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是谁,施琅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祖父时家境富裕,到他的父亲施大宣时衰落。然而,,
施大宣尚义,为人正直好施,所以他在邻里声誉良好。施琅生来就有一张大脸宽额。施大宣认为此为贵人相,所以他严格管教施琅,希望施琅将来成为公侯将相。
十几岁时,施琅学书不成,转而开始习剑。跟他老师学习兵法,各种兵法兵书,无不精通,智勇双全。纵观施琅的一生,无不透露出他自信的性格。施琅十七岁参军,成了总兵郑芝龙的部将,每次打仗都打头阵,屡建战功。
1652年(顺治九年),曾德事件导致了施琅和郑成功决裂。自郑芝龙降清以来,曾德不太得志,他在郑成功军中受到施琅的牵制。自从施琅被剥夺了军权之后,曾德为求出头,利用他在郑氏军队的关系,加入了成功营,也就是所谓的“恃郑氏亲昵,逃于郑所"。施琅大为愤慨,派人逮捕曾德并将其斩首。郑成功下令不要杀人,但施琅公然无视,并“令杀人”。
郑成功见施琅违抗命令,杀死了郑氏老将,断定其有反心。在5月20日,密令援剿右镇以商议合适军机为名,逮捕施琅兄施显。与此同时,命右翼先锋黄廷率领士兵包围了施琅府,逮捕了施琅和他的父亲施大宣。施琅被捕后,在一些亲信和当地居民的掩护和帮助下逃往大陆。郑成功得知施琅逃入清朝的管辖范围后,大怒,于7月将施大宣和施显处斩首。当施琅得知他的父亲和兄弟被杀后,他恨郑成功,决心投靠清朝,并决心同郑氏为敌。
1659年(顺治十六年)清廷升任施琅为同安总兵。1662年(康熙)施琅升任福建水师提督,出兵击败郑经进攻海澄军队,并上书清廷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最终得到了康熙皇帝的支持。
1664年(康熙)三年,由于施琅的建议,清朝派他领兵收复金厦新胜,准备进攻澎湖,直取台湾,这样四海归一,边民就不会受到伤害。后来,他也的确不负众望,收复了台湾,这一壮举打破了海峡两岸的长期对峙,为清朝的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康熙帝不仅封他为靖海侯,而且他的后代都加官封赏。
施琅是明朝贰臣,不是英雄。他两次降清,反复无常。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很明显夏清是夷。因此,施琅降清在文化上是弃夏归洋,在政治上是明正统的叛逆者。施琅和郑氏之间的不和不能成为他被降级的借口。施琅大节既亏,身名瓦裂,。清朝以后不管取得什么成就,士大夫的荣誉都被打破了,其他的就没什么值得讨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