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始皇能够灭六国征百越 秦始皇为何没有对匈奴赶尽杀绝

秦始皇能够灭六国征百越 秦始皇为何没有对匈奴赶尽杀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375 更新时间:2023/12/14 20:09:33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秦始皇,灭六国征百越,为何没有对匈奴赶尽杀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战功卓越,横扫六国,堪称天下无敌手。

不仅如此,在成功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还组织远征军讨伐南部的百越,大获全胜,将秦帝国的统治范围向中国南部地区大大推进。

但是,这样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却未能举全国之力一举消灭匈奴,仅仅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将匈奴赶出河南地,向北迁徙。与此同时,秦朝将六国长城相连,建设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军力强盛的秦朝为何没有对匈奴赶尽杀绝,以至于此后西汉一代饱受匈奴侵扰,个中原因有待细细探讨。

一、此匈奴非彼匈奴

1.秦汉匈奴差异

西汉时期的匈奴极为强盛,汉高祖刘邦都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依靠陈平的计策方才得以平安脱险。

此后,刘敬上奏汉高祖,提出“彼(匈奴)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汉书》)。

也就是说,刘敬认为,如果将宗室女送给单于和亲,并附赠大量的礼物,那么这群蛮夷就会知道汉朝宗室女的贵重,会珍惜宗室女,将其册立为匈奴阏氏(相当于皇后)。如此一来,宗室女的儿子就会成为太子,变成以后的匈奴单于。

从中不难看出,西汉君臣对匈奴极为忌惮,以至于要用和亲来换取和平。

但是,秦朝时期面对的匈奴,实力远不及西汉的匈奴。

此时的匈奴首领是头曼单于,他是匈奴历史上第一位单于。此时的匈奴尚未组建严密的军事组织。据《史记》记载,当时的匈奴部落“时大时小,别散分离”。

也就是说,秦朝的匈奴仍然处于一个聚合离散、时大时小的部落联盟发展阶段,尚未形成严密的国家政权体系。既然缺乏严密的国家体系,那自然无法对抗建立君主专制的秦朝,无法对秦朝边界产生重大威胁。

此外,从战国后期赵国大将李牧对匈奴的征伐情况来看,当时的匈奴国力最多与战国七雄中的一个国家国力相当,完全无法与统一六国的秦朝相提并论。

当时的李牧已经能够“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单于奔走”。仅仅凭借赵国一个国家的军队就能大破匈奴,打得匈奴单于抱头鼠窜,可见当时匈奴力量之弱小。

如此看来,秦朝北部边境的匈奴从未被秦朝视作重大威胁,最多算是边境的一股中大型势力,那么,秦朝自然不会急着彻底消灭匈奴部落。

2.北击匈奴建立缓冲区

当然,秦始皇的战略意识极为超前,卧榻之侧其容他人酣睡,即便匈奴对秦朝无法构成致命威胁,秦始皇还是派遣蒙恬北击匈奴,试图迫使匈奴向北迁徙,建立一个和平缓冲区。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

此处的“河南地”主要是指今天的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这一代一直处于旱地农业和畜牧业的经济交错地带,气候环境较为恶劣,主要适合游牧民族生存。

如此一来,秦始皇让蒙恬夺取河南地显然不是为了开疆拓土,而是为了在匈奴和秦朝之间建立一个安全缓冲区,加大秦朝的战略纵深。

这种建立缓冲区的战略企图和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的企图基本一致,都是用最少的机动兵力达到防守边疆的效果。

可是,我们还是有所疑惑,为什么蒙恬不是全灭匈奴,而是将匈奴赶出河南地呢?

二、秦朝心有余而力不足

1.秦朝的内部困境

实际上,即便秦朝想要将匈奴赶尽杀绝,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秦朝的统一并没有给大规模进攻匈奴创造有利条件。

秦朝的统一是以大量人口的牺牲为代价的。根据秦汉史专家林剑鸣的统计,从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到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在与六国的战争中,杀伤人数就高达130多万,在秦始皇征服天下的过程中,这个数字只多不少。

如此一来,秦始皇统一后的天下并非繁盛的天下,反而是一个老弱病残遍布,人口急剧减少的天下。

此外,当时的秦朝百姓普遍渴望和平,希望秦朝能够减少战事。因此,对于秦始皇来说,如果想要巩固统一成果,尽量地减少战争、发展生产才是最紧要的政务,对远在北部且对秦朝没有致命威胁的匈奴不值得发动全面战争。

