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何三国大将李典的形象总是让人颇为钦佩呢?

为何三国大将李典的形象总是让人颇为钦佩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76 更新时间:2023/12/19 17:09:07

东吴三世老将程普曾高度评价周瑜:“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这里着重表明了周瑜为人儒雅、胸怀宽阔,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汉末三国,不仅是东吴的周瑜有儒将之风,在曹魏,也有一位谦谦君子,陈寿评价其“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这个人就是李典

恂恂长者-李典

恂恂,在笔者看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温顺、恭谨,做事有章法,第二层则是小心谨慎。

不论是从历史的眼光,还是从文学的角度,“恂恂”二字对李典的评价都是高度契合。下面笔者就来依次谈谈自己的看法。

历史形象——恭谨明理

历史上的李典,温顺、恭谨,做事冷静、进退有据,符合“恂恂”的第一层含义。

史载,李典出生于山阳钜野县,其伯父李乾是当地的大户,有雄烈之风。李乾早年跟随曹操平定黄巾、征讨袁术,可谓战功累累。紧接着,在曹操同吕布的对峙中,李乾奉命返回故里召集人手、整备兵马。当时,吕布的别驾薛兰和治中李封想暗中策反李乾,但是遭到了李乾的拒绝,于是薛兰、李封恼羞成怒刺杀了李乾。李乾之子李整,亦颇具父亲的风范,他在李乾离世后果断重新整备兵马,和曹操的其他将领一起讨伐薛兰、李封,又一路随曹操平定兖州,最后升任青州刺史。

可是不久,李整也不幸去世。这时,李典作为宗族的继任者,便自动接下伯父和兄长的重任,开始带领众人继续为曹操效力。和伯父、兄长的个性不同,魏书记载,李典年少时就十分好学,不喜欢兵戈征战,而喜欢博览群书,还专门拜师阅读《春秋左传》,这和“有雄气”的伯父可谓大相径庭。

因此,曹操对李典另眼相看,不仅让他接替伯父和兄长带兵,同时还试着让李典治理百姓,李典也不负众望一直从颖阴令做到中郎将最后升迁为离狐太守。早年李典的经历可谓坎坷,不仅经历了汉末天下的动荡,还目睹了家族中两位重要亲人的离世,但是,李典的个性并未因外在的环境而变得狷狭,相反却反求诸于自己的内心,培养出了“贵尚儒雅”的品性,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图)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李典之“恂恂”,不仅表现在他个人的修养上,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也谦虚谨慎,以国事为重。

曹操初平河北时,李典认为虽然接受了诸多封赏,但自己性格怯懦且功劳微薄,应该带动更多的族人为国出力,于是主动向曹操请愿将自己居于家乡的宗族迁徙到需要人手的魏郡进行协防。在合肥之战时,李典更是摒弃了与张辽的私怨(笔者按:张、李之私怨大抵是因为吕布欲策反李乾而其不从,李乾遂遭吕布势力攻杀,因此身为兖州大户李氏宗族成员的李典和吕布势力有杀亲之仇,故和吕布旧部张辽结怨。),同心协力,最终以七千人击破孙权十万人的围攻。

历史评价李典,“义忘私隙,美矣。” 在处理同僚关系上,我们也应当看到,人与人之间或有不和或有意见不同。但是,这些都属于正常的人际矛盾。如果仅仅以私人间的些许矛盾就一味否认对方,处处掣肘,是非不分,嫉恨他人,那么如此,气度未免有些小了。大度者恩怨、公私分明,不以私怨而不明是非。

假使李典气量狭小,那么合肥之战的历史也许将会改写。我们佩服张辽长于调度,而更应该钦佩李典的深明大义。和平年代,我们不是更需要李典这样的人物作为同进退的队友吗?

