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卢绾反叛刘邦的原因

卢绾反叛刘邦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412 更新时间:2023/12/24 7:00:18

卢绾反叛,在刘邦看来最奇葩,最闹心,鼻子差点气歪了,若不是在平定淮南国时受了重伤,他就御驾亲征了,非当面撕了卢绾不可。最重要的是,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后,伤势火速加重,因此,也可以说是卢绾给日薄西山的刘邦下了一道催命符。那么卢绾为什么要反叛刘邦呢?安安稳稳的做燕国的诸侯王不香么?其实卢绾也很无奈,这个件事情既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刘邦的因素在里面,归根结底,两个人之间已经没有了信任。

众所周知,刘邦最初封了八大异姓诸侯王,齐王韩信(后改楚王)、张王张敖(继承父张耳)、韩王韩信(与韩信同名,史书常以韩王信相称)、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闽越王无诸。唯没有卢绾什么事儿。或者是刘邦原想给卢绾封一个诸侯王,但轮不上。要知道当诸侯王要有两把刷子,凭真本事,否则无异于异想天开、痴人说梦。

比如齐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那个不是靠一刀一枪打出来的。而卢绾唯一的一次功劳还是在项羽死后同刘贾去征讨临江王共尉,结果还被打了个灰头土脸回来。所以,如果要从丰沛集团中选一个头号吃闲饭的人出来,那么这个“殊荣”非卢绾莫属。不过这并不能阻止卢绾当诸侯王的节奏,谁让人家跟刘邦关系铁呢!

刘邦称帝不久,卢绾的运气果真来了。这个运气是燕王臧荼给的。臧荼最初属于陈胜吴广的部下,原本寂寂无名,后陪着上司韩广去攻打燕地。韩广占领燕地后自立为燕王。章邯剿灭“张楚”政权后兵围巨鹿,赵王歇四处求援,于是韩广派部将臧荼前去求赵。臧荼当然不敢和章邯开仗,只是驻扎在远离巨鹿城的地方观望,最后很幸运地等来了项羽。项羽打败章邯,率兵入关主持分封,臧荼紧随其后,分一杯羹的机会不能错过。

果不其然,项羽在封分诸侯的时候就打了臧荼的数,将其封为燕王,另将韩广改封为辽东王。其实项羽是在诸侯王之间玩制衡术,目的就是让他们相互制约,相互消耗。韩广失去燕国当然不会服气,只是当场不敢发作,回到封地后便率兵攻打臧荼。然而结果出人意料,韩广不仅没有抢回燕国,反而达上了性命。于是臧荼连辽东国的地盘也一并收归己有。

转眼楚汉战争开始,韩信进攻燕国,臧荼不战而降,因此也保住了诸侯王位。要说臧荼这个人比较识时务,乱世之中左右逢源,看惯了成王败寇,混成了一副人精模样。可也正是因为他太精明,所以看问题比较透彻。

在臧荼看来,刘邦封分异姓诸侯不过是权宜之计,迟早他会将这些诸侯王逐一铲除掉的。更何况,臧荼明白他这个诸侯王是项羽给的,刘邦既然容不下项羽,又岂能容得下项羽曾经的小弟!因此,臧荼干脆再“识时务”一回,与其等着刘邦挥来大刀,还不用先给刘邦一棒,于是他便成了第一个反叛刘邦的异姓诸侯王。

那么刘邦该怎么办呢?其实对于刘邦来说,剿灭臧荼是小事儿,防止其他异姓诸侯蜂起而攻之才是大事。不能因为一个臧荼而搞得异姓诸侯噤若寒蝉、人人自危,更不能出现“按下葫芦起了瓢”的局面。如果其他几个诸侯王并举反旗,群起而攻之,那么刘邦必然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刘邦认为当下稳定人心最重要,好比当年封雍齿打消功臣们造反念头是一个道理。因此刘邦在平定臧荼时就带上了卢绾,等于是去燕国来个高瞻远瞩的就任彩排。

班师回朝之后,卢绾如约当上了燕王。此举,刘邦可谓是一石三鸟,既完成了封王卢绾的愿望,也暂时打消了其他诸侯王的焦虑,同时还为他在处理异姓诸侯王问题上赢得主动与时机。所以封分卢绾是刘邦非常必走的一步棋。

不过纵观汉初整个局势,刘邦确有将卢绾打造成另一个“长沙王吴芮”的意图。吴芮稳定西南,卢绾布防东北,为汉朝解决两大边患,何乐而不为!可是后来的局势越来越不按刘邦的意愿发展,当他软硬兼施,解决了楚王韩信、韩王信、赵王张敖、梁王彭越、代相国陈豨、淮南王英布之后,便彻底将卢绾置入一片风声鹤唳之中。

道理很简单,卢绾也是异姓诸侯,其他诸侯王的前车之鉴,由不得他不去“兔死狐悲”。因此,感觉唇亡齿寒的卢绾活得就像是一只惊弓之鸟,生怕那一天被刘邦找个理由灭了。这就是卢绾反叛刘邦的根源所在——他不再信任刘邦。所以,最终在叛逃匈奴的臧荼之子臧衍的蛊惑之下,卢绾竟然暗中勾结匈奴,给平定陈豨残部的汉军下起了绊子。