除了人口减少、人心思安等原因外,秦朝的财政状况也不足以支撑一场与匈奴的全面战争。

长期的兼并与统一战争,极大地消耗了秦国的人力、财力。而北击匈奴又自有其特殊性,不同于以往征服六国,秦朝无法从匈奴周边就近获得人员、军粮和军事装备的补给。

也就是说,如果秦朝意图彻底消灭匈奴,那么秦朝必须要承担从中原地区越过农业区深入草原、荒漠的补给线的消耗。

而寒冷的塞外、遥远的路途无疑又会给补给线的建立带来大量额外损耗。

在古代主要依靠人力、畜力的原始交通条件下,军事补给线过于遥远往往会给国内财产、普通百姓带来沉重负担。

而且,即使这些补给从内部运到了前线,往往也是十不存一。正如《史记》记载:“率三十钟而致一石”。战争补给的损耗率达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即使不说全面战争,仅仅是秦始皇动员三十万大军驱赶匈奴一事,已经搞得秦朝内地民怨沸腾,“道路死者相望”(《史记》)。这种情况下,秦朝又怎么可能再进一步加大兵力投入,与匈奴展开一场全面战争呢。

2.战争的实际考量

从战争的利弊来看,秦朝实际上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全灭匈奴。

一方面,秦朝缺乏对付游牧民族的战马装备和战争经验。

作为游牧民族,匈奴“衣皮毛……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往来转徙”(《汉书》)。

也就是说,匈奴能够大范围迁徙,没有固定的处所,机动性强。

此外,匈奴部落还有全民皆兵的传统,据《汉书》记载:“(匈奴人)尽为甲骑”。

换言之,匈奴人能够举全族之力与汉人交战,他们能够在广阔的草原上长途奔袭,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秦朝长期和中原王国作战,也缺乏与匈奴人作战的经验,这也是制约秦朝全灭匈奴的一大原因。

另一方面,秦朝与匈奴作战弊大于利。尽管后世对于秦朝北击匈奴称颂颇多,如贾谊说道,秦朝派遣蒙恬北击匈奴后“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汉书》)。

但是,实际上,北击匈奴给秦朝带来的实际利益极其有限,反而将秦朝拉入一场巨大的消耗战争中,削弱了秦朝对全国的控制能力,加速了秦朝灭亡的步伐。

与匈奴作战不同于秦军以往攻灭六国的战斗。在攻灭六国的过程中,秦军每攻下一座城池,总能获得大量粮食、人口和财富,从而壮大秦军势力。而攻打匈奴完全是一场消耗战争。

相对于农耕的中原地区,匈奴人的草原环境恶劣,不利于农业开发,许多远征的士兵也无法适应荒漠的水土条件,没有战斗前就悲惨地死去。

再者说,秦朝即使打败了匈奴,也未曾俘获多少匈奴人口、牲畜。据《汉书》记载,匈奴擅长运动战,他们往往“利则进,不利则退”,来去如风,无法捉摸。

如此一来,面对蒙恬的三十万大军,匈奴自然而然地选择暂避锋芒,远遁到大漠以北避免损失。

反观秦朝,为了巩固新获得的河南地,他们必然要开发新的交通运输线,派遣士兵驻守。所以,这注定是一场无休止的、无底洞式的战争。

这样就是为什么,秦朝灭亡后,匈奴能够迅速返回河南故地赶走秦朝派遣的士民。这也说明,秦朝实际上没有给予匈奴致命打击。否则,匈奴也不会在西汉初年迅速发展,威胁到汉高祖刘邦。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北伐匈奴动用三十万军队实际上已经是秦朝北伐军力的上限。如此庞大的军队驻守在北地极大地影响了国内稳定。

以至于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秦国的军队一度匮乏,精锐军队处于北方边境,鞭长莫及,只好释放修筑骊山陵墓的囚徒,发给他们武器,用于镇压起义军。

这对于曾经雄霸天下的秦国而言是难以想象的,由此可见,秦国抽出三十万兵力北伐匈奴已经是极限,没有可能再出动更多兵力彻底剿灭匈奴。

总结

统一六国的秦朝拥有举世无双的兵力,但是,秦朝并没有选择彻底剿灭匈奴,而是派遣蒙恬将匈奴驱赶至大漠以北。这种奇怪的历史现象既有匈奴方面的原因也有秦朝自身困境作祟。

一方面,秦朝的匈奴暂时不够强大,与西汉的匈奴强大到威胁汉朝首都不同,秦朝的匈奴不足以对秦朝构成致命威胁,如此一来,秦军就没有彻底剿灭匈奴的动力。

另一方面,秦军在统一六国后陷入财政、人口衰竭的困境,无力支撑一场与游牧民族的全面战争。

另外,秦军并不擅长剿灭机动能力极强的匈奴骑兵,匈奴骑兵往往采取暂避锋芒的策略,使得秦军无从下手,这也是匈奴始终无法被秦军剿灭的一大原因。

标签: 秦始皇匈奴

更多文章

  • 仆固怀恩对唐朝有何贡献?他选择造反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仆固怀恩,唐朝

    仆固怀恩,唐朝中期名将,右武卫大将军歌滥拔延后代。以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唐朝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让大唐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乱”爆发。这场叛乱历时八年才被平息,对于唐朝而言,在平息叛乱的过程中,功劳最大的有三个人,是郭子仪、李光弼(契丹族)、仆固怀恩(铁勒族)。因为功劳大,且掌握有

