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不爱学习的刘邦如何成为一方霸主?

不爱学习的刘邦如何成为一方霸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090 更新时间:2024/1/16 4:16:53

汉高祖刘邦早年是个泼皮无赖,这个世所公认,有案可稽。“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貰酒,醉卧”,喝烂酒,睡寡妇,私生子,打架斗殴,惹是生非。刘太公拿这个浪荡的儿子也没一点办法,只能作恨铁不成钢之叹。同乡的卢绾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俩人的父亲交情深厚,到了读书识字的年龄,一块上学,很是要好。正因为这一层,卢绾的学业也跟着荒废掉了。“有吏事辟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刘邦一逃学犯事被公安追逃躲藏,卢绾随之也不见了人影。

网络配图

刘邦的厌学淘气,本朝的《史记》和后代的《汉书》均白纸黑字记载,完全不当做是丢脸面的事。刘邦为何不爱学习呢?对此,日后登基做了天子的刘邦,有个冠冕堂皇的解释。在《手敕太子文》里,刘邦这样对他的儿子刘盈讲:“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爹我年少时遭逢乱世,正赶上秦王朝焚书坑儒,学习好、知识多成了一件对自己不利的事儿,所以我才特别高兴不必用功去读书学习。读书不仅无用,且会带来杀身之祸。

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始皇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后者比前者只大三岁。秦始皇继承王位在公元前247年,十三岁,这时的刘邦十岁;公元前238年始皇亲政,二十岁,刘邦十七岁;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三十九岁,刘邦三十六岁。照此一看,刘邦所说的“乱世”,应当指的是秦兼并六国的战争,是长达十年的合纵连横战事影响了他的学习。但我们都知道,在这一时期,许多人正是加紧求学以求诸侯君王赏识而光宗耀祖,更不用提孔夫子早就有言:吾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官至秦丞相的李斯,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何谈读书无用?

“当秦禁学”就更离谱了。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汉景帝时的经学家孔安国讲:“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结合《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等,史家一致认为,秦的“焚书”,发生在始皇已经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13年,“坑儒”则再后推一年,公元前212年。

而这时的刘邦已经年届不惑,四十二三岁了。也就是说,即使秦的暴政确实对文化和文化人大加残害,那也距青春年少该求知问学的刘邦,八竿子打不着了,他荒废的求学大好时光,早就成为二十多年前的过去时。何来因“秦禁学”而我才不爱学?我们再不妨以与刘邦同龄的汉丞相萧何为例,来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网络配图

萧何生于公元前257年,仅长刘邦一岁,与刘邦同是沛县丰邑老乡,生活在完全相同的社会政治环境下。史载,萧何勤奋好学,精通法令文书,早早就做了秦朝的公务员;由于其学问扎实,办事细心,曾经被秦中央派到泗水的考察组看中,提拔到郡里任职,后来又推荐他到首都咸阳的中央朝廷去做官,只不过因为萧何坚辞才作罢。假如真是像刘邦所说的“乱世”、“秦禁学”、“读书无益”,同龄的萧何知识从何而来?公职从何而来?

显然,尊为天子又为人父的刘邦,撒了个大谎。在儿子面前,他羞于提及自己年少轻狂不务正业的斑斑劣迹,为汉刘江山长远计,他又期望儿子好好读圣贤书,但生怕儿子问及他的学生时代,于是只好拿“乱世”、“禁学”作遮羞布,拿“读书无益”来为自己当年的痞子作风寻个借口。可惜的是把时间先后忽略了,所以闹了个大笑话。

其实,当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资本后——政治的或经济的,大多不仅不会以年少时的顽劣为耻,反而会以之为荣的。刘邦虽然在儿子面前撒谎,但夺取天下的他,骨子里压根就没把自己当年的不爱学习当做糗事。

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大汉新的首都长安,辉煌壮丽的未央宫正式落成,高祖刘邦大宴诸侯群臣,酒宴就摆在未央宫前殿。乐声一起,刘邦首先端起玉制酒杯,向他的老父亲太上皇刘太公祝寿,顺便问道:“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老爷子,当年你总说骂我是个无赖不学无术不务正业,老表扬我二哥刘仲,你说说,我现在所置的产业与二哥的比,哪个大哪个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臣子们都知道这是高祖在跟父亲开玩笑呢。

网络配图

以事业论,刘邦当然是巨大的成功者,但单就读书求学说,好学与厌学,主因在其性子上的贪玩好动,不爱学习是肯定的,客观环境是次要的因素。孟轲若不学,其母搬十次家恐怕也没用!

