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咸丰帝算不算是清朝好皇帝?还是一无是处

咸丰帝算不算是清朝好皇帝?还是一无是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816 更新时间:2024/2/13 4:34:01

咸丰皇帝是一位苦命的皇帝,他一生可谓是历尽磨难,从登基伊始一直到英年早逝,可以说是没过上一天安稳日子。同时,咸丰皇帝还是一位颇受争议的皇帝,有人评价他刚愎自用妒贤嫉能,致使其有生之年也没能够平定天平天国运动;有人评价他玩忽职守胆小如鼠,丢下首都北京落荒而逃,任由外国人抢我国宝,毁我瑰宝级皇家园林圆明园;有人评价他荒淫无度不知节制,年纪轻轻就将自己原本羸弱的身体彻底造垮,三十岁就一命呜呼。总之,咸丰皇帝绝不是一位好皇帝,甚至是历史的罪人。

客观的评价,咸丰皇帝确实很难算得上是好皇帝,但是也觉不应该成为历史的罪人,甚至可以说,他也并非如一些人评价那样的一无是处。

咸丰皇帝,1860年10月13日《伦敦新闻画报》

一、没赶上好时候的年轻皇帝

咸丰皇帝确实是没赶上一个好时候,他是在道光三十年登级成为皇帝。从顺治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到道光三十年,即公元1850年,大清王朝从问鼎中原之始,到咸丰皇帝继位已经过去206年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天然缺陷,再加之有史以来的天朝上国自居的姿态,以及始于明朝而“发扬光大”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这个完全世界脱节的东方大帝国,此时已然是千疮百孔。

再加之,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利,对于民族自尊心的进一步打击,以及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外患问题,大清王朝此时处境之艰难,无疑是雪上加霜。原本唯唯是诺的老百姓,此时面对生活之水深火热已经蠢蠢欲动。咸丰皇帝就是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那一年咸丰皇帝虚岁20,正是意气风发之时。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清朝及周围形势

二、改革第一要素就是会用人

大清王朝当下的状况,咸丰皇帝就已经心知肚明。早在自己还是皇子的时候,受过良好而系统教育的咸丰皇帝,就了解到了祖宗基业当下所面临的危机,以及发现了自己父皇当下执政不当之处。所以上位伊始,咸丰皇帝就做了一个重要的人事决定,将父皇最为倚重的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罢免,而且是“永不叙用”!这基本上是对自己父亲执政时期,用人方面的全盘否定,颇有魄力!

咸丰皇帝在用人方面确实突破了很多条条框框,在天平天国最为鼎盛,大有将大清王朝取而代之之势时,他突破乾隆皇帝立下“规定亲王不得入军机”之祖制,用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訢为首席军机大臣,此时奕訢也不过就20来岁,他相信最终能够拼尽全力挽救祖宗基业的,还得是自己至亲之人,显然弟弟奕訢是不二人选。果然,奕訢不负众望,总算是将如临深渊的大清王朝拉了回来。

爱新觉罗·奕訢(1833—1898),即和硕恭亲王

有人说事后奕訢被咸丰皇帝“一撸到底”就是卸磨杀驴的表现,事实上这种说法比较武断。客观的说,毕竟是奕訢先挑战了咸丰皇帝的皇权。奕訢竟然利用皇兄犹豫之间的含糊其辞,来了个瞒天过海。他利用职权之便,到军机处立马拟了一道晋封自己生母为皇太后的圣旨,并且在大堂之上,公然呈递咸丰皇帝请求批准。咸丰皇帝乃奕訢生母的养子,被“道德绑架”的咸丰皇帝只好同意,奕訢的生母得了封号便安心的去了。

相当于被自己的弟弟“涮”了一把的咸丰皇帝,心里那个恨就不必说了。同时,原本兄弟二人因为继承人问题存在嫌隙,此时奕訢掌管军机就敢挑战自己皇权,还可能留着他吗?所以事后奕訢被贬也就不奇怪了。

爱新觉罗·肃顺(1816年-1861年)

最能体现咸丰皇帝改革决心之用人,就是重用了“刺头”肃顺,当然争议也是最大。咸丰皇帝深知,想要破冰现有弊端丛生,死气沉沉的破败景象,启用一位不寻常而又对自己忠心耿耿之人乃当务之急,肃顺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飞黄腾达。

