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清首富与首善胡雪岩:高调人生 灰暗结局

大清首富与首善胡雪岩:高调人生 灰暗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769 更新时间:2023/12/20 7:16:51

作为大清国的首富与首善,胡雪岩的崛起与失败都十分迅速,而其个人评价,则留给历史众说纷纭。与胡雪岩个人的宿命相比,我们这个民族似乎也在承受一种宿命:舆论和媒体哄抬“大善人”们时,很少质疑他们行善的银子来路如何、行善的细节尤其是结果如何,听风就是雨,于是总是被忽悠,行善便成为一种最为有效的公关利器,这实在是慈善二字的悲哀。

只要与人分享点滴,即便是盗泉之水,便似乎具备了自我漂白的功能,如此,则天下之水还能有几滴未被盗泉所污?

1883年的冬天,来得比以往更为冷些。

一座巨大的冰山,在这个冬天迅即融化,把严寒传遍了整个大清国。

这座冰山,名叫“胡雪岩”。

自从进入了“改革”的快车道后,大清国就不再缺少有关富豪们的新闻,且大多数都是正面报道。他们的名头也因此传遍这个国家的每个犄角旮旯,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

胡雪岩就是这些偶像中的偶像。

在时人和后人的心目中,他的形象就是大清“首富”——其实无论在官场还是商场,比他更富裕的人多了去了,但他们因为低调而不为人瞩目;他也俨然成为大清“首善”——随着他那家著名的“公关公司”兼药店“胡庆余堂”的家喻户晓,他的名字也成为“大善人”的代称。

然而,就在1883年的冬天,胡雪岩轻轻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只留下遍地狼藉。

作茧自缚

如果这场生丝大战真的拖垮了“胡财神”的资金链,那只能说明,胡雪岩的财富,或许远远没有时人和后人所想象的那么高。

宋代陆游曾有诗云:“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胡雪岩读书不多,或许没读过这句诗,但他却正是被“茧”困死的。

胡雪岩的“作茧自缚”,被后世的人们普遍描绘为一场悲壮的民族商业保卫战。据说,胡雪岩痛下本金2000万两,争购并囤积生丝,一是为了解救被洋人们欺压的蚕农,二是要为民族工商业争口气,最后,却因为卑鄙的洋人与同样卑鄙的官府相勾结,导致胡雪岩这位商业民族英雄的梦想被彻底粉碎了。

中国历史惯常以成败论英雄,作为一名彻底失败了的商人,胡雪岩却没有被当做落水狗而痛打,相反却赢得了其崇高的历史地位。搭建起这一历史神龛的最坚实根基,就来自于他的最后一战:与外商之间的生丝战争。

这是一个令人动容的悲情故事,但是,激情燃烧过后,我们还是应当从历史的废墟中,冷静地找找看其究竟发生了什么。

首先,胡雪岩究竟动用了多少资金,投入这场生丝大战?

当然,最可靠的应该是胡雪岩本人的财务记录,但是他被抄家后,一切有关他的直接资料几乎丢失殆尽,这导致了史料的极度匮乏。资料的匮乏,令不少后世研究胡雪岩所谓“商道”的人,居然把高阳写的小说作为依据。

有关胡雪岩采购生丝的资金,主要来自民间的野史记载。普遍认为,他为此动用了2000万两资金,《海光》杂志说他“二千万两出,一千二百万两归家”。后世的胡雪岩研究者也普遍采信2000万两投资款。但是,这一数据是相当可疑的,反证的史料相当确凿。

胡雪岩大批囤积生丝,始于1881年6月。胡在当月买进了3000包生丝,到1882年的5月份,他的存货达到8000包,10月份则达到14000包。这一数据,得到英国领事报告的支持。

根据美国学者斯坦利(JohnC.Stanley)的研究,胡的存货应当是15000包。而根据《申报》(1883年12月9日)的报道,胡在脱手这批生丝时,先将2000包卖给怡和洋行,后又分两次将6000包及7000包卖给天祥洋行,“日内丝已卖完”。据此推算,胡所囤积的生丝亦为15000包。

14000~15000包生丝,对整个中国生丝市场来说,并没有达到可以控制供应的地步。1882年全国的生丝供应,约在50000包,而1883年因减产,也在30000包左右,两年合计约80000包,胡雪岩的存货,约占总量的17.5%,虽然对市场拥有巨大的发言权,能拉高价格,但绝对不可能达到随意操纵价格的程度。

当然,还有其他华商参与胡雪岩的统一行动,但从史料来看,他们的实力并不强。根据怡和洋行的内部通信,在胡雪岩大量售丝后的11月30日,上海其他丝商存丝仅余2500包。

