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朝的财政危机是卫青霍去病打仗造成的?史记的记载自相矛盾!

汉朝的财政危机是卫青霍去病打仗造成的?史记的记载自相矛盾!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064 更新时间:2024/1/23 12:29:50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汉朝的财政危机是谁造成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卫青霍去病北征匈奴,被写《史记》的司马迁指责为得不偿失,班固撰写《汉书》的时候,也采纳了司马迁的说法:“卫霍两军出征,去的时候有十四万匹战马,却只回来了不到三万,这买卖亏大了!”

这就是史记的自相矛盾之处,汉武帝看了也会很纳闷:卫青霍去病缴获了上百万战马,为何只有三万入塞?其他的莫非都被吃掉了?汉军出征,最大的规模,也不过是卫青霍去病各领五万,总计才十万人,损失了十一万匹战马,他们还能击溃匈奴吗?

不管文人史官如何唱衰,收到战报的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却只会喜笑颜开:卫青霍去病这两位名将,果然没有辜负我的厚望,卫青打仗只赚不赔,霍去病虽然有点败家,但也没赔本儿,他抢回来的东西更有价值。

“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和《汉书·卫青霍去病传》的记载一字不差,看来这两位纯粹的文人史官,是打定主意要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如果《汉书》由班固的弟弟、投笔从戎的班超来写,那么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某些文人喜欢睁着眼睛说瞎话抹杀名将开疆拓土之功,顾颉刚、史念海两位大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强邻虎视,欲得我地而甘心,乃谓满蒙非我旧土,不知汉之辽东、玄菟,实今辽宁诸地,右北平属县大半皆在热河境内;唐代之安东都护府治所实在今鸭绿江以南,其所辖州郡,亦散布于朝鲜半岛,原强邻侵略之野心,故当抹煞事实,而国人亦多数典忘祖,随声附和,岂不谬哉!

司马迁跟汉武帝有仇,恨屋及乌,连卫青霍去病也恨上了,但是他对常败将军李广和叛国者李陵,却是大加赞扬,这种行为跟两千年以后的某些人差不多。

之所以说司马迁睁着眼睛说瞎话抹杀卫青霍去病战功,是因为他自己的记载自行矛盾露了大马脚——没错,就是马脚。同样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还有这样的记载:“(元朔元年)卫青西定河南地,按榆谿旧塞,绝梓领,梁北河,讨蒲泥,破符离,斩轻锐之卒,捕伏听者三千七十一级,执讯获丑,驱马牛羊百有余万,全甲兵而还。(汉武帝封赏卫青诏书)”

元朔五年,卫青再次奏凯而还:“汉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得右贤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千百万,于是引兵而还。”

“百有余万”“数千百万”,这其中有十分之一是马,那也有百十万匹吧?莫非边关负责考核的官员怎么对这千百万战利品视而不见?

这就叫选择性失明,而这种选择性失明,居然还有汉军报告为依据。

提到汉军报告,我们就要说一说汉朝的军队征召制度了:汉承秦制,军功制度相当公平,以至于有很多人都想“边关万里觅封侯”。汉军中有一种特殊的存在,叫做“良家子”,他们不在征召的范围之内,但却自备弓马随军出征,他们的战马,就叫“私马”。

《史记》和《汉书》中那句“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翻译过来是这样的:汉军出塞时候统计,有官家配发和私人自备的战马十四万匹。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出塞的时候,很多人骑的都是中原地区的汉马,回来的时候,骑的却是来自北方的剽悍烈马,那些汉马是战死还是被丢弃,都算战损。而司马迁往史书里写的时候,却只算战损而不算缴获。

卫青作战的特点,就是稳准狠,从来不打无把握之仗,他最擅长的,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而歼灭战的最大好处,就是能获得大量战利品。这在兵法上叫做“因粮于敌”,在史书上叫做拿不动的就烧掉:“得匈奴积粟食军,悉烧其城余粟以归。”

卫青抢了匈奴数以千百万计的牛马,也不能把匈奴的粮食全都运走,可见这把铁扫帚划拉了多少东西。

卫青善战,但绝不死打硬拼,他有一种对抗匈奴的特殊装备,叫做“武刚车”,有武刚车在手,卫青可以先以逸待劳挫折匈奴锐气,比如元狩四年之战,卫青就是“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

匈奴骑兵冲不动正面汉军武刚车组成的铜墙铁壁,也打不赢侧翼包抄的汉军骑兵,就只好跑路:“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疆(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暮),单于遂乘六,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

