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房玄龄缘何有“贤相”之名 名满天下的贤相

房玄龄缘何有“贤相”之名 名满天下的贤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184 更新时间:2024/2/9 12:48:55

房玄龄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丞相,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且他任丞相时间之长在历史上很少见的。房玄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能够名满天下?为何会被后世称为“贤相”?我们还得到历史长河中去找寻答案。

幼年时期的房玄龄机智聪明,他博览群书,喜欢写文章,在书法上也有一定的造诣。房玄龄年纪虽小,但对事物有着独特的见解。有一回,他随着父亲前往京城,京城一派繁荣,大家都认为隋朝不会灭亡。但是房玄龄却对父亲说:“隋朝现任的皇帝没有任何功德,只会迷惑黎民百姓,对隋朝的发展没有作出长远规划,而且太子之位迟迟不定,兄弟之间早晚会自相残杀。靠着这些人,隋朝怎么能继续下去呢?这样的局势,隋朝迟早会灭亡。”房玄龄的这番话让他的父亲十分吃惊,他对这个还没有成年的儿子立时另眼相待。同时,房玄龄也是一个孝顺的人。据说,房玄龄的父亲生病后,他照顾了一百多天,每日都亲自喂药喂饭,晚上就穿着衣服睡在父亲的身边。父亲死后,他伤心得五天没有进食,足以见证他孝心感天动地。

网络配图

房玄龄十八岁考中了进士,之后被任职。当时的吏部侍郎高孝基对房玄龄赞誉不绝,他断言:房玄龄日后必成大器。果然,房玄龄后来被任命为隰城县县尉。步入仕途后的房玄龄,对隋朝朝政腐败颓废之风深感无力。当时,隋朝已经开始动荡,各地出现多处起义,势力最强的便是李阀和宋阀。李阀首领李渊举义旗入关内后,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率军向渭北开拓疆土。房玄龄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一天,他就骑着马去了军营拜见李世民。

李世民见到房玄龄后,就像是遇到了旧友一般,很快任命房玄龄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房玄龄对李世民也一样,与之成了知己,且对李世民非常忠心,将自己知道的毫无保留全都告诉李世民。每当讨伐贼寇的时候,其他人都在搜寻财物,只有房玄龄在搜罗人才,将这些人才带去李世民那儿。遇到良将谋臣,房玄龄都会主动与他们结交。

之后,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李渊赐封大儿子李建成为太子,二儿子李世民为秦王。但是,李建成心胸狭隘,因为李世民的风头和功绩远远高过了他,李建成便猜忌李世民想夺走太子之位,处处与他作对。有一次,李世民到太子李建成的府邸吃饭,却被人谋害中毒。秦王府中人人自危,他们知道有人将黑手一步步地伸向秦王,却无计可施。对此,房玄龄倒显得十分淡定,他对大臣长孙无忌说:“现在太子与秦王的积怨已深,祸乱即将爆发。如果现在出现政变,必定会引起天下大乱。唐朝刚刚建立,根基还不牢固,内部政变会引来别的势力,这不但会祸及秦王府,.还会让国家陷入覆灭的地步。在这样一个紧急的时候,怎么能不再三思考呢?”接着,房玄龄说出了自己的计谋:“既然太子不仁,那我们不如学习周公诛杀兄弟的故事,这样不仅能抚宁天下,还能安定宗庙社稷。古人曾说‘治理国家的人不能顾及小节’,说的不就是现在的形势吗?”长孙无忌听完房玄龄的话后,眼前一亮,两人的想法简直是不谋而合。

网络配图

其实,长孙无忌早就有这个打算,只是一直以来没敢讲出来。现在,房玄龄都讲明了,还有什么好顾忌的呢?两人商量后,长孙无忌就去向李世民献策。李世民听后当即否决,自己若杀了大哥李建成,这不是不忠不义吗?随后,李世民找来房玄龄商议计谋,房玄龄从容地回答:“现在国家正在患难之中,不是英明的人不能平定眼前的祸乱。秦王的功绩有目共睹,完全是天命所归,自然有神明相助,不需要有人刻意地出谋划策。”房玄龄说完这番话,李世民立马下定决心,决心铲除太子李建成党羽,登上皇位。

房玄龄在秦王府中待了十多年,写下无数言简意赅又道理深刻的文章,就连开国皇帝李渊都赞赏他。太子李建成对秦王幕府的谋臣们都十分厌恶,没少在李渊面前进谗言诋毁房玄龄。房玄龄有一段时间遭到李渊的贬斥,其他秦王府谋臣也被打压。李世民见形势不利,立即召来了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他们在府中策划了玄武门之变。事变后,太子李建成被杀,李世民入主东宫成为皇太子。

李世民登基后,称为“唐太宗”。为了表达对房玄龄的谢意,他提携房玄龄为太子右庶子,之后又升为中书令,并晋爵为邢国公。房么龄的仕途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一直平步青云。贞观三年,唐太宗又任命他为太子太师,但是房玄龄拒绝了,最后改任为代理太子詹事,兼吏部尚书,后又代替长孙无忌任尚书,改封爵为魏国公,并兼修国史。

房玄龄一人担任多个官职,他的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房玄龄并不懈怠。他继续日夜操劳,尽职尽责,看到别人的长处会欣然学习。与此同时,房玄龄还精通吏事,他不用势利的眼光来衡量一个人,用人时不分贵贱,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世人的赞扬。

