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大臣王继英:因不会打仗而频繁升官的将军

北宋大臣王继英:因不会打仗而频繁升官的将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675 更新时间:2023/12/15 5:36:00

在我国古代,藩邸旧臣是政坛上非常独特的一股政治势力。皇帝登基之前的亲信故旧,包括师傅、属官、侍从乃至奴仆,新帝登基之后大都会受到重用。如西汉初期,周勃陈平等人诛灭诸吕,迎请代王刘恒进京即位。汉文帝(刘恒)入驻未央宫当夜,即任命亲信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二军;任命将军张武为郎中令,负责保卫皇宫安全。依靠藩邸旧臣,汉文帝用最快时间控制住京城要害部门,稳定了局面。这种重用潜邸旧臣的做法在中国沿袭了很久,乃至于现代社会。

潜邸旧臣活跃于北宋政治舞台,在宋太宗、宋真宗两朝表现最为突出。赵光义任开封府尹15年,期间韬光养晦,培植亲信力量,日后得到重用的官员达40余人。宋真宗的潜邸旧臣,除了他担任亲王、开封府尹、太子时期的亲随(20余人)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宋太宗亲自物色、选派,自太宗朝沿袭下来的(如李沆毕士安等)。

宋初,科举制逐步趋于完善,国家通过科举选拔了不少人才,形成文管系统的骨干。但科举取士以文臣为主,跨马征战还是要靠久经沙场的武将。赵光义对赵匡胤时期的将领并不信任,很少赋予他们重任。作为军队指挥中枢的枢密院基本上重用藩邸旧臣,如石熙载、柴禹锡、弭德超、王显、赵镕、周莹等人。到了宋真宗时期,开国之初的禁军宿将皆已老迈,不仅枢密院,连统兵作战的禁军高官也清一色换上了藩邸旧将,如傅潜、王继英、王超、葛霸、张耆、王继忠、王能、戴兴、桑赞、陈兴、许均等人。这些人大多不学无术,胆小怯战,贪功诿过,一个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是凭借与皇帝的特殊关系,短时间内纷纷平步青云,窃据高位。而那些披肝沥血征战沙场的将领,如荆嗣、杨延昭、折惟昌等名将只能屈居人下,壮志难酬。人常道大宋天子“与士人共天下”,不如说是“与家奴共天下”。《宋史》第二百六十八卷,记载了宋真宗时期长期担任枢密使的藩邸旧将王继英的传记,读来颇有感受。

王继英是开封人,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寄育在外祖父家。大概是因为家里太穷了,王继英“少从赵普给笔札”,少年时便跟随赵普,做铺纸研墨、收拾书房一类的杂事(我想他是被卖到赵普家做奴仆的)。王继英生于公元946年,按时间推算,他到赵家应在陈桥兵变前后,赵普还没有闻达。乾德二年(964年)赵普升任宰相,至开宝六年(973年)因雷德骧、雷友邻父子弹劾而罢相,被宋太祖贬出京城,期间王继英一直追随赵普。此时他已27岁,算是赵普的亲信随从了。

根据历史记载,赵普为相期间竭力打压开封府尹赵光义的晋邸势力,与赵光义矛盾很深。不少人认为赵普被弹劾罢相,是出于赵光义的暗中指使。赵光义即位以后,对赵普曾起过杀心(赵光义对赵普说:眹几欲杀卿),接连而来的迫害很可能会接踵而至。可以想象,此时赵普自身难保,新朋故旧包括身边的仆从们纷纷作鸟兽散。惟有王继英还是像以前那样恭敬地侍奉他(继英趋事逾谨),这一点很是难能可贵。

论才智,赵普不愧为大宋第一宰相。因为担心随之而来的政治迫害,赵光义即位以后,赵普马上上书要求回京,被任命为无职无权的太子少保,比外放时的职务还要低。赵普针对赵光义面临的政治难题,首先制造出“金匮之盟”的遗训,解决了赵光义继位合法性问题,并因而被任命为宰相,封梁国公。紧接着,又迅速处理了赵廷美谋反案,帮助赵光义除去心腹之患,一时间炙手可热。也就是在赵普二次入相的同时,作为仆从的王继英“隶名中书五房、院”,由仆人身份转变为拿国家俸禄的“吏员”。此时,他的年龄大约为35岁。

