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阿利斯塔克生平简介

阿利斯塔克生平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103 更新时间:2024/2/20 17:08:01

利斯塔克(Aristarchus),生于公元前315年,死于公元前230年,萨摩斯人(爱琴海萨摩斯岛)。古希腊第一个著名天学家。阿利斯塔克曾就学于雅典学院。他曾经提出了亚历山大里亚时期的最有独创性的科学假说。

他是历史上最早提出日心说的人,也是最早测定太阳月球对地球距离的近似比值的人。阿利斯塔克认为,地球每天在自己的轴上自转,每年沿圆周轨道绕日一周,太阳和恒星都是不动的,而行星则以太阳为中心沿圆周运转。这是古代最早的朴素日心说思想。

阿利斯塔克个人贡献

阿利斯塔克开创了太阳、月亮与地球距离之比以及太阳、月亮、地球三者大小之比的测量,在留存至今的著作《论日月的大小和距离》中,求得日地距离为月地距离的18-20倍,太阳直径为月球直径的18-20倍以及为地球直径的6-7倍。尽管这些结果与实际值相差甚远,但他是第一个认识到太阳远比地球大得多的人。

他很可能因此逻辑地推论大的东西不能绕小的东西转动,从而提出了古代的日心说:恒星和太阳静止不动,地球和行星在以太阳为中心的不同圆轨道上绕太阳转动,地球还每天绕轴自转一周。因此,恩格斯称他为“古代的哥白尼”。这种方法应用了一千多年。他还提出过一种方法,测定月食时月球视直径和地影直径的比例,以确定月地距离。这个方法后为喜帕恰斯所采用。此外,他还开创了三角计算,导出了不等式。

阿利斯塔克所著《论日月大小和距离》一书流传至今。在这一著作中,他应用几学知识在科学史上第一次试图测量日、月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他设想在上、下弦,即月半圆时,日、月和地球应当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日、月和地球距离的角距,就可以测算太阳和月亮的相对距离。他根据测得的角度87°,算出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月亮与地球距离的19倍。

他又根据日食情况,推得太阳直径是月球直径的19倍。他在月食时又计算了地球影子的宽度,得出地球直径是月球直径的3部。阿利斯塔克认为,如果假设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都围绕太阳旋转,而恒星因为看上去不动而无限遥远,那么天体运动就非容易理解。

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说经阿基米德的介绍,当时曾有一定的影响,但遭到了宗教势力的反对。日心说思想在当时没有为人们所接受。但是对于太阳和月亮的大小以及它们与地球间距离的测量工作,却始终有人进行着。为了进行上述的测量,首先要测量地球的大小。这项工作最早是由昔兰尼人埃拉托斯特尼进行的。尼西亚人希帕克也继承了阿利斯塔克的测量工作,他所测得的结果要精确得多,和现代计算结果已很相近。

理论缺陷

日心地动之说,早在古希腊时代阿利斯塔克即已提出,他认为“恒星与太阳是不动的,地球沿一个圆周的周边绕太阳运动,太阳则在轨道的中心”。但是有几个问题他无法解释,首先是和人们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的常识相矛盾;其次如果地球运动,应该看到恒星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但是当时的天文观测精度还不能发现这个变化。

于是就出现了两条重大反对理由-甚至是以后的哥白尼也未能驳倒的两条反对理由。第一条,是观测不到恒星的周年误差。这确实是事实,但要驳倒这条反对理由,只有将恒星周年误差观测出来,而这要到十九世纪才由贝塞尔办到。第二条反对理由用来反对地球自转,认为如果地球自转,则垂直上抛物体的落地点应该偏西,而事实上并不是如此。这也要等到十七世纪伽利略阐明相对性原理以及有了速度的量合成之后才被驳倒。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哥白尼建立日心说的过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16世纪以前,关于地球的结构,地心说一直居于统治地位,而且它成为了基督教的支柱,然而历史上有一位科学家却敢于冲破神学的束缚,大胆提出自己的主张。他就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哥白尼出生于波兰一个商人家庭,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在他10岁时便去世了,从此舅父便承担起了抚养他的责任。哥白尼18岁时进入克拉科夫大学

