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洪承畴被俘后降清另解:怕被崇祯皇帝“问责”?

洪承畴被俘后降清另解:怕被崇祯皇帝“问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246 更新时间:2024/1/21 7:19:01

“用人不疑”与“疑人不用”是孟不离焦的,前者的意思是用人就要信任,后者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信任某人,就不要用他。但那些有缺陷、历史上犯过错误、甚至可能“有二心”的“可疑之人”,是该疑而不用,还是用而不疑呢?

知人善用——对于管理者来说,这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知人善用”的第一步是“知人”。知道人才的分量,才能了解如何更好地发挥人才的特长。《尚书皋陶谟》云:“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其大意为:完全做到知人善用,连帝也会感到困难啊!知人是明智的表现,知人之后才能用人得当。

但人心隔肚皮,知人善用一事说来容易,做来很难。明末的崇祯帝和清代的咸丰帝在知人善用问题上的成与败,能给我们许多示。

用人多疑不得人心

先谈明朝的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个亡国之君。但他很有明君色彩:不好色,私生活不仅检点,而且简朴;但他喜欢杀人,对犯了错误的部下,更是从不轻饶,袁崇焕的下场,三百年之下还让人寒心。

崇祯不仅杀了袁崇焕,对其他能臣也猜忌颇多、非常苛刻。例如“五省总督”陈奇瑜招抚义军失败,把责任推给了几位无辜的官员,崇祯不分青红皂白就把那几个倒霉蛋抓了,还抓了五十多个“共犯”,其中包括陕西的巡抚,被充军到了广西。有人看不下去了,向崇祯揭发了陈奇瑜,他又把陈奇瑜也充军到了边疆。还好,没动刀子。

明末义军攻占了老朱家的老窝凤阳,烧了他家的祖坟,崇祯生气了,后果很严重。他居然杀了远在淮阴的漕运总督。淮阴离凤阳有好几百公里,走水路得好几天呢,凤阳丢了,关他什么事呢?

如此级别的领导被“咔嚓”的,还有“总理军务”熊文灿和四川巡抚邵捷春。熊文灿收降了张献忠,过了年把,张献忠又“造反”了,熊文灿被押到北京,第二年被“明正典刑”,没就地正法已经算他幸运了。邵捷春在四川抵挡不住张献忠,丢了一大片土地之后,也被抓回北京斩首了。

杨嗣昌和洪承畴应该是崇祯非常信任的。在丢了开封、襄阳,李自成杀了福王、张献忠杀了襄王、贵王之后,杨嗣昌自杀了。洪承畴则是在辽东被清军俘获之后,投降了。他们是否也怕被崇祯“问责”呢?难说。

有点能耐的大臣,不是被对手干掉,就是被自己拿掉了,明朝的气数也就尽了。崇祯用人多疑,不敢放手任用人才,最后只能亡国亡家了。

用人不疑成就大事

再看看咸丰怎么用人。19岁的咸丰在面对37岁的洪秀全和声势浩大的太平军时,他想用林则徐。结果林则徐路过广东时就病死了。

接着想用李星沅,结果李星沅也病死了,再派一个人,是军机大臣赛尚阿,他只训练过阅兵时的仪仗队,到了广西,只敢躲在省城里。

没人可用了?不是。

用广西提督向荣。向荣很牛吗?太平军就是广西闹起来的,向荣和广西巡抚闹意见,在永安围困太平军时,又留了条口子,让他们突围了。换了崇祯皇帝,估计也该“咔嚓”了,咸丰没有杀他,还升了他的官。他一路追着太平军到了长沙、又追到湖北,一直追到南京,在南京城东的要塞孝陵卫扎下了“江南大营”,总是慢半拍,但把江南发达地区通向南京的要道给卡住了。

咸丰也觉得向荣不够数。又派了个钦差大臣,不过不是来“搞渗透”、“掺沙子”的,是带着一支精兵来帮忙的。谁呢?就是在广州私下和英国人议和被处分的琦善。琦善也是个慢半拍的,太平军到武昌了,他还在河南,太平军到南京了,他也来了,他在扬州,扎下了“江北大营”,把南京通往北方的要道也卡住了。

犯过错误的、有缺陷的,将来还可能犯错误的“可疑之人”可以用。那么,可能威胁自己地位的人可以用吗?也可以。咸丰就做到了。

咸丰用得最好的人,当然是曾国藩。曾国藩刚帮办团练时,就有人打了个小报告,说他过去是高官,但现在爷爷死了在家守孝,只是个百姓,一平头百姓有这么大号召力,“不是国家之福”。这个小报告太狠毒了,人家刚开始为你工作呢,先担心他将来成绩大了、势力强了会威胁自己的地位——这也是不少领导人最担心的。咸丰听了显得很紧张(动容),但他还是让曾国藩放手去做了。后来的效果大家也看到了,证明他没用错。曹苏宁

知易行难。“用人不疑”,是人才良好管理的基础,但在此之前,管理者先要学会“疑人”,也即是“知人”。通过“疑人”和“知人”,了解了人才,这时候就要放手去用,做到“人尽其才”。

