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咸丰临终前的忧虑 如何才能保证儿子掌握皇权

咸丰临终前的忧虑 如何才能保证儿子掌握皇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823 更新时间:2024/2/10 21:37:45

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这基本不用考虑,因为咸丰当时只有一子,也就是慈禧生下的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如此一来,自雍正朝设立的秘密建储已经没有实施的必要和可能性,咸丰不能像他的祖父嘉庆那样从容挑选皇储,也没有了父亲道光当年立储时的左右为难,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其他选择。

咸丰死时31岁却子嗣不旺,这或许预示了大清帝国已经走上了穷途末路。咸丰当时要考虑的主要问题的是,儿子载淳当时只有6岁,显然要到至少10年以后才能亲政。在这未来的10年中,如何才能保证大清皇权牢牢掌握在自己儿子手中,而不旁落他人呢?

网络配图

为此,咸丰在临终前的数十天里反复思索,左右掂量,他将朝中的主要政治力量在自己的脑海中过了一遍又一遍,辗转反侧,彻夜无眠,一时间难以拿定主意。咸丰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六弟奕䜣。奕䜣从小和咸丰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曾经是亲密无间的兄弟,但是,咸丰做了皇帝而奕䜣最终只是封了亲王。

咸丰知道,自己的这个弟弟是有能力的,能力甚至远超过自己,如果让他以皇叔的名义来给小皇帝辅政,固然名正言顺,足以让大清帝国危木独撑,渡过难关,但是……这时,咸丰又想起了先朝的故事。清朝的第二代皇帝皇太极死后,顺治年幼继位,皇叔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后大权独揽,妄称“皇父”,要不是孝庄太后在背后暗中操控,委曲求全,这顺治的江山险些就成了多尔衮子孙的家产。

三岁看老,咸丰心里清楚,自己的这个儿子自小就喜好玩乐,即使他不是刘阿斗,但也决没有成为康熙的可能。如果把辅政权交给奕䜣,能放心吗?在咸丰病重之时,奕䜣正在北京主持和局,当他听说咸丰的身体越来越坏并多次吐血之后,奕䜣也是心急火燎,多次上奏请求前往热河向咸丰“问疾请安”。

奕䜣之所以急于前往热河,固然是出于兄弟间的手足之情,但也不乏对未来政局安排的关注。奕䜣也知道,咸丰的日子可能真的不多了,他也希望能够赶在咸丰去世前面见兄长,将之前兄弟之间的疙瘩解开,免得留下终身遗憾。

看了奕䜣的奏折后,咸丰何尝不是百感交集。他想起了和奕䜣一起渡过的年少时光,又想起了当年竞争皇储的尴尬和自己即位后兄弟间的猜疑和抵牾。想到这里,咸丰摇了摇头,将奕䜣先否决了。他强挣着坐起身,亲笔给奕䜣回信:自从去年秋天一别后,转瞬已是半年有余,我也时时刻刻都想与你“握手而谈,稍慰廑念”;但是,最近我的身体实在是不行,经常咳嗽不止,有时还出红痰(痰中含血);我怕与你相见后,回思往事,徒增伤感,岂能无感于怀,对我的病实在无甚好处。

网络配图

现在也没有什么事情必须要来热河禀报,你姑且在京中好好办事,等我病好回銮后再叙兄弟之情。从“徒增伤感”四个字中,似乎可以看出咸丰当时心境的凄凉。或许,要强的咸丰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亲弟弟、昔日的竞争者看到自己临终时的衰状。

毕竟,在皇位竞争中,咸丰是胜利者,但老天爷又是那么公平,身为皇帝的他天年不永,将不久于人世,而“落榜的皇帝”奕䜣却仍旧身体健康,可以安享岁月。兄弟的关心让咸丰感动,但未来权力的安排却必须让奕䜣走开,因为此时咸丰已经选定了未来的辅政人选,那就是以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人为首的八大臣班子,这一批人深受咸丰的宠信,但他们和奕䜣却是政见不合,一旦让奕䜣介入,不但不利于政局的稳定,反会起到拖累的作用。

排除皇族宗亲、任用外姓作为辅政大臣,这在清朝历史上是有先例的。在顺治死后,鉴于多尔衮擅权的教训,孝庄太后任命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以免皇族宗亲窃取大权。但是,在康熙年幼之时,鳌拜也同样飞扬跋扈,专横擅权,要不是少年康熙英明神武、力擒鳌拜的话,清朝的江山恐怕也是岌岌可危。