赵普是个比较念旧情的人,大约在他三度入相(端拱元年,即988年)之时,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便思量着要给王继英找个出路。以赵普的政治地位,他完全可以合法地荫补王继英为官,给他谋个好的差事。但是王继英除了处事谨慎、老实巴交之外,实在是一无所长。弄不好不仅害了他,还会给自己带来风险(那时举荐官员是要负连带责任的)。恰巧,襄王赵元侃府中缺人,赵普便推荐他到襄王府中,担任负责接待来宾的职事 (导吏兼内知客事)。宋太宗曾召见王继英言道:“你以前尽心侍奉赵普,我全都知道。如今侍奉亲王,更应该尽心竭力。”可见赵普在宋太宗那里是特别关照过王继英的。

有句老话叫“好运气来了,城墙都挡不住”。襄王赵元侃有九个兄弟,他排行第三。长兄赵元佐天资聪明,善骑射,而且长得很像赵光义,原是皇储的不二人选。但是赵元佐对父亲谋害叔叔赵廷美极为不满,忧愤过度以致精神分裂,退出了皇位的争夺。二哥名叫赵元僖,《宋史》评价他:“姿貌雄毅,沈静寡言,尹京五年,政事无失”(观其所为,有言过其实之嫌)。雍熙二年(985年),宋太宗任命赵元僖为开封府尹兼侍中,进封许王,成为准皇储。然而淳化三年(992年)11月,赵元僖上早朝时突发急症,回府不久就不治身亡,年仅27岁。这样,原本不被看好的赵元侃便成为皇位的第一顺序继承人,被宋太宗任命为开封府尹,封寿王。至道三年(997年)初,赵元侃被立为太子。同年三月,宋太宗病死,赵元侃继位为帝,改名赵恒,是为宋真宗。在襄王府打杂的王继英(时年51岁),一下子成了宋真宗的“藩邸旧臣”。

宋真宗从意外成为准皇储到即位登基,不过五年左右的时间。他不像赵光义那样有充足的时间储备人才,培植嫡系,“藩邸旧臣”算是他唯一的嫡系部队。早在宋真宗担任开封府尹时,王继英就被任命为左清道率府副率、兼左春坊谒者。这两个职务都是负责仪卫、赞引等杂事的小官,品阶很低(七品)。宋真宗即位后,王继英马上被提拔为引进使(从五品)。转年,遥领恩州刺史兼掌阁门使。不久,又迁左神武大将军(正五品)、掌客省使。到了咸平二年,王继英的职务已经是正三品的枢密都承旨了。短短两年时间,王继英寸功未立,职务却连升八级,转型为军方最高层将领,正应了那句“朝中有人好做官的”的古话。

咸平五年,王继英和太宗朝旧将周莹同为宣徽使(正二品)、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级),共同执掌枢密院。时军事重镇高阳关都部署阙,周莹因为练达军事,拜为永清军节度使、高阳关都部署(相当于河北战区总司令)。王继英因为无能,遂成为唯一的同知枢密院事(继英遂冠枢宥),地位反倒高过了周莹。据《宋史.王继英传》记载,王继英“小心慎靖,以勤敏称,上倚赖之”,深得真宗的宠幸。到了景德初年,贤相李沆病故,宋真宗改组政府,拜毕世安、寇准为宰相,任命王继英为枢密使(从一品)。这样,毕世安、寇准、王继英遂成为景德初年澶渊之战前后,大宋朝中央政府的“三驾马车”。