卢绾这招就是利用“保存陈豨残部”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也是一种平衡术,细想并不高明,因为他虽出于无奈,但丧失了原则与立场,从而把自己推到了刘邦的对立面。因此当刘邦怀疑质问时,卢绾不敢面对,一味的称病逃避。而当刘邦获悉卢绾同匈奴暗通证据时,没有原谅对方的余地,只能选择大兵压境。届时,卢绾无论是否真心反叛刘邦,但必须被动接受“反叛”的事实。

标签: 刘邦

更多文章

  • 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女安康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公主,李世民,唐太宗,唐朝公主

    安康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女,生母不详,陪葬昭陵。欧阳修《新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八》中记载:“安康公主,下嫁独孤谋。”除欧阳修《新唐书》“列传第八·诸帝公主”中记载:“安康公主,下嫁独孤谋。”外,唐会要卷六诸帝公主中记载安康公主下嫁独孤谋,与新唐书记载一致,然而卷二十一关于昭陵陪葬人员又记载安康

  • 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五女新兴公主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太宗,唐朝公主,李世民,唐朝,公主

    新兴公主,本姓李氏,名字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五女,生母不详。曾被许嫁和亲西突厥,后又取消和亲。贞观十六年(642年),西突厥薛延陀部落的真珠可汗求婚,唐太宗的大将契苾何力被薛延陀俘虏,唐太宗为了换回契苾何力,同意新兴公主和亲。真珠可汗放回契苾何力后,契苾何力劝阻和亲,

  • 唐太宗第十女临川公主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太宗,公主,唐朝,唐朝公主,李世民

    临川公主(624年~682年),字孟姜,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太宗李世民之女,母为韦贵妃。自幼聪慧,能书善文,专攻大篆和隶书,文才斐然,贞观十五年(641年),封为临川郡公主,出嫁谯郡襄公周道务。唐高宗即位后,进封长公主,赏赐丰厚;奉上《孝德颂》,纪念先皇,得到唐高宗李治褒扬和感谢。永淳元

  • 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三女晋安公主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朝,李世民,唐朝公主,公主,唐太宗

    晋安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三女,生母不详。晋安公主先嫁韦思安,后又嫁给杨仁辂。逝世后陪葬昭陵。旧唐书 列传第十五晋安公主,母不明,下嫁韦思安,又嫁杨仁辂,陪葬昭陵。新唐书 卷八十三 列传第八晋安公主,下嫁韦思安,又嫁杨仁辂。册府元龟卷七百八十八总录部·智识薛克构为户部郎中。族子绍,城阳公主子也,尚太

  • 扬州八怪的由来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但扬州八怪8人的名字,其说互有出入。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又叫郑板桥)、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书列名“扬州八怪”的,尚有高凤翰、华嵒、闵贞、边寿民等,说法很不统一,今人取“八”之数,多从李玉棻说。扬州八怪,职业而

  • 刘邦不杀雍齿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邦

    在汉朝的历史上,雍齿这个人是个幸运的存在,他一生多次的背叛刘邦,但是刘邦却没有杀他。到刘邦伟业功成之后,雍齿先于别的官兵册封。不得不承认,在汉朝历史上,雍齿是一个极为好运的人。一个多次背叛刘邦的人竟然还封候。刘邦为什么不杀雍齿呢?这其中的实情究竟是什么呢?雍齿和刘邦的关系说到雍齿和刘邦的关系,按照秦

  • 汉高祖刘邦的丞相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邦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刘邦当上皇帝,分封异姓王,封萧何为丞相。直至刘邦死,萧何都是丞相。刘邦分型了异姓王以后,觉得异姓王权力太大,就费尽心机夺回异姓王手中的权利。异姓王反叛谋反逃跑等等诸多事件以后,异姓王已经不再刘邦觉得他们是自己的威胁,将他们和地

  • 兰陵公主李淑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公主,唐太宗,唐朝公主,唐朝,兰陵公主,李世民

    李淑(628年~659年),字丽贞,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九女。 研究《易经》擅长书法。贞观十年(636年),封兰陵郡公主,嫁给太穆皇后族孙、兖州都督窦怀悊。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进封长公主。显庆四年(659年),去世,时年三十二,赐予鼓吹,陪葬昭陵。家庭排

  • 刘邦的配剑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邦

    赤霄,十大名剑之一,是帝道之剑。汉高祖刘邦所得,剑身镌刻两个篆字:赤霄。长三尺,刘邦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得于南山。赤霄简介汉高祖刘邦凭此剑于大泽怒斩白蛇,开始其帝王一生。起义时由铸剑师打造的青铜剑。剑身仿秦剑。秀有花纹、饰有七彩珠、九华玉的寒光逼人、刃如霜雪的宝剑,剑身镌刻两个篆字:赤霄。“斩白蛇、提三

  • 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女东阳公主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太宗,李世民

    东阳公主,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女,生母不详。 东阳公主下嫁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之长子高履行。唐高宗即位,进为长公主(《新唐书》作大长公主之误)。韦正矩之诛,公主坐婚家,斥徙集州。又因章怀太子李贤之故,被剥夺邑封。并因为是长孙无忌舅族而被武则天恶之,垂拱(688年)四年,和两个儿子徙置巫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