  • 乔尔丹诺·布鲁诺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乔尔丹诺·布鲁诺(Giordano Bruno,1548年—1600年2月17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作为思想自由的象征,他鼓舞了16世纪欧洲的自由运动,成为西方思想史上重要人物之一。他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被世人誉为是反教会、反经

  • 朴不花的情史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朴不花(朝鲜语:박불화),是高丽人,又名王不花。是元顺帝最为宠幸的一名太监。朴不花生于元文宗时代,7岁时被送到元朝的宫廷内成为一名小太监。后来,朴不花的好朋友,同样来自高丽的小宫女奇承娘得到皇子妥欢帖木尔的宠幸,收入自己的府第。不久,妥欢帖木尔登基,即元顺帝,封奇洛为第二皇后,居住兴圣宫,并生下太子

  • 马戛尔尼对清朝的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马戛尔尼组团访华、并且记下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他对当时的中国有褒有贬,毁誉参半。乾隆时期的马戛尔尼来中国以后,对中国各地进行观光游览,记录下来大量笔记。通过这些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以及人民生活。在觐见乾隆的路上,他发现沿路的小镇使得自己仿佛回到了英国的疆土之中。可见,当地或许不富裕,但也并不贫穷。

  • 马克斯·舒施尼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马克斯·舒施尼Max Schuschny发明了塑料。1866年,John Wesley Hyatt凑巧打翻了火棉胶,发现它冻结后会变成坚韧而有弹性的物料,从而发明了塑料"赛璐珞"(Celluloid)。发现经历1902年10月24日,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

  • 珍妮·古道尔的根与芽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珍妮·古道尔是世界知名的动物保护学家,她将一生的时间都献给了动物保护事业。除了保护动物之外,她还创立了一个全球范围的组织“根与芽”,用来为全球的青少年带去启蒙。珍妮·古道尔(Jane Goodall),是世界上拥有极高的声誉的动物学家,致力于野生动物的研究、教育和保护。她二十多岁时前往非洲的原始森林

  • 阿卜杜拉·伊本·侯赛因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阿卜杜拉·伊本·侯赛因(1882年~1951年7月20日);阿拉伯语名外约旦的埃米尔,1921年4月11日-1946年5月25日在位,后成为国王(1946年5月25日-1951年7月20日在位),1950年时改称约旦国王。约旦哈希姆王国(阿拉伯语:المملكةالأردنّيّةالهاشميّة

  • 历史上真实的宝嘉康蒂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在迪士尼的故事里,宝嘉康蒂生活在1607年的美国弗吉尼亚地区。她是当地土著居民酋长的女儿,在和部落内的战士高岗订婚后结识了白人探索者——英国的约翰·史密斯。和约翰一起抵达的是“探索”美洲大陆的英国人。他们刚登岸就开矿种地,固执的认为这片土地必有黄金。在没有征询土著居民的同意下,开始大规模淘金,破坏生

  • 冈特的约翰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冈特的约翰(英语:John of Gaunt,1340年—1399年),兰开斯特公爵、英格兰爱德华三世三子。1362年继承爵位。1367~1374年在英法百年战争中任司令官。因父王年老,约翰于1371年主持朝政。在其侄儿理查二世继位后,仍能保持其地位。1386~1388年前往西班牙索取因同卡斯蒂利亚

  • 亨利七世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亨利七世(英语:Henry VII,1457年1月28日—1509年4月21日),本名亨利·都铎,是都铎王朝的首位英格兰国王(1485年8月22日—1509年4月21日在位)。亨利·都铎是亨利六世的同母异父弟弟埃德蒙·都铎和玛格丽特·博福特郡主的儿子,在法国布列塔尼流亡长大,被视为兰开斯特派首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