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仁宗朱高炽通知时期的政治举措

明仁宗朱高炽通知时期的政治举措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084 更新时间:2023/12/18 15:13:26

明仁宗朱高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因此他被称为仁宗。下面具体来看看他在政治上的举措。

抚恤灾民

朱高炽监国期间赈灾成为了其主要政绩之一。 在永乐七年(1409年)初次监国期间,明中都凤阳地区爆发了严重的水灾。为了确保及时了解灾变情况和开展赈灾计划,朱高炽先委任大理寺少卿谦为右副都御史,命他和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安、凤阳直至陈州一带灾害情况。

在经过巡视后,虞谦与杜钦建议“悉免其年被灾田租,先有勘核未尽者,审实一体蠲免。若以输在官者,准作今年之数。军民有迫于艰难典卖子女者,官为赎还。”即免除扬州、淮安、风阳、陈州水灾地区的田赋,并代百姓赎回因灾害无活而所鬻子女。由此可见朱高炽将赈灾大计作为重中之重,具备仁君的素质。

改组内阁

朱高炽通过改组内阁,授予文官显贵的品位,以资历较老的翰林学士和干练的官员充实行政官署。在他新任命的官员中,许多人在他在南京或北京监国时已经为他效劳。因此,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事件中被撤职的黄淮和在同一时期被监禁的杨溥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兼大学士。他原来的老师及最亲密的顾问杨士奇成了首辅大学士和少傅;杨荣和金幼孜也留任大学士。

内阁阁员每个人被封为一品高官,并有兼职。他们就能直接过问在职大臣们的行政事务和施加政治影响。这样,内阁不再是像以前明代统治者之下的不能负责的谘询机构,大学士亲自参加了决策。对朱高炽大力取消他父亲的不得人心的计划和在全帝国建立正规的文官政府的行动来说,这种集体领导是必不可少的。

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的余下的几个月中,朱高炽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改革行政方面。可有可无的官员被解职,其他的官员在70岁就奉命退隐;失职的官员降职,有突出才能的官员升任更重要的职务。为了取得直率的评价和揭露贪污腐化,朱高炽在十月十八日给予杨士奇、杨荣、金幼孜,稍后还有夏原吉每人一颗银印,上刻“绳愆纠缪”的格言。他命令他们用此印密奏关于贵族、甚至皇族胡作非为的案件。监察御史被派往全国各地去调查官员的政绩,并为官僚机构的任命寻求合适的人选。朱高炽常常要求他的大臣们直言不讳,不必担心报复,虽然他有时在激动之下训斥或惩处少数官员,但常常后悔并要求原谅。

在任命官员时,朱高炽特别重视儒家道德和个人品德。同样,朱高炽任命有才能和守纪律的人担任地方的行政和司法职务。

削汰冗官

朱高炽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史称“三杨”)辅政。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宽刑平狱

朱棣靖难成功后,出于巩固其统治,刑法颇为严苛,尤其对不愿归附自己的建文遗臣进行了残酷迫害。朱高炽即帝位后则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召集五府、六部、通政司、六科同三法司等主要官员至承天门会审,以免出现冤假错案。随后朱高炽又在床前召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切孜,曰:“比年法司之滥,朕未尝不知,其所拟大逆不道牲牲出于罗织煆炼,先帝数切戒之。故死刑至四五覆奏,而法司略不留意,甘为酷吏而无愧。自今凡审决重囚,卿三人同行审决。”通过以上言行,表明朱高炽还是十分重视对刑法的把控。死刑犯在四、五次审核的情况下,依旧担心出现冤假错案,可见其对人命的重视。朱高炽同时将建文帝时期的奸党族属赦免放还回家,将发放至教坊的人宽恕从良,还给日产。

还都南京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为了北边边防安危等因素,朱棣遂将京师由南京迁往北京。朱高炽即位之后,户部尚书夏元吉随即上疏称建议还都南京。随后颇多大臣纷纷上疏朱髙炽,请求还都南京。平江伯陈瑄上疏朱高炽言七事,第一件便是“重国本”,众多大臣的上疏的确打动了朱高炽。然而迁都乃为国之大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朱高炽只得先做前期规划。主要包括,首先加强对南京的管理,先命附马都尉沐昕“掌南京后军都督府事”。

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再“命太监郑和守备南京”;三月,正式宣布,“将还都南京,诏北京诸司悉称行在,复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随后又为各机构设置一些相应官员。四月,“命皇太子谒孝陵,遂居守南京。”但是五月,朱高炽便突然驾崩。即便是在弥留之际,其仍旧不忘迁都之事,遗诏中朱高炽言:“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向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尽管朱高炽已经为迁都之事做好各种准备,但终宄随其突然驾崩而搁浅。

