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是谁,唐雎(待考生卒年),战国时魏人,著名谋士。有胆有识,忠于使命,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献身国家。魏国灭亡后,前往秦国,冒着生命危险与秦王作战,粉碎了秦国王吞并安陵的阴谋。
战国末期,天下纷争,说客活跃于政治外交舞台。唐雎是魏国的策土,《战国策》对其人其事的记录是混杂的。这本书详细记录了唐睢的四次游说,而且是在《战国策》年编年如次:
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齐楚攻魏,魏安厘王派唐雎到秦求援。以唐睢“亡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为由,劝说秦的王发兵去救魏,‘'魏氏复全,唐睢之说也"。
五十年前在秦昭王(公元前257年),魏君窃符救赵,居功自矜。"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唐雎用这个词劝诫他,信陵君恍然大悟,谦恭“受教”
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唐雎说楚春申合纵,“相万乘之楚,御中国之难,”为天下枭”。诸侯联合起来抗秦,但什么也没发生。
第四次,我被安陵派往秦国,这一章记载了秦王的话“灭韩亡魏”.始皇十七年(前230)韩灭,后五年魏亡。因此,唐睢被安陵王之命廷见秦王赢政事《战国策年表》系于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
据《战国策年表》记载,唐睢生活在战国末期约40年(公元前266-225),其生活和行动多与抵抗秦存魏有关。从《战国策》记载的他的话来看,此人是一位“据理力争”的谋臣。秦王要挟安陵君,想用五百里来交换他的封地安陵,并希望安陵君答应他。《唐雎不辱使命》即是记载了他出使秦国化解了此次安陵灭国之危。然而,《战国策》关于唐睢的记载却存在一个难以弥合的破绽:
魏人唐雎已90多岁,也有魏王日:“老臣请西出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日:”敬诺。”遂约车而遣之。唐雎见秦王,秦王日:“丈人芒然乃至于此,甚苦..”
这是《唐雎不辱使命》年唐雎第一次使秦事。唐雎“90多岁”,自称“老臣”,秦称其为“丈人”。照此推演,十年后说信陵君,十五年后说春申君。这样说唐雎百岁以上,至为安陵君使秦而面见秦王赢政,上距唐雎第一次使秦四十余载,那时他已一百三十岁,着实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