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掌管蜀汉军政大权 诸葛亮为何被质疑不懂军事常识

诸葛亮掌管蜀汉军政大权 诸葛亮为何被质疑不懂军事常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540 更新时间:2024/2/21 13:57:35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执掌蜀汉军政大权,为何被人质疑不懂一个军事常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众所周知,战争的形势是千变万化的,当形势利于我方而不利于敌方时,就要进,就要攻;反之,则要退、要守。战争中的攻与守,进与退,是因形势而决定,又是受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和原则所制约的。相信任何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然而研究三国历史,却能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汉军政大权的掌控者,却有足够的证据被人质疑他不懂得要“善知进退”这个军事常识。他发动的北伐中原之战,就充分暴露了这个问题。

为了完成刘备在世时“成霸业、兴汉室”的遗愿,诸葛亮在其执掌蜀汉军政大权期间,曾多次发动针对曹魏政权的北伐战争。在魏强蜀弱“众寡不作”的情况下,蜀汉只可采取战略防御,绝不可采取战略进攻。

从三国时期全中国的大势来说,无论蜀汉还是吴国,都是难以跟魏国单独抗衡的,更难与魏单独决战取胜,只有蜀吴联合起来,方可大体与魏抗衡。可以说,三国鼎立的实质是南方的蜀吴联合与北方的魏国的对峙。

基于这个原因,诸葛亮要想进攻魏国,就要取得吴国的真心实意的、不遗余力的密切配合,这样的配合只有在吴蜀双方的利害完全一致的紧急关头,如同赤壁之战前那样,才能实现。

北伐中原前,诸葛亮虽遣使与东吴重修盟好,但这时的盟好难与赤壁之战时相比。究其原因,这时曹魏对吴蜀实行的是以防御为主的战略,没有大规模进攻吴蜀的打算与行动,吴蜀都没有面临军事威胁;同时,此次吴蜀修盟是在双方刚刚发生了两次大战之后,与其说是盟好,不如说是战后的谅解。在这样的形势下,吴国是不能也不可能真心实意,不遗余地配合蜀汉攻魏的。

事实也是如此,在诸葛亮八年的北伐中原期间,孙权虽然也有几次对魏用兵,但每次都不肯突破襄阳——合肥一线。这种象征性的攻魏,与其说是配合蜀汉的北伐,不如说是对蜀魏战争的观望,就连魏国的卫臻都看出了这一点,他对明帝说:“权外示应亮,内实观望”,劝明帝不必理会孙权的虚张声势。

上述情况表明,诸葛亮的北伐是在没有必要又无可能与魏国决战的形势下采取的进攻行动,足见他是颇不知进退的。

当然,为诸葛亮辩护的人还另有话说。晋人袁准认为:“诸葛亮,重人也,而骤用蜀兵,此知小国弱民难以久存也”。清人王夫之更为明确地说,诸葛亮的北伐,是因“主闇敌强”而采取的“保蜀之计耳”。

现在有不少挺亮派常把这个意思加以概括,美其名曰“以攻为守”的战略,并竞相称道援袭。其实,细加推敲,“以攻为守”之说实难成立。

首先,既然包括诸葛亮在内的蜀汉执政者知道“小国弱民难以久存”,就应寻求久存之道。

久存的关键是什么呢?无非就是使国富、使民强,这就至少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对内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为本;一是对外采取和平外交,尽量避免战争,争取尽量多的和平发展的时间,即使有敌人来犯,也应当秉持“坚壁拒守”的原则,不与强敌长期打消耗战或者展开决战,以此尽量减少人员、物力的损耗。按这种思路坚持个十来年,蜀汉的实力就有希望大增,进能灭敌,退能守国,方可久存。

然而,诸葛亮屡次北伐中原恰恰跟这个思路是完全相反的——举全国之兵,动全蜀之赋,扰乱百姓,残丧士卒,使蜀汉越战越弱,百姓越战越穷。这根本就是弱民亡国之道,哪是什么“保蜀之计”呢!

