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雍正留下的四位重臣,乾隆是怎么清除的?

雍正留下的四位重臣,乾隆是怎么清除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254 更新时间:2024/1/24 6:28:46

雍正留下的四位重臣,乾隆是怎么”清除“的?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乾隆上台后,虽然不喜欢李卫,但又不能太过得罪李卫,只有等他去世之后,下江南看见李卫夫妇的雕塑,下令拆除,以表达心中的不满!

01

满汉依旧还是朝中大势之争

虽然从康熙时代就一直推行满汉一家,但实际上满汉地位却依旧差距过大,汉人在官场上的地位始终比不了满人,特别是那些从关外追随清军入关的满人。

康熙去世后,留下七位顾明大臣,其中只有张廷玉一个是汉人,其余的不是亲王就是与皇家关系密切的满人。

到了雍正年间,雍正大力整顿康熙留下的烂摊子,这个时候就不要想什么满汉了,只要有能力、只要皇帝觉得你行,那就有出头之日。

在到乾隆,雍正留下三个能臣,鄂尔泰、张廷玉、李卫,前两位算是三朝老臣,而且都是在军机处,朝中地位非常之高,如果李卫再次入阁,势必会扭转局势。

因此,乾隆虽然尊崇李卫,却没有给他最高地位,依旧只是直隶总督,这个位置其实对于乾隆来说最适合。

李卫对皇家的忠心毋庸置疑,将京籍之地交给李卫,乾隆也放心。

后来又入朝,监管直隶,始终没有走到最高点。

02

发家史真的很不一般

真实的李卫与影视剧作品中的李卫差别很大,最大的就是出生和背景,至于他做过的事情,基本上算是还原了现实。

李卫并不是叫花子出生,被雍正收留,真实的李卫家境富裕,只是不喜欢读书,李卫父亲请了好几位老师,都被李卫以各种方式驱逐。

康熙五十六年李卫的父亲觉得再这样下去不行,所以就花费巨大代价,为李卫捐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

李卫入朝之后,就表现出自己能力的一面,虽然不识字,但能力真的很突出,因此受到康熙的赏识,仅一年的时间就成为户部侍郎。

雍正上台之后,对李卫更加信任,主要的原因就是李卫是个能臣,没有派系,最适合自己培养心腹。

有时候帝王培养心腹也很难,自己宠信的不一定是个能臣,能臣不一定就和帝王一条心,因此得不到帝王的宠信。

李卫虽然不识字,但是对于揣摩帝王心思,那叫一个厉害!

03

李卫是能臣,却不功高震主

雍正首先派李卫到了云南盐道,这一步其实就是考察李卫是否真的有能力,为后续提拔委以重任埋下伏笔。

果不其然,李卫在云南盐道做得非常好,雍正非常高兴,不到一年就提拔为云南布政使,同时还监管云南盐道。

上任后,李卫再次将云南打理的井井有条,但是雍正看中的不是李卫的云南治理能力,而是在盐道上的能力。

一年后就提拔成为浙江巡抚,在浙江扎根不到一年,就提拔为两浙盐政使,开始对江浙地区的盐政进行整治。

李卫果然不负雍正期待,大刀阔斧,将盐政弊端清理干净,受到雍正夸耀,随后就被提拔为浙江总督。

李卫用五年的时间,实现一年一个级别,最终成为主政一方的总督,封疆大吏,这怕是没有几个人能有这种能力,更何况李卫还是一个汉臣。

李卫也知道自己的地位从何而来,丝毫不敢逾越,始终是雍正手底下最听话的臣子,虽然没有影视剧作品中那种表现,但也差不多。

雍正七年提升为兵部尚书、太子太傅,雍正十年为刑部尚书,直隶总督!