从咸平二年任职枢密都承旨以来,王继英一直在枢密院任要职。宋代枢密院是负责国家军政要务的政府机构,枢密使虽位居宰相之下,但品级相同,与宰相并驾齐驱、分庭抗礼。那么,文不成武不就的王继英身居军界要职,究竟成就了哪些丰功伟业呢?《宋史.王继英传》记载了几件事:咸平三年契丹入寇,王继英密请车驾北巡(不知为何要密请?),宋真宗听从了他的意见,并派他视察前线,慰劳将士(此时敌军已主动退却);大将傅潜畏敌怯战,丧师辱国,王继英奉皇帝命将其从军中召回,交有关部门处置;景德元年,王继英跟随宋真宗从幸澶州,参与了议和事宜(指推荐曹利用任议和代表,实则是曹利用自请出使)。

《续资治通鉴》记载:宋真宗每次得到边塞奏报,必定令人先送至都堂(宰相公署)。他对宰相毕世安、寇准说:“军队的事务虽然归枢密院统管,但是宰相执掌文武大权,号令都要从这里发出……不要因为事关枢密院而放不开手脚。”他似乎忘记了宋太祖设立枢密院的目的就是要剥夺宰相的兵权,反而将兵权完全交给了宰相寇准。澶渊之战,作为文官的寇准指挥若定,前线将士浴血作战、奋勇杀敌,就连首倡南逃的文臣王钦若都坐镇大名,殊死抵抗。唯有军队最高指挥官王继英却不见踪影。即便如此,澶渊盟约的第二年,王继英便“加特进、检校太傅”,莫名其妙地又升了一级!

宋真宗如此看重王继英,难道他真如《宋史》记载那样,是个小心谨慎的谦谦君子吗?《宋史.雷有终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王继英时掌枢密,颇忌有终进用,屡言其在蜀及守边,厚费以收士卒心。说王继英执掌枢密院期间,顾忌时任宣徽北院使的名将雷有终得到重用(宣徽使属武职,一般升任枢密使),屡次在真宗面前进谗言,称其在军队花钱邀买人心。若是在太祖、太宗朝,雷有终很可能会因此而送命。宋真宗倒也不算糊涂,没有听信谗言处置雷有终。而王继英的小人嘴脸则由此暴露无遗。

大中祥符三年,王继英在任内过世,享年六十一岁。宋真宗很是悲伤,亲自过府吊唁、恸哭,赐白金五千两,追赠其为太尉、侍中,这是大宋朝给过世武将的至高荣誉。

《宋史》卷二百六十八是柴禹锡、张逊、杨守一、赵镕、周莹、王继英、王显七个人的合传。史书评价道,这七个人都是因为给事藩邸,靠攀附皇帝获得高官显位的人。他们各有所长,毛病也不少,惟有王继英“以勤谨被信任,耆德冠枢宥,而善终如始”,几乎是个完人。评语引用《易经》的话:君子有终,吉。称赞他是功勋卓著而又谦逊的君子。

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标签: 宋太宗宋真宗赵普王继英北宋

更多文章

  • 守活寡皇后:史上从没有过夫妻生活的皇后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活寡,皇后,汉朝

    在古代历史上,女人一直就是宫廷争斗的牺牲品。她们无法摆脱以政治为目的婚姻,也无法选择和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一位容貌出众的小美女。她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她端庄优雅,知书达理,且洁身自好。她虽贵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但却与皇帝只有夫妻之名,从来没有过上一天的

  • 揭秘:谁是帮助汉哀帝刘欣登上帝位的最大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汉朝,刘欣,帝位,功臣

    在汉成帝时期,由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推荐,毋将隆担任汉成帝从事中郎将,负责汉成帝护卫工作,追随汉成帝左右。当时,汉成帝和大司马王音的关系已经很微妙。一方面汉成帝对王音言听计从,可另一方面却又暗中提防。一开始,汉成帝还比较疑忌毋将隆,认为毋将隆是王音安插在自己身边的奸细。可渐渐的,汉成帝发现毋将隆这个人

  • 灭蜀功臣邓艾谋反冤案为何一直没能被平反?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邓艾,冤案,平反,三国

