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名将刘法简介:有时论名将必以法为首之说

北宋名将刘法简介:有时论名将必以法为首之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641 更新时间:2024/1/26 17:37:19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刘法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刘法,北宋名将,有“时论名将必以法为首”之说。刘法扬名于危难之中,长期征战边塞,成名于宋夏战争,身经百战,被敌人称为“天生神将”,对北宋进击河湟起到重要作用,官至北宋熙河经略使。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三月,童贯命已任熙河经略使刘法率兵攻击西夏统安城(今青海省互助县北,原名割牛城,被宋将何灌从西宁出兵夜袭攻下后改名统安城),刘法认为西夏军虽经宋军重创,但是元气未伤,贸然出兵胜数不大,不愿冒险进兵,被太尉童贯威压出征,遭遇西夏重兵围攻,力战后在突围途中坠崖,双足折断重伤,被西夏军杀死。战后童贯将战败罪责推卸给刘法,名臣李纲撰写《吊国殇文》以祭奠,为刘法鸣冤。

因刘法之子刘正彦参与“苗刘兵变”,已经为国战死的刘法也受到了影响,其战功和事迹变得默默无闻,《宋史》中没有他的传记,这位北宋一代名将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人物简介

刘法(?~1119年),北宋名将。字号,籍贯皆不明。

同年苗履、刘法统兵至大沙堆等处,破荡贼众,斩首八百级,生擒带牌伪天使一,大首领二,牛马孳畜万,宋军追击五十余里,刘法再受通令嘉奖。当年九月刘法出击转战田家流等地先后斩首数千级,为正面战场平夏城战役取得决定性战役立下汗马功劳,在田家流一战中刘法身先士卒,身负重伤。公元1099年(元符三年),任客省使(此依大诏令集)。

人物经历

被敌军誉为天生神将的北宋名将刘法,此人名声之大,有“时论名将必以法为首”之说(载于《陕西通志》)。

刘法扬名于危难之中。宋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三月,北宋塞门寨受西夏攻击,大将米赟(据称为大书法家米芾的祖父)阵亡,在宋军士气沮丧,城中汹汹,老将皆有忧色时,刘法挺身而出,领兵猛攻西夏洪州(今陕西靖边县南),“斩掳五百余、焚荡族帐万二千、获孳畜铠仗万三千”,一举扭转战局,战后刘法由鄜延路第三将副将胜任为第三将主将,军阶如京使。

刘法长期征战边塞。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刘法与苗履统兵至大沙堆等处,破荡贼众,斩首八百级,生擒带牌伪天使一,大首领二,牛马孳畜万,宋军追击五十余里,刘法再受通令嘉奖。当年九月,刘法出击转战田家流等地先后斩首数千级,为正面战场平夏城战役取得决定性战役立下汗马功劳,在田家流一战中刘法身先士卒,身负重伤,升任客省使(大诏令集记载)。次年(公元1099年)已经成为鄜延路钤辖官的刘法再次出塞,转战神鸡流、乌延等地先后斩首四千余级,威震陕西。

刘法成名于宋夏战争。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刘法在会州(今甘肃会宁)尔提克泉迎战西夏主力大军,一战破敌,将敌击溃后,渡黄河纵横荒漠追击四百余里,大掠喀罗川,斩俘西夏军万余人(定功继伐碑记载)。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刘法参与收复河湟地区之积石军之战,同年出任三衙侍卫亲军马军司都虞侯(景定建康志记载)。

《西夏书事》记载刘法战绩有三段,皆战胜敌军,其一,“刘法直抵古骨龙,夏右厢兵数万迎战,大败,被杀三千余人(指西夏军大败被杀)。”其二,

“仁多泉城降于熙河将刘法……,法受而屠之,死者三千余人”。其三,

“宣和元年、夏雍宁五年春二月,围震武军。即古骨龙城,…...自筑城后,夏国数以兵争,杀知军事李明,时熙河、泾原、环庆同日地震,民心慌乱,乾顺(西夏皇帝)遣兵从善治堡入围之。知军孟明(原文此处有误,应为孟清)出斗被创,危甚,熙河将刘法率兵赴援,围乃解。”

刘法应该是个不善于阿谀逢迎之人,宋徽宗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北宋这位书画双绝的亡国皇帝,在位26年共用了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6个年号),刘法因朝廷颁乐未亲自出迎(作为当地主要军政长官对上级不恭敬),被罢免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知熙州,罢免三衙侍卫亲军马军司都虞侯(宋会要辑稿记载),仕途受挫。不过因为战事频繁,缺少勇将,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刘法再次出任侍卫亲军马军司都虞侯,当年又升任侍卫亲军马军司都指挥使(景定建康志记载)。

