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桑弘羊的平准法究竟是什么样的 为何会在刘晏手里得到发展呢

桑弘羊的平准法究竟是什么样的 为何会在刘晏手里得到发展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310 更新时间:2024/1/7 16:58:21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桑弘羊的平准法的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桑弘羊的平准法,在刘晏手里是有了很大的发展的。血可叫平也好,平准也好,这种官营商业活动并非以单纯营利为首要的、唯一的目的,而有调节供求、稳定市场的任务在肩没有忘记前代常平制度建立的初意。刘晏理财,大量的经济收入是来自食盐的专卖,而不是主要靠常平。即使利入很大的食盐也有不以营利为先的地方,如常平盐即是其例。当然,在常平、平准中如能有美利(“朝廷获美利”)厚利(官收厚利),刘晏也是要争取的,但有时利并不大(如减价出粮食,远道运输常平盐),他也绝不是就此不干了。

因为使“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保持市场物价的稳定,乃是刘晏更重要的目的。举办官营商业,而实行竭力争取稳定物价的政策,这是刘晏十分可贵的地方(一般搞官营商业正以贱买贵卖来获取厚利,进行聚敛,并不要求稳定物价)。自战国的“平籴法、西汉桑弘羊的“平准法”以后,已久矣乎没有看到有人以稳定物价的原则行之于政策中了。刘晏的常平工作中诚然有在地区间调运粮食的内容但决不能笼统地说他的“常平”事实上就是桑弘羊的“均输”。

刘晏有没有搞过均输呢?搞过的。他的均输就是把赋税收入折合的现钱,从低价地区收购各种各样体积小价值高的土特产品,转运到京师或价格更高的地区去出售,以调剂商品的缺,同时也使国家从地区差价中增加一笔商业利润。当时东南各州城市手工业比较发达,绫、锦、铜镜、铜器、瓷器、器、木器、纸、笔、席等种类繁多,这些产品当地消费不了,别处却正需要。尤其是关中地区遇到粮食丰收的年份,长安便不象往常那样迫切需要从东南运进大量的米,而希望取得更多的手工业品,或由此换钱以作他用(如在关中和乘)。

在这种情况下,刘晏就以部分租赋收入(以米数额折交的米价并降价,或其他项目的收入,以至盐利收入),在东南各州采购土特产品,由船运往汴州和关中等地,即所谓“市轻货以送上都如大历八年关内丰穰,减十万石,于关中和籴(新唐书食货志》);大历九年,命各道“取当使诸色杂钱及回易利润、脏赎钱物等,都计钱数,市轻货送纳上都,以备和籴(见《册府元龟》四八四)。这样,减运粮食,增运“轻货”,运输费用可以节省许多,而东南手工业品的销路有了扩大,对有关商品的生产和商业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国家则以出售“轻货的钱,在粮食丰收处加价和籴,以利关中之人”;或在边地平来,以之馈军,有时还“以助均给百官”俸钱,用处也很大。这就是过去人们所说的“均输”。这种“均输”系师法桑弘羊。第五琦曾有过转输东南轻货于所在之举,但那时交通梗阻,很难顺利推行;刘晏时叛乱已平,汴河已浚,运费得以减省—轻货由扬州至汴州,每驮费钱二千二百,减九百,岁省十余万缗(见《新唐书·食货志》),均输才作为官营商业的一项活动很好地开展起来。所以马端临称“均输之说始于桑弘羊,均输之事备于刘晏”。

不过刘晏时尚无专设的均输官,均输工作还是由他这个常平使和常平的属官兼理的。在各州调节供求、平衡物价时,也有的不是在当地同一市场上不同时间的商品收售,而是转运他处较贱的商品至此处,以较产地为高的价格出售,用以平抑此处因缺货而上涨过高的市场价格,这便是均输与平准的结合了。但一般而论,以平准为内容的“常平,与均输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而是应该予以区别的。固在刘晏所兼各使中,还有一个铸钱使的头衔。作为一个铸钱使,他在这方面也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每唐代货币主要用铜钱,钱称为“通宝”。最初是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铸的“开元通宝”钱;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铸造时标以年号,称“乾封泉宝”,是为正式的年号钱(过去的五铢钱是“量名钱”)。每个“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一钱(清库平一钱,一枚重一钱的铜钱始此,下至清代基本上相沿不变),比五铢钱略轻(重汉秤四铢八案,或唐秤二铢四素,约为3.13克;五铢钱重合一钱多一点),成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钱币系统(以后都是“年号钱”,不是量名钱)。

唐太宗时开元钱币值很高,高宗时四处用兵,官铸大钱(乾封钱当十枚开元钱用,但重量增加不到十分之一,一年即废),私铸恶钱,通货一度贬值玄宗时,私铸减少,钱形完好,海内富贵,物价下跌,币值上升。肃宗乾元时,与安史叛军苦战,经费不足。户部侍郎、铸钱使第五琦建议用铸大钱的办法来弥补财政亏空,这就引起了货币的大大贬值。按第五琦所奏,先是(乾元元年1758年)铸造乾元重宝,径一寸,每重十斤(每文重一钱六分),以一枚当十枚“开元通宝钱用,“冀实三官之资,用收十倍之利”。

