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武宗朱厚照下江南为何受到如此巨大的阻力?

明武宗朱厚照下江南为何受到如此巨大的阻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83 更新时间:2024/1/19 2:32:32

所谓下江南的“阻力”,大概只有正德十四年三月一群小臣伏阙、上疏谏止被打死十一个那次吧。后来亲征宁王因为是真正的军机,并没有太大阻力,甚至有官员认为就该皇帝亲征,否则谁来担责?要说原因的话,近忧是江南是明朝财赋所出的根本之地,不容武宗前去骚扰;远虑是怕武宗直接在路上被人杀了,还没儿子继承。首先来看内阁在事件尚未发酵的正德十四年二月初上的奏疏了。大学士杨廷和等疏言:近日进缴居守勑谕,奉旨:“朕今不时廵狩,其勿缴。”臣等闻命之余,不胜忧惧。正德十三年七月武宗第三次去宣府的时候,觉得没个交代就偷跑也不是事儿,给留京的内阁和司礼监写了正式让他们负责居守的敕谕,规定他们如何代理政务。按惯例办完了差,这种临时性的敕谕是要交还皇帝的。结果武宗在十四年二月回京的时候,表示我以后还要出去,你们就不用还了,我出去之后直接照旧办。以前武宗每次回京,大臣都会上疏劝皇帝以后不要再出巡。武宗这次则是公开表示,“我已放弃治疗”,自然会引起很大反响。京师根本重地,朝廷一日万几。皇上比岁以来,数出游幸。宫城之内,居守无人。

诸司章奏,动经数月,未见裁处。内外远近,惶惶不安。前文不是说让司礼监和内阁“居守”么,为什么又说无人居守?按明代惯例,皇帝出巡的时候要有皇族来居守乃至监国,这个人选应该是太子或者亲王,必要时刻是可以即位的。而武宗既无儿子也无亲弟,无人可以居守,一旦像成祖一样死在外面,皇位继承问题将会极其棘手。这个问题一直是正德朝中枢权力结构中最大的隐患,也是文官反对武宗从事军事活动的一大根源。所以后文杨廷和们会说“伏望皇上深惟至许,端拱穆清,颐养圣体,以延椒寝之祥。”意思是,皇上你在后宫好好地生一个儿子出来罢。那么问题来了,烧香、下江南真的有那么危险么……见下文另外,武宗“移动办公”的效率也不怎么样,所以说是“动经数月,未见裁处”。如果你的领导环球旅游去了,还要求部门大事必须经ta批准,而ta又不及时回email,能不被吐槽么?况东南乃国家财赋所出之地,连年大水为灾,兼以征徭烦重,百姓不堪困苦。若复军旅经过,日费不赀,不知何以供应。且里河一带,路狭水浅。今营建大木及漕运粮船尚未能依期到京,倘又加以皇船数多,挤拥而行,大木必不能前,运船必不能急,误事匪轻。意外之,尤有不可测者。武宗出行是带着不少的亲信、宦官和军队的,无疑会对地方秩序有极大影响。这些手下出去抓花姑娘吓得百姓赶紧嫁女儿之类都不必说,最大问题是他的行程计划不会预先公布,或者说可能根本没有精确的行程计划;所过之地,供给都是临时从地方上征发,必然导致地方政府进行临时赋役摊派。正德朝的财政状况是什么样呢?刘瑾为了给皇上省钱修豹房,居然想到去与虎谋皮,废除给边军的京运银两,最后把自己活活作死。让武宗去江南根本之地折腾一波,还真是有点儿吃不消。很快,机智的武宗想出了一个新花样儿,自称是要“往南北两直隶、山东泰安州等处尊奉圣像、供献香帛、祈福安民”。所谓泰安州,就是去泰山烧香,燕青去和任原打擂的所在。当然这一听就是扯淡。除了引来文官纷纷联名上书吐槽外,还有以翰林修撰舒芬为首的若干小臣直接指出,皇上你的脑袋已经要被卖了,他认为,现在朝廷里有一批人“怀冯道之心,以禄位为故物,以朝署为市廛。以陛下为奕棋,以革除年间之事为故事也!”革除年间之事,就是靖难之役,藩王起兵夺取皇位。照舒芬看来,武宗的南巡之旅,很可能就是一次死亡之旅。有人已经和宁王串通好了,要在路上要了皇帝的性命,由宁王取而代之。