历史的教训必须吸取。在排除了威胁最大的恭亲王奕䜣后,咸丰将康熙年间的四大臣辅政的人数增加一倍,变成八大臣辅政,但这一安排是否能真的保证皇权的安全呢?对于这个问题,咸丰又做了一个巧妙的安排,那就是钤印制度。所谓“钤印制度”,那就是咸丰在临终之时,将自己平时最喜爱的两枚私印,一枚“御赏”,一枚“同道堂”,分别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和儿子载淳,作为皇权的象征(因载淳年幼,慈禧也就顺理成章的代理了钤印之责)。

钤印制度规定,在皇帝年幼尚不能亲政时,凡是以皇帝名义下达的谕旨,在起首之处必须钤盖“御赏”,即所谓的“印起”;谕旨的结尾之处,必须钤盖“同道堂”印,即所谓的“印讫”,

这样的谕旨才有效;没有钤加了这两枚印章的谕旨,一律无效。咸丰的八大臣辅政和钤印制度安排,使得朝政的运作形成了两宫太后代政和八大臣辅政的平行体制。

在咸丰的设想中,八大臣辅政可以发挥这八位顾命大臣的政治经验与集体智慧,又可以让他们相互监督和牵制;在此之上,两宫太后代政制度可以让皇后和载淳(实际上是慈禧)利用钤印制度对八大臣进行防范,而两宫太后又不必参与日常的政务处理和军国大事决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咸丰帝临终时精心设计的权力分配方案,其实是想通过多方牵制达到权力的制衡,以确保皇权不会旁落。

不过,这个安排看似巧妙均衡,毫无纰漏,但他忽略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矛盾,那就是平行体制中的合作问题,这权力的执行者(八大臣)和皇权的象征(两宫太后)能否在未来的朝政中通力合作呢?所谓的辅政“八大臣”,指的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还有额驸(即驸马)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瀛这八个主要大臣。就当时情形而言,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四人为皇室远支宗亲;载垣、端华是两朝老臣,两人既是道光临终时的顾命大臣,又有辅弼咸丰之功;景寿为道光帝的六额驸;穆荫、匡源、杜翰、焦?瀛四人本为军机大臣,这个安排倒也还算正常。在八大臣中,载垣的地位最高,其祖上是康熙的十三阿哥胤祥。

网络配图

胤祥在雍正朝最得信任,因而被命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载垣便是胤祥的五世孙。道光五年(1825年)载垣世袭怡亲王后,受到道光的重视并在其去世的时候被任命为顾命大臣;在咸丰朝的时候,载垣同样是位高权重,并继续得到咸丰的重用。

不过,咸丰在热河龙驭过天的时候,载垣已经年老,八大臣虽然以他为尊,但具体的筹划反以当时年富力强的肃顺为核心。说到肃顺,历史上关于他的传闻不可谓不多,不过大都是污蔑中伤之辞。有野史说,肃顺本是宗室出身,但他这辈已经家世中落。年轻时的肃顺到长得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但成天无所事事,经常在街上遛狗斗鸡,一副无赖相。

有一天,肃顺的宗室郎中墨裕在街上遇到肃顺,见他盘辫反披羊皮褂(没钱买好衣服,只好反穿羊皮褂暖和点),牵着狗在街头闲逛。因为宗室关系,墨裕有时候还会接济接济他,看了肃顺这个样子就问:“你这个样子,自视为何等人啊?”肃顺大咧咧的说:“亡赖耳。”墨裕很生气,问:“做亡赖光荣吗?”肃顺答到:“因亡所赖,斯亡赖耳。”(既然无所依赖,就只好做无赖了!)墨裕听了,后来想办法以闲散宗室的名义,给肃顺弄了小官做做,谁知肃顺在官场里如鱼得水,一发而不可收拾,远胜于墨裕。

事实上,肃顺是满洲镶蓝旗人(和慈禧同属一旗),他出生于1816年,乃郑亲王乌尔棍恭阿的第六子,家族一直是宗室贵族,世袭罔替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郑亲王端华便是其兄长。肃顺这个人能力强,个性也张扬,他历任过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深为咸丰所信用。在朝廷中,肃顺与其兄郑亲王端华相互倚重,煊赫一时。

有意思的是,肃顺的得势正好与恭亲王奕䜣的失势是相对应的,奕䜣失意之日,也是肃顺得势之时。应该说,奕䜣和肃顺都是那种有能力的人,但两人的矛盾也是很深的。比如在对外事务中,肃顺是强硬派,奕䜣是主和派,两人的政见正好相左。1857年英法联军入侵广州时,肃顺和奕䜣在咸丰面前相争,奕䜣主和,肃顺主战,两人哄于御前而不能决。

