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信不称帝!来个三国鼎立原因不只是妇人之仁

韩信不称帝!来个三国鼎立原因不只是妇人之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614 更新时间:2024/1/7 12:19:38

易中天曾讲过韩信,说他不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是因“妇人之仁”。也有别人说,多归之于韩信主观上没有准备三分天下的决心、意志或缺乏政治头脑等。这些说法对吗?其实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韩信思想中充满了“妇人之仁”之类愚蠢想法,而失去了良机;另一种可能则是韩信审时度势,认为脱离刘邦自成第三势力是不可能的,因而放弃了。当然第二种可能性要比第一种可能性大。

网络配图

韩信脱离刘邦自成一系的时机应该在项羽和刘邦相持,谁也无法取胜,而他正好消灭了项羽派去攻他的龙且大军,兵力大增时。这时有两人劝说他:一是项羽派去的武涉,韩信拒绝了,这很正常,说客是为项羽的利益而来的,项羽终究是敌国。另一人则是蒯彻(即蒯通),没有其他背景,从其说辞中看也确是从韩信的利益出发的。

蒯彻劝说韩信脱离刘邦,鼎足天下。其说辞要点有四:一是楚汉相拒三年,谁也无力取胜,韩信的军力就成了决定性因素,“二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二是人生多欲,人心难测,不能信任刘邦,以原来是刎颈之交的张耳、陈余后成为死敌为例说明;三是“勇略振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以勾践、文仲、范蠡为例说明;四是时机难得易失,不能犹豫。其逻辑性极强,所举例子也很恰当。以韩信之智,绝不会不明白。

网络配图

在蒯彻讲了前三点,韩信想了几天后,决定还是留在刘邦手下。这是韩信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吗?韩信是常胜将军,决不会有需要决断时犹豫不决的毛病。不能想象韩信用了几天时间,只是因为“妇人之仁”而不知该怎能么办。

这几天在干什么?很可能是在考虑分析蒯彻之计是否可行。韩信在初见刘邦时,曾为之分析项羽优点弱点,十分中肯,可见韩信绝非除了打仗不明白别事的呆子。能为常胜将军,必然能准确地分析了解敌方将领和我方人员,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韩信会不了解刘邦吗?不可能。蒯彻所说确打动了他,他没有一口回绝,而是去考虑。韩信一生作战从没败过,这说明他是非常谨慎的人,不是冒失鬼,不可能成功的事他是不做的。

韩信仔细考虑后,认识到他由刘邦麾下独立出去的风险太大,不大可能成功,这样蒯彻再劝他不要失时机之类说法也就没有用了。至于韩信说刘邦对他有恩之类的话当然没错,但在那个战乱年代,相对于人们的利欲来说,恩情的作用只是一张遮羞的薄布。如果恩情能起那样重要作用,韩信就不会要刘邦承认他为假齐王,也不会在垓下之战前刘邦没正式封他为王他就不发兵。没有历史记载可以证明这样的判断,但是从情理上讲,这样说是最合理的。

网络配图

问题在于当时韩信兵力那样强,似乎他想三分天下是没有什么人能挡住他的,为什么他会可能认为不成功呢?这就是刘邦的厉害之处:刘邦善于“将将”。成功的君主都应该有“将将”的能力的:能识人、用人、控制人。这可不像易中天说的是很简单的事,从古到今能做好这些的人不多,刘邦是其中的佼佼者。

标签: 韩信

更多文章

  • 最坑人渣坑了隋唐4代帝王 还被当做香饽饽!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封德彝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昏君在位才会奸臣当道,明君很少会出现这种情况。可是,在隋唐时期,却有这么一个奸诈之人,骗了4代君王,却还被当做心腹忠臣,位列宰相,就连唐太宗都被他耍的团团转。他死后,唐太宗3天不上朝表示悼念。可是,后来真相大白,差点把唐太宗气死!网络配图封德彝生于官宦世家,对于官场的潜规则,他再熟

  • 海昏侯是个吃货?竟然和“大蒜之乡”有不解之缘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海昏侯,刘贺

