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侍尧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李侍尧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848 更新时间:2023/12/7 20:04:21

李侍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人物,他其貌不扬,却很有本事,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李侍尧(?一1788年),汉军镶黄旗人,是清乾隆时期的重臣,出身于官宦之家,二等伯李永芳的四世孙,父亲是户部尚书李元亮。李侍尧值得给读者朋友聊聊,他经历了充当朝廷重臣、因贪污受贿判处监斩候、皇帝重新加以重用的过程。

(一)乾隆眼中的天下奇才

李侍尧相貌一般,是个五短身材,但他自幼聪慧伶俐,凭借前辈资历取得到国子监读书的资格(当监生),成人后才智过人,十分精明强干。凡是批阅过的公和浏览过的书籍,他都能做到过目不忘。他很会识人,哪怕是一个陌生人,与他略为交谈后,他就能摸清对方的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能恰如其分地使用人。朋友们一起闲聊时,他喜欢高谈阔论官场上的阴私丑恶,描述逼真,用词犀利,就如自己亲眼见过的一般。因此那些做了亏心事心中有冷病的人,既怕他那双眼睛又怕他那张嘴。

他不仅眼和嘴厉害,办实事也是一把好手。不管是用兵缅甸,出征台湾、镇守西南边陲,出任两广总督,他能够快刀斩乱麻处理内政外交上出现的不少麻烦事,给乾隆皇帝及时提出好的建议。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缅甸派遣腾越州民入关做间谍案被侦破后,李侍尧乾隆皇帝建议在中缅边界的杉木陇、千崖两地设哨所,派兵去驻防的建议,受到乾隆皇帝的称赞:认认真真为国家考虑,踏踏实实为国家办事,在历届督抚中是少见的。

出身不凡,才干超群的李侍尧,深得乾隆皇帝赏识,在仕途上火箭似上升:乾隆二十一年署两广总督,二十六年授户部尚书、正红旗汉军都统、

(二)擅自专权收受贿赂

李侍尧调任云贵总督后,由于远离都城,皇帝的约束力相对减少,狐狸的尾巴就露出来了。当地的地方官员皆由他提名任用,凡被他提名任用的,他都要大肆收受贿赂。简而言之是官以贿得,事与贿成。每次贿赂一般是二千至五千两银子。

云南当时有众多各类冶铸厂(属于封建社会性质的手工业工厂),其管事者大都由县官员兼任,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官商”,每年都能剥削雇工获得不少好处,算得上是趋利之徒眼中的“肥缺”。有个官员被解任后,要求李侍尧帮他设法恢复原职,。对这样的“肥缺”,李侍尧要价绝不心慈嘴软,开口就是八千两白银。

他的索贿门道多多。其家中凡遇喜庆、寿辰、生死、建房等事儿,名正言顺地收受贿赂。乾隆四十年李侍尧决定在都城扩建房屋,消息传出去后,他的部属们“响鼓不用重锤”,挖空心思想方设法送礼。有两个官员各送礼五千两白银,为了避免暴露,礼金不在都城也不在云南官衙中交割,而是由其亲信家人在路途中收取。

他唆使其亲信家人与当地驻军的将领称兄道弟,建立铁哥关系,从面构建自己的独立国。

在李侍尧的淫威之下,云贵的地方官员们对李侍尧的所作所为睁只眼闭只眼,甚至朝廷派员来查询时,有的官员还为之文过饰非。说明当时的云贵官场,在李侍尧的把持下,已经完全腐朽了。

(三)李侍尧死里逃生

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朝廷收到不少检举信。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云南粮储道海宁公开状告李侍尧贪污营私。乾隆皇帝诏令尚书和珅、侍郎喀宁阿办理此案。李侍尧事先对有关官员作了贿赂,调查没有结果。乾隆皇帝骑虎难下。只好下诏将李侍尧罢官,逮捕押回都城议罪。后来经过各方查处,连同李侍尧的同僚及亲信家人等均被查验,人证赃物俱获。经办案子的和珅、喀宁阿提出处决的建议。

乾隆皇帝下令大学士九卿商议如何处理李侍尧,他们的意见是立即就地处决。

不知乾隆皇帝如何想的,过了一些日子,亲自下旨将其改判为“监斩候”,即秋后执行处决。令朝野想不到的是,又过了一些日子,乾隆皇帝重新用李侍尧为陕甘总督,继而又调任闽浙总督。

(四)乾隆皇帝是如何考虑的

乾隆皇帝在处理李侍尧这件事上,是如何考虑的呢?史料上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有多种猜测和分析。

从整个清王朝来看,惩治贪污枉法的政策从未间断,就乾隆皇帝而言,他整饬官吏队伍,惩罚处理贪官污吏是不手软的,但奇怪的是越惩贪风越刮越烈。这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封建制度本身就是培养贪官污吏的温床,皇帝嘛就是最大的贪官污吏。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把整个天下都占为己有了。

