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之谜:当时的交通条件做不到

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之谜:当时的交通条件做不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725 更新时间:2024/1/27 12:13:25

民族英雄岳飞和岳家军抗击金兵的事迹可谓家喻户晓,其中岳飞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逼迫班师回朝的故事,也最令人扼腕痛惜,真是十年之功,度于一旦哪!不过这十二道金牌是怎么回事知道吗?它的历史真实性又如何呢?

绍兴十年(1140)七月,岳飞率领岳家军挺进中原,经过艰苦卓绝的鏖战,大败猖狂南侵的金兀术大军,接连取得郾城、颖昌大捷,破“拐子马”,可渭扫荡金兵,势如破竹,前锋已抵开封南郊的朱仙镇。收复北宋东京(即河南开封)已指日可待,战局发展鼓舞人心,南宋抗金战场面临从未有过的大好时机。岳飞兴奋地准备乘胜北伐,渡过黄河,“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然而在七月二十日前后,一天之内,岳飞却接连收到十二道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这十二道诏旨措辞严峻,不容争辩地立召岳飞班师回朝。

此时,岳飞悲愤填膺,肝胆欲裂,眼看恢复中原的绝好时机白白丧失,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灰心和绝望,他不禁仰首长叹,顿足捶胸,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班师回朝之日,百姓遮道恸哭:“我们戴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打败金兵,如今官军退师,金兵再打回来,我辈哪还有活路?”岳飞也悲泣不已,取朝廷诏旨示之说:“我不得擅留。”此际,哭声震野,人心绝望,只得看着官军南退,部分民众跟着官军一同南撤。

所谓“金牌”,并非用黄金制造,它只是宋代邮驿传递制度的一种形式。宋代邮传一般分步递、马递、急脚递三等:步递要求日行二百里,马递要求日行三百里,急脚递要求日行四百里。宋神宗时期增设了金字牌递,或称金字牌急脚递,主要传递紧急诏旨和军事方面的特急件,要求日行五百里,为当时最快的马递邮传。金字牌用长尺余的木牌,涂上红漆,刻上“御前文字”数字,涂上金黄颜色,十分耀眼。遇到特急的机密军务,皇帝亲自发出金牌诏旨,连中书枢密院也不得预闻。传递时要求不分昼夜,鸣铃奔传,前铺闻铃,兵卒出铺等候,就道交接,不得入铺,以免耽搁。人们形容:“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

事实上,纸面规定的日行四五百里的速度往往是达不到的,这是由于道路条件和战争环境等方面原因造成的。如上述临安到郾城之间大约有两千里路程,如按规定要求,金字牌递日行五百里,需要四天时间,但实际行程需十天以上。用金字牌递有关诏令和军事情报,一个来回,约需二十天以上。也就是说,都城临安的皇帝与前线郾城的岳飞,通一次信息就需二十余天的时间。

据有关史料推测,岳飞在郾城之战前夕,约七月五日给朝廷上一奏报,报告了军队的战况,说明“此正是陛下中兴之时,乃金贼灭亡之日”,“伏望速降指挥,令诸路之兵火急并进”。奏报过后十余天,朝廷无一兵一卒进援的消息。熬过了郾城、颖昌两场恶战之后,约十八日前后,却迎来了一道班师诏。就是说,高宗在七月八日前后,约正值郾城大战之际,发出了第一道班师诏。岳飞不愿舍弃大好的胜利进军形势,写了一封言词激切的奏章,反对就此班师回朝,一再告知朝廷“时不再来机难轻失”。然而,只隔了两三天,就在一天之内收到高宗命令班师回朝的十二道金牌。

这里就产生这样几个疑问:高宗并没有收到岳飞十八日的奏章,也就是在没有收到任何反馈信息的情况下,为什么要连发十二道金字牌递诏令?加上第一道班师诏,就是接连颁发了十三道班师诏令。皇帝用金字牌递发诏令,已说明其命令非常紧急。一天之内连发十二道,估计其诏令内容不会有大的变动,那么如此频繁地发出同一道诏令,有意义吗?岳飞生前在各地所收到的诏令御札,大都收录进岳珂后来所编的《金佗粹编》之中,其中虽也说岳飞“一日而奉金书字牌十有二”,但就是独独不见这十二道金牌的内容。连发十二道诏旨,为何连一道都没有保存下来呢?

有学者指出,在朝廷向岳飞发出令其班师回朝的金字牌诏旨的前后,抗金战场的形势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就是这次对金军南侵的抗击,多路人马与敌人处于胶着状态,而岳家军一路血战北进,己有孤军深入的态势。这时,朝廷又令张俊、杨沂中、王德诸部从前线后撤,使得岳家军孤军更突出在中原战场之上。在郾城、颖昌诸次战役之中,岳家军作出了最大的努力,也承受了最大的牺牲,实已很难独力支撑这一中线战局。或者可以说如不班师,岳家军便处于有可能被围丧师的危险境地。如邓广铭《岳飞传》指出的,岳家军已陷入孤军无援的境地,将“成为金军并力合击的惟一对象,如再奋力前进击敌,那就等于自行跳入赵构、秦桧所设下的陷阱”。所以这时只需一道金字牌急递诏令,岳飞只能听令回撤。否则,岳飞不但是违抗朝命,还有可能被金军围困而得不到任何友军的援助,前景是惨淡的。

所以,高宗应该是没有必要连发这十二道金牌。从另一方面讲,这几乎一个小时就要发一道相同诏旨的局面出现,只是说明在外的将领是如何的不听诏令,似乎也有损大宋皇帝的尊严和威信,深通权术的宋高宗会这样做吗?何况,宋代应该从未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这样,就让人们有些怀疑:历史上是否真有过连续递发这十二道金牌的军令诏旨?这个让岳飞饮恨悲叹、壮志难酬的十二道金牌,有可能是历史学家或小说家的杜撰,以增添岳家军班师回朝的悲壮气氛。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呢?