网络配图

李世民为了表现皇恩浩荡,将最宠爱的女儿高阳公主嫁给了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房玄龄的女儿也嫁给了皇帝的儿子,成为了韩王妃。可见李世民对房玄龄的器重,皇帝的做法无疑是确定了房玄龄的地位,但房玄龄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坐在宰相的位置上长达十五年/唯恐皇帝顾忌他,于是多次提出告老还乡,可太宗皇帝只是安抚,并没有予以批准。

纵观房玄龄一生,他作出的贡献确实很多,他不仅辅佐李世民登上皇位,在李世民当政期间,还为百姓谋求福利。虽然位高权重,却并没有利用自己的职权去谋私利。房玄龄的功绩远远不止这些,后人对他的评价极高。房玄龄被称为一代贤相,当之无愧。

标签: 房玄龄

更多文章

  • 巾帼英雄平阳昭公主:李唐江山一半是她的功劳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平阳昭公主

    在人们看来,一个国家的建立,两个朝代之间更迭交替的过程,都是男人们的事,事成后也都是男人们的功劳,但唐朝的平阳昭公主却大大地反驳了这种观点,因为大唐江山的建立,平阳昭公主起码有一半的功劳。为什么这么说呢?平阳昭公主是李渊的三女儿,也是李世民同母的姐姐,武将柴绍的妻子。李渊和儿子李世民在太原举事,当时

  • 唐中宗李显的四个儿子为什么一个比一个悲催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显

    唐中宗李显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懿德太子李重润,庶人李重福、节愍太子李重俊、殇帝李重茂。可是他们的结局一个比一个悲惨,这是为什么?懿德太子李重润,唐中宗长子,本名李重照,为了避武则天的讳,所以改名。唐中宗被废,当了庐陵王之后,他被武则天软禁在皇宫里。唐中宗后来被武则天立为皇太子,他被封为邵王。网络配图大

  • 南宋诗人范成大:宦游四方苦中作乐无物不可入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范成大

    身退诗仍健,官高病已侵。江山平日眠,花鸟暮年心。九转终无助,三高竟欲寻。尚留巾垫角,胡虏有知音。未作龙蛇梦,惊闻露电身。百年无此老,千首属何人。安得公长健,那知事转新。酸风忧国泪,高冢卧麒麟。未定情钟痛,何堪更悼亡。遗书知伏枕,来吊只空堂。雪里评诗句,梅边按乐章。沉思酒杯落,天阔意茫茫。——姜夔评价

  • 蔡文姬被匈奴掳走后为何曹操还要把她赎回来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曹操

    三国才女蔡文姬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蔡邕是曹操的老师,所以曹操统一北方后重金赎回了蔡文姬。蔡文姬在匈奴呆了十二年,生了两个儿子。蔡文姬为什么被匈奴掳走?兴平二年(195年),中原先后有董卓、李傕等作乱关中,匈奴趁机劫掠,蔡文姬被匈奴左贤王掳走。蔡文姬在北方生活了有十二年之久,并生下两个儿子。曹操

  • 咸丰皇帝心理变态 酷爱临幸汉族小脚寡妇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咸丰

    咸丰帝对汉族女子产生极大的兴趣,似乎还属正常,但对缠足的汉族女子,特别是缠足寡妇产生极大的兴趣,似乎并非是“赶时髦”或“媚俗”所能解释的,简直近乎性心理变态了。《清朝野史大观》记载说,一位山西籍的曹姓寡妇“色颇姝丽”,其脚尤其纤小,“仅及三寸”,真是名副其实的三寸金莲。她的鞋“以菜玉为底,衬以香屑”

  • 历史上唯一斩杀过蛟龙的人连吕布都汗颜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吕布

    东汉末年,遂分三国,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造就了一个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然而与我们熟知的“关张赵马黄”不同,有一人出身于三国后期,虽然在演义中寻觅不见他的踪影。但是,他却有一项纪录让吕布都为之汗颜,他便是周处,中国历史上唯一斩杀过蛟龙的人。周处(236-297年),字子隐。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鄱

  • 最节俭皇帝 道光帝上朝竟如丐帮聚会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道光

    导读:在中国古王朝中,道光帝可谓是最节俭的一位。其他皇帝的文房四宝都是最高端的,而道光帝用的竟然都是地摊上买来的,对于道光帝来说,只要能用就行,不必奢侈。人家皇帝吃饭不都得餐餐山珍海味,摆上个几大桌,就算不吃也得撑住排场,而这货一个小桌,四盘菜,还基本都是素的,皇帝当成这样,我也是无语了。网络配图

  • 秦始皇根本不是暴君:从未屠杀功臣 司马迁骗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始皇,司马迁

    3月2日消息,一直以来,秦始皇除了一统中国以外,似乎留下了很多暴虐的形象。历来很多文学作品,都把秦始皇描绘成一个暴君形象。可这真的是事实吗?我这里想还原一个被儒家出于自己的目的,而篡改了的一个真相,当仔细对比后世所津津乐道的那些“仁义之君”,会惊奇的发现,这传说中的“第一暴君”,尽然做出的事情比他们

  • 米兰人郎世宁从传教士到宫廷画师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米兰人郎世宁

    米兰人郎世宁最初的梦想是能够成为一名著名的传道士,能够将基督教的思想传播到大清王朝之中,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面让郎世宁名垂青史的恰恰不是因为郎世宁的传道士身份,而是因为郎世宁包裹中的画笔,同时也铸造了郎世宁的在中国绘画史上面的杰出成就。那年,郎世宁只是一个27岁的基督教信徒,心中怀着无比美丽的抱负和憧

  • 刘邦吕后灭了很多有功之臣为啥唯独没动张良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张良

    黄石公(约前292年-前195年),道家学者,秦汉时人,被道教纳入神谱。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素书》,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