卫青与匈奴单于斗智斗勇每战必胜,如果他的战马被匈奴击杀了百分之六七十,汉军岂不早就溃散了?按照军事常识,只要战损超过百分之三十,就会军心动摇失去战斗力。

读者诸君都知道,汉朝最缺的就是战马,以至于有“一马抵十牛,良马值千金”之说。而一匹良种战马,是可以换取同等重量甚至体积黄金的——这样的事情,汉武帝就干过。“千里马值千金”,是中原王朝的无奈,这种无奈从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开始了,而且好像一直到宋朝也没有完全改观,东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刚起兵的时候,也只能骑着耕牛打仗。

这样算一算就知道了:大将军卫青北征匈奴,除了开疆拓土之外,还缴获了数以千万计的牛马等汉朝稀缺资源,那是稳稳的只赚不赔。

霍去病不如卫青稳健,但是他年轻气盛,表现出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亮剑精神,他虽然有点小小的铺张浪费,但是缴获的东西一点也不比舅舅卫青少。

霍去病带的兵不是很多,所以可能分不出太多兵力来押运牛羊,他“弃粱肉”也是无奈之举,而士兵挨饿也纯属瞎掰——饿着肚子的汉军又怎么能打胜仗?匈奴遍地牛羊,汉军又岂是吃素的?

前面咱们说过,只要打胜仗就不愁没粮吃,这一点在汉武帝封赏霍去病的诏书中有体现:“取食于敌,逴行殊远而粮不绝,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

霍去病丢弃一部分战利品,是因为他要运输更重要的东西:“收休屠祭天金人……执卤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

休屠祭天金人的价值,可不是黄金何以衡量的,金日磾那样的重量级战俘,也是不能杀掉或放走的。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如果霍去病的士兵在挨饿,那好几万俘虏,是怎么被押送入塞的?他们岂不是早就被饿死了?

所以我们可以说,在有色眼镜下,卫青霍去病的战果被无限缩小甚至无视了,而他们的战损,则在司马迁的显微镜下被无限放大甚至就是虚构出来的。

其实卫青霍去病之功,并不在于缴获多少战马牛羊,而是免除边患开疆拓土。而且即使仅计算战争消耗与战场缴获,卫青霍去病也是只赚不赔:刘彻是一位英察之主,如果他做了赔本买卖,又怎么会拿出数十万斤黄金(是黄金不是黄铜,这一点笔者前期文章有过论证)大加赏赐?

司马迁对卫青霍去病是比较藐视的,不但在二人本传里说他们战损过多,而且还很刻薄地进行最终评价:“青本奴虏,忽升戎行。姊配皇极,身尚平阳。宠荣斯僭,取乱彝章。”

《史记·佞幸列传》中还不忘似褒实贬地夹带私货:“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能看到司马迁那没长胡子的嘴,已经撇到耳根了。

班固写《汉书》,也在《佞幸列传》中照搬了司马迁的说法,这让我们不禁感到奇怪:你们骂佞幸男宠邓通韩嫣,把卫青霍去病牵扯进来干啥?

提起班固和《汉书》,我们不能不感到十分遗憾:原本这本书是由班超执笔的,但是写来写去,班超被卫青霍去病的精神鼓舞,投笔从戎万里觅封侯,并且如愿以偿获封定远侯。

班超扬威西域,他哥哥班固一面担心弟弟的安危,一面续写《汉书》,所以其心情也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厌战,一方面艳羡。所以班固后来也走了弟弟班超的封侯之路,只可惜他虽然打了胜仗,却跟错了人,不但没有封侯,还丢了性命:“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洛阳令种兢,曾受班固家奴之辱)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

司马迁身受宫刑,班固瘐死狱中,《史记》和《汉书》的两位文人,结局都不太妙。但是历史的真相不会因为一两个文人的个人私怨而被掩盖抹杀,卫青霍去病被后世尊为大汉帝国最耀眼的名将双星,而司马迁终其一生,也没有再长出胡子来。

至于被司马迁吹上天的李陵,也早已跌落尘埃:吃着大汉的饭,练着匈奴的兵,反过来却骂汉武帝刻薄寡恩——汉武帝诛杀李陵全家,完全是按照汉朝法律行事,李陵放下兵器向匈奴单于磕头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他的全家依律当斩。贪功冒进在前,兵败不以身殉国在后,为保住自己一条小命,而把全家送上绝路。杀李陵全家者,非汉武帝刘彻,乃不孝子孙李陵也。

卫青霍去病的历史功绩,顾颉刚在《中国疆域沿革史》中有过积极的评价:汉武帝雄才大略,任用卫青霍去病诸人当折冲之任,数次出塞,绝域远征。元朔二年收秦故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元狩三年,昆(浑)邪王杀休屠王,乃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二郡;元鼎末,又复分武威酒泉置张掖敦煌郡,徙内地之民以实之。四郡之建置,非独挟制匈奴,且为同西域之要道,其重要殊不能与常郡等……