就乾隆皇帝本人而言,他虽然痛恨李侍尧的贪赃枉法,但念其家族前辈为大清建立了不少功勋,作为李侍尧本人十分勤干有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贪污几万两、甚至几十万两

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处罚一下,杀鸡给猴看,使其他人不敢效仿就行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最终还是要依赖李侍尧这类人的。

还有人分析,李侍尧十分圆滑,他知道朝廷清楚了他的犯罪事实后,态度来了个大转变,将一桩桩一件件事供认不讳,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原谅,对他姑息养奸。

标签: 李侍尧清朝

更多文章

  • 乾隆临死前为何告诫嘉庆不要杀和珅 和珅死后十五年嘉庆才明白道理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乾隆,和珅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告诉儿子不要杀和珅,可嘉庆却不听,15年后才明白父亲的苦心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众所周知,和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因各种影视剧给现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油嘴滑舌、贪污受贿等各种不好的行径在他身上都能找到。不过,在官场上他却是一个政治高手,多年来一直备

  • 彭羕:东汉末年官吏,他为何被逮捕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彭羕,东汉

    彭羕(184年-220年),字永年,广汉(今四川广汉北)人。东汉末年官吏。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彭羕起初在益州任书佐,但后来其他人向益州牧刘璋诽谤他,刘璋于是以“髡钳”(剃去头发和胡须,并戴上刑具)处罚他,并且贬奴隶。此时刘备入蜀,彭羕想投靠刘备,于是去见庞统。庞统和他会面后很

  • 李世民在处理李承乾的时候 李世民为什么要选择上策而不是其他选择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世民,李承乾

    李世民如何处置李承乾方为上策?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作为唐高祖李渊的次子。虽然其因为并非长子而无缘太子之位,但由于其在唐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手下人才济济。所以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用武力夺取了本应是兄长

  • 项羽自刎后虞姬也跟着殉情了吗 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项羽,乌江

    对项羽乌江自刎后,虞姬决然殉情,事实果真如此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西楚霸王项羽和宠妾虞姬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被世人口口称颂、惋惜慨叹,还被许多戏曲家和音乐家编绎成了凄美的文艺作品,一如京剧名段《霸王别姬》、又如歌手屠洪刚的经典成名曲《霸王别姬》。面对垓下之围,项羽自当于

  • 曹操七个女儿都嫁给了同一个男人 这个男人到底有多优秀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曹操,女儿

    曹操有7个漂亮女儿,为何都嫁给了同1个人?他是谁如此优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浪淘沙》回首三国历史,称得上英雄者寥寥数几,魏武帝曹操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确实并非虚言。但是比起屡战屡败的刘备,曹操

  • 秦宓: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学者,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宓,蜀汉

    秦宓(mì)(?-226年),字子敕。广汉郡绵竹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学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秦宓善舌辩。早年仕于益州牧刘璋麾下,后降刘备。刘备伐吴时,秦宓劝阻,刘备大怒,欲杀秦宓。因诸葛亮及时求情,才保住性命,仅被下狱,后被释放,拜左中郎将、长水校尉。吴蜀同盟后,孙权派

  • 李蔡是什么出身?他最后为何会得到个自杀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李蔡,汉朝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中国普遍使用郡县制,其实这个郡县制在战国时期各国中已经较为普遍。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起,各郡县出现一些豪强大族,陇西李氏就是其中之一。李氏属于嬴姓,和秦国王室本是一个祖宗,都是皋陶之后,从西周初年就世代定居在陇西。日后陇西李氏以豪强身份夺取了天下,创立了大唐帝国,更不用说明朝的李成梁、

  • 杜微: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他与诸葛亮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杜微,蜀汉

    杜微(生卒年不详),字国辅,梓潼涪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吏。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年少时跟随广汉任安学习经学。东汉末年,担任益州从事,但不久后辞职。杜微装作耳聋,隐居于山野之中。后来诸葛亮想要任命杜微为益州主簿,杜微推辞,诸葛亮便派遣车辆去迎接杜微。二人见面后,诸葛亮又

  • 三国曹操五子良将的结局如何?有哪些人得以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五子良将,三国

    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这是今天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曹魏五子良将是曹操手下最得力的五位战将,每一位统兵打仗都是响当当的,都能独当一面,在演义中,五子中除了于禁兵败羞愤而死,剩下四位都是中箭而死,分别是张辽、乐进、张郃、徐晃,而在正史中,只有张郃中箭而死,剩下的几位都是怎

  • 李善长被处死时,为何不拿出朱元璋赐给自己的免死金牌?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善长,明朝

    明代,朱元璋效法了前朝,并给了下属大臣们很多金券和铁券。这是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的一天,明朝开国第一功臣、77岁高龄的李善长,及其全家70余口,纷纷人头落地!至今仍令人惊骇。李善长,是明朝开国丞相,朱元璋的股肱重臣,被誉为“明朝开国第一文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