为无名原因引起的战争和那不能抑制的纠纷,受着多么残酷的折磨和煎熬!这血和泪凝成的诗句,饱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情,寄托着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拉斐尔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拉斐尔·圣乔奥(意大利文:Raffaello Sanzi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常简称拉斐尔(拉丁文:Raphael),是一位意大利画家,亦是建筑师。他的作品具有优雅、秀美的风格。他善于把“神”画成具有“人”的形象,他画的圣母就是生活中神态优美、心地善良的普通母亲的形象。他的代

  • 茜茜公主:欧洲最美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茜茜在15岁嫁给奥地利皇帝的时候,按照当时人的正常标准,茜茜是一个没什么女人味的女性,为此在婚后最初的几年时间中,作为一位“想下来的丑小鸭”,皇后的形象是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不过随着茜茜在往后的4年中生下了三个孩子之后,茜茜也逐渐进入到了20岁这个黄金年龄段。到了茜茜婚后五年之后的1860年代,年

  • 莎士比亚的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鲁迅曾称他作“狭斯丕尔”),代表作有《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

  • 塞万提斯和他的骑士文学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塞万提斯·萨维德拉(西班牙语: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全名: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1547年9月29日-1616年4月23日),出生于西班牙埃纳雷斯堡,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被誉为是西班牙最伟大的作家。其作品《唐·吉诃德》达到了西班牙古典艺术的高峰,

  • 丢勒:游走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画家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生于纽伦堡,德国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丢勒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画及其他版画、油画、素描草图以及素描作品。他的作品中,以版画最具影响力。他是最出色的木刻版画和铜版画家之一。他的水彩风景画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些作品气氛和情感表现得

  • 蒙田的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蒙田(1533.2.28-1592.9.13),法国文艺复兴后期、十六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作家、怀疑论者。主要作品有《蒙田意大利之旅》《随笔集》《热爱生命》。在十六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这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的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

  • 路易十四为何一生不洗澡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路易十四自称“太阳王”,他在位时,不仅把君主专制推向极致,还通过文治武功,把法国建设成了当时欧洲的第一强国。同时他还在艺术和时尚方面极有品味和造诣,堪称时尚帝。可是,这样一位堪称完美的皇帝,却一生都不洗澡。以至于身上臭不可闻。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当时不仅是路易十四不洗澡,当时整个欧洲都流行不洗澡的风

  • 特朗普的创业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1946年6月14日,唐纳德·特朗普在纽约市出生,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由于祖父英年早逝,父亲为帮助家计,甚早即决意创业,发现房地产生意颇具“钱”途,遂创设“特朗普公司”,专门在纽约市皇后区及邻近地区兴建并经营中型公寓,供一般民众租赁或购买。在父母亲友的爱心呵护下,特朗普自

  • 绝色美人费雯丽为何最终精神失常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英国首相邱吉尔曾将费雯丽称为“上帝的杰作”。费雯丽,英国著名女演员,集美貌与演技于一身,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为世人留下了非常多的经典影视作品,曾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是当之无愧的“戏剧女王”。也正是因为她,《乱世佳人》里那个美艳动人,性格执拗的斯嘉丽才能深入人心。而这个角色,

  • 艾伦·特维特明星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艾伦·特维特(Aaron Tveit),1983年10月21日出生于纽约州橙郡Middletown市,美国百老汇戏剧音乐剧、电视剧、电影演员。2006年起在百老汇主演过《发胶明星梦(Hairspray)》、《魔法坏女巫(Wicked)》、《近乎正常(Next To Normal)》等多部热门音乐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