    去年考古界最杰出的代表作,就是海昏侯墓的发掘,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从2011年到2016年,海昏侯墓耗时5年,才算彻底清理完毕。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大墓,能耗时5年?江西省文物部门公步的结果:文物1万余件,五铢钱200万枚!好家伙,这是什么概念?恐怕西汉历任皇帝也没有这样的待遇吧!这个海昏侯到底是什么身

  • 为什么十七岁的崇祯能够扳倒九千岁的魏忠贤?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崇祯

    所谓有志不在年高,无智空活百岁。崇祯,17岁登基,33岁自缢身亡,后世史家评论朱由检的言论中,在民间最有名的,莫过于“他是一个并非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从此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朱由检还是有一定治国之才,有一定的智慧的,并不是昏庸无能之辈。只不过朱由检登基时,大明朝已如同一个百病缠身、日暮西山的老人

  • 皇帝也悲催!临幸妃子竟还需要时间限制?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皇帝

    古代帝皇的后宫佳丽三千,同时住着这么多人显然需要一套规矩。到了明代,相应的后宫制度变得十分健全和严格。不光连皇帝的吃喝拉撒,就连皇帝的私生活也都做出了相应的明文规定。在幽深的后宫中,有许多佳人和嫔妃等着皇帝去临幸,到底具体能有多少人,这个数目恐怕连皇帝自己也弄不清楚。(管她呢,关上灯还不都是一样。)

  • 一代帝王生前无限风光:死后竟葬猪圈之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帝王

    按理说,皇帝的陵墓一定是葬在龙脉宝穴之中,这样才能保佑子孙后代万世昌盛。但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下葬之时的风水宝地,谁又能保证千百年后,岁月的流逝,地形的变迁?网络配图高洋是谁?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的父亲是东魏权臣高欢,母亲是传奇人物娄昭君。高洋建立北齐之后,整顿吏治,训练军队,加强

  • 朱棣如何爬上皇位:为何熄了朱元璋的杀心?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棣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大明帝国的首都应天(南京),皇宫失火,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最终朱棣以藩王造反的手段取代侄子,登上了皇帝宝座,这一年距朱元璋去世仅仅四年。朱元璋是历史上白手起家的典范,可以说是历代开国皇帝中出身最差的,因此可以说他的能力绝对是卓越高超的,其政治能力更是突出。这样一个英明睿

  • 能独当一面的魏延为何不能成为五虎将的一员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魏延

    魏延是蜀汉大将,颇有谋略。此人精通军事,而且武艺高强,昔日曾受到刘备的重视。当年刘备命人镇守汉中的时候,众人都以为非大将张飞莫属,结果刘备却中意魏延。刘备问魏延如何应对,魏延说:“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他。”刘备对这句话很欣慰,果然

  • 皇帝死的太憋屈!为何被小小的药丸给害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神宗

    吃药很重要,吃错药能要人命,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历史上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明朝的光宗皇帝就因为一个小小的药丸被害死了,一时间事件扑朔迷离,让人有些摸不清头脑。据说事情大致是这样的:明朝的光宗皇帝叫朱常洛,生于万历十年八月十一日,他的母亲是当时地位极低的宫女王氏,王氏出身于中下级军官家庭,父亲王朝窭,

  • 夺权没杀人?王莽是如何背负了千古骂名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莽

    “皇帝可以昏庸,臣子不可篡权”,在这样的封建伦理道德前提下,篡权的臣子必然会被永生永世地钉在“耻辱柱”上。作为篡权者的代表人物王莽,也必然成为大家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坏人形象。然而,王莽的一生是否真的不可原谅呢?客观地说,王莽除了偶尔手段有些过火外,他的所作所为堪称典范。他的思想,更是为社会的发展作出

  • 最钟情的皇帝从不选嫔妃充实后宫 只爱皇后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祐樘

    一夫多妻制的古代,男性拥有多个女人的陪伴是很常见的事,那时并没有“出轨”这种说法,在那种制度下,充足的条件中男权社会才能保证绵延子嗣,更何况是权威高高在上的皇帝呢。所谓后宫佳丽三千,皇帝周围的嫔妃众多,而历史上确有这样的皇帝,他与皇后鹣鲽情深,乃至一生都没有纳入妃嫔,六宫就如同摆设一般,这位皇帝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