在胡雪岩历时两年多的囤积拉动下,上海的一级生丝价格高涨,到1882年9月,每包生丝已经涨到17先令4便士,超过伦敦交易所的价格16先令3便士,出现严重的倒挂。根据怡和洋行的档案,当胡雪岩在1883年10月9日,将2000包生丝卖给怡和洋行时,每包的定价高达380两;而之后将剩余的生丝卖给天祥洋行时,价格在372.5两,并未下降多少。这是相当重要的信息,足以颠覆学界主流认为胡雪岩被迫低价抛售生丝存货的观点。

野史多说他在生丝生意上损失惨重,《海光》杂志说“二千万两出,一千二百万两归家”,损失就是800万两;清代的《见闻琐录》中也说他损失800万两,而《慎节斋口存》说“折耗至600余万金”。

其实,胡雪岩的生丝存货量按15000包计、每包单价按照被炒高后的市价380两计算,胡雪岩在其中的投资最多无非570万两,这与后世普遍宣称的2000万两投资款,相差甚远,而就算赔光了,也不可能损失600万~800万之巨。在这方面,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估计比较靠谱:“由于金融吃紧,胡光墉(胡雪岩)不得不抛售手中生丝,生丝价格于是急剧下落。……胡光墉的损失高达150万两(35万英镑)。”(英国国会件BBP,China,No.1,1884)就是损失只有150万两,一定也是将胡雪岩在上海投资丝厂的建设款项、预付给蚕农的定金等因素都考虑进去。

如果2000万两的投资款属实,则就算按照380两的市场高价,也可以囤积51900包生丝,相当于大清国在1882~1883年两年生丝总产量的65%!显然,这绝不可能。

以此推断,可以大致得出如下结论:

一、胡雪岩在这次生丝大战中,按照其抛售价格算,依然是在高位出手,不可能有大的损失;

二、如果真产生了大的损失,一定是其他环节出了问题,可能是他的资金成本、管理成本过于高昂;

三、如果这场生丝大战真的拖垮了“胡财神”的资金链,那只能说明,胡雪岩的财富,或许远远没有时人和后人所想象的那么高。

高举旗帜

胡雪岩成为商界偶像,主要就是其将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发挥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凭借超级政府公关,而实现了从一无所有到大清首富的超常规、跳跃式发展。

有一点大致可以认定:胡雪岩收购生丝所动用的资金,无论是普遍认为的2000万两,还是上文推断的570万两,其财务成本不可能很高。

因为,胡雪岩有着低成本的资金支持,那就是他的阜康钱庄。阜康钱庄中的存款,既有千千万万升斗小民的活命钱,更有不少达官贵人的灰色或者黑色收入。为了结交权贵,胡雪岩有可能以高息支付给这些特殊储户。但是,在阜康钱庄中占据主流的,是暂存于此的国有资金,这些资金的成本是十分低廉的。

这正是胡雪岩被后世津津乐道之处。

胡雪岩成为商界偶像,主要就是其将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发挥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凭借超级政府公关,而实现了从一无所有到大清首富的超常规、跳跃式发展。他从政府那里得到的回报是十分巨大的:除了黄马褂、红顶子等政治荣誉外,政府公款的代理权,成为他获取低成本巨额资金的主要来源。对他来说,不仅“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更为重要的是,这双鞋的主人(政府)根本就不在乎鞋被谁穿了、穿多久、穿多破。

深谙此道的胡雪岩,不仅“穿别人的鞋”,而且还“戴别人的帽”——他把自己的生丝投机生意,包装成为抗击西方经济侵略的经济卫国战争。“江浙丝茧,为出口大宗,夷商把持,无能与竞。光墉(胡雪岩)以一人之力,垄断居奇,市值涨落,外国不能操纵,农民咸赖利之。”(《异辞录》)

其实,长期以来,中国生丝的国际行情,并没有操纵在洋商手上,而是操纵在中国的丝行手中。这些中间商一面压低支付给农民的收购价,一面抬高外贸售价,两头获利。随着19世纪70年代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大量蒸汽轮船投入中欧航线,欧洲市场的生丝囤积量大为下降,同时,意大利等地的生丝产量也大幅提高,才导致生丝的定价权转移到买方手中。

胡雪岩将这样一种主要是市场因素造成的定价权转移,归咎于洋商的“经济侵略”,其目的自然是为了收购的便利。而在收购过程中,他在江浙两省白道、黑道上的过硬关系,成为其保驾护航的主要法宝,成功地囤积了大量生丝,推高了上海市场的生丝价格。

