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敬业生平,李敬业,又名徐敬业,祖籍离狐县,是唐初大将军李积之孙,李震之子。他是因武则天临朝称制而起事的领导者。徐敬业从小就擅长骑射,而且头脑聪明。
由于父亲早逝,他直接继承了祖父的爵位,成为英国公,担任眉州刺史,并坐事被眨为柳州司马,武后废黜唐中宗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皇帝。之后,李旦上表请辞,武太后临朝称制。
徐敬业与其弟徐敬猷、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人,于684年9月在扬州起兵。自称匡复府大将军,领扬州大都督,以勤王之名,写下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号令天下。
徐敬业士卒迅速增加到10万以上。武太后剥夺了徐的赐姓,并派梁郡公李孝逸为主帅,魏元忠为副统帅,率三十万军队征讨。魏思温建议直攻东都洛城,而薛璋则建议先进攻进常州和润州,徐敬业听从薛璋劝告,先南渡长江攻陷润州,北向与李孝逸战于高邮,徐敬业首战告捷,但经过长时间的战斗,李孝逸11月以火攻大败敬业军。李孝逸利用这一局势,杀害了七千多人。士兵逃跑时,跳进河里淹死了无数人。李孝逸占领了江都,一面派兵追击叛军残余的同时,一面兵分几路追击叛军领袖。
起初,敬业集结军队,计划从哪里进攻。薛璋说,“金陵帝王之气还在,长江地势险要,所以我们凭此地坚守。然后夺取常和润等州作为争霸的基础,然后整顿军队北渡到淮河”魏思温说,“兵贵神速。只宜早渡淮河,北上招贤纳士,乘山东不稳,直取东都洛阳,取关对敌。这是上策。”
像杨玄感,李密和其他许多失败的例子一样,徐敬业没有选择直奔政治中心,而是准备越过江争取独立政权。恐怕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样做,他也失去了所有的政治借口,没有人会支持他。所以这件事也反映了他真正的政治意图。从领袖的来看,如果你真的想帮助李唐,直扑洛阳虽然危险系数高,你也不会枉为李唐朝臣。然而,撤退到江南反映了徐敬业心中想要留的一条后路。就算失败了,也可以东渡扶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