此外,李典亦是能文能武,在战场上也能够冷静分析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曹操攻打袁尚袁熙时,李典奉命率领亲兵从水路运送粮食补给。此时,袁尚派遣魏郡太守高蕃领兵把守水路,粮草难以通行。虽然李典得到了曹操的手令——如果水道不通可以改走陆路。但是李典根据观察发现,高蕃的兵少而且自恃有地理优势,这样对方的士兵必然轻敌没有好好防备,如果攻击一定能取胜,同行的程昱也这样认为。于是,李典率部渡河击败了高蕃,确保了水路的畅通。在此战中,李典还提出了 “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在战场上需要变通,不能拘泥于上级的命令。这种观点不仅仅强调了要擅于根据客观的变化调整战术,还提出了行军、治军的准则——那就是要有整体的、长远的眼光。

同样的事例还有博望之战。当时,刘备领兵攻击叶县,李典跟随夏侯惇一起防御作战,刘备假装兵退博望,引诱夏侯惇率军冒进,李典认为敌人无故撤退,一定有埋伏,南边的道路狭窄又长满草木,要小心火攻。但是夏侯惇不听,结果遭到失败,幸得李典率领后军前往救助才不至于惨败。

文学形象——小心谨慎

关于李典,历史上的记载并不多,但是我们能够窥见其恭谨、明理、冷静的个性。

在后世的小说中,李典的这些品质也被进一步演绎。小说《三国演义》,似乎是借助了“恂恂”的第二层含义,将李典刻画成了一个小心谨慎的角色,

第三十五回,吕旷、吕翔败亡,曹仁欲起兵报仇,李典曰:“二将欺敌而亡。今只宜按兵不动,申报丞相,起大兵来征剿,乃为上策。”同时又告诫曹仁“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某非怯战,但恐不能必胜耳。”,面对曹仁的斥责和嘲笑,李典也没有恼羞成怒,仍是尽力辅助曹仁,客观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第三十九回,夏侯惇轻敌冒进,李典又指出“欺敌者必败。南道路狭,山川相逼,树木丛杂,倘彼用火攻,奈何?”

在四十二回,张飞拆断长坂桥后,曹操力主追击,而此时手下诸将仅有李典提出“此恐是诸葛亮之诈谋,不可轻进。”

(图)李典(生卒年不详),字曼成,东汉末年名将。

诸如此类的记载可见李典在小说中为人谨慎,和文学作品中曹魏大多数将领急功冒进的形象迥然不同。同时在周大荒《反三国演义》中,魏国为蜀国所灭,而李典作为曹魏少数名将存活并任曹彰的大丞相,亦可见李典的形象是文武兼修。

不容否认,李典在小说中,和诸多名将搭档过,而且都是以优秀的队友角色出现,在面对曹魏名将曹仁、夏侯惇、张辽,李典不仅能够很好地相处而且都有能容人的气度,他不嫉恨同僚对自己的嘲笑、否定,不嫉妒他人的军功,不害怕下位者超越自己,不因为自己的正确判断而轻视对手。而更多的是用诚恳的态度打开局面,以不卑不亢的姿态重新与人合作,这样的人是大度的,也是团队协作中十分重要的人物。

记载疏忽——年龄之谜

关于李典的生年,根据三国志记载,是在合肥之战后,即215年后,那么根据李典“年三十六”的描述,推断其生年大致在180年后,有历史爱好者根据李典初平年间跟随伯父征讨黄巾的记载,认为当时的李典也就十来岁,似乎和历史所描述的情形不符,因此该年龄记载似有误。但是,笔者认为《三国志 李典传》前文部分主要是介绍了李典伯父李乾、兄长李整的相关情况,也就是说,曹操征黄巾的初平年间,并没有记载李典“从”其伯父征战的内容,直到其兄李整击破薛兰、李封后,才貌似有李典“从平兖州诸县”的记载。

而笔者大胆猜想,这里的“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仍然是指李典之兄李整,因为青州刺史一职和李典之后担任的离狐太守相比,似乎品爵更高,依据李典逐步进阶的经历看,似有不妥。

所以,笔者认为李典真正独立出场的时间是李整逝世后,此处应是记载不清晰导致了众人将李乾、李整的历史信息误认为是李典的相关信息。而李典早年经历了伯父、兄长相继逝世的经历,也许对其英年早逝有一定的影响。

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学,李典“恂恂长者”的形象都让人颇为钦佩,李典身为大将,在和同僚的合作过程中往往是以低调之姿态积极配合,不好大喜功,亦不争名夺利。他多是以一种坦然、淡定的心态去面对荣辱,既不是消极躲避也不是热衷名利,而是从容宽仁。这样的姿态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

标签: 三国李典

更多文章

  • 三国曹操部下李典究竟实力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典

    三国李典李典是东汉末年之时,曹操麾下的一员名将。李典为人谦虚谨慎,深明大义,又好儒学,颇有长者之风,军中的人都对他十分尊敬。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李典的简介吧。李典画像李典的生卒年在史书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知道他活了三十六岁,就英年早逝了。后来,曹丕念在他往日的功劳和高尚的节操,追谥其为愍侯。李