如果按照胡氏包装上的爱民爱国理由推算,他可以有几种选择:一是将此批生丝全部自己加工,不让老外染指,以“振兴民族工业”,但他似乎并没有足够的生产加工能力;而且,即使全部加工成了丝绸、甚至成衣,也还是要靠国际市场来消化。二是将此批生丝加价后卖给老外,将从外商那里所赚来的钱,分给蚕农们,解决局部地区的“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或者干脆捐给国家——显然,他也并无如此计划。

胡雪岩的囤积,的确令他自己获得了极好的市场谈判地位。外商们愿意加价收购他手中的生丝,根据并不可靠的野史说,这一加价幅度高达800万~1000万两,但距离胡雪岩心目中的价位,还相差200万两,因此胡雪岩没有松口。

怡和洋行的档案表明,在1883年4月、8月,他们两度与胡雪岩接洽购丝,胡不肯让步,“自信心甚强,因为本季丝收极歉”。10月9日胡雪岩才“卖”了2000包给怡和,却不是单纯的销售,而是合伙经营(Jointaccount)——单价定价380两,但胡只卖一半,保留一半的股权,待这批丝出手后再与怡和洋行平分利润。这当然并非转卖,而是合伙。

更为吊诡的是,11月中旬,胡雪岩欠汇丰银行的一笔10万两到期,宁可续贷,也不愿意卖丝。续贷的10万两,由汇丰银行先交怡和洋行,再由怡和洋行借给胡雪岩,总的年利息为一分(10%),汇丰得八厘,怡和二厘。这其实是拿2000包生丝的预期收益作为抵押,从怡和洋行融资。这说明,一、胡雪岩的资金周转已经出现问题;二、他对生丝的行情依然看好。至于高调的所谓对抗洋商,则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胡雪岩考量的只是经济利益,与洋人是又对抗又联合,无关民族感情。

点金之术

这种高调的背后,如果不是因富而狂,则完全可能是一种包装——其实他并没这么富,却故意显得这么富,以增强市场对他的信心——在当代诸多的融资大案中,我们已经对此类自我包装的“富豪”并不陌生。

如果胡雪岩的生丝投资不到1000万两,而且损失并不很大,却因此拖垮了“胡财神”的资金链,那么,胡雪岩的财富实力绝对值得怀疑。

一般的野史,基本认定胡雪岩的个人财富为2000万两左右,如费行简的《近代名人小传》认为:“(胡雪岩)私财亦二千万。”这一数据,也被当代不少胡雪岩研究者和崇拜者所接受。

根据购买力推算,1两白银约相当于现今的20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胡雪岩的家产总价值约为40亿元人民币。按照2010年胡润百富榜的标准,胡雪岩可以排在344名,只有首富宗庆后800亿元的1/20。这当然离“首富”还很遥远,但“富豪”二字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

最为关键的是,胡雪岩为人极为高调,即便在媒体并不发达的当时,也已成为几乎家喻户晓的明星级人物。《一叶轩漫笔》说他“富可敌国,资产半天下。”汪康年的《庄谐选录》说他“富坍封君,为近今数十年所罕见。”

有关他豪奢的各种段子,一直广为流行。宝嘉的《南亭笔记》记载,胡雪岩有次经过一家成衣铺,看到有个姑娘倚门而立,颇苗条,就多看了几眼,被姑娘察觉,关门入内。这令胡雪岩大怒,就派人去提亲,要纳之为妾。姑娘的父亲起初不肯,但当胡雪岩的价开到“七千元”(此处应为银元,1银元约相当于0.7两白银)时,就同意了。成亲之夜,胡雪岩送完宾客后,入洞房,“开樽独饮,醉后令女裸卧于床”,并命仆人拿着蜡烛在旁照亮,“回环审视”,然后大笑道:“汝前日不使我看,今竟何如?”笑完就走了。次日,胡雪岩派人告诉新娘:“房中所有悉将去,可改嫁他人。”结果,这个只被看了一夜的姑娘,获得了“二万余金”,“遂成巨富”。

同书也记载说,胡雪岩为了重赏演戏者,“命以筐盛银千两,倾之如雨,数十年来无有能继其后者”,甚至胡家的“司机”(舆夫),也是“相随既久,亦拥巨资,舆夫有家,兼蓄婢仆,入夜舆夫返,则呼曰‘老爷回来了,快些烧汤洗脚’”。

此类传闻,真假并不重要,关键是胡为何如此高调露富,莫非他不知道韬晦藏富之道及枪打出头鸟的风险?这种高调的背后,如果不是因富而狂,则完全可能是一种包装——其实他并没这么富,却故意显得这么富,以增强市场对他的信心——在当代诸多的融资大案中,我们已经对此类自我包装的“富豪”并不陌生。

