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特别爱独揽军政大权

揭秘: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特别爱独揽军政大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860 更新时间:2024/2/12 13:18:29

朱元璋登基之后,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议朝政,探讨为什么强盛的元朝会灭亡,大明朝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如何才能使大明政权长治久安。群臣各抒己见,朱元璋最后总结大家意见说:“元朝统一海内,建国之初,政治还算清明,后来贵戚擅权,奸邪得宠,任用亲旧,结为朋党,内外官吏贪婪无耻,于是法度松弛,纪纲日坏,最终土崩瓦解,不可救药。现在大明创立之初,必须严肃法度,法度就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朱元璋紧紧围绕着这些问题,颁布新法,在封建的政权机构、官吏制度、治民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朱元璋首先从改革政权机构、官吏制度着手。登基之初,朱元璋基本上沿用了元朝的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统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地方设行中书省,执掌地方军政事务。这是当时稳定社会的权宜之计。在政权逐渐稳定后,朱元璋筹划重建一套新的政权机构。最初的一段实践,也充分证明元制必改,否则遗患无穷。朱元璋经过认真的谋划后,决定采取先地方后中央的策略,对政权机构进行改革。

公元1376年,朱元璋为了避免重蹈元朝国家分裂的覆辙,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统管一省的民政、财政。布政使是朝廷派驻地方的使臣,负责宣布皇帝的政策、法令,必须事事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否则,随时可以罢免。

另外,又设提刑按察使司,负责一省境内的刑法犯罪之事,其长官为按察使。设都指挥使司,执掌军务,其长官为都指挥使。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合称“三司”。三司互不统属,均属皇帝派出的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统属中央。这样,财政、行政和刑察、军务各自独立,互相牵制,大权收归中央,直接受中央控制。

省下设府,府设知府一人,掌一府之政。知府到任,多有皇帝亲赐给敕书,以加强权威。另设同知、通判,分管清匪、巡捕、农耕、水利、牧马等,还有推官,掌管刑名。与府同一级别的还有直隶州,即直接受省的领导,长官是知州,地位同知府平级。府下设县。县设知县一人,掌一县之政;设县丞一人,主管农、粮、马事;设主簿一人,负责巡捕、盗贼之事。这种改革,使元朝设置的路、府、州、县简化为三级,更便于统治。

经过省一级的改革,地方的民政、财政、军事、政法等控制大权,全都集中到了中央。中书省的职权越来越大,有时竟同皇帝发生冲突。这使朱元璋认识到:中央机构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早在登基之初,就有人给朱元璋上奏,列举了元朝灭亡的种种原因。朱元璋看后说道:“你说的都不是最重要的,元朝的灭亡在于委任权臣,下边事不通过中书省便不能达到皇帝手中,上下蒙蔽,造成大臣擅权跋扈。”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此话果然言中,丞相胡惟庸在朝中大权独揽,拉帮结派,排除异己,阴谋政变。朱元璋靠着直接控制的禁军和特务组织,才捕杀了胡惟庸及其党羽,当时被杀者达三万多人。朱元璋趁机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对中央行政机构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废除了中书省之后,朱元璋提高原属中书省辖的六部权力,以六部治国。并且规定以后子孙不准设丞相一职,如有人敢奏请设丞相者处以极刑。这个规定在明朝后来的帝王中,没有一个敢违背的。这样,朱元璋既是皇帝,又兼行丞相职权,从而使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集权的皇帝。

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后,大大小小的政务都全部集中到朱元璋的手中。这样,他每天要处理的事非常多,需要有人辅佐。因此,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后,便设置了殿、阁大学士,让他们随侍左右,以备顾问,但不能参与政务,也就是说他们只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

将帅和军队之间的关系,历来是皇帝最为伤脑筋的事情。打仗必须靠军队,军队则必须有统帅,但是,将帅手中握有重兵,易产生骄悍、不易控制的状况。以往的皇帝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的措施。朱元璋将元朝统兵的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节制诸军务。但不久,他仍觉得大都督府权力太大,便又将其一分为五,即前、后、左、右、中军都督府,让他们互相牵制。都督府管理军队、军政,但必须听从兵部的命令。兵部有发布军令、铨选军官之权,却不能统率军队;都督府有统率部队的权力,却无权发兵、调兵。如果有战事,皇帝下令,兵部传令,都督府率兵打仗。这样,兵权也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司法监察机关在元朝叫御史台,专门审察、弹劾百官。朱元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职权是纠劾百官,辨明冤枉。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统辖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官职不高,权力很大,对各级官员都有权力弹劾、告发。