看《中国疆域沿革史》我们就会知道,如果没有卫青霍去病征战之功,就没有后来的三国第一悍将吕布(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甚至可能也没有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其先祖李暠为敦煌太守),我们要炼钢造坦克或发射卫星,也得另找地方了。

关于卫青霍去病的战功,是不需要讨论的,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澄清:卫青霍去病北征匈奴,除了消除边患开疆拓土之外,他们以战养战获得全胜,实际上是只赚不赔。真正把汉朝打出财政危机的,不是卫青霍去病,而是贰师将军李广利和原汉军骑都尉、匈奴右校王李陵……

标签: 汉朝卫青霍去病

更多文章

  • 朱元璋称他为当代霍去病,最后却自刎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傅友德,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介绍的就是明初开国武将傅友德,一生追随朱元璋立下赫赫战功,被太祖称为当代霍去病,为何最终在朱元璋面前自刎而死呢?了解他的生平之后自然就知道原因了。早年不得志,跟随三任主公没结果,终遇伯乐朱元璋太祖攻江州,至小孤山,友德帅所部降傅友德年少时候就表现过人,力大无比,聪明,十八般武艺

  • 霍去病杀死李广之子李敢,背后到底什么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霍去病,西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霍去病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事情的原委,要从霍去病的舅舅卫青和李敢的父亲李广说起,公元前119年,卫青作为大将军,奉命去抗击匈奴,而李广和赵食其奉命率领士兵去帮助卫青,如果顺利击退匈奴的话,李广就会立大功,但很不巧,李广和赵食其却在中途迷路了,错过了歼灭匈奴的

  • 霍去病一战封侯 但为何李广难封?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李广,霍去病

    成语“李广难封”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中国有个成语叫“李广难封”,讲的是汉代著名“飞将军”李广戎马一生、战功累累、勇武过人,却终生没有封侯爵,比喻人功高不爵,命运多舛。和李广形成鲜明对比的人,是另一个汉代名将霍去病,他17岁那年就领军深入漠北,击杀匈奴,获封为“冠军侯”,

  • 卫青的待遇为何不如霍去病?原来卫青是皇亲国戚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卫青,霍去病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为什么卫青的待遇不如霍去病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卫青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由于军事才能出众,被汉武帝赋予重任。在后来的汉对匈奴之战中,他九战九捷打破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后来他的外甥霍去病也是一名良将,多次横扫匈奴,封狼居胥。但是,同为破匈奴功臣的二人,身后

  • 霍去病是怎么死的?霍去病死时还是弱冠之年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霍去病,弱冠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霍去病死因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少年将军霍去病,年仅弱冠(20岁)之年,就被汉武帝刘彻加封为冠军侯。与舅舅卫青合力将匈奴击溃,并做到“封狼居胥”这样的壮举。可为何24岁的霍去病突然患病暴毙?或许霍去病的死因另有隐情,其实刘彻早就清楚,只是不让公开,那么让小编为

  • 霍去病是什么出身?私生子出身,却志在灭匈奴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霍去病,汉朝

    霍去病是什么出身?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他是汉武帝最喜爱的将军,他的人生只有短短24年,却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最壮丽的诗篇;他出战即巅峰,却宛若一颗流星,划过夜空后令无数文人墨客扼腕叹息;他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帝国双璧之一:名将霍去病。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平阳县小吏霍仲孺与平阳侯

  • 霍去病为何会英年早逝?揭示霍去病死亡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霍去病,西汉

    在历史长河中,霍去病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霍去病这个故事吗?题记:霍去病出身于贵族的“城乡结合部”,他的母亲是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的奴婢,姨母卫子夫早年也是平阳公主的家奴,后被汉武帝宠幸立为夫人。霍去病的舅父,是汉代早期名将卫青,这些近水楼台的天然优势,让出身卑微而又具有强大优势的霍去

  • 霍去病常打骂士兵,为何有很多人抢着去他的军队呢?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汉朝,霍去病

    霍去病是名将 卫青 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十七岁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 封狼居胥 ,大捷而归。元狩

  • 为何封狼居胥是古代将领的奋斗目标?霍去病凭什么能封狼居胥?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霍去病,封狼居胥,西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过一首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年刘义隆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一败涂地,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的结局……封狼居胥,是古代许多将

  • 霍去病:历史上最传奇的将军,十八岁就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霍去病,汉朝

    从古至今,那些令人敬佩无比的将军不在少数。汉代,便就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将军——霍去病,他在当时可谓是战功累累。有人说,霍去病就是一个传奇的存在,因此,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来详细地说说一下这个人。霍去病的出身并不高贵,他的母亲只是一个婢女,但是因为他的母亲和一个小官霍仲孺相爱了,最后有了他。在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