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因夏人屡犯边境屠杀劫掠,宋夏全面战争暴发,宋军由童贯率领,出兵20余万分三路攻夏,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二月,宋夏在河湟流域激战,刘法率兵万余名攻占了西夏仁多泉城(今门源县珠固乡一带),斩首数千级,并依山沿河修筑震武城(即古骨龙城,今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克图口村三角城),作为前进堡垒。但是,西夏王朝并不甘心,震武城就像打入西夏领土中西部的楔子,与陕北、陇右方向的宋军形成对西夏的钳形进攻态势,严重威胁西夏的侧翼安全,于是西夏多次集中重兵发动反击,先是据守震武城的知军李明战败被杀,接任的孟清也受重伤,危急之时,已任熙河经略使的刘法率兵及时赶到,夏兵被迫解围而去。

历经数十年沙场拼杀的刘法,最终没能逃过宋朝以文御武瞎指挥带来的恶果,指挥他的不是文人,而是创造出中国历史五个之最的宦官(握兵时间最长、掌控军权最大、获得爵位最高、第一个代表国家出使外国、唯一被册封为王的宦官)童贯。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三月,童贯命熙河经略使刘法率兵攻击西夏。刘法认为西夏军队虽经宋军重创,但是元气未伤,贸然出兵胜数不大,不愿冒险进兵。童贯强迫道:“君在京师时,亲受命于王所,自言必成功,今难之,何也”?(你在京城时,亲自领命,说一定能成功,现在认为难以成功,为什么?)。

眼看一顶大大的“欺君”帽子将要扣在头上,迫于权倾天下的太尉童贯威压,刘法无奈之下只好率兵两万至统安城(今互助县,原名割牛城,被宋将何灌从西宁出兵夜袭攻下后改名统安城,具体考证见文后详述),结果和早有充分准备的西夏主将察哥(夏崇宗李乾顺的弟弟)所带领的敌军重兵发生遭遇战。察哥将他的军队列为三阵,以阻挡刘法的前军,同时,另派一支精锐骑兵(铁鹞子)登山绕到刘法军后面进行夹击。双方激战7小时,刘法前军杨惟忠、后军焦安节、左军朱定国等皆战败,士兵饥寒交迫,战马多渴死,刘法仍组织中军、右军决死反击,终因兵力悬殊遭到惨败,无奈利用夜色带兵突围,大约走了70里,想通过珠固峡撤退时,被夏兵发现,将宋军残军团团围住,刘法在乱军之中一不留神,连人带马掉下山崖,双腿折断。而此时仍在作战的宋军发现他们的主将不见了,熙河猛将翟进(后来与其兄翟兴在中原一带抗金剿匪时战死)带领部下数次冲进西夏军阵,到处寻找刘法,但由于宋军陷入混乱没人知道刘法在那里,只好悲痛的领兵突围而去。此时正好有西夏的一个别瞻军(负责后勤部队)士兵通过山崖下,乘机将受伤的刘法杀死,曾经百战百胜威震西陲的一代名将刘法最终血染河湟,捐躯沙场。

西夏主将察哥见到刘法首级,惺惺相惜,对其部叹息道:“刘将军前败我于古骨龙、仁多泉,吾常避其锋,谓天生神将,岂料今为一小卒枭首哉!其失在恃胜轻出,不可不戒”。作为亲王的察哥哪能理解宋朝武将在以文御武制度下的憋屈与痛苦,文臣谋划战略,武将负责执行,执行难免脱离实际,不执行很可能人头不保。之后察哥带领西夏军一路攻掠烧杀,宋朝军民、役夫死难者近十万人之多。冷兵器时代战争双方互相攻伐屠杀,是再正常不过的景象,西夏攻占宋境,往往是破城屠杀,蒙古后来灭亡西夏,几乎屠光其民。绵延数十年的惨烈厮杀之后,新仇旧恨加在一起,已经没有太多人性温情可讲,恐怕这也是刘法屠仁多泉城降卒的原因之一。

统安城一战宋军惨败,而童贯却隐瞒了这次战败的真相,居然向皇帝报捷,开宋朝隐败不报的恶例。他求胜心切,逼迫刘法出兵造成败局,统安之战后又指责刘法违反其“节制”,让刘法承担了败军丧师之罪,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战争史上的千古冤案。

