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简介。张昭年少时便好学,擅隶书,文采颇佳,多次被举荐做官均未受。东汉末年,中原动乱,张昭和流落江南,受到权孙策的重用。
孙策待张昭极其谦恭有礼,有一次还和他一起去看望张昭母亲,私教甚好。孙策治下几乎所有重要事务都由张昭经手,为孙策打下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因此深受北方士大夫的尊敬,在他们的书信中多有称赞张昭的言辞。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负重伤。临终前,他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孙策嘱咐张昭,“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作为辅佐孙策和孙权两朝重臣,张昭对江东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一直推行“稳定豪强”政策。孙权即位之初,四方叛乱接连发生,张昭和江东诸将尽力辅佐孙权,使局势趋于稳定。董袭说:“讨虏(孙权)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董)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孙权对大多数大臣都直接称其名,只有称呼张昭为张公,称张纮为东部,表明孙权对他们非常器重。张昭还向孙权,推荐了严畯,吕蒙等人,他们后来成为孙吴名臣。
不过赤壁之战后,张昭逐渐被边缘化,退出了孙权的核心决策层。后,孙权登基为帝,对张昭投降主张越发不满,并对后者说:“如果我听你的话,我早就乞食于曹氏了。
曹魏、蜀汉曾有丞相之职,但他们大多出现在特殊时期。比如曹操罢黜三公,自立为丞相,以丞相之尊架空皇帝和朝朝廷官员,改朝换代。诸葛亮为丞相,实际上代替软弱的刘禅处理朝政。孙吴丞相是一个常设官职,基本上继承了汉制度,丞相为百官之首,手握大权。
221年,孙权称吴王,作为吴国元老级文官,是宰相的首选人选,但却选择了默默无闻的孙邵。大名士孔融曾称孙邵为“廊庙才也,即他能在做朝中做大官,但怎么能与张昭相提并论呢?孙邵似乎是一个过渡性人物。似乎是嫌张昭性格刚正严厉,易起冲突。
225年,孙邵病逝,官员再次推荐张昭为相。这一次,孙权在江东大族顾氏顾雍,在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后,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上还官位及所统领部属,改封娄侯。后嘉禾五年(236年),张昭去世,年八十一,谥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