经过一系列的政权机构改革,朱元璋把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中央,最后归自己一人掌握,使封建皇权专制制度达到最高峰。在他的苦心经营下,自己的统治机构更加完善,威慑力量更加强大。

朱元璋自己也认为这一套统治制度是极为严密的,是确保朱家王朝“万世一统”的最好的制度。他特地编订了一部《明皇祖训》,要求他的子孙必须世代遵守,不得改变。

标签: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朱棣?是血统问题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明朝,朱棣

    朱棣和朱元璋是同类,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炆杰出,更适合当皇帝。但是,血统却给他带来了大麻烦。他真的是龙子吗?江山当然只能交给亲生骨肉坐,必须是纯种的龙种,就是说是马皇后所生。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延续几千年,朱元璋跳不出这个框框。朱棣可能不是马皇后生的,所以朱元璋不会选朱棣接班。朱棣可能是一个妃

  • 明穆宗是个怎样的皇帝?历史是怎样评价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穆宗,皇帝,明朝

    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hòu),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是明世宗与杜康妃之子,其母亲杜康妃失宠,又非长子,很少得到父爱。少年裕王嘉靖十八年(1539)二月封为裕王,与庄敬太子、景恭王同一天受册封。不久,庄敬太子死去,世宗因裕王年长并且有才能,被定为皇位的继承人,然而,朝中内外

  • 明神宗朱翊钧是怎样的皇帝?执政后期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明神宗,明朝,朱翊钧,皇帝

    酒色的过度,使神宗的身体极为虚弱。万历十四年(1586年),24岁的神宗传谕内阁,说自己“一时头昏眼黑,力乏不兴”。礼部主事卢洪春为此特地上疏,指出“肝虚则头晕目眩,肾虚则腰痛精泄”。万历十八年(1590年)正月初一,神宗自称“腰痛脚软,行立不便”。万历三十年(1602年),神宗曾因为病情加剧,召首

  • 明光宗朱常洛是怎样的人?为何说他是传奇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光宗,朱常洛,明朝,皇帝

    明光宗朱常洛,年号泰昌,明代第14位皇帝,在位一个月。朱常洛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万历皇帝并不喜爱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后,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是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这位刚要展翅高飞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走了。朱常洛的身世和

  • 明熹宗朱由校是怎样即位的?即位之初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明熹宗,朱由校,明朝

    天启皇帝即位之初,多次发下敕令,说选侍西李虽然抚育自己,但是西李经常凌辱自己的生母王氏,而且对自己也是谩骂凌辱。王氏早死,也是西李下的毒手。种种说辞,朝中顿时哗然。皇帝停了西李的封号,同时却厚养西李的生女。然而到了天启四年,天启帝进封西李为康妃,次年编修《三朝要典》,处死了杨涟、左光斗等大臣,与即位

  • 明崇祯帝是个好皇帝吗?历史是怎样评价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崇祯,明朝,皇帝

    崇祯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崇祯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

  • 明崇祯帝是怎样的皇帝?明崇祯帝生平事迹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崇祯,明朝,皇帝

    朱由检因父亲明光宗是皇祖父明神宗所厌的太子,母亲是太子所薄的婢妾,幼年并不幸福。五岁时,其母刘氏得罪,被其父下令杖杀,朱由检交由庶母西李抚养。数年后西李生了女儿,照管不过来,改由另一庶母东李抚养至成人。于公元1622年被哥哥朱由校册封为信王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天启七年)死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

  • 宋高宗为何纵容秦桧陷害并杀死忠将岳飞?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岳飞,秦桧,赵构,南宋

    岳飞是我国宋朝时期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金戈铁马、驰骋沙场,为宋朝和宋朝的百姓立下了巨大的功劳,更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是岳飞却也是我国最著名最离谱的冤狱。谁都不明白当时的宋高宗到底为什么会纵容秦桧陷害并杀死岳飞,这也成为至今都没有解决的一个疑问。虽然现在这个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可以来解释,

  • 赵构是一代贤明之君吗?赵构又为何选择退位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岳飞,秦桧,赵构,南宋

    赵构是宋朝的第十位皇帝,庙号为宋高宗,提起赵构很多人都会想到岳飞,因为岳飞作为抗金英雄在中国家喻户晓,赵构作为杀害岳飞的昏君也在中国拥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赵构是南宋的第一位皇帝,其一生之中都在积极地推行主和政策。通过赵构简介可以了解一下这位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赵构简介:1107年赵构出生在皇室之中

  • 成吉思汗生平简介 成吉思汗一生都做过哪些大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成吉思汗,元朝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Ghinggis Khan),意为“拥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1206年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