标签: 咸丰

更多文章

  • 解密:曹操送给荀彧的食盒究竟暗藏了什么玄机?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荀彧病重,曹操派人给荀彧送来食盒,荀彧打开一看是空盒子,便自杀了。这里面究竟暗藏了什么玄机,荀彧为何见了此空盒惊吓的选择自杀呢?网络配图据《魏氏春秋》中记载也证实了这一点,文中说道:“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曹操送的空食盒究竟有什么含义,荀彧为何要自杀?荀彧

  • 秦始皇横扫天下为何独独放卫国一条生路?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始皇

    秦朝历经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大一统的伟业,建立了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秦始皇也成为了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被称为千古一帝!网络配图秦国原本也是一个小小的诸侯国,但是它历代的君主都是非常勤勉开疆拓土,秦始皇就更加不用说了,为大家所知,他先后横扫了关东六国,实现了华夏民族前所未有的大一统。后来他又北

  • 历史揭秘:三国乱世中曹操是如何收买人心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曹操

    在三国时立足时期,环境是非常的混乱的,在那样一个时代造就英雄的环境中,要想要真正的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霸业的话,就必须要招兵买马并且要让自己手下的贤臣和良将非常的多,这才是能否真正成为帝王的关键性因素所在。网络配图曹操可以从一个不知名的北部尉做到一个北方枭雄的地步,这可以说和曹操当时所选择的一种用人之

  • 揭秘楚汉争霸中项羽失败的罪魁祸首是谁呢?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项羽

    楚汉争霸又名楚汉之争、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公元前203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楚汉争霸中,这个人物,很多人对其非常反感的,那就是项伯,这

  • 历史上的那些亡国之君 谁最有骨气谁最窝囊?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刘协

    从公元前221年始皇帝建立秦朝到1912年溥仪退位,2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华大地上兴起过数个王朝,在这些王朝中,开国之君和鼎盛之君自然是幸运的,而那些在位期间把祖宗基业丢了的亡国之君无疑是倒霉的,而这位帝王中又有哪些是有骨气的殉国而死,又有哪些是窝囊的投降了呢?秦国是第一个大统一的封建王朝,按理说分

  • 朱元璋的限娱令:戏子竟不许扮历代帝王后妃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

    永乐九年(1411年)七月初一,英明神武的明成祖朱棣不知哪根神经受了刺激,颁布了一项基本国策:“今后人民倡优装扮杂剧,除依律神仙道扮、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者不禁外,但有亵读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印卖,一时拿送法司究治。”但凡查出违规者,杀他全家。网

  • 三国第一战将为何反复叛主最后落得惨死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

    吕布原为并州刺史丁原的义子,在董卓会兵京师的时候董卓本来的想法是杀掉丁原但是不敢动手,因为惧怕丁原的义子吕布,于是便请手下的谋士李肃前去劝降,李肃大肆赞扬吕布的勇武天下闻名如果只是追随丁原一生恐有建树必定埋没其才能。若是追随董卓凭吕布的才能定当封侯拜将无限风光,一开始吕布是拒绝的说丁原待他不薄,但是

  • 三国历史:刘备的手下为什么从不出现叛将?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备

    刘备手下无叛将,这是刘备的过人之处。终刘备之世,只有一个孟达投敌叛变,但孟达也是出于无奈,临跑之前还写了一封信给刘备,颇多疚辞,最后又倒戈了。还有一个黄权,不过情况特殊。那是火烧连营之后,黄权归途被陆逊切断,他又不愿投降东吴,只好去投了魏国。这个成绩相对于魏吴两国是相当了不起的。当然,有人可能会吐槽

  • 这些古人被热死,是古代中国的巨大损失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

    人真的会热死吗?这些古人被热死,实在是损失太大了。苏轼、赵明诚、郑成功下面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苏轼:旅途劳顿,暑热中去世有关苏轼的轶闻趣事数不胜数,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大文豪竟然是因暑热而死。据史料记载,元祐八年(1093年),大宋朝廷因掌握实权的高太后去世而风起云涌,各派势力权斗

  • 三国最悲壮的六句话,句句扎心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纷争的年代,但是正所谓乱世出英雄,造就了这些仍让我们记忆犹新的英雄,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去看看。下面是小编总结出三国六大最悲壮,之所以悲壮,是因为说出这些话的都是铁骨铮铮男儿真情流露,这里没有功过,没有忠奸,因为这些在小编看来只是立场问题,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