标签: 明仁宗政治

更多文章

  • 明仁宗朱高炽亲仁爱民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仁宗

    朱高炽自京师启程前往北京的途中,一日路过山东邹县,见男女持筐沿路拾取草籽。朱高炽停下坐骑,问他们拾草何用。百姓跪下察称:“岁荒以为食”,朱高炽侧然。随后“入民舍,视民男女皆衣百结不掩体,灶釜倾仆不治,叹曰:民隐上闻,若此乎?”于是就让随行宦官赐给以钞。又召集乡者,了解他们生活的疾苦。恰遇山东布政使石

  • 明仁宗在文化方面的举措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仁宗,文化

    明仁宗朱高炽在思想文化上,崇尚儒家思想,还更加促进科举制的发展完善。在思想上,朱高炽崇尚儒学,褒奖忠孝,他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朱高炽还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朱高炽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

  • 明仁宗朱高炽当了多久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仁宗

    《尚食》中朱高炽没当多久皇帝就旧疾复发死了,那么历史上,朱高炽当了多久的皇帝呢?朱高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8岁。也就当了一年不到的皇帝。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六十五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病重前的朱棣发下遗

  • 朱棣为什么让朱高炽监国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仁宗,朱棣

    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明成祖认为:“统御之初,己升北平为北京,今四海清宁,万民安业,国家无事,省方维时,将以明年二月巡幸北京,命皇太子监国。”随后其与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北上,命皇太子朱高炽监国,命吏部尚书兼詹事蹇义、兵部尚书兼詹事金忠、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侍读黄淮、左谕德兼翰林侍讲杨士奇

  • 朱高炽有军功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仁宗,靖难

    建文元年,朱棣起兵靖难,宋忠大败的消息传至京师,建文帝紧急之下起用老迈的耿炳文,以驸马都尉李坚为左副将军,宁忠作为右副将军,共同挥师北伐。建文帝听闻北伐受挫后,以李景隆取代耿炳文,率领五十万大军北上。朱棣为避免两线作战,先援救永平并击败了来自山海关的吴高,紧接着出兵大宁,命身为世子的朱高炽留守北平。

  • 唐玄宗喜欢杨贵妃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杨贵妃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被白居易的一首《长恨歌》讲述地曲折动人。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为了宠爱后妃使国家受害,百姓遭殃的例子,然而他们的爱情故事总会被作为其中一个例子来品评一番。也许你会困惑,是杨玉环太漂亮,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让唐玄宗迷失了性情,深陷其中呢?杨贵妃作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但是后宫中的从来不

  • 凤凰古城名人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凤凰古城,古称镇筸,山清水秀。历史上名人众多,关于他的历史文化最著名的有七人。一起来看看凤凰古城的名人吧!构筑了“翠翠”和“萧萧”等一系列令人神往人物的文学大师。他早年曾随部队在沅水支流边的城镇游荡了近5年,而后又飘零到了完全陌生的北京,创作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集《湘行散记》等许多作品。建

  • 明仁宗朱高炽第五女延平公主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公主,朱高炽,明朝公主,明仁宗

    延平公主(?—?),明仁宗朱高炽第五女,母不详。公主早未出嫁就逝世了。《明史 列传第九》......仁宗七女嘉兴公主,昭皇后(张皇后)生。宣德三年下嫁井源。正统四年薨。后十年,源死土木之难。庆都公主,宣德三年下嫁焦敬。正统五年薨。清河公主,宣德四年下嫁李铭。八年薨。真定公主,母李贤妃,与清河主同年下

  • 皇太极不吞并朝鲜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朝鲜

    清朝崛起于东北地区,距离朝鲜半岛确实近在咫尺,但清朝崛起之初朝鲜半岛对于清朝而言非常尴尬,而且清朝也确实没有办法吞并朝鲜半岛。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这时的后金实际上处在包围圈中。明朝为了防止后金做大,所以辽东经略杨镐提出“制东夷(后金)在先款西虏(蒙古林丹汗)的策略,以此争取到了蒙古察哈

  • 明朝从哪个公主开始有谥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朱高炽,明仁宗,明朝公主,公主

    德安公主,明仁宗朱高炽第四女,母为恭肃贵妃郭氏。德安公主早薨,明仁宗于诸女中最所钟爱,故登极后特谥悼简。明朝公主得谥,自德安公主始。德安公主(?—1424年),明仁宗朱高炽爱女,母为恭肃贵妃郭氏。德安公主早卒。明仁宗于德安公主,钟爱殊深,故即位后特谥悼简。《明史·列传第九》仁宗七女嘉兴公主,昭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