  • 如果李林甫没死,安史之乱还会爆发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林甫,唐朝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分水岭,始于安禄山和史思明二人背叛唐朝起兵谋反。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公元753年,唐玄宗时期的权相李林甫病死,二年多以后,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安史之乱”爆发。谈及唐朝的“安史之乱”时,网络上流传有一种说法叫“李林甫不死,安禄山不反”。这是因为史书上把安禄山

  • 乾隆一死嘉庆为何着急处死和珅 作为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乾隆,嘉庆,和珅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刚断气嘉庆立即赐死和珅,“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真是这样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1799年乾隆刚死,嘉庆帝便对和珅开始动手,和珅虽感觉不太妙,但是对嘉庆帝的计划一无所知;和珅不知道的是在嘉庆帝安排下,已经把他视为眼中钉的朱桂已悄悄入京,并藏到了东华门的一套小

  • 孙权拿下荆州都达到了目的 孙权为什么还要杀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孙权,东吴,关羽

    对孙权都已经拿下荆州了,为何还要杀关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如果问中国哪段历史最让男人着迷,那么各色英雄人物不断登场的东汉三国一定会高票位于前列,而在诸多三国英雄人物中,义薄云天的关羽的人气非常高,而对于关羽的粉丝们来说,关羽被东吴杀害这一结局显然是很难接受的,以致于很

  • 从取缔门阀到大力推广科举 武则天为什么会这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武则天

    武则天为何取缔门阀?为何又大力推广科举制度?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武则天之前的封建王朝,基本上是皇帝轮流做,士族永不倒。不管王朝如何变化,这士族家族总是能够拥有绝对的资源。他们虽然不一定会走上政治巅峰,却始终处于不败之地。武则天消灭门阀家族,是功

  • 苏麻喇姑在后宫的地位怎么样?整个清朝皇室都敬重她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苏麻喇姑,清朝

    苏麻喇姑,孝庄文皇后的侍女,出身于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家庭,随孝庄陪嫁进入后金宫廷。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苏麻喇姑是蒙古人,于1612年前后出生在科尔沁大草原一个贫苦牧民家庭。最初的名字叫做苏茉儿,意为“毛制作的长口袋”。幼时的苏茉儿活泼机灵,阳光爽朗,整个草原上都充斥着她天真无邪的笑

  • 高湛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高湛,南北朝

    高湛是北齐第四位皇帝,561年~565年在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齐武成帝高湛是东魏大丞相高欢的第九个儿子,母亲是娄氏,他长得仪表堂堂,魁梧英俊,高欢极为钟爱。高湛3岁时,封长广公,次年封长广王,8岁时,高欢为他聘蠕蠕太子盭罗辰之女,而他却冠服端严,神情闲逸,华戎无不叹异。

  • 夏侯渊死后曹操是什么表现?他为何会哭?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夏侯渊,三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夏侯渊是汉末三国名将,也是曹魏宗族大将,夏侯渊武艺高强,善于统兵,为曹操平定西部地区立下汗马功劳,曾追着马超打,虎步关右。然而,定军山一战,夏侯渊因为轻敌,中了法正之计,被黄忠斩杀。曹操听说夏侯渊战死,为何放声大哭?夏侯渊对曹操意味着什么?夏侯渊

  • 武则天为什么会选择和李治合葬 两人的感情有那么深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武则天,李治

    对武则天选择与李治葬在一起,是两人感情深厚,还是另有原因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武则天的大名人人都不陌生,她从一个小小的宫人,一步一步走到了皇帝的宝座上,无疑是一段精彩的传奇故事,但是她已经成为皇帝了,为什么不为自己修建一个豪华陵寝,非要和丈夫李治挤在一起呢?武则天和李治的

  • 东汉时期的外戚为什么飞扬跋扈连皇帝都敢下手 他们势力为何那么大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东汉,外戚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东汉的外戚们为什么飞扬跋扈,外戚敢对皇帝动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东汉的外戚们为什么飞扬跋扈,甚至敢毒杀皇帝呢?东汉的皇帝大多短寿,新上位的皇帝年龄幼小。长期以往,母族凭借和皇帝的血脉联系,以及太后的纵容,势力越发强大。按理说,外戚们因为皇帝的原因才会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