标签: 大清首富胡雪岩

更多文章

  • 揭秘左宗棠怎么死的 左宗棠与胡雪岩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左宗棠,胡雪岩

    左宗棠虽然一生叱咤疆场,从来都不打败仗,但是对于在朝堂上的斗争,左宗棠却总是吃败仗。最后左宗棠的死亡,还与在朝堂上的斗争,有很大的关系。左宗棠画像说道左宗棠的死,就不得不提到当年李鸿章是怎么和左宗棠结梁子的事情了。因为在攻打太平军的时候,左宗棠在浙江一带驻兵,整个浙江都是左宗棠的势力范围。而李鸿章当

  • 胡雪岩帮清廷打赢太平军,为什么最后被逼死?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胡雪岩,清朝

    胡雪岩能从一个放牛娃逆袭成为清末首富,得益于两个贵人,其中一个是王有龄,还一个是左宗棠。胡雪岩打小放牛,父亲去世后,13岁的他只得出外谋生。胡雪岩聪明勤快,做事又踏实。因此,在他19岁时,得到杭州阜康钱庄老板的赏识和信任。阜康钱庄老板把他收为学徒,并把钱庄里的许多事情,交给他打理。就在此时,胡雪岩认

  • 胡雪岩为何在死要前告诫子女远离金钱呢?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胡雪岩

    胡雪岩,白虎。一个是人,一个是动物,怎么都无法联系到一起去,那么为什么胡雪岩在临死之前要告诫子女“勿近白虎”?难道他生前曾被白虎所伤?“白虎”其实不是动物,而是指钱,也就是清朝当时流通的货币——白银。胡雪岩之所以这么说,是他临终前对自己“失败”人生的一种总结。只是,失败这个结果,是他自己也不愿意看到

  • 胡雪岩是晚清著名的红顶商人,为什么他的后代经商的很少?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胡雪岩,清朝

    胡雪岩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胡雪岩是晚清时期的著名商人,他的地位要比今天的马云还高,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胡雪岩的后代经商的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原来,胡雪岩临终前曾叮嘱他们:“勿近白虎!”1823年,胡雪岩在安徽湖里村出生,家庭很贫困,幼年时就开始给人放牛。

  • 胡雪岩是如何赚得那么多钱的?他最后为什么会被李鸿章逼死?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胡雪岩,清朝

    对胡雪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虽然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商人的地位极其卑贱,但是钱是个好东西,商人再卑贱,也总有发家致富,富及一方的人。很多大富商都与朝中大臣有来往,毕竟在官场上有人脉才会在生意场上更顺畅。同时官场上的官员有了大富豪资金的支撑,办事也会更方便

  •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五子:爱新觉罗·莽古尔泰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莽古尔泰,生平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1587年-163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五子,母为继妃富察·衮代,领正蓝旗。莽古尔泰和代善、阿敏、皇太极并称清初四大贝勒。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少时跟随努尔哈赤征伐乌拉部,英勇善战,连克六城。天命元年(1616年)四月,受封为和硕贝勒。天

  • 清太祖的第五子莽古尔泰,他为什么要弑杀自己的亲生母亲?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莽古尔泰,清朝

    莽古尔泰,接下来听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很多悲剧一样的历史人物。在这其中,绝大多数是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或者缺少一定的谋略所致。在这其中,莽古尔泰绝对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莽古尔泰这个名字,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不是特别高,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但是提起莽古尔

  • 和硕恪纯长公主:被康熙关了七年,三个儿子全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和硕恪纯长公主,清朝

    在历史长河中,和硕恪纯长公主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她的故事吗?这一天,北京菜市口挤满了前来观看刑罚的老百姓,一对父子一前一后走上了断头台,他们的生命即将终结,这对父子名为吴应熊、吴世霖,他们便是威名赫赫的平西王吴三桂的儿子和孙子,不过,此时的吴三桂已经不是清廷的平西王了,半年前他在云南

  • 清太宗皇太极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太宗,和硕恪纯长公主

    和硕恪纯长公主(1641一1703),名阿吉格,清太宗皇太极之第十四女。其母为皇太极庶妃蒙古察哈尔部奇垒氏。初号和硕公主。顺治十年(1653)13岁时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十四年晋封为和硕长公主。十六年(1659)十二月被封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改为和硕恪纯长公主。吴应熊与公主婚后,顺治十年(1

  • 和硕恪纯长公主到底有多惨?她的儿子都是什么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和硕恪纯长公主,清朝

    每当一提起和硕恪纯长公主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最是无情帝王家”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想想也确实如此,古代社会,虽然生在帝王之家,显贵无比,但却缺少亲情,甚至有人为此丢掉性命。比如说,清朝的公主,大多是皇室进行政治交易的牺牲品,由此她们并不幸福,今天笔者要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