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公孙策,经典《三侠五义》中的文学人物,是北宋开封府主簿师爷,和包拯的得力干将,开封府铡刀的设计者,为人心思缜密,见多识广,人称再世诸葛。
正史中没有关于公孙策的记载,宋代的各种史料中也没有关于公孙策的信息。所以可以断定历史上没有这个人,但不排除有相关历史人物作为原型的可能性。
有关包公的小说和戏曲是在宋元时期出现。宋元都是“说唱词话”,带有旋律而大多简短。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故事是南宋的郑克的《折狱龟鉴》(成书于1131-1162)。到了明代,“短篇小说集”开始出现。典型代表是《龙图公案》,其中有100个公案故事,却没有““公孙策”。
直到被称为“武侠小说鼻祖”、道光年间的评书大师、单弦大师石玉昆的出现,包公小说才出现了划时代的成就《三侠五义》。《三侠五义》第七回,公孙策出现。在小说中,公孙其实并不是重点描写的对象。他是了然和尚推荐给包公的落第秀才,包拯实看在了然和尚的面上收留了他。此后,公孙策成为《包公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成为帮助包公处理案件、撰写公文、制定法规等的重要询问对象。
这是因为清朝是师爷的全盛时期。清中央政府承认师爷的存在,并严格划分师爷与官员的关系。即师爷是官员的“私募人员”,他的工资或其他收入来源于关于官员自身的俸禄。因此,官员和师爷紧紧联系,成了利益共同体。师爷给官员们出谋划策,自然自己也能落得好处。
也是因为随着师爷鼎盛时期的到来,所以每当清代小说涉及官场时,师爷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而成为众多人物中独一无二的人物,与他们在清代官场中的特殊地位相得益彰。自然公孙策的出现也有赖于这这一背景。
在清代师爷按职能可以分很多种,可分为刑名,钱谷,书启、挂号、征比、账房、知客师爷等。在督抚等高级衙门里任职的,有有戎幕、阅卷、著书师爷等。
此外,有些衙门可能根据一些特殊需要,还有章奏、书享、朱墨、教读、等等,可谓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小说中的师爷形象主要有三类:即刑名师爷、书启师爷、账房师爷三类居多。刑名师爷古代官署中负责处理刑事判牍的幕友。公孙策为北宋开封府主簿师爷,其职能似乎包括了刑名,账房等多种职能。他们负责处理司法诉讼事务,包括对谋杀、奸情、斗殴、盗窃等各种刑事案件的调查、审判、听证和拟刑等。“非官而操官之权,笔墨之间,动关生死,为善易,为恶亦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