其实小编认为刘邦不爱学习与他日后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有直接关系的。如果当初他努力读书,那在我们面前的只是一介书生,何来征战沙场的大英雄。所以不爱读书也未必是坏事,只是你看问题的角度如何而已。

标签: 刘邦

更多文章

  • 揭秘浓墨宰相刘墉为什么外号叫做刘罗锅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刘墉

    刘墉,清朝的政治家、书法家,父亲曾是清乾隆时期的重要之臣刘统勋。刘墉学识多才,在乾隆十六年中了进士。历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等诸多职位。为人在工作期间奉公执法,廉洁清明。他的书法也是一绝,造诣深厚,还是清朝著名的帖学大家。在民间流传一个关于他书法的名号“浓墨宰相”。刘墉画像刘墉的一生也并不是像

  • 历史上真实的岳家军五虎大将都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岳飞

    在全国各地的岳庙中,不仅塑有岳飞的像,同时还有岳飞的几个儿子--岳云、岳雷、岳霖、岳震、岳霆的像。在民间传说中,岳家小将个个武艺高强,可谓虎父无犬子。在评书当中,岳飞身边还有包括牛皋在内的4个结拜兄弟,这就引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岳家将。其实历史上的岳家将和传说中的并不完全一样,但是真实的岳家将却

  • 解析韩世忠如何从一介农民练级成为一代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韩世忠

    韩世忠生于1089年,卒于1151年。韩世忠出生在一个十分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爱好练习武艺,而且学的十分认真还非常肯吃苦,因此在他小的时候武艺就比其他人强。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就很老实,喜欢弃恶扬善。《精忠岳飞》韩世忠剧照长大后,因为身材魁梧个子又高,而小时候练习武功的原因,他力气十分大。于是他在二十

  • 解析刘邦宠妃戚夫人为什么是后宫死得最惨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戚夫人

    戚夫人是刘邦的宠妃,据说戚夫人是刘邦妃子里面最优雅的女子,擅长歌舞。戚夫人和刘邦生有爱子刘如意,刘邦曾想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就这样经常吹枕边风的戚夫人得罪了吕雉。刘邦死后,吕雉成为皇太后,戚夫人的生活可想而知,那么历史上戚夫人是怎么死的呢?戚夫人的生平简介戚夫人我们也称她为戚姬,是刘邦宠爱的姬妾。

  • 明朝张居正纵欲过度而死 被撤销谥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张居正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说:“明代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评价如此之高可见不是一般的人物,不仅是两位皇帝的老师,在嘉靖皇帝年幼的是很,还辅助朝政,可见朝廷的信任及地位。但是对与张居正的死亡,众说纷纭但野史却说张居正死于纵欲过度……要知道,明朝(1368-1644)长达276年,能人辈出,名臣、首辅多达160

  • 蟋蟀皇帝之称的朱瞻基为何能开创仁宣之治?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的父亲之所以能成为太子都是因为朱棣特别欣赏朱瞻基,从这可以看出朱瞻基至少在某些方面是比较优秀的。但也因为他的优秀以及受到朱棣的重视,朱高煦等人为了皇位自然将他和他父亲看成眼中钉。朱高煦等人在对付朱瞻基父亲的时候,自然也不会放过朱瞻基这样一个大威胁。朱瞻基的画像年少的朱瞻基便被卷入了政治斗

  • 朱祁钰对再度复辟即位的朱祁镇说了哪两个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祁钰

    热播剧《女医明妃传》中朱祁镇和朱祁钰因为一个女人而生嫌隙,也因一个女人对帝位势在必得。虽然电视剧中有点过于夸大儿女情长,但历史上两兄弟确实有过嫌隙,虽然不是因为女人。当初朱祁镇被瓦拉人抓去又放回时,朱祁钰已经登上帝位。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呢,明英宗归国后,大明帝国变得很不安宁。昔日的皇帝成了上皇,

  • 爱江山更爱蟋蟀的朱瞻基竟开创了一个盛世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瞻基,明宣宗

    洪熙元年(1425),仁宗在位十月暴毙。长子朱瞻基继位,即明宣宗,年号宣德,在位十年。宣宗和仁宗性格相似, 在位期间实施仁政,重视农业,体恤百姓,赈济灾民,除恶扬善。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可媲美中国历史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后世喜欢把仁宗和宣宗并列为一个时期,称之为

  • 历史上死的极惨的丞相:商鞅被分尸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商鞅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可以说,丞相那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了,但是,中国历史上的丞相的下场好像都并不怎么好,有好几个都死得极其惨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死的最惨的丞相。网络配图要论中国历史上死的最惨的丞相,商鞅李斯位列前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

  • 古代皇帝们的遗言之最:武则天遗言最尴尬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皇帝,武则天

    全天下最令人羡慕的职业是什么,不用说绝对是做皇帝。“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是天下多少英雄好汉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做皇帝也是一件最痛苦的事情,做了皇帝就成了孤家寡人,防火防盗,防权臣防儿子,临死前还要安排好后续工作,要不然都死不瞑目。网络配图最淡定的遗言——刘邦英布目睹了韩信和彭越之死,害怕自己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