标签: 岳飞十二道金牌临安

更多文章

  • 北宋名相寇准的生死迷局:客死岭南是否是冤枉?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寇准,北宋,贬斥,

    寇准乃北宋名相,为人豪放而洒脱不拘,为官正直而气度不俗,敢于犯顔直谏,不畏强权,为世人敬仰。大家知道,北宋澶渊之盟前后,幸亏这位名相处变不惊,力挽狂澜,坚持真宗亲征,宋军得以略挫辽军锐气,最后签订城下之盟。百年后就有宋人说:“当年若无寇准,天下已分南北矣!”如此一位功臣,最终却落得贬死岭南的下场。那

  • 宋朝起义军领袖李顺的生死迷局:两说法相隔30年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顺,王小波,宋朝,

    王小波、李顺起义在坚持了一年多时间后,被残酷镇压,三万多名起义军战士英勇战死,八名首领被俘遇害。惟独李顺的下落不明,其结局到底如何?究竟死于何时,这一问题自成都被官军占领时起就不得而知,此后歧义丛生,一直没有弄清楚。四川农民起义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宋廷,淳化五年(994)正月,宋太宗任命亲信宦官王继恩为

  • 揭秘:施耐庵心中的梁山第一好汉真的是武松吗?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施耐庵,梁山好汉,武松

    在罗贯中,金圣叹,俞万春的眼里,武松是一个真正的好汉。武松刚出场时,宋江问道:【足下高姓大名?】施耐庵代替武松回答道:武松的名字,【说开星月无光彩,道破江山水倒流】。可见,武松的的确确是条好汉,他的名字,能让日月无光,山河倒流。不过,好汉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先别说武功如何,好汉至少要做一些行侠仗义的

  • 柴进为何叫柴进:《水浒》世界中谜一样的存在?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水浒传,柴进

    按施大爷的说法,柴进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嫡系子孙。我们来看一下,有没有这么一回事儿。后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柴荣是这个朝代的第二任当家人,柴荣死后,手下的大臣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夺了幼帝柴宗训的江山,自己当了皇帝,庙号宋太祖。大家都知道,历来军事政变都是血雨腥风、刀光剑影,这次政变也不例外,

  • 水浒中的第一好汉鲁智深:他是怎么修炼成佛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水浒传,好汉,鲁智深

    鲁智深的一生都率性而为,跟着感觉走。鲁智深是在九纹龙史进的目光中大踏步走进水浒的。史进要找他师傅王进,经人指点就向鲁智深求教。鲁智深说,噢,你莫非就是那个叫什么九纹龙的史大郎吗?这话说的让人觉得很无礼,鲁智深怎么一点都不知道尊重人呢?随后他们又遇到了李忠,要一起吃酒去,李忠说等我收拾一下东西。鲁智深

  • 揭秘:在小说水浒传中的第一花痴是何许人也?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水浒传,小说,花痴,鲁智深

    看到这个题目,你可能会想到矮脚虎王英和小霸王周通,可那都是好色之徒,如何配得上花痴这个称号?倒是另有一位好汉,见到女孩子有难,奋不顾身,扶危济困,真正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此人为谁,乃花和尚鲁智深是也。好一个鲁智深,当初本是经略相公手下一名低级军官,正式公务员编制,只因和史进李忠等人在饮酒,忽听卖唱的

  • 史上最厉害的太子妃是谁?竟能纵横三任皇帝之间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太子妃,皇帝

    历史上后妃干政的不算少数,真正能做到颠覆江山的还是不多。但如果无才无德,却能牢牢地把皇帝拴在手上,她是谁?她是南宋李凤娘。在李凤娘出生之前,她的家里就传出了神奇的故事。原来她的父亲庆远节度使李道,在她出生前就在军营前看见一群黑凤。凤凰,这可是不得了的祥瑞!因此,她一出生,就被命名为凤娘。在家中的地位

  • 东汉最后一个外戚何进:十常侍如何诛杀大将军何进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十常侍,宦官,何进,东汉

    十常侍指中国古代东汉(公元25年—220年)灵帝时操纵政权的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个宦官。他们都任职中常侍。何进(?-189),字遂高,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东汉灵帝时大将军。何进的异母妹有宠于灵帝并被立为皇后,他也随之升迁。黄巾起义时,何进为

  • 三国史上孙权:甘当“第三者”且坐收“渔翁利”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孙权

    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有什么本事,让这位大奸雄刮目相看呢?其实,是孙权采取了正确的策略,不但保住了江东,还成了三分天下的主人。孙权给自己的定位就是“第三者”,他一般不主动攻击别人,但一旦有油水,决不放过。所以,三国之中,他用力最少,受益最大。建安五年,18岁的孙权刚刚继位,见到鲁肃,询

  • 成吉思汗为何要发动西征?横扫欧洲背后的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成吉思汗,西征

    有人说,十二世纪的蒙古族作为草原游牧群体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有人说,蒙古铁骑只会征战抢掠,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也许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实。但更重要的是,蒙元帝国征服了四十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王朝、公国,并且成功地进行了上百年的巩固和发展。铁的事实证明,“落后”论和“破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