其次,所谓“以攻为守”,是当面临敌人进攻或受到某和军事威胁时采取的一和自卫战略,“守”是目的,“攻”为手段。一个强大的魏国的存在,无疑是对蜀汉的一大潜在威胁,但在北伐中原时,魏国并没有攻蜀的打算与行动,蜀汉也就根本不存在“守”的问题。

因此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北伐,不是什么以攻为守,而是一个庸人自扰的军事行动。

标签: 诸葛亮蜀汉

更多文章

  • 楚国衰落是因为张仪 齐国的灭亡又和谁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张仪,齐国

    楚国走向衰落是因为张仪,那齐国灭亡又是因为谁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张仪“诈楚”楚怀王客死在秦国,楚国的国势也迅速衰落,换句话来说,楚国的衰落和张仪有莫大的关系,但其根源不在张仪,而是在楚国本身,齐国作为战国时期的霸主之一,最终被秦国所灭,既然

  • 朱瞻基平定汉王叛乱的时候,为什么不顺手收拾了赵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赵王,朱瞻基

    众所周知汉王和赵王都是不服朱瞻基当皇帝的,那么朱瞻基平定汉王叛乱的时候,为什么不顺手收拾了赵王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洪熙元年五月,明仁宗朱高炽突然暴病而死,皇太子朱瞻基接到遗诏后,赶紧从南京城火速赶往北京进行奔丧。历来不满朱高炽当皇帝的汉王朱高煦,认为这是上天赐给他的大好

  • 和珅的钱有清朝十五年的收入之多 嘉庆是怎么一年就花完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和珅,清朝

    对和珅的钱比清朝15年收入还多,为何嘉庆花了一年就没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和珅家产根本没有清朝15年总收入那么多,认为和珅贪污了那么多的人都是把小说野史当正史来看的。嘉庆帝自己在上谕里说抄和珅家总共抄出来金银不足400万两。首先,目前关于和珅被查抄最详细的清单是晚清薛

  • 刘裕登基之后,司马家族是什么结局?真的被灭族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裕,南北朝

    刘裕,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定都建康。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事实上司马家族的后人在刘宋以后,在全国各地还广广泛分布,后世还出过司马光这样一类非常著名的人物。而“刘裕把司马懿后代灭族”显然是一种带节奏的话。这个节奏之所以被带起来,是因为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三代人,曾经用过

  • 陈阿娇是什么出身?她为何斗不过卫子夫?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陈阿娇,汉朝

    孝武陈皇后,刘嫖之女,汉武帝刘彻的第一任皇后。接下来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陈阿娇都比卫子夫更有优势。其一,陈阿娇出生于豪门贵族,而卫子夫只是个歌女。陈阿娇的母亲是刘嫖,刘嫖是汉景帝的姐姐、汉武帝的姑母。这个家庭背景是相当显赫的,就当世来说,很难找到第二个。而卫子夫

  • 王绩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王绩,唐朝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祖籍山西晋中祁县,绛州龙门县人。隋唐大臣,文中子王通的弟弟。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出授六合县丞。面对天下大乱,弃官还乡。武德初年,待诏门下省。贞观初年,因病去职,躬耕于东皋山(今山西省河津县东皋村),

  • 宋琪:北宋时期宰相,曾担任幕职近三十年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琪,北宋

    宋琪(917年-996年10月25日),字俶宝(一作叔宝),幽州蓟县人,北宋宰相。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宋琪自幼长于契丹治下,是契丹会同四年(941年)进士,在契丹灭后晋之战中随军进入中原,后成为赵赞的幕僚,随其历仕后汉、后周、北宋三朝。他担任幕职近三十年,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入朝

  • 李斯如此聪明又是扶苏的岳父 李斯为何不帮扶苏继位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斯,扶苏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丞相李斯那么聪明,为何不帮扶苏上位,反而去帮纨绔子弟胡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秦朝的丞相李斯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原本只是一个小官,为了飞黄腾达,他拜在荀子门下,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帝王之术。学业有成后,他离开荀子去了秦朝做官。期间,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为秦

  • 李斯作为秦朝的丞相 李斯被腰斩时为何无人求情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秦朝,李斯

    还不知道:秦朝丞相李斯被腰斩,满朝文武为何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国丞相李斯,原本只是一个平头老百姓。他曾经拜师荀子门下,学习如何在朝廷为官,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出师后,他来到秦国,成为官场最底层的小小门客,凭借着满腹才学和把握关键机会

  • 曹操手里的权力那么大 曹操为何到死都没有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曹操,三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为什么不称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因为前车有鉴啊!你看看王莽和袁术的下场多惨!袁术称帝后还是被曹老板亲自带兵剿灭的!曹操的最大的政治资本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自己亲手树起扶汉的大旗,公然篡位那不是打自己的脸么?而且大汉王朝毕竟立国400年,忠君为国是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