刘法在当时的名声大于后来闻名天下的种师道种师中兄弟(即水浒传中所说的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史册中本应有更多记述,但他战死8年后,中原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变,盛极一时的北宋王朝转眼走向了灭亡。不幸的是刘法的儿子刘正彦,当时任护卫东宫太子的将领,却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伙同护卫皇帝赵构的将领苗傅发动了“苗刘兵变”(又称明受之变),以清君侧为名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并逼赵构将皇位禅让给其子赵旉,后事败被处以极刑。也因此,已经为国战死的刘法也受到了影响,其战功和事迹变得默默无闻,《宋史》中没有他的传记,以至于靠目前史料,只知其卒年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生年、籍贯皆不详。然而仅仅从今天残存的资料里,我们也足以看到这位一代名将的风采和不朽战功,在号称北宋精锐的西军诸多名将中绝对堪称翘楚。既然牵扯到谋反,刘法虽死,也只能父代子受过,民国蔡东藩在《宋史演义》中对刘法极尽贬低污辱,说刘法是兵败后向西夏军前杂役索要食物时被杀,当时党项人与宋人在语言、发形、衣服形制等方面多有不同,作为长期在边塞作战的将领能不知道这些?这个演义桥段居然还被南怀谨先生借用,在解读《素书》“怒而无威者犯”时,拿演义中刘法索食被杀作为“内养不足,则怒而无威”的例子,想来着实不该。

听闻刘法战死后,以抗金名垂青史的一代名臣李纲撰写《吊国殇文》以祭奠:序言中写“宣和元年春,用师西鄙,熙河帅刘法与其军俱歼,用事者以违节置罪之,赠典不及,予窃哀焉,作斯文以吊之”,文中以“痛忠魂之谁诉兮,激壮士之愤气,惟一胜而一负兮,乃兵家之常势。奈何不得使吾君得闻兮,以边事为戒。邈九重之高深兮,岂天下之耳目,皆可以欺蔽也”,对刘法壮烈战死却不得申其节,被童贯作替罪羊,令李纲深感悲愤。

标签: 北宋刘法

更多文章

  • 文成元皇后: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妃子,子贵母死制度的受害者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成元皇后,北魏

    文成元皇后,本姓李氏,永昌王拓跋仁之妻,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妃子,献文帝拓跋弘的生母,南朝宋济阴太守李方叔的女儿,太宰顿丘王李峻的妹妹,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李氏容貌美丽。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永昌王拓跋仁南征时,得到了李氏。兴安二年(453年),拓跋仁因谋反伏诛

  • 被誉为柳絮之才的谢道韫,她的婚姻生活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谢道韫,东晋

    谢道韫,东晋时期女诗人,她讲漫天飞雪比作被风吹散的柳絮,被誉为“咏絮之才”。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她说的原话是“未若柳絮因风起”,这是她7岁时,与叔父兄弟一起,对着满天雪花,临时举办的文学座谈会。因为这个比喻精妙,而被后世称赞,也出现了“咏絮之才”用来称赞有才华的女子

  • 北宋名相王珪简介:历仕三朝,时人称其为三旨相公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北宋,王珪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王珪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

  • 北宋宰相王旦简介:宋仁宗为其题碑首为全德元老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旦,北宋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王钦若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北宋名相,兵部侍郎王祜之子。太平兴

  • 南宋宰相范宗尹简介:史称近世宰相年少,未有如宗尹者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南宋,范宗尹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 李陵容是如何成为司马昱的妃子的?她为何被称为昆仑?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陵容,东晋

    李陵容,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妃子,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生母。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司马昱为会稽王时,李陵容是其王宫中的宫女。司马昱当时生有五子,四子夭折,一子遭废,诸姬绝孕将近十年。司马昱数次令人占卜,但终无子。司马昱后令相面人看其爱妾,相面人说都不能为他生子,于是便派诸婢给

  • 南宋宰相葛邲简介:被列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南宋,葛邲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 北宋名将李继勋简介:义社十兄弟之一,以质朴耿直著称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北宋,李继勋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李继勋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继勋(916年—977年),大名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北宋名将、宋太祖“义社十兄弟”之一。赵匡胤建

  • 北宋宰相刘正夫简介:与时人范致虚、吴材,江屿号称四俊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北宋,刘正夫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刘正夫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正夫(1062—1117年)字德初,衢州西安人。北宋大臣,书法家。元丰八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礼部侍郎

  • 北宋宰相李昉简介:效法白居易诗风,为白体诗代表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北宋,李昉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李昉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昉(925年-996年2月22日),字明远,(《直斋书录解题》作明叔),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五代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