  • 李典:名将李陵的七世孙,还是曹操的爱将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李典,东汉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李典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说起曹操的爱将,就不得不提五子良将,五子良将大家都是非常的熟悉了,就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但是除了这五位之外,还有很多武将都是非常的出色,比如被称作“古之恶来”的典韦,“虎痴“许褚等,而除了这些名气比较响亮的武将之外,

  • 李典的军事才能如何?他的一生有哪些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李典,曹魏

    大魏有儒将,巨鹿李曼成。少自有雄气,不与诸人争。好文习左传,博观卓不群。恂恂若不及,谆谆长者风。英华三十六,花谢满院庭。读三国,品人生,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和朋友们来聊聊曹魏名将李典。在曹魏阵营中,李典属于年轻的元老,他投靠到曹操帐下比较早。曹操刺董失败后,逃回故乡陈留县,树起义旗,延揽天下英雄才

  • 揭秘东汉隐士庞德公究竟是庞统的什么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东汉隐士庞德公

    庞德公是东汉末年出名的隐士。庞德公,字尚长,是襄阳人。庞德公才华洋溢,为人低调俭朴,深受诸葛亮、司马徽、庞统等人的敬佩。庞德公为人友善,闲暇之时,会和司马徽等人把酒言欢,日子过得惬意而舒适。有一天,司马徽来到庞德公家中,碰巧庞德公为先人扫墓去了。司马徽径直走入庞德公家中,让庞德公的妻子与儿女备好下酒

  • 庞德忠义度武力值不输关羽为何名气没有关羽大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庞德

    庞德是三国时期曹魏阵营的一员猛将,他武力超绝,曾经力战关羽而不败,每次出战都身先士卒,勇武过人,后来在和关羽作战的时候被关羽水淹七军,当场擒获,因为誓死不降所以被杀。庞德年少的时候就很骁勇善战,当时他在马腾的手下办事,跟着马腾一起抗击外族,立下了不小的战功,后来庞德跟着马腾一起对抗袁尚,当时有个叫郭

  • 曹操都为之落泪的庞德有多大的人格魅力?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庞德有多大的人格魅力

    庞德是三国时期曹魏阵营的一员猛将,他武力超绝,曾经力战关羽而不败,每次出战都身先士卒,勇武过人,后来在和关羽作战的时候被关羽水淹七军,当场擒获,因为誓死不降所以被杀。庞德年少的时候就很骁勇善战,当时他在马腾的手下办事,跟着马腾一起抗击外族,立下了不小的战功,后来庞德跟着马腾一起对抗袁尚,当时有个叫郭

  • 庞德在历史上是什么人?为什么关于他的评价会有那么高?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庞德,三国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三国时期名将庞德的历史评价,真的有那么高吗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先简单介绍下庞德,约在初平年间,投奔马腾帐下,在平定羌民的征伐中屡立战功。建安年间,庞德跟随马超征战平阳,抵御袁将郭援、高干,在马上亲斩郭援首级。张白骑在弘农反叛时,庞德也参与战斗。每次出征

  • 庞德为什么不降关羽?他的用意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庞德,三国

    庞德不降关羽,其实只有一个原因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话说《三国演义》,刘备当上汉中王以后,命令关羽攻取樊城。关羽率领兵马,首战告捷,攻取了襄阳城,赏军抚民之后,又率领兵马,攻打樊城。樊城守将曹仁,见关羽智勇双全,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吓得惊慌失措,急忙派人向

  • 庞德为何会落到惨死的下场 他为何不跟随马超呢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庞德,三国

    还不知道:庞德为何会惨死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庞德的为将经历吧。庞德此人在最初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时是跟随着被我们所熟知的五虎上将之一马超,是马超手下地位等同于马岱的重要人物。当初他们一同在张鲁帐下为将,本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

  • 庞德的武功到底有多高 关羽为什么打不过庞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关羽,庞德

    对庞德和关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并不是关羽打不了他,而是现在关羽已经不是从前的关羽了,他现在已经非常的年老,而且手臂又受了伤,要是换做以前的话,他年轻二三十岁的样子肯定是能够一刀杀死他的,但是现在不行了,他不能够速战速决,越到后面关羽的体力是越来越不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