标签: 桑弘羊刘晏

更多文章

  • 桑弘羊:西汉著名的理财专家,如何评价他的经济政策?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桑弘羊,西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桑弘羊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桑弘羊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理财专家和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汉武帝赏识,被委以重任,历任大农丞、大农令、搜粟都尉兼大司农等要职,统管中央财政近四十年之久。桑弘羊为汉武帝竭尽全力聚敛资财以增强国力,为武帝屡败匈

  • 西汉理财专家桑弘羊,最后却被牵扯导致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桑弘羊,西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桑弘羊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提起桑弘羊,他绝对是一个影响非常大的历史人物了。但是此人的名声却并不是很大,以至于并没有太多的人认识他。可以说,如果不是他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一心为汉朝的经济发展做打算,那么汉武帝的成就会黯淡很多。但就是这样的一位能

  • 瓦格纳的歌剧是什么样?他是如何进行歌剧改革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瓦格纳,歌剧,德国

    我们喜爱的戏剧里面有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就是歌剧。它在戏剧的基础上,更加突出音乐的重要性,它把原来的诵读形式改成了演唱的方式。它历史悠久,受到文艺复兴的巨大影响,表现形式也在不再是一层不变。瓦格纳的歌剧便是歌剧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在德国因为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歌剧一直保持着一种严肃、庄严的精神

  • 解密:阿兹特克族是如何进入墨西哥平原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阿兹特克,墨西哥,文明,

    关于阿兹特克族的定居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受他们的保护神维洛波切特利(战神)的启示,他们去寻找一只鹰,它栖身在一株仙人掌上,口中还衔着一条蛇,找到之后就应该在那里建造城市。而阿兹特克人在墨西哥谷地的特斯科科湖中的一个小岛上找到了这只鹰,于是他们就在这里建立了以后成为印第安著名古都的“特诺奇蒂特兰”,意即

  • 穆罕默德二世为何进行改革?他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穆罕默德二世,改革

    穆罕默德二世很早就登上王位,是在他的父亲想要放松一下的时候,就在那个阶段,还年轻的他就遭遇了周边国家的攻打以及身边人的背叛,这对于年轻的他来讲是一种打击,但是同时他也注意到了军事实力的重要性,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他登上王位后十分注重军事整修的原因。后来他的父亲回来之后,他回到自己的土地跟着老师学习了众

  • 诅咒是迷信?为何进入这座古墓的人都有进无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古墓

    古墓是一个非常阴森的地方,正常人都不太敢靠近,甚至传说有些古墓还被下了咒语。世界上有一座古墓就非常奇怪,百年来但凡进入古墓的人都有进无出。那其中有何乾坤呢?虽然现在是新世纪,思想已经十分开放,封建迷信正在一步步远离我们。但是在这些王陵中应验的咒语使得人们不得不再重新思考这些遗留下来的古老咒语是否真的

  • 古墓迷云:为何进入这座古墓的人都有进无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古墓

    古墓是一个非常阴森的地方,正常人都不太敢靠近,甚至传说有些古墓还被下了咒语。世界上有一座古墓就非常奇怪,百年来但凡进入古墓的人都有进无出。那其中有何乾坤呢?虽然现在是新世纪,思想已经十分开放,封建迷信正在一步步远离我们。但是在这些王陵中应验的咒语使得人们不得不再重新思考这些遗留下来的古老咒语是否真的

  • 东汉权臣何进身为将军为什么被太监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东汉权臣何进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纷争不断,英雄豪杰辈出,说到这个时期,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会是曹操、孔明、赵云等人,提到何进这个名字,或许不少人会困惑,这人是谁啊?但是其实何进在三国开端也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何进是谁呢?何进是东汉末年的大将军,是何皇后的哥哥,可以说是当时最有名的人物之一,在汉朝时期,外戚

  • 三国乱世真的是由何进开启的话 曹操的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汉朝,何进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三国乱世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何进是东汉末年大臣,黄巾军起义后,何进拜大将军,率军镇守京师。当时蹇硕想要拥立刘协继位,后来被何进阻止,何进听从袁绍的建议开启了权倾朝野之路。此后何进联合袁绍谋诛宦竖,但计划却遭到败露,导致何进被杀。但也因此给了袁绍、袁

  • 本来为人豪迈的董卓为何进京之后变得那么残暴呢?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董卓

    公元189年汉灵帝病亡,汉灵帝有两个儿子,长子刘辩和次子刘协。由于刘辩年幼不晓事,暂时由何太后垂帘听政,大将军何进主持朝政,皇权更加衰微。宦官和外戚为了取得控制皇权的特殊权力,斗争日趋激烈。双方不惜采用一切手段,相互排挤,殊死斗争。深知朝廷派系之争的董卓得知灵帝驾崩的消息后,心中窃喜,他密切注视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