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末时期皇甫嵩是什么样的存在?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汉末时期皇甫嵩是什么样的存在?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335 更新时间:2023/12/17 7:20:53

皇甫嵩早年事迹未见史载,因平定黄巾之乱而名声大振。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说的是刘关张桃园结义,然后刘备和关羽、张飞跟随卢植讨伐黄巾崭露头角,刘备之所以投奔卢植,是因为之前刘备曾经是卢植的学生。其实在历史上真正剿灭黄巾的是皇甫嵩、朱俊和卢植三人,而其中皇甫嵩才是真正剿灭黄巾的首要功臣,董卓和曹操都曾经是皇甫嵩的部下,可惜在《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刘备,并没有过多地描写皇甫嵩。

皇甫嵩,字义真,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人。东汉时安定属于“山西”之地,而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说法是“山西出将,山东出相”。东汉一朝的主要外患是羌人的扰乱,在对羌的战争中立下功劳的有所谓“凉州三明”,分别是皇甫规张奂段颎。其中皇甫规就是皇甫嵩的叔父,皇甫嵩可谓将门出身,而且少年时代便志存高远,喜读《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同时也深得父辈遗传,娴习弓马射猎,堪称文武兼备。

汉灵帝宠幸“十常侍”,而桓帝时期的党锢依然没有解禁,宦官集团得势于朝,士人集团大受打压。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黄巾军所到之处,燔烧官府,劫略乡邑。一时,州郡失守,长吏逃亡,天下响应,京师雒阳为之震动。天下大乱。正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皇甫嵩建议汉灵帝解除党禁,赦免天下党人,拿出中藏钱和西园厩马赐给将士,这样来取得士人集团的支持,提升汉军士气。紧接着,汉灵帝起用卢植为北中郎将、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各持节,调发全国精兵分击黄巾军。卢植被派往冀州,和张角对战,皇甫嵩和朱俊被派往颍川(今河南禹县)。

皇甫嵩和朱俊之所以被派往颍川,主要因为颍川距离洛阳较近,而当时根据张角起义之前的部署是各地共同起事,然后一起向洛阳汇合。所以颍川黄巾对于洛阳威胁很大,可是朱俊在和颍川黄巾波才首次接战时失败,可谓出师不利。波才率军包围朝廷大军,当时汉军人数较少,部队都很害怕,人心惶惶(军人皆恐),皇甫嵩却认为黄巾没有经验,依草结营,可以用火攻。天遂人愿,当晚大风骤起,皇甫嵩命令将士扎好火把登上城墙,先派精锐潜出围外,纵火大呼,然后城上点燃火把,与之呼应。皇甫嵩借此声势,鸣鼓冲出。黄巾军缺乏战斗经验,惊慌散乱,被迫后撤。这时,当时官职为骑都尉的曹操也奉命赶来,于是皇甫嵩、曹操、朱儁合兵,乘胜追击斩首数万。

平定颍川黄巾之后,皇甫嵩又和朱儁一起乘胜镇压汝南、陈国地区的黄巾军,连战连捷,平定了三郡之地。而卢植和张角一直在巨鹿相持,没有取得很大战果。后卢植为宦官所诬,被召回,继任的董卓也被击败。于是朝廷下诏命皇甫嵩率兵进击。此时张角病死,其弟张梁继而守卫广宗。皇甫嵩率军攻城,因张梁军精锐,未能取胜,便闭营休士,以观其变。等到张梁被迷惑,放松了警惕。皇甫嵩立即乘夜调兵,鸡鸣时分冲入其阵,黄巾军仓促应战,张梁战死,阵亡三万多人,投河而死的有五万多人。皇甫嵩焚烧黄巾辎重车三万多辆,将张角“剖棺戳尸,传首京师”。十一月,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攻克下曲阳,杀死张梁弟张宝,俘杀十余万人。皇甫嵩将十万人的尸骨筑成了“京观”,用来震慑天下。朝廷任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并晋封他为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的租税,食邑共八千户。

张角起兵之时,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在皇甫嵩的绞杀下,张角病死,张宝和张梁都被皇甫嵩在战阵中斩杀。东汉朝廷所派的卢植、皇甫嵩、朱俊,卢植没什么功劳,黄巾的覆灭是皇甫嵩和朱俊共同绞杀的,而其中尤其以皇甫嵩的战功最为多,黄巾平定,皇甫嵩威震天下,可谓一时名将。不仅如此,根据史书记载,皇甫嵩为人温恤士卒,甚得众情;军士皆食,己乃尝饭,可以说是爱兵如子。不但如此,皇甫嵩还知道爱惜百姓,在黄巾之乱平定后,皇甫嵩奏请汉灵帝免除冀州一年田租,用来赡养饥民,灵帝听从他的建议。冀州百姓作童谣:“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尽管皇甫嵩凭借剿灭黄巾威震天下,但是在面对汉灵帝宠幸宦官,朝政混乱的局面皇甫嵩却一直忠心耿耿,没有丝毫的骄傲和私心。当时曾经有人建议皇甫嵩借平定黄巾的威势,乘势而起取将亡之汉而代之,但是皇甫嵩毫不动摇。后来凉州王国叛乱,皇甫嵩和董卓一起平叛,平叛过程中董卓深深认识到自己才能不如皇甫嵩,对他很是忌惮(卓大惭恨,由是忌嵩)。汉灵帝临死时下诏让董卓把部队交给皇甫嵩,董卓抗命,有人建议皇甫嵩诛除董卓,可是皇甫嵩认为没有诏令不能那么做。在之后董卓进京为乱之时,皇甫嵩丝毫没有作为,还差点被董卓害死,最终靠自己儿子的求情才能幸免。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皇甫嵩可以当得起这句称赞,面对来势汹汹的黄巾之乱,皇甫嵩指挥若定,用兵如神,七战七胜,可谓凭借一己之力剿灭了黄巾起义。而且皇甫嵩爱兵如子,爱惜百姓。虽有大功,却不骄傲自矜。面对乱世,汉朝将亡的局面,始终忠心耿耿,可谓乱世忠臣!