而另一批官员则像五代的十一朝元老冯道一样坐观成败。那么,武宗知不知道宁王密谋的事呢?正德十二年五月,宁王府的几个宦官跑到北京去告宁王的状,说他和一伙儿人“时在王所密谋,凿池造船,以为水嬉,疑有非常”,武宗把他们交到锦衣卫去审。事实上朝廷已经获得了一个明显的信号。但是宁王也反告这几个宦官私逃,而且买通了吏部尚书鹿丸、緹帅钱宁、东厂提督张锐等一批权贵帮他说话。当时武宗刚刚开始发现北京的美,在大兴打猎,石景山看景儿,正玩得高兴,大概并不想把这事儿闹大,就把宦官发配到南京孝陵去种菜,又以皇帝名义给宁王写了封信告诫一番,把案子压下来了。十四年春天这次南巡计划,李洵先生认为武宗除了游玩以外,也有意带着兵去“震慑”一下宁王。他还让内阁给他查阅皇帝亲祭各王府坟墓的仪节,和对各藩王的口头称呼,显然武宗有准备去会见一下沿途的藩王们,宁王恐怕是也在其中的。因此,舒芬所作的推测,武宗大概也是明白的。问题是,武宗没儿子导致藩王觊觎皇位,以及两次恢复宁王的护卫导致宁王骄纵坐大,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舒芬等人的奏疏又把他周围的亲信形容得如此不堪,想必他们也没什么好话。于是找了一个借口“朕感疾未宁,此辈不闻问安、视膳,乃出位妄言,多方讪谤!”把一百四十多个文官又是罚跪又是廷杖,拍死十一个。所谓专制皇权这种东西,就是能够说着无理取闹女朋友的语气,干着“霸道总裁”的事。不过能够坚持侍奉这种皇权的人,也是蛮奇怪的,只能说他们都是吉祥的一家吧。

不过话说回来, 宁王一党是不是真的要在路上杀害武宗,倒没什么确实证据。因为宁王的Plan

A,其实是通过钱宁等人的游说,以合法渠道把他的世子(按辈分还是武宗的从叔!)送进宫来做皇嗣。十四年五月,宁王还做了一次努力,请江西巡抚、巡按和镇守太监等人给他向朝廷申报孝顺事迹、要当道德模范!这无疑是在给自己走合法渠道增加筹码。钱宁到武宗面前去给宁王说好话,然而武宗再漫不经心,也知道宁王是什么意思,于是要问责巡抚等人。

而张锐则在亲信劝说下,发现宁王大势已去,于是把宁王的黑材料交给御史萧淮,公开弹劾,这事就藏不住了。于是宁王就选了举兵造反的Plan B。当然Plan

B肯定也是平素有所准备的了。然而巧合的是,武宗真的在南征归途中落水,回京不久就死了。有人还说这是什么文官阴谋,简直搞笑……犯罪嫌疑人不在天天在武宗周围活动的人里找,找文官有乜用。鉴于有睿宗在成化末年就有被万妃推为皇位继承人的传说,我建议调查一下兴王府的人,毕竟他们才是最大受益者,呵呵呵呵。说起来,其实当时谏止的人里并不只有文臣啊。有个亲军军官金吾右卫带俸都指挥佥事张英,是阵亡将领张胜之子。他也带着刀跪在端门外。卫士诘问他要干啥,他说:“我按职责应当随驾出行,自知遇到变故,必然要死。与其死在外面,不如死在这儿呢!”就拔刀刺胸

,被卫士将刀夺下,没有死。于是法司以妄言之罪判了他一个斩刑,武宗开恩,打他八十廷杖,流放贵州充军。张英便死在了那里。至于说和乾隆朝对比的,我觉得也没必要找那么远,就看20年后世宗回老家那次就好了。

标签: 明武宗明朝

更多文章

  • 足利义辉为什么被称为剑豪?足利义辉剑术到底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足利义辉,日本

    日本室町幕府第十三代将军足利义辉是一代传奇人物,少年时期因为父亲足利义晴和幕府管领细川不和而战败,随父亲逃亡在外,几经辗转,11岁便继承了将军位。相对于足利义辉前半生颠沛流离的生活和窘迫的境遇,他的剑术才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曾经有人表示,在当时的时代里,客观的说,剑术第一人无疑是上泉信纲,第二是

  • 是什么原因使唐德宗最终错过成为一代明君的机会,反被后世耻笑?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德宗,唐朝

