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黑齿常之并非大唐百姓,为什么要为大唐浴血拼杀?

黑齿常之并非大唐百姓,为什么要为大唐浴血拼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914 更新时间:2023/12/9 6:31:37

黑齿常之(630年—689年11月26日),字恒元,百济人,唐朝名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唐朝初年的时候,曾有这样一位猛将:他并非大唐百姓,而是朝鲜半岛上百济国将军。后来唐朝拿下了朝鲜半岛之后,这位将军也就投降了唐朝。投降唐朝之后,他为大唐征战了浴血拼杀了二十多年,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最后却被诬陷谋反,最后自缢而死。

这位将军,名叫黑齿常之。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十分好奇。为啥一个百济国的将军,会为了大唐浴血战斗?最后为何又会被人诬陷谋反,然后自缢而死呢?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这其实就是唐朝当时特殊国情的原因。因为唐朝的特殊国情,导致黑齿常之虽然是百济人士,依然愿意为大唐卖命。至于他后来的结局,也同样是因为那个特殊时代造就的结果。

要想说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黑齿常之这个人开始说起。

黑齿常之,姓黑齿,名常之,字恒元。黑齿这个姓,在现代似乎已经很少见了。但是在唐朝那会儿,尤其是在朝鲜半岛那边,黑齿是个很常见的姓氏。

公元630年,黑齿常之出生于朝鲜半岛中部地区。黑齿常之出生的时候,唐朝这边正处于李世民在位期间。而且,就在黑齿常之出生这一年,唐朝刚刚在北方击溃了东突厥的主力,一战灭掉了东突厥王帐。经此一战后,唐朝彻底成为了整个东亚地区的霸主,傲视群雄。

而在朝鲜半岛这边,情况则稍显复杂。当时朝鲜半岛这边,正处于一个三国分立的时代。朝鲜半岛南部,也就是今天的韩国那片,被百济和新罗两大政权所统治。至于朝鲜半岛的北部,则是有高句丽所统治。

三国之中,高句丽最强,百济和新罗则稍弱一些。

黑齿常之所在的百济国,当时正处于一个相对混乱的时期。国王扶余璋因为在位时间渐长,滥用亲信,搞得朝政乌烟瘴气。

另外,随着唐朝击败东突厥,成了整个东亚的绝对霸主之后,包括百济在内的朝鲜半岛三国,也都纷纷向唐朝名义上称臣,暂时臣服。

黑齿常之出生的时候,情况大致就是如此了。

黑齿常之在百济那边的经历,史书上记载得十分有限。因为按照中国史官的习惯,黑齿常之投降唐朝之后的事情,史官们才会记录下来。至于投降之前,那本应该是百济国的事情。但问题是,像百济这种小国,很多时候是没有完整历史记载的。

所以对于黑齿常之的早年生活,我们只知道,他自幼聪慧好学,八岁时便开始阅读《春秋》、《史记》、《汉书》之类的书籍。成年之后,不但智慧过人,而且作战勇敢,后来逐渐升迁到了刺史这个级别的官位。

一个百济人,却要读中原的史书进行学习,这未免显得有些讽刺。但实际上,在古代漫长的时间里,中华文明就是整个东亚地区的带头大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管你是哪国人,学习中国文化,接受中华文明的教育,都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那些小国或者边疆政权,他们也没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只能照搬中原。

简单来说,早年的黑齿常之,就是一个生在百济,但是却完全接受中华文明熏陶的这么一个将军。

不过,随着黑齿常之逐渐成年,并且身居高位之后,唐朝和百济的关系,却开始逐渐恶化起来。当时百济国的老皇帝去世,新皇帝穷兵黩武,大肆向新罗方向扩张,甚至还打算直接和高句丽联手,一起瓜分了新罗。新罗亦是唐朝的属国,而且当时唐朝正忙着收拾北边的高句丽,百济又一直和高句丽眉来眼去,和唐朝搞对抗。

这下子,唐朝再也忍不了了。

原本唐朝并没有打算对百济开战,但是百济一番操作之后,直接惹怒了唐朝。再加上当时唐朝也需要在高句丽的后方,开辟第二战场。所以,公元660年,唐朝派大将苏定方领兵,进入朝鲜半岛作战。在强大的唐军面前,百济根本不堪一击,连一个回合都没撑住,直接就被苏定方给灭国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黑齿常之一直在率军对抗唐军。甚至在百济政权灭亡之后,随着唐军主力撤退,许多百济贵族又开始兴起复国运动,黑齿常之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在这场复国运动当中,黑齿常之一度带兵奋力厮杀,和唐军战斗。但是,随着双方战斗的时间越来越长,黑齿常之却开始逐渐产生了疑惑。

自己拼命战斗,到底是为了啥呢?

为了国家独立?百济的先祖是扶余人,扶余人本来就是中原民族的一个分支。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双方是同源的,百济算是中原文明的一个分支。为了忠于王室?就百济王室那个糟糕的样子,似乎也不值得他去效忠。为了百济子民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可唐朝之所以来进攻,也是因为百济先招惹了唐朝,再说唐朝也没对百济人下狠手,反倒是在战后迅速恢复了秩序……

既然这样,那为啥要打仗呢?