肃顺,满洲镶蓝旗人,他是努尔哈赤之侄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是已故郑慎亲王乌尔恭阿之庶子。一看是庶子,就知道了肃顺是不可能获得承袭亲王爵位之资格,所以成了家之后的肃顺就得搬出王府自谋出路了。这段自谋出路的经历,给了肃顺了解民间的千姿百态,也了解到那些坐享其成,国家蛀虫一般地旗人们是怎么个好吃懒做之生活状态,这些认知对之后以及掌权,推行一些列举措是有很大影响的。肃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咱们旗人混蛋多”,确实很中肯。肃顺在咸丰朝被破格提拔。从被擢升为“内阁学士”到“御前侍卫”也不过就四年时间,肃顺一下子位极人臣之巅。

左宗棠(1812年—1885年),字季高

肃顺为什么能得到咸丰皇帝如此倚重?一方面原因是肃顺办事果断,不怕得罪人的风格比较对咸丰皇帝用人的路子,但更主要的是,肃顺的工作绩效确实十分抢眼,列举几点如下:

1. 重用汉臣。

胡林翼曾国藩以及左宗棠这些晚清明臣,哪一个没得到过肃顺的关照,尤其是左宗棠,要不是肃顺出手相救,左宗棠在历史上就是个“人名”,根本没机会成为名人。

2. 整风官场。

仅举一例,震惊全国的“戊午科场案”正是被肃顺破获,为了以儆效尤,肃顺坚守国家法度,硬生生要求咸丰皇帝处死了主考官,一品大员协办大学士柏葰。

3. 废黜旗人待遇。

如前文所述,肃顺对于旗人“白吃饱”之行径是深恶痛绝。为了削减了国家支出,肃顺砍了旗人的福利,省下来的钱正好用于国家平定战乱。

这些举措都是肃顺为了挽救大清朝,顶着被人“下黑手”和“扒祖坟”的压力,“硬”推行下去的。大清王朝应该感谢肃顺的大刀阔斧,更要感谢咸丰皇帝的慧眼识人。

三、自绝生路的忧郁之君

内忧未除,外患已至,外国人的坚船利炮到底还是突破了大沽口炮台。为了阻击侵略者,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与外国人的长枪大炮对抗,我们的士兵如同伐木割草一般一排排倒下。在惨烈的事实面前,国人才明白,外国人不但是在战舰上无敌,陆地战依然可以打你个毫无还手之力。这不是人种之间的差异,而是科技时代的差异,这在当时怎么也无法逾越之差异,给我华夏大地带来了无尽的创痛。

咸丰皇帝怎么也不明白,自己为了挽救王朝已然倾尽全力,为何还是这般田地?就连首都京城大清王朝最后的脸面都要眼看着保不住了。

大沽口炮台 遗址

果然,咸丰皇帝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外国毛子还是闯进了北京城,仓惶之间咸丰皇帝选择了“木兰秋狝”,就是逃到热河避难。从后来事态发展来看,这次逃离是咸丰皇帝人生最大的败笔!结果,咸丰皇帝再也没有活着回到北京城。

北京城遭受的前所未有之践踏,更可气的是据说一些国人也跟着浑水摸鱼趁火打劫。当咸丰皇帝得知千古之园——圆明园被焚之一炬之时,真是肝胆俱裂,一口鲜血喷在了奏折之上。而接下来的日子里,接踵而至是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以及割地赔款的不争事实。

我们不难想象此时咸丰皇帝之心情是何等悲凉,他可能甚至怀疑当初父皇为什么要选自己当皇帝,让自己成了败坏祖宗基业的背锅人。他也痛恨自己为何要逃离京城,现在看来还不如在北京城与洋人决一死战,还能落得个“君为社稷死”的好名声,但是说什么都晚了。所以咸丰皇帝选择了逃避,无论热河生活条件多么艰苦,他都坚持不回北京。

热河行宫图(局部)

就在咸丰皇帝逃到热河一年之后,终于熬到了人生尽头。咸丰皇帝虽然心灰意冷,但是祖宗社稷之重任并没有忘记,他在临死之时,尽量权衡各方面关系,出了一套看似全方位考虑的托孤方案,将自己唯一年幼儿子,托付给了他生前最为信任之人。安排有后事以后,咸丰皇帝终于灯枯油尽,他感到腹中饥饿,但是还没等燕窝粥做好就撒手人寰。

对于咸丰皇帝一生的总评,也许有人会说他能够做得更好,但是我想说他已经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四年之后,咸丰皇帝终于入土为安,盖棺于定陵。

标签: 清朝

更多文章

  • 外国人为什么会不同意溥儁当皇帝?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溥儁,清朝

    光绪去世之前被慈禧囚禁于瀛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病重濒死,慈禧下令将两岁多的溥仪接到宫中。溥仪刚被接入宫中没几天,光绪帝就死了,紧接着第二天慈禧也死了,在风雨飘摇中,溥仪继位为皇帝,然后三年后隆裕皇后宣布清帝退位,溥仪也正式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溥仪成为末代皇帝有一定的戏剧性,