    泾原兵变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兵变,那泾原兵变背景是什么呢?唐朝中期泾原的士兵受诏去援救襄阳,途径长安的时候,天气十分寒冷,士兵们饥寒交困,迫切希望得到朝廷的赏赐来度过严寒,结果朝廷什么都没给,士兵什么都没有得到就被迫离开。士兵后来又到了浐水,皇帝下令地方官员犒赏士兵,而地方官员阴奉阳违,只给了士兵很少

  • 曹丕杀甄氏,为什么要在她口中塞满米糠?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甄氏

    魏文帝曹丕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在建安二十五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成为了魏国的开国皇帝。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做了一件让人极其愤怒的事。221年,曹丕亲自派杀手将自己的妻子甄氏杀死,并在她的口

  • 刘裕托孤,为什么刚死太子就被大臣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裕

    历史上有很多托孤的事件发生,大部分都是可以好好辅佐,就像刘备当时把刘禅这个无能的儿子托孤给诸葛亮等人,诸葛亮拼尽全力都无法挽救他,最终让自己心力交瘁而亡。而我国史上最失败托孤,千古一帝刚驾崩,太子就被大臣杀害,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为南北朝的第一个南朝皇帝刘裕,他的政治能力是大家有目共睹,从一个农家娃

  • 乾隆写了一个禅字 为什么和珅感觉到自己的死期不远了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乾隆,和珅

    读书能够让人明白很多的道理、获取很多的知识,尤其是读史书。但是史书大多枯燥乏味,刚开始读很难能静下心来看下去。史书看不进去那就去看历史剧吧,相较史书而言,历史剧就比较有趣,看下去也能了解不少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是历史剧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够严谨,有的还会存在一些低端错误。比如电视剧中乾隆与和珅。王刚

  • 浅井长政有哪些轶事典故?浅井长政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浅井长政,日本

    舍“贤”取“长”在贤政决意改名的时候,浅井备前守长政之名由此诞生。而关于长政为何取「长」一字,普遍认为的有两种见解。一有贤政对击败东海今川义元而一举成名的织田信长深感佩服取其偏讳一字称「长政」之说。另外的说法是源至于武运长久一词。取了其父「久」之上的「长」,有决心成为超越父亲的大将之意味。学者普遍认

  • 关于浅井长政的评价如何?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浅井长政,日本

    从青年时的被众人所期待到成年后身为大将的表现,对浅井长政我不能不说他干得漂亮,可是却在最后的决择中遗憾地选错了方面,导致身死国灭。想来浅井长政也是位非常不幸的人。朝仓和织田完全对立使其成了「受夹板气」的状态。无论是在祖父亮政时代开始帮助浅井的朝仓家,还是将亲妹嫁与自己并成为自己义兄的织田信长,浅井长

  • 清初第一位汉人丞相鲍承先 本是明朝重臣却早早投降 明朝灭亡他可谓大功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朝,明朝,皇太极,鲍承先

    很多人会纳闷什么后金凭借几万的八旗兵最终却击败数倍于己的大明。虽然后金骑兵很牛,但是当年多尔衮统帅入关的满人八旗兵才7万人,蒙古兵有2.4万。这么少的兵力,就敢打大明?呵呵,不过别忘记了还有2.6万的最了解大明底细的叛兵降将。这里要说的就是这么一位背叛大明,却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的人物。这就是清初第一

  • 明朝降将为何敢强怼皇太极?皇太极还好言相劝?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朝,皇太极,鲍承先

    皇太极于天聪三年始置文馆,对外是掌翻译汉文书籍并记注政事,而实际上是作为汗权系统的决策参议机构。这是大汗办公室,肩负着特殊的政治使命。此时的皇太极,还只是后金名义上的共主、最高领导人,而朝政还得由他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商定后,才能正式发出。这是努尔哈赤死前就已推行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政治体制延续

  • 他是唐末著名猛将:不仅四肢发达,智商也在线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将不过李,唐朝,李存孝

    将不过李这句俗语不知有多少人知道,可是这句话中的李到底指的是哪个古代名将,存在的争议是很大的,两个支持较高的人选分别是西汉的将军李广和唐朝的将军李靖。是不是李广呢,不是,因为还有一句话说过“李广难封”。那是不是李靖呢,也不是,因为他这个人具有的是帅才。其实这个李字所指的,正是李存孝。很多人又迷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