标签: 皇甫嵩汉朝

更多文章

  • 令妃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相貌气质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令妃,清朝

    令妃,乾隆皇帝的第三位皇后,嘉庆皇帝的生母,一个在历史上“存在感”的很强的一位皇后。跟着小编一起探寻。《清实录》记载:内务府选亲时,魏佳氏位于众蛾眉之首。即令妃的容貌,气质是所有人中最拔尖的。乾隆一见就喜欢了,留了牌子。令妃是一位谨慎、平和的女子。令妃——魏佳氏,本为魏氏,是内管领魏清泰的女儿,原属

  • 汉武帝为什么会里刘弗陵作为太子 刘弗陵到底哪里好了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武帝,刘弗陵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汉武帝和刘弗陵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汉武帝为何立刘弗陵,并非刘弗陵多么优秀,而是有别的考虑?按照史料记载,汉武帝立刘弗陵为皇位继承人,采用的是排除法。几个儿子都被汉武帝否定的情况下,他最终选择了刘弗陵。汉武帝首先否定的是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刘据和他的母

  • 吕雉颁布了一道令人瞠目结舌的命令,多年后让后人直呼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吕雉,西汉

    吕雉,字娥姁(xū),又称吕后、汉高后、吕太后等,汉高帝刘邦的皇后。她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也是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与武则天并称“吕武”。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匈奴是中国古代生活在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西汉初年,匈奴兵力雄厚,经常起兵进

  • 小符皇后:后周世宗柴荣第二任皇后,她有着怎样的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小符皇后,后周

    小符皇后(公元932年—公元993年),陈州宛丘(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人,后周世宗柴荣的第二任皇后。她是节度使、魏王符彦卿之女,宣懿皇后符氏的妹妹,后周恭帝柴宗训的养母。她又被称为“小符皇后”或“周太后”。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人物生平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大符皇后病逝,

  • 王观:北宋时期词人,与秦观并称二观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王观,北宋

    王观(1035~1100),字通叟,号逐客,泰州如皋(现江苏如皋)人,为胡瑗门人,北宋词人,与高邮的秦观并称“二观”。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观为开封府试官时,科举及第。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考中进士。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

  • 有哪些与小周后相关的轶事典故?野史是如何记载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小周后,南唐

    小周后(950年-978年),名不详,南唐司徒周宗次女,周娥皇(大周后)之妹。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开宝元年(968年)十一月,立为国后,南唐亡国后,随后主被俘入北宋京师(今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后主死于汴京,小周后不久亦与世长辞。小周后容貌美丽,神彩端静,有才

  • 蹇硕在东汉是什么地位?刘宏为何如此宠信他?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蹇硕,汉朝

    历朝历代中,太监往往都会和专权乱政结合在一起,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蹇硕,是东汉时期汉灵帝刘宏最喜欢、最宠信的宦官太监。在古代,太监的最高职位,就是得到皇帝的信任。这份信任,除皇帝之外所有人,都要对你毕恭毕敬。皇帝身边的太监,是要比枕边人还亲近的存在。(一)他是袁绍和曹

  • 对待手下项羽比刘邦还要好 人才为什么都爱往刘邦那里跑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项羽,刘邦

    对项羽和刘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项羽把手下当兄弟,刘邦经常骂人,为何人才都爱往刘邦那里跑?也许每个人小时候都听过老人们讲述的楚汉相争的故事,幼小的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气贯山河的项羽最后会输给平平无奇的“街溜子”刘邦呢?如今长大了,明白了刘邦能得天下全靠麾下众多贤才良将,

  • 黄巢兵败战死之后 黄巢的姬妾又是什么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黄巢

    还不知道:唐朝黄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黄巢兵败被杀后,数十名姬妾被俘虏,唐僖宗的处决方式让人不齿。在我国历史上,黄巢是一个很有名的人,他所引领的“黄巢起义”不亚于陈胜吴广起义,加速了晚唐的灭亡,甚至一度改变了社会的格局。可惜的是,公元884年黄巢战死于虎狼谷,结束了他

  • 为何说垓下之战项羽失败是必然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项羽,秦朝

    俗话说,王不过项,将不过李。这是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明朝万历年间编纂发行的《全汉志传》给出了垓下之战的确切战场位置和十面埋伏的由来:“(韩)信与李(左车)共议地面,指九里山为中央,东至定国山,西至鸡鸣山,南至凤凰山,北至大河,四下八方,留兵四野,十面埋伏。”垓下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