    邓艾是攻破蜀汉的第一功臣,可是在灭蜀不久,却被以谋反罪名抓捕,以至于被冤杀。在多年之后,邓艾是被冤杀,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了。可是,对于邓艾,晋武帝司马炎却一直没有公开给邓艾平反。这是为什么呢?多年之后,司马炎即位称帝,那时全国皆知邓艾是被冤杀。有位叫做段灼的官员上书晋武帝司马炎,段灼列举了许多邓艾并

  • 中国古代究竟有多少名人曾经“刮骨疗伤”?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古代,名人,刮骨疗毒

    刮骨疗伤的古人中,最脍炙人口、最流传深远的应该是三国时期的大将关羽了。《三国志》中记载说,关羽曾经被毒箭射中,毒箭深入左臂,后来,箭伤虽然痊愈了,但是,每到阴雨天的时候,被毒箭所伤之处总是会出现疼痛。医生对关羽说道:“将军所中的是毒箭,箭上的毒进入了骨头,需要刮骨去毒。”关羽就露出左臂让医生进行刮骨

  • 明朝朱元璋是否也属于“卸磨杀驴”之人?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朱元璋

    在我国民间常常喜欢用“卸磨杀驴”来指责那些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之徒。那么,什么是“卸磨杀驴”的本意呢?它在成语中是带有贬义的,原意是指农夫在驴拉完磨之后,农夫就将其杀掉;后来引申义就是指利用完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后,抛弃掉或处理掉。朱元璋作为一介草根皇帝,确实没有任何门荫可依,也没有任何背景可靠,是典型的

  • 令隋炀帝亡国丧命的小小缺点:讲面子讲上了瘾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隋炀帝,亡国,隋朝

    隋炀帝杨广上马可挥刀杀敌;下马可赋诗作文,绝对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但是,隋炀帝爱面子。这个小小的缺点不仅拖垮了大隋王朝,而且还要了自己的小命儿。公元610年,也就是隋炀帝西巡后的第二年,西域27个小国的国君相约到东都洛阳朝拜隋炀帝。隋炀帝西巡时,曾经吹嘘大隋帝国的富饶。可是,真正的大隋王朝并没有

  • 鬼才郭嘉之死才会三国鼎立!曹操谋士郭嘉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郭嘉,曹操

    曹操第一谋士郭嘉,破吕布,败袁绍,平定北方……其智谋堪与诸葛亮媲美!郭嘉21岁的时候,在朋友田丰等人的鼓动下,投奔到袁绍帐下。袁绍当时被称为“天下英雄”。他对郭嘉等人极为敬重,厚礼待之。但数十日一过,郭嘉便看出袁绍不懂得用人之道,非成大事之人。于是,郭嘉毅然离袁而去。郭嘉是在袁绍最风光的时候离开他的

  • 揭秘:倾国倾城的三国历史的上八大美艳寡妇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国,寡妇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从历史沉淀里寻找女人,也从历史文化长流里创造女人。来一起回味一下三国中倾国倾城美貌惊人的八大寡妇吧。一 、蔡琰,字文姬,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圉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儿子。十二

  • 一代枭雄曹操:三国第一人曹操的最伟大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曹操

    曹操临终时,我记得他留给他妻子们的是一些针线女工,而不是奇珍异宝。这一点很重要,对于他来说,要钱要财并不是难事,但他却要他的妻子们自食其力。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这恰恰体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评论一个人的功与过,我想一本虚假的《三国演义》是远远不够的,历史的角度来看,曹操是乱世人民的救世主,这一点北方人

  • 三国历史上枭雄刘备与奸雄曹操比到底差在哪?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三国,刘备,曹操

    《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方的代表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可称得上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三“雄”。千百年来,曹、刘、孙三人各得春秋笔法的一字褒贬而口碑流传,即英雄孙权、枭雄刘备、奸雄曹操。征之史籍,各有出处。英雄,指见识、才能或作为非凡之人。三雄之中,声誉最佳。《三国志·孙权传》记陈寿做评语曰:“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