  • 有关于魏大中的评价如何 有关于他的轶事典故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

    主要成就与同为阉党所害的杨涟、左光斗、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并称“前六君子”。人物评价魏大中为官时正值黑暗的天启年间,大阉魏忠贤把握朝政,大多数官员投靠魏忠贤。但魏大中不为所屈,与杨涟、左光斗等一起坚持揭露魏忠贤的罪恶,是明朝末年少数有识之士之一。可惜此时明王朝已极度腐败,他们难以力挽狂澜,最终被魏

  • 刘备当年东征孙权,诸葛亮为何不肯跟随?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备

    三国演义至今都为人们津津乐道,三国时期的故事的确精彩纷呈,并且那一时期的风流人物也不在少数。而说起三国时期的风流人物,因为作者的推崇,所以蜀汉的人物往往也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不过熟知三国演义的人也知道,其实蜀汉集团最后的结局并不好。但是蜀汉之所以最后走向了灭亡,和刘备个人的决策有很大的关系。关羽败走麦

  • 关羽兵败麦城,为什么无人去救他?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关羽

    《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桃园结义,被人们津津乐道而传为佳话。然而细细地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其实并没有人们所想地那么牢不可破。特别是当关羽败走麦城而刘备始终保持沉默的态度来看,他们之间的关系确实是耐人寻味的。关羽为什么会誓死追随刘备呢?这跟刘备时常挂在嘴边的汉室宗亲身份是分不开的,尽管他的这个身份,跟汉

  • 古代寡妇“怎么熬”过黑夜? 她17岁守寡79年, 道出实情 !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寡妇

    每个人都知道古代女性没有地位。当他们不结婚时,他们会听父亲的话。他们结婚后,他们只有丈夫了。但是有一种人甚至更糟糕,那就是寡妇。在古代,女孩必须在十几岁时结婚。如果他们的丈夫年轻的时候死亡之后,那么整个生命将非常的无助。特别是在宋朝之后,对女人的精神束缚就更加得严重了。她的丈夫去世后,她将受到一生的

  • 纯元临终时痛苦地说了个暗语,可惜雍正多年后才明白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纯元

    看过《甄嬛传》的朋友都知道,纯元这个角色虽然没有露面,但却贯穿整个剧情,她是雍正最爱的女人,甄嬛之所以被皇上看重,就是甄嬛像极了纯元,皇上想通过甄嬛找补回来逝去的影子与时光,因此而拉开了《甄嬛传》的帷幕。大家都知道纯元死的早,并且在临终时痛苦地说了个暗语,其实里面包含很多心思,那么纯元到底说了什么呢

  • 大清末代皇帝溥仪的婚礼是什么样子的?奢华,够气派够庄重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溥仪,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大清末代皇帝溥仪的婚礼竟如此奢华,够气派够庄重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爱新觉罗氏·溥仪,是大清王朝最后一任皇帝,在他举行婚礼的时候,大清王朝已经被推翻11年,社会已进入“共和”时代,依旧坚持皇帝尊号的他,虽然穷困到盗卖紫禁城文物为生地步,但婚礼并不比任

  • 溥仪晚年回故宫进去后说了什么话,让妻子心酸不已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溥仪,清朝

    溥仪晚年回故宫被要求买票,进去后说了一句话,让其妻子心酸不已。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皇帝这个词语在古代可是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人莫非王臣,所有的土地都是皇上的,所有的人都归皇上支配。所以古代的人才都争着做皇帝,又有多少人死于争夺之中,只要是天下易主

  • 九龙夺嫡中,太子胤礽为什么会是第一个落败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胤礽,清朝

    “九子夺嫡”中,太子胤礽为何首先出局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康熙晚年,诸子争位。其中杰出的皇位候选人总共有九名皇子,史称这场皇位之争为“九龙夺嫡”,那么,这九位皇子是最终的下场又是怎样的呢?一,八爷党“九龙夺嫡”中的候选人,分别是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四阿

  • 康熙第一次废太子胤礽时,说忍了他20年的事情指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胤礽,清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康熙第一次废太子 说忍了他20年 忍的是什么事情?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九子夺嫡”,是发生在康熙晚年,多位皇子争夺储君之位的一场政治动荡。这场风波,深刻地影响了自康熙末至乾隆初的历史进程,而其起因,源于康熙对太子胤礽的废黜。胤礽在康熙序齿的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