崇祯的失败,是他搞错了“知人”和“用人”的顺序,在“知人”阶段,不“疑人”,将人才放在不合适的位置上,结果人才犯了一点错误,就在“用人”阶段乱猜疑,甚至毁掉人才,误己误国。如崇祯刚开始对袁崇焕非常信任,但却不“知人”,不知道袁崇焕有“独断”的个性,而在用人的时候,发现袁崇焕不完美、不检点,乃至有“不忠”的嫌疑时,又痛下杀手。这些都是人才管理中的大忌。反过来看,咸丰帝便知人善用,他知道曾国藩威望高,号召力大,为之动容,但也了解曾国藩对朝廷始终存有忠敬,不敢乱来;知道了人才的秉性特点,才放手去用,不仅挽救了大清,还成就了咸丰之后的“同治中兴”。

用人之“疑”,是管理者要学会的基本功。先知人,后用人;知人要疑,用人不疑。“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标签: 洪承畴

更多文章

  • 孝宗皇帝只有一个老婆?但结局却是悲惨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张皇后

    芈月传终于播完了,有人说,芈月传应该改名,叫做,我的好姐妹抢了我老公。问题是能不抢么,哪个朝代不是后宫佳丽三千,都围着皇帝邀宠呢。这是几千年的一夫多妻,皇权至高的结果。要说也有例外,明朝的皇帝明孝宗朱佑樘(公元1470-1505年),就只取了一个老婆张皇后。古今中外,他算是开天辟地的第一个把裤裆扎紧

  • 他跑到国外当国王 朱元璋竟悬赏50万捉他!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

    朱棣做了皇帝后,为了宣扬国威,派郑和下西洋。于是郑和率领这支有208艘船,近三万人的舰队起航了。郑和下西洋意义远大,除了耀武扬威外也做了不少好事,比如——剿灭当时最大的海盗,使得东南亚海域从此平静。而这个最大的海盗就是广东潮州人陈祖义。网络配图要说陈祖义也算牛人一个,带着全家当海盗不说,几年下来,居

  • 大宋神人:一人射死一千多人 挽救了整个部队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王舜臣

    宋朝其实有很多名将,比如杨家将、呼家将,还有一些名气不大的如种家军的祖孙三代种世衡、种谔、种师道。种谔乃名将,曾迫降西夏将领嵬名山,打败西夏八万援军,但他儿子种朴就差了点。种朴有一次刚上任到知河州,就发生了叛乱,是羌族的首领阿章和其他族人带领的吐蕃叛军,上司要种朴去抵抗。网络配图种朴才到两天,而且对

  • 老将黄忠为何能杀死“西部猎豹”夏侯渊?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黄忠,夏侯渊

    曹操常常告诫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但本性难改,他最终因此而亡!不过,其实如果定军山之战,黄忠如没有那位足智多谋的法正的参谋,他未必就胜得了夏侯渊。夏侯渊,是一个在三国中很容易被忽视的历史人物。这位战功显赫、智勇兼备、性格刚傲的将军是曹魏大军中一位不可多得的卓越将才,虽然《三国演义》中张辽、许晃、

  • 女皇武则天的男宠:尼姑庵恰遇和尚偷腥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武则天

    武则天宠幸的人主要有薛怀义、沈南蓼及张易之、张昌宗等。高宗死后,首先入侍武则天的是薛怀义。薛怀义原名冯小宝,本是同官县(今陕西铜川)街头卖膏药的小贩,后来因为在街头帮人打架误伤人命,为躲避官府的缉拿,潜逃到洛阳,在白马寺出家当了和尚。网络配图唐太宗死后,武媚娘(武则天)作为太宗的嫔妃,都被送到感业寺

  • 此人比肩张三丰 明太祖朱元璋为他亲写传记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太祖

    提起明初的张三丰,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都认为张三丰是个神人。但同时代,还有一位神人,名叫周颠,跟张三丰齐名,《明史》载:明初,周颠、张三丰之属,踪迹秘幻,莫可测识,而震动天子。可见,这俩神人都跟朱元璋有过交往。但交往的结果,明显周颠在朱元璋心里的分量更大,不然为何亲写传记?皇上给写传记,这是多大荣

  • 聪明的张良如何用计使武关守将投降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张良

    张良是刘邦手下重要的谋士,谋士可是重要的人才,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有时可比在战场上指挥作战的将军重要多了,张良就是如此,曾经用巧计让武关守将投降,为刘邦拿下秦都咸阳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楚怀王和刘邦项羽有盟约,谁拿下咸阳,谁就做关中王。项羽的作战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因此他碰到的是劲敌,比如章

  • 康熙把皇位传给了雍正而不是八贤王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康熙

    康熙皇帝是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开创了康乾盛世,有学者认为,他是千古一帝。可见,他是多么的有能力,那这就很奇怪,为什么这么有能力的康熙皇帝,在晚年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八贤王,而是把皇位传给了雍正呢?关于这个问题,有

  • 项羽失天下 仅仅只是因为刘邦的存在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项羽

    项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早年他跟随项梁起义反秦,英勇善战,项梁死后带兵击败章邯等大将,灭亡秦朝,称西楚霸王,意为最强的王。后与刘邦历经四年的楚汉战争,由于自身的自负和猜疑的性格缺陷,终究败给善于抚慰民心的刘邦,最终于乌江边自刎,

  • 历史上最强CEO:辅佐君主灭掉30多个诸侯国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管仲

    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大唐李靖有云“若乐毅,