这个问题,不光困扰了黑齿常之,同时也困扰了很多百济复国派的中坚人士。随着时间越来越长,唐朝展现出来的无敌军力,越让他们感到绝望。与此同时,唐朝在百济领土内的治理,却让他们渐渐发现,唐朝治理的远比之前的百济朝廷更有水平。在唐朝的治理下,百济反倒是更加繁荣了!

既然这样,那还打什么?

直接投降吧!

于是,到了公元663年,百济复国运动,终于宣告失败。同年,黑齿常之也开始向唐朝正式投降。

投降唐朝之后,黑齿常之开始有了新的战斗目标。因为他发现,唐朝的民族策略是一种十分包容的策略,他立下的战功越多,就越能为百济的百姓带来好处。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投降唐朝之后,黑齿常之开始拼了命的战斗,尽可能的立下更多的功劳。对于黑齿常之的英勇战斗,唐朝高层也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公元664年,黑齿常之升任折冲都尉,继续镇守百济。在此期间,黑齿常之治军严明,得到了士兵们的广泛喜爱。公元672年,黑齿常之被加封为忠武将军,后又逐渐升迁至沙泮州刺史,授上柱国。就连唐高宗李治本人,都对他颇为赞赏。

黑齿常之投降唐朝之后,之所以能够得到唐朝的加官进爵,而且还能得到唐朝的信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当时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朝统一中原之后,作为一个新的大一统王朝,也开始面对外部敌人问题。此时的唐朝,也开始思考如何处理对外关系。唐朝是在隋朝的政治遗产之上,建立起来的,所以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隋唐其实是一个时代。而在隋唐之前,上一个强大的统一中原文明,还是汉朝。

汉朝那会儿,曾经和北方的匈奴连续打了上百年,最后终于把匈奴打到崩溃。但问题是,这样的操作,虽然在历史上看着很爽,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匈奴被打崩溃了之后,没过多久,北方又先后出现了鲜卑、突厥等强大的游牧政权,继续威胁中原。而对于汉朝来说,连续上百年的战争,也让汉朝国力大损,给汉朝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有了汉朝的前车之鉴,唐朝开始思考,能不能找到一种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最终,唐朝在贞观年间,提出了一个新的策略:首先,对边疆政权进行分化打压,确保他们的军力不会对中原造成威胁。与此同时,民族政策相对开明,由原来的消灭转变为接纳。用中原文明去慢慢同化这些敌人,最后将其彻底转化为中原文明的一部分。

正是因为唐朝制定了这样的策略,所以在唐朝初年的时候,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藩将。这些藩将很多都来自于被唐朝灭掉的政权,比如突厥、吐谷浑、薛延陀等。在黑齿常之以前,已经有了许多著名藩将,在唐朝建功立业。比如契苾部落的契苾何力,就曾为唐朝出生入死,得到了唐朝的高度认可。

只要你对唐朝忠诚,愿意为唐朝做贡献。不管你是哪一个民族,都可以得到唐朝的认可。而且,你做的贡献越大,你所在的边疆民族,也可以得到更大的好处。这就是为什么唐朝初年的时候,会涌现出那么多著名藩将的根本原因。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黑齿常之开始浴血奋战,建立自己的功勋。公元678年,吐蕃进犯唐朝边境,唐朝组织大军前去征讨吐蕃,黑齿常之亦参加了这次征讨。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当时统领唐军的主帅,军事才能十分有限,进入高原后,开始被吐蕃军队压制。关键时刻,正是黑齿常之率领五百亲卫,突袭吐蕃军营,打乱了吐蕃的布置,这才让唐朝主力完整撤下了高原,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

公元680年,吐蕃再次率军侵犯唐朝边境,黑齿常之再次率军突袭,擒获、斩杀敌人两千,俘获牛羊数万。

公元681年,黑齿常之率一万精锐唐军,在青海再次大败吐蕃主力。

黑齿常之镇守唐朝西线七年,期间吐蕃多次犯边,却从未能踏过他所在的防区半步!不得不说,这个贡献,是相当巨大的。

公元686年,后突厥袭扰唐朝北方边境,黑齿常之随即被调往北方。后来,双方交战之后,黑齿常之曾亲率麾下两百精骑,直接冲击突厥三千骑兵,最后还打赢了!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黑齿常之一直在北方战斗。在平定突厥叛乱的过程当中,亦是立下了赫赫战功。

虽然是藩将,但黑齿常之所立下的军功,却丝毫不逊色于很多唐军名将。尤其是在李治在位后期的时候,随着许多唐初老将彻底凋零去世,黑齿常之就显得越发突出了。

但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位替大唐征战二十多年、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唐藩将,最后没死在战场上,反倒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公元689年,酷吏周兴诬告黑齿常之谋反,随即将其逮捕入狱。黑齿常之入狱后,不愿忍受酷吏们的折辱,最后在狱中自缢,终年六十岁。