04

乾隆虽然不喜欢的,但也不敢得罪

乾隆上台后,雍正留下的四个重臣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左右了乾隆的思想。

很长一段时间,乾隆手中权利并不集中,他也发现了张廷玉、鄂尔泰挺好用的,就是两个亲王不怎么和自己一条心。

所以很快就借助张廷玉和额尔泰将两位亲王排除在外。

之后,乾隆开始培养自己的心腹,而鄂尔泰和张廷玉虽然是三朝元老,但是影响力太大,常常能够左右乾隆的思想。

果不其然,不久后,鄂尔泰、张廷玉先后受到打压,张廷玉死后差点没有享受到太庙的待遇。

李卫就显得看懂了局势,时常触动乾隆的胡须,却从来不会得罪太深,乾隆就算是想找麻烦都没有借口。

好在乾隆等待的日子不长,乾隆三年,李卫去世,乾隆还是按照父亲的遗志,厚葬李卫,最后在南巡的时候,拆除李卫雕像,以表达心中的不满。

相比于张廷玉他们,李卫的结局已经很好,就算是乾隆也不敢随便找借口抹杀李卫的功绩,你看看张廷玉和鄂尔泰,死后被乾隆从上到下清理了一个遍。

05

总结

李卫是一个能臣,却能够看懂帝王的心思,总是在雍正最需要的时候,站在雍正前面,成为雍正改革的先锋,所以备受雍正喜欢。

这样的手下,谁用谁喜欢,而且他做的事情,都是打着皇帝的名号在做,做事的是自己,功绩全是皇帝的,你说功高震主,功劳是皇帝的,你如何污蔑他,皇帝自己都不相信。

在一个就是对自己严格,不贪不腐、对皇帝忠心耿耿,没有派系,如果你非要给他安排一个派系,那就是皇帝派的。

这对于帝王来说,非常重要,清朝党争影响到皇子的结局,过度限于党争不是一件好事,再加上李卫主政都是在地方,与朝中大臣牵扯较少。

乾隆上台,清理三朝元老张廷玉和鄂尔泰的时候,都牵连不到李卫身上,他还时不时触碰一下你的龙须,可都是国家大事,除此之外,安静得像是没有这个人一样。

标签: 古代清朝

更多文章

  • 周公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周公旦,周朝

    周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亦称叔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人物生平辅佐武王周公旦,是周武王姬发之弟。周文王姬昌还在世时,周公非常孝顺,忠厚仁爱。

  • 李隆悌:唐睿宗李旦第六子,友善淳朴,博览群书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隆悌,唐朝

    李隆悌(692年—702年),字幼明,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睿宗李旦第六子。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友善淳朴,博览群书。武周长寿二年,夭折,年仅十一岁。景云元年,追赠荆州大都督、隋王,陪葬于桥陵。人物生平多才多艺,天性乐善。率由淳朴,孝敬父母。敬

  • 多尔衮:清初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追封为清成祖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多尔衮,清朝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

  • 孙权夺取荆州已经达到目的了 孙权为何还要杀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东吴,孙权

    对东吴孙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孙权为什么一定要袭取荆州,斩杀关羽?孙权可以说是三国鼎立时期的一代雄主,被后人赞为“坐断东南“。他少年丧父,十九岁时兄长孙策又被人刺杀。自己被迫提领江东基业。对外联合刘备抗击曹操,对内笼络各路势力征讨百越。可以说是一代雄主。曹操也称:“生子

  • 唐太宗征高句丽赢了吗?有过几次?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太宗,唐朝

    唐太宗是唐朝的一位杰出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使唐朝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而在征战方面,唐太宗也曾经多次出兵攻打高句丽,这是一段历史不容忽视的故事。公元629年,唐太宗派遣大将李靖率领大军进攻高句丽,但由于高句丽军队的顽强抵抗,唐军未能攻克平壤城。此后,唐太宗又多次出

  • 李世民攻打过高句丽吗?有过几次?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世民,唐朝

    李世民是唐朝的一位杰出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使唐朝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而在征战方面,李世民也曾经多次出兵攻打高句丽,这是一段历史不容忽视的故事。公元629年,唐太宗派遣大将李靖率领大军进攻高句丽,但由于高句丽军队的顽强抵抗,唐军未能攻克平壤城。此后,唐太宗又多次出

  • 赵高为什么权力那么大?出身背景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高,秦始皇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赵高这个名字常常与阴谋、诡计和暴政紧密相连。他是秦朝末年的重要人物,也是秦二世胡亥的主要顾问之一。然而,他为什么能拥有如此巨大的权力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赵高的出身背景为他赢得了一定的政治基础。他原是赵国的一名宦官,后来被秦始皇看中并提拔为近臣。这使得他在宫廷

  • 蔡伦是如何改进造纸术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蔡伦,汉朝

    标题: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伟大贡献一、引言造纸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然而,在古代,造纸术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那么,是谁改进了造纸术呢?答案就是汉朝宦官蔡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伟大贡献。二、历史背景造纸术最初是由中国人发

  • 白起和乐毅是什么人?谁更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白起,战国

    标题:白起和乐毅谁更厉害一、引言在中国历史上,白起和乐毅都是备受推崇的名将。然而,他们之间的实力究竟如何呢?本文将从历史资料出发,探讨白起和乐毅谁更厉害。二、背景公元前260年,秦国将领白起和燕国将领乐毅分别率领大军攻打赵国。在这场战争中,白起和乐毅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然而,他们的战

  • 历史上黄权三次易主变节到底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黄权,三国

    黄权:三国时代的奇人,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说到华夏千年以来,历朝历代的“贰臣叛将”,真是各具丑态,让后人唾弃鄙夷,痛骂不已,不过在大汉王朝四百余年,曾经却有这样两个“背主叛将”,在当时和后世都使人“难以为恨”,就连其“旧主东家”在冷静之余,都为其百般喟叹,从而也倍受世人所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