一代藩将,为大唐拼命征战二十多年,最后却死于酷吏之手。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不过,这也不是黑齿常之自己的问题,而是那个时代的问题。在黑齿常之自杀的同时,整整一代军方猛人,几乎都折在了那些酷吏手里。所以在后世历史上,唐初的那个酷吏时代,才会那么臭名昭著。

回顾黑齿常之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黑齿常之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除了他本人的军事才能,确实很强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唐朝当时执行的开明民族政策。如果没有这种政策,黑齿常之就算才能再高,估计也没有什么用武之处。

但同时,唐朝能够走向极盛,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也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这种策略,导致唐朝可以凝聚更多的力量,维护唐朝的统治,最终走向极盛。

这背后的东西,或许真的很值得我们今天去好好思考一下。

标签: 黑齿常之唐朝

更多文章

  • 关羽死后满门被灭 张飞全家为何能安然无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关羽,张飞

    很多人都不了解关羽生平义薄云天,为何最终满门被屠,而张飞全家却无人敢动?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关羽和张飞在三国中,如说起当世名将,那必有关羽、张飞二人一席。他们都是蜀国军中战神,素来勇猛无匹,对大哥刘备忠心不二,更为蜀国江山的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靠着赫赫战功,靠着刘备兄弟的名头,二人家族在蜀国地

  • 有哪些与王曙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曙,北宋

    王曙(963年-1034年9月20日),字晦叔。河南人。北宋宰相。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王曙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进士。咸平(998年—1003年)年间,再中贤良方正科,改授著作佐郎、知定海县。后以枢密直学士出知益州,他为政严峻,颇有政绩,受百姓爱戴,与张咏并称

  • 都是建立政权,为何朱元璋成功了,李自成失败了?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自成,明朝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建立大顺政权,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明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很特别的朝代,他是唯一的一个由农民起义军骨干为核心建立的王朝,并最终由农民起义军推翻。也就是兴于农民起义,成于农民起义,且亡于农民起义,是历史上各朝代中的唯一。在明朝前后的王朝,很多是因农

  • 为了易储,明景帝朱祁钰都想了什么办法?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祁钰,明朝

    朱祁钰,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九月―1457年正月在位,在位7年。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历史上的皇帝们,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再正常不过了,但这对明朝的明代宗来说,想让儿子接班,却很不容易。因为他是在哥哥明英宗被瓦剌掳走后才即位的,而之前,明英宗的儿子、明代宗的侄子朱见深,已经是公认

  • 刘表临死前真的把荆州托付给刘备吗 实际真相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表,刘备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刘表临终前,真的想把荆州托付给刘备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魏书》中曾经提到,在刘表病重时,对刘备说自己儿子无才无能,手下也没有可用大将,希望自己死后刘备能接管荆州。刘备坚辞不受,说刘表两个儿子都很贤能。其他人劝说刘备接受刘表的建议,也被刘备拒绝。表病笃,讬

  • 王益柔:北宋时期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王益柔,北宋

    王益柔(1015—1086年),字胜之,绛州龙门人,北宋大臣,宰相王曙的儿子。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凭借门荫,进入官场,起家殿中丞。庆历四年(1044),授集贤校理。庆历四年,出监复州酒税。宋神宗时,累迁知制诰、翰林学士,先后治理蔡州、扬州、毫州、江宁府、应天府。元祐

  • 东吴四大都督当中 最厉害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东吴,四大都督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东吴四位大都督谁最厉害?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时期的东吴阵营,先后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位大都督,其中,周瑜有赤壁之战,吕蒙有奇袭荆州,陆逊有夷陵之战,似乎唯有鲁肃计差一筹,这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鲁肃才是东吴阵营四位大都督之首,理由有四。第一,战略顶

  • 刘邦要是没有娶到吕雉的话 刘邦最后有此成就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邦,吕雉

    对如果刘邦没娶到吕雉,刘邦能三年破秦四年灭项,成为千古一帝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如果刘邦发迹之前,没去吕雉家的乔迁宴,没娶吕雉为妻,刘邦还能成为沛公、成为汉王、成为西汉开国皇帝吗?还能三年破秦、四年灭项吗?首先,很多人高估了吕家对刘邦的帮助。在中文互联网上,吕雉的大哥

  • 司马干作为司马懿的儿子 他真的一无是处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司马懿,司马干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身为司马懿的儿子,他不仅无能还有恋尸癖,难道真的这么一无是处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一、司马师和司马昭这两个嫡子的特点。众所周知,司马懿这辈子有很多个儿子。不过他的嫡子,却只有三个。其中,身为嫡长子的司马师的特点就是沉稳果敢且足智多谋,这像极了司马懿,所以司马懿

  • 雍正皇帝去世后 乾隆是怎么对待大臣李卫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雍正,乾隆,李卫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是如何对付李卫的?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李卫不爱读八股文,走不了科举的路子。父母见他无所事事,问他想做什么,他说:“当官!”于是,父亲想了一个办法,果然让李卫当了官,从此一飞冲天。李卫此时已经30岁,家境比较富裕,父母担心他闲着会惹是生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